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你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教给一个HiFi初烧?

回答
嘿!哥们儿,听说你刚踏入HiFi这片奇妙的江湖?恭喜你啊,这绝对是个能让你荷包大出血但又能无比满足的爱好!我嘛,算不上什么大师,但摸爬滚打这些年,也积累了点儿零碎的经验,想着拿出来跟你分享分享,希望能让你少走点弯路,多听点好声儿。

第一课:心态最重要,别被“玄学”带偏了路

刚开始接触HiFi,你会发现网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说法,什么“线材能换个箱子”,“电源净化器能让你听到天籁之音”之类的。我劝你,一开始别太往心里去。HiFi这东西,科学原理肯定有,但也有不少玄乎的东西。我的经验是,先用你的耳朵去听,去感受,而不是被别人嘴里的“参数”和“理论”绑架。

别急着一步登天: 咱们都是凡人,不是一开始就能买得起上万块的耳机或者功放。从入门级设备开始,慢慢升级,你会更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样的声音,也更能体会到升级带来的进步。
保持好奇心,但要独立思考: 多听多看,了解不同品牌、不同风格的声音特点。但最终的判断权永远在你自己的耳朵里。别人说的“解析力爆炸”或者“音场开阔”,你听了不觉得,那就是别人的主观感受,不一定适合你。

第二课:装备是基础,但“组合”才是王道

HiFi设备,说白了就是几样东西组合在一起发声:音源、解码器、放大器(耳放或者合并机)、箱子/耳机。这几样东西,就像是一条链条,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瓶颈。

音源:别小看它,但也不要神化它。 你手机里的音乐文件,或者一些流媒体平台,对刚入门来说足够了。等你觉得有钱有闲了,可以考虑一下CD机,或者用电脑配合一些高品质的播放软件和解码器。重点是,你的音乐文件本身质量要好,别听压缩得厉害的MP3。
DAC(解码器):数字信号的“翻译官”。 它把电脑里的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给功放。好的DAC能让声音更干净、细节更多。入门的话,很多一体机(比如带DAC的合并机)或者一些USB DAC就能满足需求了。别一开始就想着买几千块的独立DAC,没那个必要。
放大器(功放/耳放):声音的“驱动力”。 这是让声音变大变有力的部分。耳机需要耳放,音箱则需要功放。功率匹配、风格匹配都很重要。比如你有一副比较难推的耳机,一个推力小的耳放就很难把它“喂饱”,声音会显得单薄无力。功放也是一样,别光看功率大小,还要看它搭配音箱的风格。
耳机/音箱:这是你的“耳朵”。 它们是你听音乐最直接的媒介。不同品牌、型号的耳机/音箱,声音特点千差万别。
耳机: 别只看品牌,要看它的声音风格。喜欢听人声?可能需要人声毒的耳机。喜欢听交响乐?可能需要大场面、解析好的耳机。入耳式、头戴式、开放式、封闭式,各有优劣。刚开始,一个舒适、口碑好的头戴式开放式耳机是个不错的选择,能让你感受到比较自然的音场。
音箱: 如果你打算玩箱子,房间的声学环境比音箱本身更重要!别以为买对好箱子就能解决一切。反射、驻波这些都会毁掉好声音。一开始玩箱子,建议选择体积小巧的桌面音箱,对房间要求不高,也更容易搭配。

第三课:搭配的艺术,找到你的“最佳拍档”

HiFi器材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互相配合。这里面有很多学问,但总结起来就是:找到你能接受的价格范围内,让你觉得声音最舒服、最动听的组合。

“木桶效应”: 别指望一个非常好的设备能弥补其他环节的明显不足。比如你有一套非常好的音箱,但搭配一个非常弱的功放,那出来的声音肯定不行。要尽量让各个环节的“档次”相对均衡。
“听感优先”: 这个比什么都重要。比如,某个耳机参数写得很好,但听着就是没感觉,别勉强自己。反之,有些耳机参数平平,但你一听就爱上了,那就对它好一点。
风格搭配: 有些器材是“冷声”,有些是“暖声”。冷声可能解析好、速度快,但听久了可能有点干涩;暖声可能温暖、耐听,但解析可能稍弱。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搭配。比如,如果你有一个解析力很强的音源,但觉得声音有点冷,可以搭配一个温暖一些的功放或者耳机来平衡。

