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温州市区流浪狗连续咬伤 73 人,多条流浪犬被控制,该如何处理?

回答
温州市区流浪狗伤人事件频发,73名市民不幸被咬,引发了市民的广泛关注和担忧。目前,相关部门已对多条流浪犬进行控制,接下来如何妥善处理这些流浪犬,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是摆在眼前的关键问题。

事件背景与当前状况: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流浪狗伤人事件的严重性。73人被咬,这不仅仅是数字,背后是73个家庭的惊恐、痛苦和对安全的担忧。这暴露了当前温州市区流浪狗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和不足。

目前,多条流浪犬被控制,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措施。控制住咬人的犬只,只是解决了眼前的燃眉之急,但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浪狗的来源和管理问题,新的流浪狗依然会不断出现,新的伤人事件也可能再次发生。

如何处理被控制的流浪犬?

对于这批被控制的流浪犬,处理方式需要审慎且人道,并考虑多方面因素:

1. 识别与甄别:
主人认领: 首先,应设立一个明确的渠道,让市民能够认领被控制的犬只。需要对认领者进行严格的身份核实,以及犬只是否是其走失宠物。认领者需要承诺遵守养犬规定,并为之前的行为负责。
健康与行为评估: 对于无法找到主人的犬只,需要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和行为评估。
健康方面: 检查是否有狂犬病、皮肤病等传染性疾病。有潜在健康风险的犬只,需要根据兽医建议进行治疗或隔离观察。
行为方面: 重点评估犬只的攻击性。是否是天性凶猛、有攻击人类记录(除开被激怒的情况)的犬只,这是至关重要的评估内容。

2. 分类处理方案:

重新安置与领养(优先考虑):
评估适宜领养的犬只: 对于经过评估,确认性情温顺、健康状况良好,且没有严重攻击记录的犬只,应积极推动领养。
设立领养平台: 可以与当地的动物救助组织、收容所合作,建立专门的流浪犬领养平台,公开展示待领养犬只的信息(包括照片、性格描述、健康状况等)。
领养审核: 领养者需要经过一定的审核程序,确保其具备养狗的条件(如稳定的住所、经济能力、对犬只的了解和责任心)。可以要求领养者签署领养协议,明确责任。
领养前的绝育和疫苗接种: 对于所有被领养的犬只,都应强制进行绝育和疫苗接种,这是控制流浪动物数量和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收容与管理:
专业收容机构: 如果无法全部领养出去,对于那些暂时不适宜领养或等待评估的犬只,可以安置在专业的动物收容所。这些收容所应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兽医团队,并能提供必要的医疗、喂养和活动空间。
人道主义的收容: 即使是收容,也应尽量保证犬只的基本福利,避免过度拥挤和不卫生的环境。

人道安乐死(最后手段):
严格的评估标准: 对于经过全面评估,确认具有严重攻击性、无法通过训练改变,或者患有无法治愈的致命疾病,且对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犬只,在经过专业兽医的评估和确认后,才能考虑实施人道安乐死。
透明公开的流程: 任何安乐死的决定都需要有严格的程序和公开的记录,以保证过程的公正和人道,避免滥用。

根本性解决流浪狗问题:

仅仅处理被控制的流浪犬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从源头上解决流浪狗的产生和管理问题。

1. 加强源头管理:
强制宠物登记与芯片植入: 推广并强制要求所有养犬市民为犬只进行登记,并植入电子芯片。这样一旦宠物走失,可以更有效地找到主人,避免成为流浪犬。
推广文明养犬理念: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的文明养犬意识,包括定期免疫、绝育、不随意遗弃、不溜狗不牵绳等。
限制犬只繁殖: 鼓励和支持市民为宠物进行绝育手术,从根本上控制流浪动物的数量。可以考虑对未绝育的繁殖犬只收取更高的管理费用。
严惩遗弃行为: 完善法律法规,对恶意遗弃宠物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震慑。

