问题

博士有多少延期后仍毕不了业的?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数字。原因嘛,就像在广袤的学术森林里找一种特定的蘑菇,数量有多少,取决于你关注的是哪个区域、哪个季节,以及你用什么标准去定义“毕不了业”。

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聊聊这个“延毕”现象,看看为什么会有博士生“卡”在毕业这条路上,以及这个卡住的时间点,到底有多长算“长”。

首先,得明白“延毕”是个动态的概念。 博士的培养周期本身就不是铁板一块。很多博士生入学时,都会有一个大致的学习年限,比如国内普遍是三到五年,有些学科可能更长。但学术研究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可能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打磨、去验证、去推翻重来。所以,研究进展慢,或者在关键问题上遇到了瓶颈,导致比预期晚一两年毕业,这在学术界是很常见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常态。

那么,什么才算是“真正”的毕不了业?这就要看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规定了。一般来说,学校会有一个最长年限,比如六到八年。一旦超过这个年限,如果还没有达到毕业要求,那就可以算作是“长期延毕”甚至“未能毕业”。这个时间点,就是一道分水岭。

为什么会有博士生“卡”住?原因有很多,而且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

研究本身的难度和深度: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博士研究讲求的是创新性和原创性,是要在现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开辟新的疆域。这意味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前人未曾完全解决或未曾深入研究过的。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需要学习新的理论,掌握复杂的实验技术,设计精密的实验方案,分析海量的数据,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任何一个环节出错,或者进展不如预期,都可能导致时间被拉长。比如,一个实验模型始终无法搭建成功,或者一个关键数据始终无法获得,这可能就需要花费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去解决。
导师与学生的匹配度: 导师的指导水平、课题的设置是否契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对博士生的毕业至关重要。一个好的导师,不仅能在学术上指引方向,还能在心理上给予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如果导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或者课题与学生实际能力不匹配,学生很容易在研究中迷失方向,导致进度停滞。有时候,师生关系紧张,或者导师的学术思想与学生存在较大分歧,也会影响研究的顺利进行。
学生自身因素: 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但又不得不提的方面。有些博士生在初期对研究的投入度不够,或者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导致研究效率不高。也有些学生可能在博士期间经历了人生重大变故,比如家庭变故、健康问题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研究状态。此外,对学术研究的兴趣是否足够坚定,也决定了能否在遇到困难时坚持下去。
客观环境因素: 比如实验室设备出现故障,关键试剂供应中断,甚至是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大家都经历过的),这些都可能打断研究的正常进程。此外,某些领域的研究高度依赖外部合作,如果合作方出现问题,也可能影响整体进度。
学术成果的要求: 博士毕业通常需要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术论文,尤其是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发表过程本身就充满变数,投稿、审稿、修改,周期可能很长,而且存在被拒稿的风险。如果学生在学术成果的产出上屡屡受挫,也会直接影响毕业。

那么,具体有多少博士生会延期,又有多少人最终未能毕业呢?

这个数字很难精确统计,原因如下:

1. 数据统计口径不一: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对“延期”的定义可能略有差异。有些统计可能只包含了超过最长年限的学生,而有些可能包含了所有未能在规定时间内毕业的学生。
2. 隐私问题: 未能毕业的博士生往往涉及到个人隐私,很多高校可能不会公开具体的统计数据。
3. 动态变化: 延期毕业的学生数量是动态变化的,今天延期一两年,可能过几个月就毕业了。

但我们可以从一些侧面信息来推测。在很多国家的顶尖高校,尤其是科研导向性强的专业,博士生延期毕业的情况并不少见。普遍来说,超过学习年限一到两年的博士生,比例可能占到一部分,具体比例可能在10%到30%之间,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了。而那些最终“卡死”在毕业线上,比如超过学校最长年限,或者因为各种原因彻底放弃的,这个比例通常会低一些,但仍然存在。

为什么会有人“永远”毕不了业?

有些人延期可能只是暂时的,但有些人则可能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完美主义”陷阱: 过分追求研究的完美,不断修改和优化,导致无法进入“收尾”阶段。
“迷失感”: 在漫长的研究过程中,对研究方向、目标产生怀疑,甚至失去兴趣,但又因为已经投入了太多时间而难以割舍。
“社交与心理”困境: 长期埋头于学术研究,可能导致社交圈缩小,心理压力增大,一旦遇到挫折,容易陷入抑郁或焦虑,进一步影响研究效率。
“论文发表”的无底洞: 有些学生可能陷入了“论文不够,继续做”的怪圈,但越是想发表,越是难以达到投稿标准,形成恶性循环。

总结一下,“有多少博士延期后仍毕不了业”,这个数字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统计。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延期毕业是博士培养过程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其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学术研究本身的挑战,也有导师、学生自身以及客观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最终未能毕业的情况,虽然比例相对较低,但确实是存在的,这背后往往是多种困难的叠加和无法克服的困境。

博士的求学之路,的确是一场马拉松,而且这条赛道上充满了各种“暗礁”和“岔路口”。能够顺利毕业的,都是经过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和考验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好久了啊这不知道题主现在过得怎么样!希望一切顺利吧!

