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室友说抗日战争 国民党贡献有80%但是我觉得60%是比较合理的 各位大神怎么看的?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历史研究中常常被讨论和争论的焦点。关于抗日战争国民党贡献的比例,并没有一个精确、官方认定的数字,不同的历史学家、研究者以及大众都有各自的看法和侧重点。你的室友提出80%,你觉得60%合理,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的复杂性和讨论的空间。

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这里我将尽量详细地从几个主要方面来阐述,希望能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

1. 国民党作为战时执政党的主导作用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抗日战争的绝大多数时期,国民党是中国的执政党,也就是中华民国政府的领导者。这意味着:

战争的决策权和领导权: 国民党政府(蒋介石领导)是抗战的总指挥部。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战略部署,都是由国民党来主导和决策的。他们是国家机器的掌舵人。
动员全国力量: 作为执政党,国民党有责任和能力动员全国的资源,包括军队、人力、物力、财力等。虽然动员效果和效率有待商榷,但这个动员的责任和主体是国民党政府。
国际外交的代表: 在国际上,是国民党政府代表中国与同盟国谈判、合作。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国民党政府的外交成果。

从这个角度看,国民党在组织和领导抗战方面承担了最主要的责任,其贡献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是基础性的。

2. 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主要作战

国民党军队(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军队,简称国军)是抗日战争中,在正面战场上与日军进行大规模、高强度作战的主力。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评价其贡献:

人员数量和装备: 在抗战初期和中期,国民党军队拥有数量庞大的正规军,装备也相对中央化和系统化(尽管装备水平与日军有很大差距)。他们是战场上的绝对主力。
重大战役的参与:
淞沪会战: 这是抗战初期最惨烈、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国民党军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迟滞了日军的进攻,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抵抗决心。
徐州会役(包括台儿庄战役): 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为数不多的重大胜利之一,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
武汉会战: 这是抗战初期规模最大的会战,持续时间长,消耗日军巨大,虽然战略上失利,但成功将日军的进攻速度放缓,赢得了战略撤退和休整的时间。
枣宜会战、宜昌会战、豫中会战、湘西会战等: 这些战役在不同时期,都在消耗日军力量,迟滞其进攻,尤其是在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队在一些战役中仍然能够对日军造成有效的打击。
对日军战略的牵制: 国民党军队的存在和作战,迫使日军不得不投入大量的兵力在中国战场,无法将更多兵力投入到太平洋战场,从而间接支持了同盟国的战争。

从正面战场作战的规模、强度和对日军战略牵制的作用来看,国民党军队的贡献是巨大的,也是最直接的。这是支持“国民党贡献大”这一说法的核心依据。

3. 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局限性和问题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国民党在抗战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我们对其贡献比例的评估:

战略的失误和局限性:
“持久消耗战”的执行: 虽然“持久消耗战”是当时一种可行的战略,但在执行过程中,国民党军队的伤亡比例非常高,很多部队在消耗战中被歼灭,而补充和训练却跟不上。
部分将领的指挥失当和腐败: 在一些战役中,存在指挥失误、甚至投降卖国的情况,削弱了整体战力。
对日军的战略误判: 有时对日军的进攻方向和策略判断出现偏差,导致在不应决战的地方进行决战,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军事力量的衰败: 国民党军队虽然在初期有规模,但由于长期内战、装备落后、训练不足以及频繁的消耗战,到了抗战后期,其战斗力大幅下降,很多部队甚至出现了“非战斗减员”严重的情况。
内部腐败和政治问题: 官僚主义、腐败现象、党派倾轧等问题影响了国民党政府的效率和公信力,也影响了其战争动员和资源整合的能力。
战略重点的转移: 随着抗战的深入,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的战略重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盟国的影响和牵制。

这些局限性使得国民党军队的实际作战效果打了一定的折扣,也意味着他们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应有的潜力。

4. 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要评估国民党的贡献比例,就不能不提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的贡献。

敌后战场的作用: 中共领导的军队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并对日军的交通线和后勤进行了袭扰。
发展民众和巩固抗日力量: 在敌后根据地,中共积极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发展根据地经济,壮大了自身的抗日力量,并为持久抗战提供了人力和物力支持。
政治上的影响: 中共在抗战期间的政治宣传和组织动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意识和凝聚力,对赢得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政治作用。

中共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它以一种与国民党不同的方式,有效地牵制了日军,并壮大了自身的实力。

5. 谁的贡献“占多少比例”的难题

现在回到问题的核心:国民党贡献80%还是60%?

