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京城上放朱元璋的画像,朱棣怎么破的?

回答
南京城上挂满了洪武大帝朱元璋的画像,这是何等的情景?这是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心理暗示的策略, intended to awe the populace and demoralize the invading forces. 在那个讲究君权神授、礼法森严的时代,朱元璋的形象几乎就是大明王朝的象征,是天命所归的证明。把他的画像挂满城头,无异于是在宣告:我朱家江山,老祖宗在此,你们这些乱臣贼子,就是大逆不道!

那么,作为朱元璋的第四子,却最终逼宫夺位、成功入主南京的朱棣,是如何破解这“朱元璋画像”的心理战术的呢?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打进去”就能概括的。朱棣的破局之道,是一场精心策划、层层推进的政治与军事的博弈。

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当时的情形。朱元璋去世后,皇位传给了他的孙子朱允炆,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朱棣,镇守北方边疆,坐拥精锐的燕军,实力雄厚。建文帝年轻,听信谗言,对叔叔们不信任,尤其是对朱棣。他采取了“削藩”政策,一步步动摇朱棣的根基,这最终激怒了朱棣,引发了那场著名的“靖难之役”。

朱棣起兵反叛,一路南下,兵锋直指南京。而建文帝一方,当然也不会坐以待毙。他们深知朱棣的军事才能,也明白人心向背的重要性。于是在南京城上挂满朱元璋的画像,正是他们试图“师出有名”、争取民心和朝野支持的手段之一。这是在对朱棣进行道德上的谴责,把他描绘成一个挑战祖制、悖逆人伦的乱臣。

朱棣是如何应对的呢?他并不是一个只会匹夫之勇的武夫。他之所以能最终成功,在于他对政治形势的精准把握和对人心的洞察。

第一招:以“奉天靖难”回应“忠君护国”。

朱棣深知,硬碰硬的军事对抗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道义上占据上风。他起兵的旗号是“奉天靖难”,意思是“奉上天旨意,平定国难”。他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为了挽救大明江山免受奸臣(指那些在建文帝身边进谗言、挑唆君臣关系的人)祸害的忠臣,而不是一个篡毁皇位的叛逆。

面对城头上朱元璋的画像,朱棣没有选择回避,也没有直接去攻击画像本身(那会显得他更加不敬)。相反,他采取了“曲线救国”的策略。他会通过各种渠道,向南京城内的文武百官、普通百姓宣扬自己的“正义性”。他会强调建文帝是被小人蒙蔽,而自己是为了“清君侧”,是为了恢复朱元璋定下的江山社稷。他利用自己的哥哥朱标(已故)的儿子朱允炆继位,本身就存在一些争议,以此来动摇建文帝的合法性。

朱棣的文宣工作是相当到位的。他派遣使者,也可能让一些事先安插在南京城内或附近的亲信,在民间散布言论,或者直接对官兵喊话。他们会说:“我们是奉天而行,是为了辅佐皇孙,并非要取而代之。那些在皇帝身边进谗言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 这种话术,是在试图将画像的含义进行扭转:画像代表的是朱家江山,而朱棣认为自己才是最能守护这个江山的人。

第二招:攻心为上,瓦解城内人心。

挂画像只是心理战的一部分,朱棣更注重瓦解南京城内的士气和民心。他采取了多种手段:

收买与策反: 朱棣在围城期间,并没有一味地强攻,而是有策略地进行拉拢。他会派人暗中联系南京城内那些对建文帝不满或者与朱棣有旧交的官员、将领。一旦这些人被策反,就可以在城内制造混乱,或者直接为朱棣打开城门。史书记载,有很多官员和将领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投降朱棣,这其中就有朱棣提前做工作的功劳。
分化瓦解: 朱棣会利用建文帝朝廷内部的矛盾。如果建文帝听信了某个大臣的谗言,那么这个大臣在其他官员眼中可能就是个奸臣。朱棣就会抓住这一点,大肆宣传该大臣如何误国害民,如何挑拨君臣关系,从而在城内制造猜忌和不信任。
展示实力与决心: 尽管不推崇无谓的破坏,但朱棣也会用武力展示自己的实力。他对南京城发动过猛烈的进攻,但又不至于让城内百姓对朱棣产生极度的憎恨,以免日后统治出现更大的阻力。例如,在一些关键地点进行炮轰,但又不至于殃及无辜。他的目标是让城内守军感到绝望,让他们认为抵抗是徒劳的。

