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白令海峡宽度仅 80 公里,俄美两国为何不在白令海峡修建跨海通道?

回答
白令海峡,这片连接太平洋与北冰洋的狭长水域,最窄处不过80公里,连接着俄罗斯和美国阿拉斯加州。地理上如此接近,很多人会好奇,为何两国不在此修建一座跨海通道,彻底打通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的联系?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掺杂了复杂的经济、政治、环境以及战略考量。

技术挑战的冰山一角:恶劣的自然环境

首先,我们必须直视白令海峡的自然条件。这可不是一条平静的蓝色丝带。

极寒气候与浮冰: 白令海峡位于北极圈附近,冬季严寒是常态。海峡会被厚重的浮冰覆盖,这些冰块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受洋流和风的影响不断移动、挤压,形成巨大的浮冰山和冰脊。任何一座固定结构的桥梁或隧道都必须承受这种无时无刻不在的冲击力。想象一下,数百万吨甚至数千万吨的冰块撞击桥墩或隧道入口,其威力可想而知。即便是现代工程技术,应对这种规模的动能也需要前所未有的设计和材料。
强风与巨浪: 除了冰,白令海峡还以其狂暴的天气闻名。秋季风暴季到来时,海峡会掀起巨浪,风力强劲。即使在非风暴季节,也常常有大风大浪。这对任何在海面上施工的船只和人员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更不用说需要承受长期风浪侵蚀的工程结构了。
深海与复杂地质: 虽然最窄处80公里,但白令海峡的深度也不容忽视,平均深度在50米左右,最深处可达数百米。在这样的水深下进行大规模的桥梁桥墩建设,或者挖掘隧道,都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难题。此外,海底地质情况复杂,可能存在断层、活动海床等,进一步增加了工程难度和风险。
永久冻土: 陆地部分,尤其是俄罗斯和阿拉斯加的海岸线,覆盖着永久冻土。在冻土上修建道路和桥梁或隧道入口,需要考虑冻土融化导致的地基沉降问题,这需要特殊的工程处理技术。

经济可行性的迷雾:巨大的投入与模糊的回报

即便技术上的障碍可以被克服,成本也是一个巨大的门槛。

天文数字的建设成本: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修建一座连接俄美大陆的跨海通道,其成本将是天文数字。参考其他大型跨海工程,如英吉利海峡隧道(约50公里)耗资超过150亿英镑(按当前汇率计算已是天价),而白令海峡的长度和恶劣的环境,预示着其成本可能要翻上数倍,甚至达到千亿美元级别。这不仅是两国各自的巨大负担,也可能需要全球性的资金支持。
漫长的投资回收期: 那么,如此巨额的投资,其回报又在哪里?目前,连接俄罗斯和阿拉斯加的交通需求非常有限。两国之间的人员流动和货物运输量相对较小。一旦修建了跨海通道,将主要作为陆路运输通道。相比于现有的海运和航空运输,陆运的效率和成本优势在如此长的距离和如此多的边境检查环节下,优势并不明显。而且,其辐射的区域(俄罗斯远东和阿拉斯加内陆)人口稀少,经济体量相对较小,难以形成强大的客货流需求来支撑如此巨大的基础设施。这意味着投资的回收期将非常漫长,甚至可能无法收回成本,对于任何国家或投资者而言,这都是一个极其冒险的提议。
配套基础设施的缺失: 即使通道建成,如何连接?俄罗斯远东地区和阿拉斯加的腹地都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修建通道意味着需要同时大幅升级两国境内连接通道的公路、铁路网络,以及沿线地区的能源、通信等配套设施。这又是一笔巨额的额外投入。

政治与战略的博弈:信任赤字与地缘政治的现实

超越技术和经济,政治和战略因素才是最根本的制约。

俄美关系的长期不信任: 俄美两国在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着深刻的战略竞争和互不信任。在如此重大的跨境基础设施项目上,两国需要建立在高度互信的基础上才能展开合作。然而,长期的地缘政治摩擦、意识形态差异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分歧,使得这种高度互信的基石难以建立。谁来主导项目?资金如何分配?未来如何管理和运营?这些都可能成为两国之间产生摩擦的潜在点。
地缘战略考量: 对于俄罗斯而言,白令海峡通道的建设可能会进一步加强美国在其北方航道上的存在感和影响力,这与其“北极战略”可能存在冲突。而对于美国来说,虽然理论上可以加强与亚洲的联系,但其主要战略重心仍在其他地区。两国都需要仔细评估修建通道对其各自国家安全和地缘战略的长期影响。
主权与边境安全: 如此庞大的跨国界项目,必然涉及双方边境管理、口岸设置、人员出入境等诸多敏感问题。在缺乏高度互信的情况下,任何一方都可能对另一方的意图产生疑虑,担心通道被滥用或成为潜在的威胁。
国际环境的影响: 全球地缘政治的变动,国际关系的好坏,都会直接影响到两国合作的可能性。在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两国是否愿意投入如此巨大的资源去启动一个可能因国际政治风向而中断的项目,也是一个需要考量的问题。