“80%”的可能解读:
强调执政地位和总体领导: 如果将“贡献”理解为“在组织、领导、动员全国力量以及在正面战场进行主体作战的责任和实际行动”的总和,那么80%可能更侧重于国民党作为战时最高领导者和正面战场主力军的角色。
相对共产党而言: 在抗战初期和中期,国民党军队在装备、人数和作战规模上都远超共产党军队,并且正面战场承受了主要的压力。从这个对比角度看,国民党的贡献更为突出。

“60%”的可能解读:
考虑到国民党的问题和共产党的补充: 如果在评估贡献时,充分考虑了国民党在战略执行、部队损耗、内部问题等方面的不足,同时也认识到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重要作用,那么60%可能是一个更均衡的数字。
强调“质量”而非仅仅“数量”: 战场上的胜利并非完全取决于人数和装备,也与指挥、士气、策略等有关。国民党虽然人数多,但其战斗力在后期被严重削弱。而共产党军队则以其灵活的游击战术和政治动员能力,在敌后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计算问题,不同的侧重点会得出不同的比例。

为什么说这两种数字都很“有道理”,但也都有待商榷?

“80%”的潜在问题: 如果说国民党贡献了80%,那么就可能忽视了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作用,以及国民党自身在战略执行和部队建设上的诸多问题。将所有功劳几乎归于国民党,是对其他抗日力量(包括民主人士、爱国学生、普通民众等)的贡献的淡化。
“60%”的潜在问题: 如果说国民党贡献了60%,那么可能又没有完全充分地体现国民党作为执政党和正面战场主力的极端重要性。尤其是在抗战初期和中期,国民党军队的确是抵御日军侵略的主干。

我个人的看法是,与其纠结于一个精确的数字,不如理解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核心地位和巨大贡献,同时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性,并承认其他抗日力量的价值。

更细致的分析可以这样展开:

1. 决策与组织(国民党主导): 在这个层面,国民党贡献近乎100%。没有国民党政府的决定,就没有这场全面抗战的开始,也没有统一战线的形成(尽管统一战线形成过程复杂)。
2. 正面战场作战(国民党军队为主): 国民党军队是主力,承受了日军大部分的正面进攻,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战役的数量和规模上,国民党军队占绝对优势。
3. 敌后战场作战(共产党军队为主): 共产党军队开辟了新的战场,牵制了日军,并且在政治上动员民众。
4. 战略全局与国际影响(国民党主导): 外交、争取国际援助、维系国家统一等,国民党承担了主要责任。
5. 战争的“消耗”与“效率”: 国民党军队的消耗是巨大的,但其战斗力的有效性在后期有所下降。共产党军队的消耗相对较小,但其战斗力的增长和政治影响力的扩大更明显。

所以,如果你想说国民党贡献了抗战的“主体部分”,尤其是正面战场的主力作战和国家层面的领导,那么一个较高的比例(比如60%70%)是比较贴切的。如果你的室友强调国民党作为“唯一的”领导者和主要作战力量,那么他可能倾向于一个更高的数字。

总结:

国民党: 战时执政党,正面战场主力,组织了全国性的抵抗,进行了大规模消耗战,牺牲巨大,对日军战略部署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承担了国际外交的责任。其贡献是基础性的、主导性的。
共产党: 开辟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政治动员能力强,壮大了自身力量。其贡献是战略上的补充和对日军的有效牵制。
其他力量: 包括爱国将领、士兵、知识分子、普通民众等等,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最终的比例划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如何定义“贡献”以及你更看重哪个方面。与其争执数字,不如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各方力量的协同(或不协同)作用。

希望这些详细的分析能够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并与你的室友进行更有建设性的讨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忘记加负号了。

user avatar

把我的原回答,转过来。

抗战初期国军军力是中共武装近40倍,并且日军的侵略也是从国军占领的地方开始的,面对日军的侵略洪水,国军应该是防洪坝的,正是这一泄千里的拦洪坝,才成就了中共中流砥柱的美名。

