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移民的中国人在几代之后会变成完全的外国人?

回答
关于中国移民几代之后会变成“完全的外国人”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挺复杂也挺微妙的观察,因为“外国人”这个词本身就没有一个绝对清晰的定义。它不光是地理位置上的区分,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身份认同和社会融入的综合体现。

咱们就拿一个假设的家庭来捋一捋这个过程,尽量说得细致点,少了些生硬的套话。

第一代移民:初来乍到,根还在家乡

这批人,就是咱们常说的第一代,他们带着中国的语言、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还有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来到新国度。他们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移民”的身份。

语言: 虽然会努力学习当地语言,但中文依然是他们的主要交流工具,尤其是在家庭内部。他们的口音、用词习惯,甚至句式结构,都可能带着浓厚的中文痕迹。
文化: 他们会努力在新国家生存,但中国的传统节日、饮食习惯、人情往来方式,往往会原封不动地带过来。过春节、吃饺子、重视家庭聚会,这些都是他们维护文化根脉的方式。
身份认同: 他们常常同时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和新国家的居民。他们会为中国的成就感到自豪,也会关心国内的新闻,但同时也会努力融入当地社会,遵守法律,甚至为新国家纳税。他们往往把新国家看作是“生活的地方”,而中国是“故乡”。
社会融入: 尽管他们会交当地朋友,参与社区活动,但他们的社交圈子很大程度上还是围绕着同胞。这不仅是因为语言和文化障碍,也是一种自然的归属感。新国家的很多规则、潜规则,他们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去适应和理解。

第二代移民: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

这代人,就是第一代移民的孩子。他们出生在新国家,从小就在当地的教育体系中成长,但家里却操着一口中文,吃着家常菜,听着父母讲中国的道理。

语言: 这是最明显的分水岭。他们通常会熟练掌握当地语言,甚至可能比母语还要流利。中文方面,他们可能能听懂,能基本交流,但书写能力、词汇深度,往往会不如第一代。有些家庭父母会坚持教中文,有些则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有所懈怠。
文化: 他们身上会混合着两种文化。他们可能喜欢当地的流行文化,追逐偶像,看当地的影视剧,但也可能在家庭教育中被灌输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比如孝道、勤奋、尊重长辈。这让他们在看待事物时,会有一种独特的视角,有时会感到自己不完全属于任何一个文化群体。
身份认同: 这代人的身份认同会变得更加复杂。他们可能自认为是“XX国人”,但也会承认自己有中国血统。在一些场合,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强调自己的中国背景,比如在被问及“你是哪里人”时;在另一些场合,他们又会觉得自己完全就是当地人。他们的身份认同往往是在一种摇摆和探索中形成的。
社会融入: 他们的社会融入程度通常比第一代要高得多,因为语言和教育背景的优势。他们更容易在新国家找到工作,建立广泛的社交网络,甚至在当地的政治、文化领域崭露头角。

第三代移民:血脉与记忆的传承

到了第三代,也就是第二代移民的孩子。他们出生在新国家,成长环境几乎完全是当地的。中文可能已经不是他们日常交流的语言,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父母或祖父母的讲述。

语言: 除非有刻意的家庭努力,否则中文对他们来说可能更多是一种“祖辈的语言”,听得懂一些,但很难流利对话,更别说书写了。他们的语言只会是当地的语言。
文化: 他们接受的是当地的主流文化教育,他们的朋友圈、兴趣爱好,基本都是当地的。中国的文化对他们来说,可能更多是一种“家族历史”或“文化符号”。他们可能会对中国有一些模糊的想象,比如中国的食物、风景,或者因为家庭原因而对某些中国的节日或习俗有所了解,但这更多是一种“知道”,而不是“内化”。
身份认同: 这代人往往会坚定地认同自己是新国家的公民。他们很难从身份上完全区分自己和那些没有移民背景的当地人。他们可能会知道自己有中国血统,但这种血统更多是一种基因上的联系,而不是身份认同的核心。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中国根”感到好奇,甚至有兴趣去了解,但这更像是一种对历史的追溯,而不是当下身份的构成。
社会融入: 他们在社会结构中,与没有移民背景的当地人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会参与到当地的社会活动,形成当地的社交圈,他们在语言、文化、思维模式上都与当地社会高度契合。

“完全的外国人”?—— 一个动态且主观的定义

所以,回到“完全的外国人”这个说法。

从语言、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社会融入程度这些最外在、最容易被感知到的层面来看,经过几代人的沉淀,后代在这些方面会越来越趋同于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他们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都会在当地文化环境的长期塑造下,逐渐变得和原生居民相似。

