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在互联网时代走极端才有流量。
在互联网之前,大多数人基础信息的渠道还是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这些媒体与互联网相比,优劣势都很明显。其劣势在于互动效率低、普通人缺乏发声的渠道,但是其优势则在于有相对专业的记者和编辑进行把关,大量偏激、无效的信息会被直接过滤掉。
好比说当今的所谓女权吧,其实早在传统媒体时代,女权问题就已经很受重视。但对于报纸、杂志来说,骂街是不行的,更不可能出现“国男去死”这类明显会引发冲突的言论。即便一个杂志的编辑是资深女权主义者,也会将自己的思考体现在一片片几千字乃至于上万字的稿件中,用逻辑与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所以,你看虽然当年南方系的报纸杂志一直被人骂屁股歪,但是谁也不会否认,南方系媒体的专业度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本身人人就有了发声的权利,再加上互联网更倾向于碎片化阅读,很多几千字的文章或者几十分钟的视频,就可以直接被打上“太长不看”的标签,不管是网络大V还是普通人,自然也就更倾向于用更短的文字去表达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微博、抖音这类鼓励短内容的平台的出现,让这个局面变得更为紧张。
在一两百字的文字或者一两分钟的视频空间中,几乎不存在任何深度表达的可能。在报纸中,有时候你引述一些理论、观点和文字,都可能有几百字了。
当然,有些人可能会觉得,短视频、微博这些东西内容短没关系,你直接表达自己的核心观点不就行了?理论上可以这样。但是很多观点如果不展现逻辑过程,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也很容易被误读。比如,今年两会期间某代表就提出要取消酒驾罪,引发了很多人的痛骂。但实际上,该代表想表达的意思是,不要讲酒驾作为犯罪处理,可以进行比较重的治安处罚和高额罚款。而该代表作为律师,所提交的提案中对这个观点也有比较详细的数据支撑。
当然这不是说他的观点就一定是对的,但也绝不是很多骂他的人想的就是不管酒驾了。
另外,对于现在的很多媒体来说,他们也已经懂得了恰流量的技巧。甚至包括知乎上的很多问题,就是先甩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然后让人去回答,但实际上这个新闻究竟是怎么回事,却没多少人真正去辨析。
而从更深度一点的层面来讲,很多自媒体人其实早就意识到了一点,那就是真正有流量的表达不是传播自己的观点,而是迎合读者的观点。比如前段时间刷屏的什么“你知道农村养老金是城市的1/22吗”的那段话,刷这句话的人根本分不清什么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职工退休金,但并不妨碍他们通过极端的数值对比,去迎合一部分人对城乡问题本来就偏颇的认知。不管这种迎合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但总之是有效的。
想要不偏激,最好的办法其实还是多去看一些有长度和有深度的内容。哪怕你多看看论文,也能好很多。
先把审查制度给停了再说。
有一个想法,花了十几个小时收集资料,然后写成文字发在网上,啪的一下被删掉了,什么心情?
有感而发,花5秒找个烂梗,发在网上,被删掉了什么心情?
如果你认为你的观点极有可能被删,哪一种不影响心情?
你看到的就是民主的终极形态:无限撕裂。我称之为“反对者漩涡”。
不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网上,无后顾之忧的吵架绝大多数都是无限升级的,能吵着吵着突然握手言和了才是凤毛麟角。只不过在现实中不断升级的吵架往往会以打架的形式决出胜负来收场,网上隔着屏幕打不着了,只能无限对骂下去。
吵架的背后是利益,而不是正确与否。昂撒殖民者你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人类文明,我印地安人也不想被你割了头皮,你用一万套理论来论证你的正确性,我也不想被你割头皮啊。
在“大争吵”中,利益一致的人自然会天然靠近并结成联盟,毕竟万一一会打起来,骂你的人比帮你说话的人更有可能揍你。
有些人认为ccp代表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我们就聚集在ccp的旗下,而对面那些人,不论他们最初出于什么原因和我们争吵,但是他们现在都聚集在了绿蛙的旗下。
最终,极端裹挟了普遍,对抗替代了妥协。
是你们自己选择了和我们的敌人结成联盟,同进退,共发声,我们为什么要对你们进行甄别呢?
当我看清楚这一点后,我把自己的签名改成了老粉红,我选择和ccp站在一起,来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