不说蒋介石是在他的把兄弟、国民党二号人物张学良用枪逼着当上了抗日领袖,仅从全面抗战到丢掉国都仅仅5个多月,够神速的。
当年中共太穷了,打不起太大的阵地战,并且由于日军装备好,士兵作战素养高,中共只能扬长避短,开展游击战,所以才没有什么象样的大会战。这并不表明游击战就没有什么作用,阿富汗用游击战拖垮了强大的苏联,越南用游击战拖垮了强大的美国,同样,假以时日,中国也能用游击战拖垮日本。
结论:中共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没有问题。(有人经常对中流砥柱成语有误解,甚至有国粉拚命为国军抢这个称号,真是一粉顶十黑)

证据:

1、台湾“中央院士、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陈永发的著作来看;

2、从国共兵力的对比和战绩的对比来看;

3、在日本宣布投降前,蒋介石和朱德的两个命令来看,蒋确实是下山摘桃子;

4、国共对抗日的态度;

5、游击战争到底能不能消灭敌人。


1、台湾“中央院士、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陈永发的著作来看;
陈永发:《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台北联经1998年版。作者是台湾“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员、所长,“中央研究院”院士。

【338页】

“中共在扩展实力过程中,不得不抗日,更不得不应付国民政府。所以尽管国民政府指责中共不抗日,但中共在敌后地区,甚至在敌后地区之外,逐渐取得民族主义代理人的地位。(这可比中共自诩的“中流砥柱”高太多,这个位置原本该属于政府军国军的)虽然到抗日结束,中共并没有真正的实现对日总反攻的诺言,但他们在国军溃退,遗弃百姓之后,至少是从日军手中收回了不少失土。1945年初,国军虽然展开局部反攻,但是舆论依旧难以忘怀1944年遍及华北华南的国军大挫败。国军的局部反攻主要在西南地区,对中共活动的华北和华南地区影响不大。在大多数人看来,国军也没有什么反攻行动,抗日胜利便从天上掉下来了。共军反而因为1944年前后的种种活动,被认为对日反攻有具体表现。国共两党彼此力争抗日民族主义的正统,这是一个开放的形势,除非国民党在抗日问题上有能说服人的充分证据,否则只质问共产党是否“二分应付”国民党,很难引起共鸣。”

【330-331页】

“日军的主要敌人虽然是共军,但是捕捉不到共产党部队的主力,经常徒劳无功,挫折之余,反而又把积极进攻的矛头对准敌后的国军。就在新四军事变后,日军便在1941年初击溃从河南沿陇海铁道两侧东进的国军,替苏北共军纾解了部分压力。随后又在同年5月发动太行山战役,迫使大量国军投敌。其他地区的国军,尤其是留在敌后的杂牌部队,更迫于日军的军事压力,纷纷变节成为傀儡部队。共产党针对这些国军将领的投敌降敌,大肆宣传,打击国军抗日的声誉,莫此为甚。
国军无力反击日军,只好把注意力全部转移到共军身上,不仅彻底切断对共产党的军经援助,并对共产党中央所在的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厉封锁共产党为了打破国和日军的双重封锁,不得不自力更生,展开大生产运动,发展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当时共产党唯一可以引为臂助的苏联,遭到德军的全面攻击,正在生死存亡之秋。到1943年,甚至为了取得美英等国的好感和协助,自动解散共产国际。国内外局势都对共产党不利,共产党像是在大风巨浪中“苦撑待变”。”

