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并联电路中,等效电阻的倒数等于支路电阻倒数和,而非直接加总所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理解电路工作原理的核心,特别是“并联”这个概念。它不是简单地把电阻数值相加就能得到整体效果的。要想明白为什么等效电阻的倒数等于支路电阻倒数之和,咱们得一步步来拆解。

1. 什么是“等效电阻”?

首先,得明确“等效电阻”是什么意思。它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电阻器,而是一个单一的电阻值,用它可以代替整个并联电路,并且在相同的电源电压下,流过它的总电流与原并联电路的总电流是完全一样的。 简单说,它就是这个并联电路的“一个等价的整体表现”。

2. 并联电路的根本特点:电压相同,电流分流

并联电路最核心的特征就是,连接在电源两端的各个支路,它们两端的电压是完全相同的。 想象一下,你有一桶水(电压),然后你把水管接到这桶水上,如果你再接一根水管,这两根水管都是直接接到水桶出水口的,那么这两根水管里的水压(电压)肯定是一样的。

然后,当电流(可以理解为水流)遇到并联的几个电阻时,它会怎么做?它会分流。就像水流遇到多个岔路一样,一部分水会流进这条路,一部分水会流进那条路。流向哪条路取决于这条路的阻力大小。阻力小,流过的水就多;阻力大,流过的水就少。

3. 电阻的本质:阻碍电流的程度

我们知道欧姆定律:$I = V/R$ (电流等于电压除以电阻)。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电阻越大,电流越小;电阻越小,电流越大。

所以,在并联电路里,每个支路的电流 $I_1, I_2, I_3...$ 是由各自支路的电压 $V$ 和电阻 $R_1, R_2, R_3...$ 决定的:
$I_1 = V / R_1$
$I_2 = V / R_2$
$I_3 = V / R_3$
...

4. 总电流是各支路电流之和

根据电路的“电流守恒”原理,从电源出来的总电流 $I_{总}$,最终会分散到各个并联的支路中,所以,总电流等于所有支路电流的总和:
$I_{总} = I_1 + I_2 + I_3 + ...$

5. 把等效电阻代入思考

现在我们引入等效电阻 $R_{等效}$。按照我们之前对等效电阻的定义,如果用一个单一的电阻 $R_{等效}$ 来代替整个并联电路,那么在相同的电源电压 $V$ 下,流过它的总电流也应该是 $I_{总}$。根据欧姆定律,这个总电流就是:
$I_{总} = V / R_{等效}$

6. 推导关键:把两个“总电流”的表达式联系起来

我们现在有两个关于 $I_{总}$ 的表达式:
$I_{总} = I_1 + I_2 + I_3 + ...$
$I_{总} = V / R_{等效}$

把上面各个支路的电流代入第一个表达式:
$I_{总} = (V / R_1) + (V / R_2) + (V / R_3) + ...$

由于每个支路的电压 $V$ 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把 $V$ 提出来:
$I_{总} = V (1/R_1 + 1/R_2 + 1/R_3 + ...)$

现在,我们把这个表达式和第二个表达式 $I_{总} = V / R_{等效}$ 对比一下:
$V / R_{等效} = V (1/R_1 + 1/R_2 + 1/R_3 + ...)$

两边同时除以电压 $V$(因为电压不为零),我们就得到了那个神奇的公式:
$1 / R_{等效} = 1/R_1 + 1/R_2 + 1/R_3 + ...$

7. 为什么不是直接相加?