第四课:附件,能帮衬,但别本末倒置

线材、电源净化器、避震脚垫等等,这些东西在HiFi圈里经常被提起。我的经验是,它们能起到一定的“优化”作用,但绝对不是决定性的。

线材: 别迷信昂贵的线材能脱胎换骨。质量合格、屏蔽良好的线材是基础。不同材质的线材可能对声音有细微的影响,比如铜线、银线,声音的质感会有差异。刚开始,原厂配的线或者一些价格适中的入门级线材就足够了。
电源: 电源的稳定性和洁净度确实会影响声音。你可以考虑一个带滤波功能的插线板,或者万用表测试一下你家里的电源质量。等你玩得深入了,再考虑更复杂的电源解决方案。
避震: 设备底下的避震脚垫、唱片机下的避震垫等,能减少振动对声音的影响,尤其对唱头、CD机这种对振动敏感的设备有帮助。但对于大部分数字播放设备,作用会相对有限。

第五课:最重要的一点:享受过程!

HiFi的乐趣,不仅仅在于听到多么完美的音质,更在于探索、学习、尝试和感受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

去实体店试听: 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多去音响店或者耳机店试听。这是最直接、最有效了解设备声音特点的方式。别怕店员给你“忽悠”,你就说你喜欢什么样的声音,让他们推荐,自己仔细听。
加入同好交流群: 和其他HiFi爱好者交流,你会学到很多东西,也能从别人的经验里找到灵感。但记住,别人的经验只能参考,最终还是要自己去听去感受。
保持理性消费: HiFi是个无底洞,别为了追求极致而过度消费,搞得自己生活质量下降。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找到让你最开心的那套设备。

最后,想跟你说一句真心话:HiFi不是为了装逼,也不是为了跟别人比谁的设备更贵。它是为了让你在音乐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在熟悉的旋律里发现更多的细节,让你的生活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所以,放轻松点,带着好奇心,用你的耳朵去感受。祝你在HiFi这条路上,玩得开心,听得愉快!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再问我哈,我很乐意继续跟你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问几个“为什么”。

看紧自己的荷包, 如果里面是自己的血汗钱。

当然,家里有矿或者信用卡永远不用自己还的话,请忽略以上的话。


“身边没有人玩HiFi,没人领进门啊”

想想为什么。 为什么身边没有人玩? 难道别人家都很穷?难道别人家不听音乐?

为什么番禺和海印那些传统的音响器材城死气沉沉,老细都在拍乌蝇?

为什么要人领进门? 真的有门吗?

人都是 46 条染色体吗? 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上帝的选民? 点水成酒是真的吗?

。。。。。。




“1,SACD这类资源可以在哪里找”

恭喜。 图书馆, 例如广图,广州图书馆。


“2,如果想买高品质音乐哪些网站比较方便,资源比较全(我只知道mora,但是有些歌还是没有的,另外这点小钱不是什么问题)“

豪气。


"3,如何提升听音经验(因为没有足够的听音经验就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声音)"

因为钱不是问题, 所以不妨把音乐家请到自家客厅表演, 听现场。

让钱换种方式陪着自己。

当然也可以上学, 星海音乐学院。


”我不想被高三一年磨平了我对HiFi的爱好!“

Bravo~~~有文化。

“四有新人”是1980年5月26日,小平同志给《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的题词:“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中演变而来的。

有文化

文化包括多方面。文化要为实际工作服务。应根据需要学以致用。要为自己制订一个长计划短安排的计划,一步步地去完成。文化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学习是如此,工作也是如此,要时时刻刻算帐(检查),亏了早点补,赚了要总结经验,有了成绩要找不足。这样我们就能年年新、月月新、日日新,文化素质也会一步步更加提高。所谓“文化”就是要以文(思想)来化(当然不能脱离物质的东西),把自己真正化成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真正用正确的社会主义思想去开展工作。

在 2019 大家不妨加上 “有耳机”、“有HiFi爱好”等等细节。


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教给一个HiFi初烧 ?