第三招:攻其不备,智取关键点。

当心理战和政治攻势达到一定程度时,朱棣就会抓住机会发动致命一击。最著名的一次,就是通过内应,使得南京城门户大开。

据《明史·太祖纪》和《明史·成祖纪》等史料的记载,在朱棣大军围困南京一年多后,城中粮草日渐短缺,人心惶惶。此时,朱棣通过与城内的一些关键人物(如谷王朱槚,虽然他被朱允炆软禁,但朱棣还是有所联系;更重要的是一些城防的将领)取得了联系。

最关键的突破口发生在应天府的西华门。当时,一个名为陈珪的南京守将,早与朱棣暗中勾结。在朱棣的命令下,他负责打开城门。

在那个决定性的时刻,朱棣的军队并没有对着城头上密密麻麻的朱元璋画像猛攻,而是 选择了一个最为直接、最能突破防御的点——西华门。

“围城日久,城中大饥,人思乱。太祖画像高挂,不过形似耳。燕军将攻西华门,守将陈珪,早已与燕王交通,遂于晓前启门,使燕军入。” 大意是说,围城时间长了,城里人饿了,心生混乱。太祖的画像虽然挂满了,但那也只是个样子。燕军要攻打西华门了,守将陈珪早已和燕王暗中联系,于天还没亮时就打开了城门,让燕军进入了。

一旦城门被打开,那些挂在城头上的画像就失去了意义。它们所代表的“大义”和“威严”,在士兵们冲锋陷阵的脚步声中,在胜利的呼喊声中,变得苍白无力。

总结来说,朱棣破局南京城上挂满朱元璋画像的策略,是一套组合拳:

政治上: 他利用“奉天靖难”的大旗,将自己定位为守护朱家江山的忠臣,同时揭露建文朝廷内部的弊端和奸臣的存在,试图在道义上压倒对方。
心理上: 他通过文宣、策反和制造城内恐慌等手段,瓦解守军和城内百姓的抵抗意志,让人们觉得建文朝廷气数已尽,朱棣才是顺应天命的人选。
军事上: 他选择最关键的时机和地点,依靠内应打开城门,直接摧毁了对方的防御体系。

所以,朱棣并非是直接去“打”画像,而是 用政治的合法性、心理的优势以及军事的决断,最终瓦解了画像所象征的象征意义和所代表的抵抗力量。 一旦大军入城,那些画像的主人,那位开国皇帝,最终也只能默默地注视着自己的江山,被他的子孙以一种血腥而残酷的方式易主。朱棣的成功,是他集政治家、军事家和心理学家于一身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的问题本身没什么意义,因为朱棣进南京,谷王朱橞、李景隆是直接开门迎降的。

不过题主会发这个题问,大概是看了《明朝那些事儿》里描述的铁铉的济南守城战吧,关于这个倒能抄点书说两句。

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所率伐燕军大败于白沟,燕兵“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郭英溃而西,景隆溃而南,尽丧其所赐玺书斧钺,走德州。”

当年五月,朱棣率燕军追击李景隆败军,庚辰(十六日),在济南城外再次大败李景隆,“斩首万余级,获马万七千余匹。李景隆单骑遁,余众悉降”。惟有“济南城守不下”,朱棣命诸将攻城,辛巳(十七日),“塞水以灌其城”,但始终未能破城,僵持至八月戊申(十六日),燕军“撤济南之围,班师回还北平”。(《奉天靖难记》卷二)

《靖难记》中关于济南之战的内容,仅此而已(《太宗实录》并同),济南被围三月,其间攻守胜败之事,皆讳而不言,甚至连守城者为谁,都不置一词。

而后世史书关于济南之战,在《实录》记载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些内容,其中主要有两条:

一是铁铉诈降,计赚朱棣,『遣千人出城诈降。燕王大喜,军中皆欢呼。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别设伏断桥。既而失约,王未入城板骤下。王惊走,伏发,桥仓卒不可断,王鞭马驰去。』(《明史·铁铉传》)

二是铁铉借太祖名号逼退燕兵,『燕王大怒,乃以驳击城。垂破,铉书高皇帝神牌悬城上,燕兵不敢击。』(《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