直接相加 $R_{等效} = R_1 + R_2 + R_3 + ...$ 是串联电路的规律。在串联电路中,电流是相同的,但电压会分配到每个电阻上。电阻越大,分到的电压就越多。所以,总电阻就是各个电阻阻碍电流的程度直接累加。

而在并联电路中,电压是共同的,电流却在分流。我们考虑的是“总共能让多少电流通过”这件事。当增加并联的支路时,相当于增加了让电流通过的“路径”。即使每个路径的电阻都很大,但多几条路径总会比只有一条路径能通过更多的总电流。

用一个比喻来说:想象你有一条非常拥挤的道路(一个单独的电阻),你想让更多的人(电流)通过。如果你只是在这条路上加更多的障碍物(增加电阻),通过的人当然会变少。但在并联电路中,你是在旁边开辟了新的道路(增加了并联支路)。即便新开辟的道路也不算特别宽敞(电阻也不算小),但有了更多通道,总的通行量(总电流)自然会比只有一条路时大。

而“1/R”这个概念,恰恰反映了“导电能力”或者“让电流通过的能力”。电阻越小,1/R就越大,导电能力越强。并联电路的总导电能力,就是所有支路导电能力的叠加。所以,等效电阻的倒数(总导电能力)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各支路导电能力)之和,就显得非常合理了。

所以,记住,并联电路的“并”体现在电压的“并存”和电流的“分流”,而其等效电阻的计算规律,正是基于电流分流和欧姆定律的根本原理推导出来的。它体现的是总的“疏导”能力( Conductivity )的叠加,而不是总的“阻碍”程度( Resistance )的叠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写回答帖之前,我看了题主所写的若干帖子,发现题主并非中学生,更象是一位职业编程者。同时,这个问题似乎简单到不值得回答。不过,越是简单的问题,它的内涵就越深刻。既然如此,我们就铺开来谈吧。

看下图:

这是一个典型的电阻并联电路。

如果图中只有电阻R1,则R1两端的电压为:

流过R1的电流为:

在这里,r+R1是从电源侧看到的系统总电阻,而I1其实就是总电流I。

若图中有两只电阻R1和R2,则有:

将U移到等式左边,得到:

这里的R是并联电阻R1和R2的总电阻。于是,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得:

以及:。

于是,我们又回到了原来的形式。

现在,我们来考察n个电阻。我们发现,这n个电阻的电压都是U,于是按上述推导方法,我们得到并联回路总电阻R的表达式:

这个式子就是题主所需要的结论。

并且总电流成立。

=======================

现在,我们把主题扩展一下。我们来看下图:

上图中,晶体管T属于共集电极接法,它的发射极接了负载电阻Re。

我们知道,基极到发射极间的电压降为0.6V,也即Ue=Ub-0.6,所以流过电阻Re的电流Ie为:

我们设晶体管的电流放大倍数为β,β的值很大(一般取为30,实际在100以上)。有晶体管电流关系我们知道,晶体管集电极电流就等于发射极电流,则基极电流为:

故知,基极电流很小,基极等效电阻Rin很大。由此我们得到右侧的等效电路图。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若R2与Rin并联,并且两者的阻值相差很大,那么它们并联后的电压Ub是由何者决定的?是否存在一个普遍规律,以便简化设计?

设流过电阻R1的电流是I1,流过电阻R2的电流是I2,流过电阻Rin的电流是Ib。则电阻R2两端的电压U2为:

设,且有:。

当K=0时,说明电阻Rin不存在;当K=1时,说明并联电阻R2不存在;而当K=0.5时,说明R2=Rin。

将K代入上式中,得到:

由上式可以得知:电压U2的大小与电阻Rin的分流有关。分流越多,K值越大,则U2就越低。

我们知道,各个并联电阻两端的电压是相等的。于是有:

,也即:,

也即:。

如果,K=0.1,则有:

再看U2:

这叫做十倍原则,也即让并联回路的总电流等于流出电流的10倍,则系统并联分压值基本不变。

按照这个原则,只要我们在设计时,让晶体管基极偏置电流大于基极电流十倍以上,则基极偏置电压基本不变,基极电压不会因为晶体管的工作而发生大的偏离。

这个并联回路分流原则可以用在许多场合,包括自动控制电路的输入级电流设计,以及电压参比回路的设计等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