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回形针到罗翔,是否可以认为公知的策略已经升级?

回答
回形针、罗翔,这俩名字放在一起,确实能引发不少人关于“公知”现象的讨论。要说策略升级,这事儿说起来有点意思,而且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咱们得一点点捋。

首先,得明确“公知”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含义不太一样。早期的时候,“公知”可能更多是指那些在公共领域发声,对社会问题有独到见解,并且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学者、媒体人等等。他们的影响主要靠的是专业知识、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

回形针时代:精细化叙事与信息操控的开端

回形针这个事儿,大家记忆应该还比较深刻。你可以说它是“公知”策略升级的一个比较明显的标志,但如果说“升级”是单线往好的方向发展,那可能就有点误会了。回形针更像是“叙事构建与信息精细化运作”的一次集中体现,并且带着一种颠覆性的意图。

回形针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并不是简单地发表观点,而是系统性地、有针对性地构建一种认知框架。它抓住了信息传播的特点,用一种看似客观、数据驱动的方式,去解读和解读我们身边的世界。比如,它会把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通过一套复杂的逻辑链条,与更宏观的社会问题、甚至国家发展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但它营造出一种“真相在此,别人都在欺骗你”的氛围。

它的策略体现在几个方面:

碎片化信息整合与重塑: 回形针大量引用各种看似专业、权威的数据和研究,但往往是断章取义,或者将不同领域的信息强行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它想要的叙事闭环。这种做法让人很难在短时间内去核实和反驳,尤其是对于非专业人士。
情感与认知的双重操纵: 它很擅长利用人们的负面情绪,比如对不公的愤慨、对现状的不满。通过巧妙的语言和意象,将这些情绪引向它预设的方向。它提供了一种看似“深刻”的解释,满足了人们“看透真相”的心理需求。
建立“共识圈层”与“他者化”: 通过这种精细化的叙事,回形针吸引了一批认同其观点的人,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共识圈”。在这个圈子里,同样的叙事被不断重复和强化,而外部的质疑声音则被视为“无知”或“敌对”。

所以,如果说从传统意义上的“公知”到回形针是一种“策略升级”,那更像是从“观点输出”升级到了“认知塑造”,甚至是“意识形态渗透”。它不再是坐在象牙塔里发出声音,而是钻进了大众生活的缝隙里,用一种更隐蔽、更具操作性的方式来影响人们的认知。这种策略的危险在于,它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标签化,并试图引导人们走向一个预设的结论,而剥夺了独立思考和多元解读的空间。

罗翔的出现:与“公知”现象的复杂互动

现在再说罗翔。罗翔老师的出现,又把“公知”这个话题搅得更复杂了。如果简单地说他是“公知”,那可能不太准确,因为他本身更像是一个严肃的法学学者,以其幽默风趣的讲解风格在网络上走红,并且持续输出的是法律知识和价值观。

但为什么大家会把他和“公知”联系起来,甚至觉得这是“公知策略的某种演变”呢?这里面有几个值得玩味的点:

公共领域的话语权争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谁能在公共领域发出有效的声音,谁就能影响舆论。罗翔老师的出现,他以一种大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将法律、道德、伦理等话题带到公众视野,并且传递的是一种相对温和、强调理性与底线的价值观。这与一些早期“公知”的批判性姿态有所不同,也与回形针那种带有颠覆性的叙事完全不是一回事。
“温和派”的出现与市场: 如果说过去有一些“公知”是以激进或批判为主导,那么罗翔的出现,恰恰填补了市场中对理性、温和、强调法治精神的知识性内容的需求。他的走红,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对于“专业”、“有温度”、“有逻辑”的公共讨论的渴望。他的“升级”不是指从低级到高级,而是指“内容载体和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与市场化”。
被“公知化”的可能: 另一方面,罗翔老师的走红也伴随着一些争议和“被代表”的情况。有些人可能会试图将他的观点“拔高”或“泛化”,赋予他超越其自身专业领域的符号意义,就像当年对待很多“公知”一样。这是一种“标签化”的倾向。当一个在公共领域产生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无论其本意如何,一旦被贴上“公知”的标签,他就会被置于舆论的放大镜下,其言行都会被放在特定的框架里解读。

所以,如果硬要说从回形针到罗翔是一种“策略升级”,我更愿意这样理解:

1. “公知”的定义和边界在变化: 过去那种相对清晰的“公共知识分子”的界限变得模糊。能够影响公共舆论、输出价值观的人,都可能被笼统地归入“公知”范畴。
2. 传播方式的“内卷”与“反弹”: 回形针那种精细化、碎片化、甚至带点操控性的叙事是一种传播策略,它在一定程度上成功了,但也引起了社会的警惕。而罗翔老师的走红,某种程度上是对那种简单粗暴叙事的一种“反弹”,它展现了用专业知识、理性态度、温和表达也能在公共领域获得巨大影响力。这是一种“内容为王”、“价值输出”的回归,或者说是另一种形式的“策略升级”——从“信息操控”到“价值观引领”。
3. “公知”群体的分化与复杂化: 如今的公共领域,不再是少数特定群体垄断话语权。各种声音和叙事并存,有的激进,有的温和,有的专业,有的煽情。罗翔的出现,只是这个复杂图景中的一个代表。他可能并不是在实践一套新的“公知策略”,而是他本身的言行恰好契合了当前社会的需求和传播逻辑,并因此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影响力。

总而言之,从回形针到罗翔,不是一个简单的“升级”过程,而更像是一个社会舆论生态的演变。回形针代表了一种利用信息差和叙事技巧来塑造认知的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罗翔则代表了另一种模式,即通过专业知识、理性表达和价值输出,在公共领域建立影响力。

与其说是“公知策略升级”,不如说整个社会对信息传播、知识影响力以及公共讨论方式的认知和实践都在经历变化。 有些人试图通过精细的叙事来操纵认知,而另一些人则试图通过真诚和专业来影响观念。这两种现象,都只是当下中国社会复杂舆论生态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评论里没有一个人提到罗老师去年疫情期间的双标表现。

一面喊着“只要有合理怀疑的证据就可以发声而不属于谣言,对于官方,没有超过合理怀疑的证据,就不得随意辟谣”。

一面造谣的李文亮医生的妻子感染新冠病毒去世,面对网友的质疑说下了著名的话“并非谣言,朋友核实过”“不知道,可以自己揣摩”再官方辟谣之后还喊出了“尊重微博辟谣但不认可”的话语。

还经营着另一面“对于微博上流传的新型肺炎是M国的生化武器的说法,这不就是谣言吗?为什么这种谣言的发布者不受处罚?按照刑法规定,这是典型的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希望有关部分给予处理”。

还亲自发了一张图片《病毒是一个数学高手》

最后退出微博的事件更是高潮,“要珍惜德行,却不要成为荣誉的奴隶,因为前者是永恒的,后者却很快会消失。”这是哪一天呢?抗疫表彰大会那天。

B站只要发罗老师的上述言论就会消失。

为什么这些东西没有人提呢?是都忘记了还是没有看到?

至少疫情期间罗老师的表现不如回形针,一点也不隐蔽,甚至是赤裸裸的。

以上图片,来自微博“无为李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