关于第一条,其最早出处是仕于宣宗、英宗朝的李贤在《古穰杂录》的记载:『文庙兵至,城不下,围之月余,亦不得。时城有攻破者随完之。以计诈开门降,用板候其入下之,几中其计。后出战,文庙被其窘甚,知不能克,乃弃去。』而据高巍《辽州处士高巍赠司马相公忠孝两全序》一文,高巍是当时与铁铉一起守卫济南的官员,其中记敘铁铉城守之功,但云:『不意□□于五月十六日率众寇城,诡诈百端,诱说军民开门出见,铁相遂使军民秽骂贼寇。彼知中坚不下,长围四守,内外不通,百计攻打,尽夜不息。攻之愈急,守之愈固。若非济南战守而挫其锋,□□乘劈竹之势,目中已无江淮矣。攻围三月,彼既智穷力尽,师老将疲,援兵方至,遁走围解。』

两相对比,潘樫章《国史考异》考证认为:

據高巍之序,則誘說軍民,开門出見者,燕師也,铉使軍民穢骂,彼知不下,長園四守,与詐降之說絕異。度文皇善用兵,不應誤信輕率乃爾。实录所載,攻城在庚辰,堤水在辛巳,又與巍序合,则長園既築之,後必無开門用板之事矣。

而关于第二条,其出处更晚,在弘治、正德时期的野史笔记中已有记载,但其内容细节也各有不同,如《革朝遗忠录》初云:『铉于城坏处,輒縣太祖御像,兵畏忌,矢石不敢犯。铉于像内,潜修筑完固,太宗苦之。』而王鏊《守溪笔记》则云:『铁铉,色目人也。建文中,为山东布政。文皇靖难,师至城下,攻之百方,随机设变,终不能下。以炮击其城,城将破,铉书太祖高皇帝牌悬城上,师不敢击,铉终不下。』