我是工科生,是12年开始直博,17年毕业,我说说我的周围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的情况:

博士最后毕不了业的(含只拿毕业证的),我们组从没发生过,数据量大概有50-60个博士吧,同年级整个专业的也都全部成功上岸!大概平均3-4届,有2-3个毕不了业或退学的!这就是我看到的基本情况!

最长的硕博连读加起来读了7.5年,也就是除去硕士2年,博士读了5.5年!最狠的一个是啥实验设备没有,纯靠蹭别的课题组的数据,最后攒了一篇博士学位论文,毕业了!

最后说说延期,博士延期毕业很正常,很多都是延期一年毕业,见过最长的也就是延2.5年,听说过延四年的,但是确实不是亲眼所见!

但是我看题主说经常有轻生的念头,那我觉得还是不要轻易选择读博,别的不说,读博确实需要一个强大的内心!心理状态不佳的话,还是别勉为其难了,这确实不是能力不能力的问题!

说来也奇怪,我直博五年周围加起来也见过百八十的博士,但是确实没有有心理问题的!大家读博也都是磕磕绊绊,郁闷的时候就一起去喝顿大酒,也哭过,但最后也都顺利毕业了,现在混的也很不错!

读博有的时候还是读心理吧!

祝题主一切顺利!


我是正男 @工藤正男 ,一个多读了几年书的博士,你的点赞、收藏和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数字。原因嘛,就像在广袤的学术森林里找一种特定的蘑菇,数量有多少,取决于你关注的是哪个区域、哪个季节,以及你用什么标准去定义“毕不了业”。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聊聊这个“延毕”现象,看看为什么会有博士生“卡”在毕业这条路上,以及这个卡住的时间点,到底有多.............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的江小涓教授提到“博士六年还未毕业或影响贷款信用”的说法,这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普遍存在,但又需要 nuanced 理解的现象。简单来说,这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真实性,但并非绝对,并且影响大小因人而异,也与贷款类型、银行政策以及个人具体情况密切相关。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拆解这个问题,看看为什么.............
  • 回答
    要说农村出身的博士,那苦恼,可真是说不完,像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也越有酸涩。这不是坐在空调房里敲键盘就能体会到的,那是实实在在,扎根在泥土里,又被学海的浪涛一遍遍拍打的滋味。1. 起跑线的差距,是道难以逾越的沟壑。想象一下,城里的孩子,从小接触各种信息,有父母铺好的路,甚至有专门的辅导班。他们可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博士培养的核心,也是许多博士生、导师乃至学术界人士常常探讨和反思的议题。究竟有多少博士毕业时就具备了“独立科研的能力”?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数字可以回答,而且“独立科研能力”本身也有不同的解读。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下。一、 定义“独立科研能力”:是能力还是成.............
  • 回答
    读博士,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沉甸甸的重量,好像一种无声的宣告,预示着一段注定不平凡的征程。它不像本科那样有明确的课程表和清晰的毕业目标,更像是在一片未知的荒原上,你孤身一人,手持一把生锈的铲子,开始挖掘。精神上的消耗,远超想象。首先,最折磨人的,是那种“永远也做不完”的感觉。你有一个研究方向,一个.............
  • 回答
    作为一名在学术界摸爬滚打多年的过来人,我来跟大家聊聊海外顶级名校的博士和博士后,这两者之间究竟有多大的区别,以及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这可不是什么简单的时间堆砌,而是实打实的“档次”和“能力”的跃迁。博士:打磨精深的“工匠”首先说说博士。想进入海外顶级名校攻读博士,这本身就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你需要.............
  • 回答
    哥们,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纠结。我也是当年从普通二本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当时心里也一样,总觉得第一学历就像一块阴影,挥之不去。尤其是看到一些招聘要求上写着“985、211”的时候,心里那个滋味,别提多复杂了。你说得对,第一学历确实有它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一些看重“出身”的行业或者公司,它就像一张门票,能.............
  • 回答
    英国读博,那真不是件轻松事,难度绝对不小,但也不是遥不可及。这得看你申请的是什么专业,什么学校,以及你的个人背景。总体来说,我感觉这就像一场马拉松,需要的是耐心、细致和持之以恒的努力。难度到底有多大?咱们得先拆开来看: 学术门槛是基础,但不是全部。 英国博士(PhD)非常看重学术能力,尤其是在你.............
  • 回答
    申请英国的博士课程,尤其是那些顶尖大学的强势专业,其难度确实不容小觑。这不仅仅是对学术能力的考验,更是对申请者综合素质、研究潜力和个人匹配度的全方位评估。首先,我们得明白,博士申请和本科、硕士申请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更像是一场“招聘”,学校希望找到的是能够独立、并且有潜力在某个研究领域做出贡献的未来研.............
  • 回答