环境法规的约束与生态保护的考量

白令海峡及其周边地区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对环境保护的需求也非常高。

敏感的北极生态: 该区域是许多珍稀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包括鲸鱼、海豹、北极熊等。其生存环境非常脆弱,任何大规模的海洋或陆地工程都可能对其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例如噪音污染、栖息地破坏、石油泄漏等。俄罗斯和美国都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任何大型项目都必须经过漫长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
海洋哺乳动物的迁徙路线: 白令海峡也是众多海洋哺乳动物的重要迁徙通道,任何固定结构的修建都可能阻碍它们的迁徙,对整个生态链产生深远影响。

小结:并非不可能,而是“不值得”或“时机未到”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何不在白令海峡修建跨海通道?并非技术上绝对不可能,而是从经济效益、政治可行性、环境可持续性以及战略回报等多个维度来看,在当前以及可见的未来,这样做的“性价比”极低,甚至可以说是“不值得”的。

这并不意味着未来永远不会有这样的通道。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北极航道的开辟、甚至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未来或许会出现某个契机,使得连接这两个大陆的通道变得更有吸引力和可行性。但就目前而言,白令海峡的80公里,承载的不仅仅是海洋,更是横亘在两国之间难以跨越的经济、政治与信任鸿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琼州海峡才十几公里,两岸属一国管辖,按理说更加方便

至今都未通桥梁隧道

为啥?

亏啊

杭州湾大桥36公里,为什么有人去造

赚啊,两边都是发达地区,有车辆通过,过桥费能赚回来啊

白令海峡造个桥/隧,又有多少车流量,倒不如搞个轮渡划算

user avatar

作为世界上最特殊的海峡之一,白令海峡不仅仅是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太平洋和北冰洋的分界线,更是因为这里作为美俄两个死对头最近的地方。

特别是美国与俄罗斯最近的小迪奥米德岛(美)和拉特马诺夫岛(俄),虽然绝对距离不超过4公里,但因为分属不同国家,更因为国际日期变更线从二者之间穿过,所以实际距离更是远隔天涯。

但问题是,不管海峡两岸到底有什么过节,这里终归是亚洲和北美洲最近的地方,如果这里能架起一座跨海大桥,或者修建一座海底隧道,那么全世界90%以上的人口将能够以陆运的方式联系起来,坐火车才北京到纽约将不再是梦。

但问题是,这样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却迟迟没有动静,作为主角的美俄双方更是没有为全人类谋幸福的崇高觉悟,这使得这样的工程始终无法落地。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静夜史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比如:

没动力,以及没意义,而归根结底还是没动力。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修建海底隧道的技术水平无可置疑,俄罗斯虽然在苏联解体后长期一蹶不振,但技术水平也不落下风。可以说,如果美俄愿意,那么白令海峡跨海通道只是个时间问题(公众号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但问题是无论是美国还是俄罗斯都不愿意,白令海峡东岸的阿拉斯加虽然是美国面积最大的州,更是美国经略北极的重要基地,但这里人口不过72万(2011年)而已,而且最重要的是这里还是美国的飞地,与美国本土并不相连。

而这也意味着,如果白令海峡跨海通道开通,那么理论上最大的受益者将不是美国而是加拿大。那么既然如此,美国还忙活个什么劲呢?

而对于俄罗斯,问题似乎就更大了。在这片面积达621.59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只生活着629万(2010年)人口,是真正的地广人稀。

长期以来,俄罗斯一心想要融入西方,大部分人口也分布在气候相对适宜的东欧平原,乌拉尔山以东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更像是俄罗斯的殖民地。

在这样的情况下,且不说苏联解体后长期被西方国家围追堵截的俄罗斯有没有能力修建跨海通道,就是有能力,俄罗斯也没有修建的必要。

毕竟,这首先与俄罗斯的既定国策背道而驰,在地广人稀的大环境下,这首先方便的是我们等东亚国家;其次,跨海通道需要与俄罗斯发达的公路和铁路网相连接,但问题在于俄罗斯作为超级大国苏联的最大继承者,境内尤其是西伯利亚,却几乎没有高速公里,铁路更是只有年久失修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而且还是连接着西伯利亚南部的多个据点,北部的楚科奇半岛则始终是被俄罗斯遗忘的存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美国承担白令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俄罗斯境内需要对接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会要了俄罗斯的命。