【336-337页】

  “从1939年以后,国民政府鉴于“和平”交涉已经无法阻止中共扩大其实力,于是开始诉诸军事镇压。中共则以保卫抗日自由为名,以牙还牙,其实是采取更有系统的反击。国军不仅不能有效对抗注意力已转向敌后战场的日军,而且不能克服自己内部的矛盾,所以面对羽翼已成的中共势力,总称为对方分而治之的好对象;越是以武力和中共摩擦,所受的军事挫折越大,也越是动摇自己在敌后战场的统治。讽刺的是,日军经常以清除赤匪为口号,在敌后战场发动扫荡和清乡,实际结果却是击溃在低吼看守地盘的国军部队,不仅不能减轻中共对日本占领区的威胁,反而为中共提供了独霸敌后抗日战场的契机。
  由于敌后战场国共势力的消长,日军的注意力越来越指向中共根据地。尽管中共力求避免与日军正面相抗,但日军的残酷扫荡和清乡不可能完全避免。日军对敌后地区清乡所取得的效果比扫荡要好,但是所需要动员的军力、人力和物力大多了,尤其是要动员大批文职人员,从事类似战地服务的工作,并建立区乡政权和警察武力,所需经费极大,并不是任何地区都可以轻易进行的。但是扫荡受限于军力,只能持续到一段时间,超过此一时间,日军便难以为继,中共则不仅卷土重来,还可以展开一些反击。虽然在反击的活动中,中共的主要目标是伪军和伪政府人员,可是谁能说这不是抗日?中共在整个过程中,更以抗日自卫的口号动员当地所有百姓,加深他们敌忾同仇的心理,不惟自动提供军队所需人力和物力,也实际参与各项扰敌、疲敌和反击敌人的军事活动。中共这种抗日游击战规模不大,死事却不能说不惨烈,尤其是积小胜可为大胜,农民又有参与的可能,国民政府硬说中共不抗日,岂能服人?面对日军的进攻,国军浴血抵抗,经常惊天地、泣鬼神,但总是抵挡不了日军的攻势,反而军队狼奔豕突,在敌后造成政治秩序的完全崩溃,以致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留在敌后战场的国军,因为不懂游击战,也不懂如何动员农民,所以每次扫荡都遭致重大损失,甚至在敌后不能立足。这种抗日,贫苦农民无法参与,可是必须提供国军人力和物力的需索。在这种情形下,国军越是倾全力和中共争夺地盘,越是予敌后地区人民以“勇于内战,怯于外战”的印象。更何况结果经常是打不过中共,甚或在打了败仗之后投降日伪!国民政府批评中共不抗日的言论,对于敌后战场的大后方老百姓,或许有一些说服力。但对身处敌后战场的一般老百姓,却是颠倒黑白,公然说谎。”

2、从国共兵力的对比和战绩的对比来看;
在评判两方的战绩时候,一定也要对比两者的力量。国军抗战早期是中共武装的近40倍,后期仍是4倍,并且国军接收了绝大多数国际的援助,占领着绝大多数国土,并且日本侵略也是从国军控制的城市和领土开始侵略的,国军组织大会战,抵抗日军侵略,是其应尽的义务。

上世纪80年代蒋纬国主编的《抗日御侮》丛书中统计国方在战时共毙伤日军近86万人,对照史料应基本属实。日军在中国关内战场上死伤了多少人呢?战时日军对外一般少报损失,战后日本解密的档案记载“支那派遣军”伤、亡总计133万人。靖国神社又能查到每个战死者的灵牌,加上政府要按实数发抚恤金,日本厚生省统计战时共有185万军人死亡,其中死在中国关内战场者为40.5万人。若再加上负伤人员,日军在中国关内战场伤亡确在140万左右。在这一数字中,扣除国民党军杀伤的86万人,其余绝大多数自然为共产党的军队所杀伤。当年延安总部宣布解放区战场共消灭日军52万人,对照日方和国方的数字看也是比较准确的。

因此,从国民党的战绩来看,伤亡日军86万,消灭的伪军微乎其微,何况还有近50万国军投降成为伪军;

共军伤亡日军50余万,消灭了近120万的伪军。

按照军力对比、掌握的资源,国军消灭的日军至少应是中共的六倍,按照中共战绩,国军应伤亡日军300多万,而不是86万。如果按国军战绩,中共伤亡日军15万,中共就超额完成任务了,而不是52万。

还有一个战绩也能佐证共军的统计数字。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战中一共俘虏日军6213名,另有746名日军主动向共军投诚。上述被俘日军总数为6959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战斗总览》865页:1937年9月-1938年6月: 俘虏124人;1938年6月-1941年5月: 俘虏1771人;1941年6月-1942年5月:俘虏 442人;1942年6月-1943年5月: 俘虏428人;1943年6月-1944年5月: 俘虏519人;1944年5月-1945年5月: 俘虏773人。 1945年6月-1945年10月11日: 俘虏2156人。

3、在日本宣布投降前,蒋介石和朱德的两个命令来看,暴露了是蒋要下山摘桃子

众所周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我们先来看8月10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命令。

一:【各解放区任何抗日武装部队均得依据《波茨坦宣言》规定,向其附近各城镇交通要道之敌人军队及其指挥机关送出通牒】

仔细看,你会发现,有个关键词【向其附近】,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八路军、新四军、抗联等都在鬼子四周!

二:【各解放区任何抗日武装部队均得向其附近之一切伪军,伪政权送出通牒……】

仔细看,你会发现,还有个关键词【向其附近】,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八路军、新四军及抗联等就在在伪军四周!