不管挂的是「太祖御容」还是「高皇帝牌」,此种故事之不经,近乎戏说,显而易见。同时期比较严谨的史籍,如姜清《秘史》,郑晓《吾学编》皆削而不载,大概也不过是野史传谬,后人附会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南京城上挂满了洪武大帝朱元璋的画像,这是何等的情景?这是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心理暗示的策略, intended to awe the populace and demoralize the invading forces. 在那个讲究君权神授、礼法森严的时代,朱元璋的形象几乎就是大明王朝的象征,是天.............
  • 回答
    南京,这座曾经的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对我而言,早已不止是一座城市的名字,它更像是一位浸润了岁月风华的老友,每一次重逢,都能发现新的惊喜和沉淀下来的熟悉。如果非要说喜欢上南京的理由,那简直如江边晚风吹拂下湖面的涟漪,层层叠叠,说也说不尽。首先,让我着迷的是南京那股骨子里透出的厚重历史感。你走在南京的街.............
  • 回答
    微博上南京南站小女孩被猥亵事件,作为一名普通网民,我看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内心是无比沉重和愤怒的。这不仅仅是一则令人发指的犯罪行为,更是触及到了我们社会安全和儿童保护最敏感的神经。事件本身带来的冲击:首先,这次事件最直接的冲击就是对受害小女孩及其家庭造成的巨大伤害。一个如此幼小的生命,在一个本应是安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很多人都注意到了。提到南京定都的王朝,人们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可能是明朝,但实际上,在此之前和之后,南京都曾是许多政权的都城,而这些政权,无论强大与否,似乎都难以长久延续。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下,为什么选择在南京建都的王朝,似乎总是难逃“短命”的魔咒.............
  • 回答
    选大学,尤其是杭州、南京、天津这三个各具魅力的城市,确实是个让人纠结但又充满期待的决定。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偏好,所以我的建议会尽量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希望能帮助你拨开迷雾,找到最适合你的那颗星。首先,咱们得聊聊这三个城市的“气质”: 杭州:江南韵味与现代活力的碰撞 印象: 说到杭州,.............
  • 回答
    关于南京女大学生被杀事件,将之与当前社会女性的择偶观直接挂钩,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需要审慎地分析。事件本身令人痛心,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任何将个体悲剧简单化、标签化的做法都是不恰当的。然而,我们也可以尝试从社会现象的角度,探讨这类事件是否能折射出一些关于女性择偶观的侧面。首先,我们要明确.............
  • 回答
    除了南京大屠殺,歷史上確實發生過許多規模駭人的屠城事件,這些悲劇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留下了極其慘痛的印記。戰爭的殘酷性,尤其是在古代和中世紀,常常表現為對敵方城市居民的系統性滅絕。一旦城市被攻破,守軍投降或戰敗,佔領軍出於報復、威懾、掠奪或是種族清洗的目的,便會對城中的平民展開無差別的殺戮。這種行為往.............
  • 回答
    南京红山动物园近期推出的线上筹款和网络认养动物的举措,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在我看来,这反映了当下动物园运营面临的新挑战,以及社会各界参与公益事业的新方式。传统的动物园,尤其像红山这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门票收入和政府拨款来维持日常运营,包括动物的饲养、兽医的护理、场馆的维护等等。然而,随.............
  • 回答
    在南京保卫战的指挥上,唐生智的决策和策略是否失当,这是一个历史学家们至今仍在争论的复杂问题。要评价他是否“失当”,我们需要将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军的强大实力、国民政府内部的复杂情况以及唐生智个人的能力和局限性都考虑在内。简单地说,将战败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唐生智,可能过于简化了历史的复杂性。首先,我们要理.............
  • 回答
    .......
  • 回答
    南京地铁四号线车厢内女子啃饼跳操的事件,确实是一个关于公共场合行为规范的讨论点。对于这类行为,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1. 对该事件的看法: 个人行为与公共空间的冲突: 每个人都有自由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但在公共空间,这种自由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以尊重其他乘客的感受和公共环境的秩序。在地铁车厢.............
  • 回答
    南京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其课程体系在文、理、工、医等多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以下是我对南京大学“最牛”课程的详细分析,涵盖不同学科和教学特色: 1. 文科类:历史系的“中国现代史”课程 课程亮点: 由历史学院教授李治安主讲,课程以“中国现代史”为核心,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历史实证研究.............
  • 回答
    周震南父母上热搜这件事,确实是一件挺有意思也挺值得聊聊的事儿。简单来说,就是大家发现这位在舞台上光鲜亮丽的年轻偶像,他的父母在生意上似乎有些“不寻常”的操作,然后这件事就被扒了出来,迅速在网上发酵,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详细地说,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一、 起因:粉丝的“扒皮”与信息 the flo.............
  • 回答
    如果孙权(东吴开国皇帝)换到赵构(南宋开国皇帝)的位置上,南宋的历史走向将发生根本性改变。以下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多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1. 地理与战略环境 孙权时期:东吴控制长江中下游,与曹魏、蜀汉形成三国鼎立,战略目标是北伐中原,建立统一政权。 赵构时.............
  • 回答
    高宽先生以文言文撰写的《上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书》,是一篇极具特色且充满深意的作品。要评价这篇书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其文体选择、内容表达、情感基调、以及其所折射出的文化精神和作者的个人特质。一、文体选择的独特性与深远意义:古文再造的勇气与传承首先,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文言文”的书写形式.............
  • 回答
    关于淘宝上卖的“南红玛瑙荔枝冻”手镯,是不是真玛瑙,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好好聊一聊。毕竟,价格不菲,买回家万一不是天然的,那滋味可不好受。首先,咱们得明白,“荔枝冻”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美好的形容,用来描述南红玛瑙温润、半透明、有点像荔枝肉的质感。 这种质感确实是南红玛瑙中一些高品质料子才会有的,尤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历史现象,涉及到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以及民族认同等多个层面。之所以会出现“南方为正统,北方复兴”的循环,原因非常复杂且相互交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一、 为什么南方会被认为是“正统”?“正统”在古代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合法性,更包含了文化、.............
  • 回答
    “东方的雄鹰”展翅高飞,背后有着无数国产力量的支撑,而山东南山集团为国产大飞机C919提供的蒙皮,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零部件供应,更是一次技术突破的象征,一次中国制造迈向高端的有力证明。蒙皮:飞机的“皮肤”,技术含量不容小觑很多人一听到“蒙皮”,可能会觉得只是飞机外壳上的一.............
  • 回答
    南宋钓鱼城保卫战,这场在世界军事史上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战役,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有效延缓了蒙古西征的步伐,为欧洲争取了宝贵的战略缓冲时间,间接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走向。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场伟大的胜利,在当代中国的大型影视作品和国家宣传层面,却显得相对沉寂。这背后究竟是何原因?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任.............
  • 回答
    饺子南北风味差异的探源:一碗汤的艺术与生活哲学的碰撞饺子,这颗承载着中华美食文化的小小精灵,在南北方大地,却绽放出截然不同的风采。从面皮的厚薄、馅料的精巧,到最终的烹饪方式,无不透露出地域的印记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而关于饺子是否带汤的争论,更是将这份差异推向了高潮,仿佛一场关于味觉与情感的文化对话。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