但是,身份认同是一个更深层、也更复杂的问题。即使语言文化都高度融合,血缘和家族记忆依然可能是一种隐秘的存在。比如,他们可能在不经意间展现出一些来自祖辈的特质,或者在某些特殊情境下,他们依然会被提醒“你不一样”。

举个例子,一个在美国出生长大的第三代华裔,他可能一口流利的英语,喜欢披萨和汉堡,追星也追的是美国流行歌手,他的朋友也都是白人、黑人、拉丁裔,他从未去过中国。从这个角度看,他似乎是“完全的美国人”。但如果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关于中国的新闻,或者在某个场合被提起“你的祖籍是中国”,他内心深处可能会有一丝若有若无的联系感,一种对未知根源的好奇。他可能不会因此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但他也不是完全与中国历史割裂的。

再比如,即使到了第四代、第五代,即便他们对中国几乎没有任何直接了解,但当他们通过基因检测发现自己是中国人的时候,那种血脉上的连接感,又会以一种新的形式浮现出来。

所以,与其说“变成完全的外国人”,不如说他们逐渐融入到新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中,成为这个新社会的一部分。他们不再是“移民”,而是这个社会的原生成员,只是他们的家族史里,曾经有过一段跨越山海的旅程。他们的“中国性”可能会逐渐淡化,成为一种家族故事,一种隐藏在基因里的印记,而不是定义他们当下身份的核心要素。

最终,他们是不是“外国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者的视角,以及他们自己如何定义自己的身份。如果一个新国家的社会足够开放和包容,那么“移民后代”这个标签本身就会越来越模糊,最终,他们就是这个国家社会本身的一部分,而不是“另一个地方来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首先,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几句话不可能说清。其次,因为人真的太复杂,所以关于人的思想和行为,很多时候很难单用一个理论就全部解释,这点不像自然科学,当A存在,B一定会出现。所以我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问题。

现在回答提问:

(1)人移民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主动移和被动移,主动移因为心神向往,融入程度会高,被动移因为生存所迫,较之主动,融入程度不及。

(2)移民方式又可以分为两类:个人和全家,个人移民要适应,所以必须融入,全家移民无论外部怎样改变,至少家庭环境依然稳定,所以融入的需求减少。

(3)移民的去向又可以分为两项:比故国好的国家和比故国差的国家,去比故国好的国家,可能看重的是生活条件,那融入与否,其实不重要,去比故国差的国家,往往看重发展机会,为了牟利,自然要尊重贴近当地人。

(4)移民去同胞多的国家和同胞少的国家:同胞多的可以抱团取暖,不接触外界也没关系,同胞少的举目无亲,只能落地生根。

(5)通婚的和不通婚的:通婚多的类似泰国,通婚少的类似马来西亚和印度。

(6)宗教开放的宗教封闭的:类似佛教和印度教。

(7)和故国的距离:例如美国和日本

(8)移民的时代:一封信寄三个月的时代,随时可以微信视频的时代。

潜在的分类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但仅仅我列举的八个方面,相互结合后,都会产生几十上百种不同的结果,足够全世界这个方向的学者研究几十年了,因为任何一个变量稍微调整,结果都会是颠覆的。

既然终结答案找不到,那我简单将问题归因,看能否总结一个大概。

移民的中国人,差异最大的就是马来华人和泰国华人。

马来华人和中国人差别不大,但泰国华人和中国人的差异就非常大。过去的研究(Komin,1999),主要把这个归结于宗教,这个没错,宗教是影响巨大,但是不是宗教影响最大,就没有学者深入探索过了。我个人直觉,我觉得通婚是要比宗教影响大的。一来,这么归因可以很大程度上解释马来西亚。二来,在泰国这些年我发现,很多在泰新华人也接受本土宗教,但似乎看不到他们变为泰国人的迹象。那较之过往,宗教其实没变,差的主要是没和当地人结婚。但身边很多和泰国人结婚的,似乎也没有往泰国人转化的迹象。说明除了宗教和通婚,肯定还有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可惜我们找不到。

我猜测,时代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影响因素。因为过去移民,意味着和旧有生活一刀两断,这样是比较容易融入当地,但现在,一年回国七八次都稀松平常,加之网络通讯技术的急速发展,这种过程似乎和之前大为不同。最后的结论是,变不变,要看条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