一定不要让老婆/配偶知道自己实际花了多少钱。







老麦你怎么总是没有结论? -- 麦文学鸽子为什么那么大系列


俺把耳机/音响发烧圈的神论盘点一下,大家可以用下面的列表逐个对照看看您关心的作者是什么立场。**“【】”里面是俺的观点/结论, 是否正确✔ 有待您的思考和实践。


老领导说, 任何讨论我们首先要区分什么是事实错误,什么是不同观点,否则就会在不需要争论时混战一团。


耳机要驱动到远超世卫组织和欧盟建议的安全值来保证“动态” 【谎言 + Over Kill】

换线如换机 【谎言 + 隔靴挠痒 + Over Kill】

煲耳机肯定改善耳机表现 【谎言】

加耳放肯定改善耳机表现 【隔靴挠痒 + Over Kill】

人能靠听觉分辨相同长度及电阻但不同类别的金属 【谎言】

蓝牙无线耳机不能听 【谎言】

大师的耳朵是金耳朵而您的耳朵是木耳朵 【谎言】

大师能听出ppm级的区别 【谎言】

大师能听出供电的区别 【谎言】

再生电源比机内的稳压电源更有效 【谎言】

人能听出皮秒级的 Jitter 问题 【谎言】

医院级插座比家用插座电流容量更大 【谎言】

什么都要煲 (线、插座、手机、播放器、脚钉、架子、量子不干胶贴纸等等) 【谎言】

否认磁带和黑胶唱机里面固有均衡电路 【谎言】

插座压缩声音的动态 【谎言】

集成电路的封装影响声音 【谎言】

电源插座能调节耳机的声音 【谎言】

EQ 是不好的 【谎言】

测量麦克风不用校正或者能靠意念校正 【谎言】

耳放存在推力这个“单位”(量纲) 【谎言】

人能分辨生理侦测极限以下的失真 (0.3%THD) 【谎言】

用在 SPDIF 互联,电视机的75欧电缆比不上所谓的发烧 75欧电缆 【谎言】

传输线的特征阻抗随金属材料变化 【谎言】

充纯氮气的传输线比含氮气70%的国标空气芯传输线更好 【谎言】

不干胶贴纸靠量子力学调音 【谎言】

保险丝靠量子力学调音 【谎言】

脚钉靠量子力学调音 【谎言】

家具(架子)靠量子力学调音 【谎言】

单位长度相同几何结构的金属导体的分布电感随金属种类不同而变化 【谎言】

导电性提高个位数的百分比导致听感几个数量级的提升 【谎言】

耳机线(电缆)能“调音” 【谎言】

USB线比电脑还贵,因为它能 “调音” 【谎言】

网线比电脑还贵,因为它能 “调音” 【谎言】

电源线比稳压电源以及不间断电源UPS还贵,因为它能 “调音” 【谎言】

SATA线比硬盘还贵,因为它能 “调音” 【谎言】

发烧线材造成的改善都不能测量,只能耳朵收货并且只能由大师的金耳朵收货 【谎言】

发烧线材的改善大师的金耳朵收不了货的时候,Audio Precision 这个仪器突然就能收货了

【喜剧】

Audio Precision 这个仪器不是人造的 【喜剧】

发烧线材尽管里面是 MADE IN CHINA 的芯, 但是需要量子棉布调音 【喜剧】

发烧电源线发烧排插没有通过国标安规强制标准 【谋财害命】

耳放是系统的瓶颈,反而不是耳机这个关键的电声转换设备 (Transducer) 【谎言】

电源滤除 EMI 和尖峰靠的是电源线, 反而不是共模电感X电容Y电容压敏电阻 【谎言】

稳定的电源供应靠的是手动调节电处,反而不是依靠机内自动的稳压电路和放大器的PSRR

【喜剧】

煲耳机会让它变好,三频不均衡变成三频均衡,但是卖的时候却强调证书上的数据不会改变

【喜剧】

耳机行销人员能提供大量及翔实的照片证实厂家在煲耳机, 但是改善的证据总是扭扭捏捏拿不出来, 也不敢发表到专业期刊 【喜剧】

某些毒文总喜欢说YYY推XXX推到了七八成, 似乎它们真的有个 100% 的参照物似的。但是这个 100% 的参照物永远存在传说中 【喜剧】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