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的问题本身没什么意义,因为朱棣进南京,谷王朱橞、李景隆是直接开门迎降的。
不过题主会发这个题问,大概是看了《明朝那些事儿》里描述的铁铉的济南守城战吧,关于这个倒能抄点书说两句。
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所率伐燕军大败于白沟,燕兵“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郭英溃而西,景隆溃而南,尽丧其所赐玺书斧钺,走德州。”
当年五月,朱棣率燕军追击李景隆败军,庚辰(十六日),在济南城外再次大败李景隆,“斩首万余级,获马万七千余匹。李景隆单骑遁,余众悉降”。惟有“济南城守不下”,朱棣命诸将攻城,辛巳(十七日),“塞水以灌其城”,但始终未能破城,僵持至八月戊申(十六日),燕军“撤济南之围,班师回还北平”。(《奉天靖难记》卷二)
《靖难记》中关于济南之战的内容,仅此而已(《太宗实录》并同),济南被围三月,其间攻守胜败之事,皆讳而不言,甚至连守城者为谁,都不置一词。
而后世史书关于济南之战,在《实录》记载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些内容,其中主要有两条:
一是铁铉诈降,计赚朱棣,『遣千人出城诈降。燕王大喜,军中皆欢呼。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别设伏断桥。既而失约,王未入城板骤下。王惊走,伏发,桥仓卒不可断,王鞭马驰去。』(《明史·铁铉传》)
二是铁铉借太祖名号逼退燕兵,『燕王大怒,乃以驳击城。垂破,铉书高皇帝神牌悬城上,燕兵不敢击。』(《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
关于第一条,其最早出处是仕于宣宗、英宗朝的李贤在《古穰杂录》的记载:『文庙兵至,城不下,围之月余,亦不得。时城有攻破者随完之。以计诈开门降,用板候其入下之,几中其计。后出战,文庙被其窘甚,知不能克,乃弃去。』而据高巍《辽州处士高巍赠司马相公忠孝两全序》一文,高巍是当时与铁铉一起守卫济南的官员,其中记敘铁铉城守之功,但云:『不意□□于五月十六日率众寇城,诡诈百端,诱说军民开门出见,铁相遂使军民秽骂贼寇。彼知中坚不下,长围四守,内外不通,百计攻打,尽夜不息。攻之愈急,守之愈固。若非济南战守而挫其锋,□□乘劈竹之势,目中已无江淮矣。攻围三月,彼既智穷力尽,师老将疲,援兵方至,遁走围解。』
两相对比,潘樫章《国史考异》考证认为:
據高巍之序,則誘說軍民,开門出見者,燕師也,铉使軍民穢骂,彼知不下,長園四守,与詐降之說絕異。度文皇善用兵,不應誤信輕率乃爾。实录所載,攻城在庚辰,堤水在辛巳,又與巍序合,则長園既築之,後必無开門用板之事矣。
而关于第二条,其出处更晚,在弘治、正德时期的野史笔记中已有记载,但其内容细节也各有不同,如《革朝遗忠录》初云:『铉于城坏处,輒縣太祖御像,兵畏忌,矢石不敢犯。铉于像内,潜修筑完固,太宗苦之。』而王鏊《守溪笔记》则云:『铁铉,色目人也。建文中,为山东布政。文皇靖难,师至城下,攻之百方,随机设变,终不能下。以炮击其城,城将破,铉书太祖高皇帝牌悬城上,师不敢击,铉终不下。』
不管挂的是「太祖御容」还是「高皇帝牌」,此种故事之不经,近乎戏说,显而易见。同时期比较严谨的史籍,如姜清《秘史》,郑晓《吾学编》皆削而不载,大概也不过是野史传谬,后人附会而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