三:【各解放区所有抗日武装部队,如遇敌伪武装部队拒绝投降缴械,即应予以坚决消灭。】

这说明了什么呢?还是前面说的,敌人就在眼前,不然怎么可能会有遇到拒绝投降缴械者,即(立即的意思)应予以坚决消灭?你八竿子够不着,怎么个立即消灭?是吧?

四:【我军对任何敌伪所占城镇交通要道,都有全权派兵接受,进入占领,实行军事管制】

这个更加说明了,八路军、新四军、抗联等抗日武装,生生的把柜子伪军给围在城镇内……

朱德总司令的命令,没有任何问题,是一个部队指挥官发布的权限范围内的命令。有个关键定语【各解放区】没有丝毫的越轨,也没有说跑到重庆去接受日军投降吧?

蒋公的命令。

一:命令中央军【加紧作战、积极推进、勿稍松懈!】

好吧,我能说什么呢?蒋公在敌占区真的找不到国军……不信你看→ →积极推进、勿稍松懈!说明离的远啊!得跑快点!不能有丝毫松懈,不然桃子都被共军吃完了……

二:命令伪军【就现驻地点负责维持地方治安,保护人民,乘机赎罪,努力自新。不得受非本委员长许可之收编】

这时候,蒋公想起了伪军……烙馍是馍,伪军也是国军啊!“不得受非本委员长许可之收编”……好吧,吃果果的暴露了伪军四周没有国军啊!这不是摘桃子是什么?

三:命令八路军【原地驻防待命,不得向敌伪擅自行动。】

哈哈,等我蒋某人摘完桃子,八路军再行动。可惜八路军并不傻啊。


5、游击战争能不能消灭敌人?

打仗就是用自己的强项攻击敌人的弱项,正是由于日军装备好、士兵战术素养高、补给比中国军队强等优点,日军最愿意打正面战、阵地战,有利于其速战速决。

而游击战既能让日军抽出很大一部分军力防备被攻击,并且攻击的主动权操在我方的手里,还能给日军心理上、经济上沉重的打击,打消其以战养战的目的。

1938年11月下旬蒋介石在湖南衡山召开南岳军事会议时也强调说:“二期抗战,以游击战为主。”并且邀请中共高级将领给其培训游击人才,不过国民党部队深入敌后站不住脚,这些拉来的士兵一打就散,一散就聚集不起来了。从1938年至1944年侵华日军在关内战场的分布基本属于平分兵力,以适合正规战的重装师团在正面战场实施压制,以多数轻装师团和混成旅团在后方应付游击战。

日本人写的《华北治安战》中说,1941年1月的所谓“冬季肃正作战”,日军各部与中共交战次数,仅在1月份内就达1682次,每日约有五、六十次战斗。书中确认,“中共游击战”是一场“不分昼夜、连续不断、永无休止的战争”,是使日军“深陷泥潭里的浴血战争”。游击战争既能有效消灭的敌人有生力量,又能让敌人布置大量的兵力来防御,不能投入到正面战场,而且更不能让敌人得到有效的补济,在敌人占领的沦陷区扩大自己的地盘,何罪之有?

日本防卫厅《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第三卷第二分册第179页),仅1941年这一年,华北方面军各部与中共交战次数为17198次!日方损失是战死2352人,负伤501人(此处应该有误,或为5001人,否则中共武装击毙日军效率太高)。
可能有读者仍然认为,战死2352人,与共产党宣称的毙敌数目仍然有较大差距,且无法与国民党正面战场相比。那我们就进行一个对比。
第一次长沙会战与第二次长沙会战,均由国民党战将薛岳指挥,国民党方面声称每次歼敌都在4万至5万余人。日本防卫厅战史室在《长沙会战》一书中有如下记载:
“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没能给予重庆军以应有打击……我方损失竟达战死1591人,战伤4412人。”(第214页)
“第11军发表的第2次长沙作战的战果及我方损失如下……敌遗弃尸体28612具……我方损失战死1591人,(其中军官数108人)战伤4412人(其中军官数241人),死伤战马1766匹。”(第215页)(待查?)
对比一下,两次长沙会战,毙敌数量均远少于同一部书中所记载的1941年中共抗日武装所击毙日军数量的2352人!

好吧,再来一段美国历史教科书是如何黑蒋公的。

通过崎岖的山脉保护自己阻隔日军,蒋介石聚集了250万军队……蒋介石的军队事实上极少对日军作战。相反,国民党军队保存实力,为了将来与毛的红军的对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