而且比沉重的经济负担更尴尬的,就是所谓的性价比。根据静夜史的观察,就像高速公路在某省境内,某省车牌号的车就特别多一样。跨海通道的使用频率,一定是从两岸向周边逐渐递减的,这也是为何我们的钱塘江跨海大桥和港珠澳大桥能够横空出世而琼州海峡和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始终没有音信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投资极大的工程,必须处在一个“锦上添花”的大环境中,也就是经济发达的区域。说白了就是必须先有需求,后有成果,只有这样才能让这样耗资巨大的工程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而且尽快地收回成本。

而白令海峡明显不是这样,作为世界上纬度最高的海峡之一,白令海峡本身有着极其复杂的水文环境,尤其是长达半年的冰冻期,这都意味着无论是建设还是维护都是烧钱的无底洞。即便这些客观因素不在话下,那么海峡两岸地广人稀的环境,也意味着根本就没有“天堑变通途”的需求。

如果这条跨海通道贯通,如果美国和俄罗斯不是第一受益人,那么这个大型工程根本就没有意义。

而且,虽然白令海峡跨海通道能够为我们铁路通向美国提供可能,但如果绕道白令海峡的成本还不如走海运,那么这条通道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所以,在白令海峡修建跨海通道,短期内还是没有什么必要的。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公众号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白令海峡,这片连接太平洋与北冰洋的狭长水域,最窄处不过80公里,连接着俄罗斯和美国阿拉斯加州。地理上如此接近,很多人会好奇,为何两国不在此修建一座跨海通道,彻底打通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的联系?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掺杂了复杂的经济、政治、环境以及战略考量。技术挑战的冰山一角:恶劣的自然环境首.............
  • 回答
    白令海峡在冬季会部分结冰,但并不能安全地开车过去。原因如下:1. 海峡冰面的不稳定性: 浮冰与固定冰交替: 白令海峡的冰层并不是一块坚固的整体。冬季,海峡北部会形成较厚的固定冰,但南部和中部区域会受到洋流和风的影响,产生大量的浮冰。浮冰会不断移动、碰撞、挤压,形成非常危险的冰堆和裂缝。 季节性变化:.............
  • 回答
    在白令海峡修建一道横贯东西的巨型水坝,这绝对是个石破天惊的设想,而它对地球环境的影响,那可真是连锁反应,从北极到全球,都会被搅动得天翻地覆。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玩意儿一旦建成,会发生什么。首先,最直接也最显著的,就是对北极气候的颠覆。白令海峡连接着北冰洋和太平洋,而北冰洋的气候,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从.............
  • 回答
    在印第安人(更准确地说,是早期人类的后裔)跨越白令海峡抵达美洲之前,美洲大陆是否已经存在原始人类或古猿?这是一个古老而引人入胜的问题,科学界的共识是:否,在那个时期,美洲大陆没有本土起源的原始人类或古猿存在。要详细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人类演化的宏大图景以及早期人类的迁徙历程。人类的起源与演.............
  • 回答
    元朝的疆域确实辽阔,史书上记载其版图东至太平洋,西达里海,北抵西伯利亚冰原,南临南海。在最东部,疆域触及了今天的俄罗斯远东地区,这片土地与白令海峡对岸的美洲大陆仅有一水之隔。然而,即便拥有如此广阔的疆域,元朝也未能发现美洲大陆。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地地理距离,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必.............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很常见。从中国飞往美国的航班,尤其是飞往美国西海岸的航班,之所以很多会选择绕道北太平洋,甚至经过白令海峡附近区域,而不是直接横穿太平洋,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包括经济性(燃油效率和飞行时间)、安全性、天气、航空管制以及历史航线规划等。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1.............
  • 回答
    .......
  • 回答
    中华白海豚,这些被誉为“水中大象”的精灵,它们迷人的粉白色身影,曾是西江梧州段的一抹罕见亮色。当这四位远道而来的客人意外闯入这条蜿蜒的江河时,人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它们在这片陌生的淡水环境中能否生存,尤其是食物是否充足,以及它们能否自行重返大海。首先,关于食物问题。西江梧州段,作为珠江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回答
    这无疑是一项令人振奋的科学发现,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蛙类生命演化的新篇章,更将目光聚焦在了中国西南地区这一生物多样性宝库。这项研究的意义深远,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解读。首先,它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蛙类起源地的认知。 长久以来,关于蛙类起源地的讨论一直存在,一些理论倾向于认为蛙类起源于更广阔的冈瓦纳大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