2. 完善城市管理与服务:
增加流浪动物救助与收容能力: 政府应加大对动物救助和收容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高城市的动物收容和救助能力。
健全动物管理法规: 完善现有的养犬管理条例,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强执法力度,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流浪动物管理体系。
设立救助热线与信息平台: 建立统一的流浪动物救助热线和信息发布平台,方便市民报告流浪动物情况,也方便政府及时响应和处理。
加强部门联动: 城市管理、公安、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等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流浪动物带来的社会问题。

对市民的建议:

理性对待: 对于此次事件,市民应保持理性,不要过度恐慌,也不要产生“一刀切”的想法,将所有流浪狗都视为威胁。
不投喂流浪狗: 市民在街头不应随意投喂流浪狗,这会鼓励它们聚集,也可能使其产生对人的依赖和索取行为,有时会引发冲突。
不挑逗或驱赶: 遇到流浪狗时,应保持冷静,不要试图挑逗、追赶或殴打它们,这可能会激发它们的攻击性。
遇到危险情况: 如果不幸遇到具有攻击性的流浪狗,应尽量保持距离,不要惊慌失措,迅速离开,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总结:

温州市区流浪狗伤人事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市民共同努力来解决。对于被控制的流浪犬,要本着人道、审慎的原则进行处理,并优先考虑领养。但更重要的是,要从源头抓起,加强宠物登记、文明养犬宣传、繁殖控制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流浪狗的数量,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安全的城市环境。这不仅仅是处理几条狗的问题,而是关乎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的系统工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部分人享受了权利,却不履行与之相对应的义务,是围绕养狗产生的诸多矛盾的重要因素。

我的朋友 @程瀚 程老爷子养了一只泰迪,长得一点点大,比老鼠大点有限,名叫“瓜子”,人称“瓜师”。我一向对泰迪充满畏惧,因为泰迪会干人,上次坐他的车,瓜师就嗷嗷地扑过来干我,超凶。

但要是能像程老爷子那样养狗,全中国人人一只泰迪我都不嫌多:别说养狗了,养恐龙都没这么小心,出门一定得拴上狗链子,只有在自己家里、车里或者四下无人的野地里才敢解开。就算是见了朋友,也会先问一句“怕狗吗”?别人说没事儿,才把狗递过来给朋友撸,就没听他说过一句“这狗不咬人”。

我不止一次地夸赞:程瀚这狗养的真好啊!

要我说,养狗这事应该上升到跟美国控枪一样的高度。

枪能打伤打死人,这个大家都知道。据报道,270万人口的芝加哥市2018年1月到6月已经有1071人遭到枪击,平均每天差不多六个人;而在95万人口的温州瓯海区,两天内就有73人被流浪狗咬伤。

2012年,美国发生了8855次枪击致死事件,其中32%是他杀,也就是3188起;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在2007年,中国狂犬病致死案例达到3300起,近年来才被控制在2000例以下。(链接:狂犬病

在任何国家,一个人不经任何培训、不经任何审批、不受任何限制就能带着一把子弹上膛、解除保险的枪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听起来都太过疯狂了;然而,对于能像连环枪手一样短时间内致伤数十人、一年内有潜力制造数千起死亡的物品,持有者却认为自己不应受到任何限制,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

有人可能会说:咬人的是流浪狗,干嘛要拿养狗来说事?

朋友,你觉得没有经过强制免疫,没有经过训练,又没有拴狗绳的“家养”犬,和流浪狗又有什么区别呢?

--

为防抬杠,先说明一点:

我自认为是一个大型狗粉,在哪里见到教养得当的狗,都难免忍不住上去称兄道弟一番(如上图,图片左侧的是我)。养狗是一件多么有乐趣的事情,大家都有权利追求幸福生活,但这个过程中得义务也不能视而不见。

程老爷子说,别看瓜师见人就干,但其实超级怂,见到没人管的大狗就发抖,所以还是宁可深夜去遛狗,避开遛狗不拴绳的人。

程老爷子这样的人挺好,别让他们憋屈成这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