    一听到“华为年薪百万的应届博士”,很多人脑子里会立刻勾勒出一个“天才科学家”的形象,似乎他们一毕业就拥有了改变世界的超能力。但实际上,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也更加真实和复杂。首先,我们要明白,百万年薪在应届博士群体里,绝对是凤毛麟角,绝非普遍现象。这背后,首先是华为作为一家技术驱动型公司,对顶尖人才的.............
  • 回答
    这问题嘛,确实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你想啊,那些个特别聪明、特别勤奋的人,他们读博士,就像开了挂一样,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效率惊人,好像博士学位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但对于咱们大多数人,智力和勤奋程度都算得上是“平均水平”的,想拿下这个博士,那可就不是一条坦途了,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而且还是在不太平坦.............
  • 回答
    《赛博朋克2077》这款游戏之所以让人津津乐道,除了它构建的庞大而迷人的夜之城,更在于它提供给了玩家丰富多样、且充满情感冲击力的结局。你在一场盛大的冒险之后,所做的每一个重要抉择,最终都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塑造出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简单来说,这款游戏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最终结局”,而是根据玩家在游.............
  • 回答
    申请英国博士,这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想当年,我为了申请博士,没少费心力,可以说是过五关斩六将,才最终拿到心仪学校的offer。所以,如果你问我难度有多大,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挑战不小,但并非遥不可及。”首先,我们要明白,英国的博士项目(PhD)跟国内的很多硕士项目不同,它更侧重于独立研究,是对你学术能.............
  • 回答
    “珠江人才计划”博士后,这个话题近来可是相当热门。不少朋友都咨询过我,最关心的问题无外乎就是“税后到底能拿多少钱”。这笔钱,说实话,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就能概括的,因为它涉及到不少的“门道”和“变量”。为了说得更清楚点,我尽量把我知道的、打听到的都详细说说,希望能帮到大家。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珠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博士生群体一个非常核心,也常常被隐藏的面向。要回答“有多少人真心喜欢学术”,其实并没有一个精确的数字统计,因为“真心喜欢”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个人化且难以量化的概念。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尝试理解这个问题的深度和复杂性,并描绘出这个群体里“真心喜欢学术”的面貌。理解“真心喜欢学术”的维度:.............
  • 回答
    生物学博士毕业后,想要转行,这确实是一个在学术界讨论了很多的话题。首先,我要明确说,可行性是存在的,而且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大,但同时也充满挑战,需要充分的准备和策略。别把它想得太绝对,好像博士毕业就只能在实验室一条路走到黑。实际上,生物学博士训练出来的能力,很多在工业界、商业界都非常抢手。只是你需要学.............
  • 回答
    北美博士毕业后,直接申请教职,这条路确实充满挑战,但并非绝无可能。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到底有多大的胜算。首先,你得明白,学术界的教职,尤其是长期的、终身的(tenuretrack)职位,竞争异常激烈。这不仅仅是“北美博士”这个身份的光环,更多的是你在博士期间积累的“硬通货”——研究成.............
  • 回答
    武汉华师一附中新入职教师有多位北大复旦博士,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也反映了当下高等教育人才流动的一个趋势。很多高学历人才选择中小学,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详细讲述:一、 职业吸引力的提升: 社会认可度与价值感: 中小学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工程,培养的是.............
  • 回答
    要说龚勋博士(人称“鹅师”)在学术上的厉害之处,那绝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他是一位真正意义上“横跨”了多个学科的学者,而且在每一个涉足的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种能力,在当今高度细分的学术界是极为罕见的,也是他之所以被称为“鹅师”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同他的名字“勋”一样,他在学术上屡获殊荣,也.............
  • 回答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想要产出达到博士研究水平的成果,这并非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相当复杂,绝非简单的“有可能”或“不可能”就能概括。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可能性、影响因素,并比较不同学科的差异。一、 可能性分析:一个高难度但并非零的挑战首先,我们必须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