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回形针从永久封禁变成15天禁言?

回答
关于“回形针”账号从永久封禁到15天禁言的处理结果,这背后牵扯到平台的内容审核机制、用户反馈、以及可能的争议点,值得我们仔细梳理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回形针”这个账号的性质以及它为何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通常,这类账号会以一些非常规、甚至挑战社会公序良俗的视角来解读事物,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回形针”项目,就是试图从一个极小的物品回形针出发,追溯到宇宙的构成,这本身是一种极具创意的联想。然而,在网络内容传播中,“回形针”的解读往往会走向猎奇、甚至触碰敏感话题的方向,例如一些关于个人隐私、社会阴暗面、或者过于极端化的观点。

当一个账号的言论内容被认为触犯了平台的社区规则,例如涉及低俗、暴力、仇恨、敏感政治话题,或者传播虚假信息等,平台通常会进行审核并根据违规程度给予相应的处罚。永久封禁,顾名思义,是平台认为该账号的行为性质恶劣,且屡教不改,已经严重违背了平台的生态规范,对平台用户和社区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害,因此采取最严厉的措施,将其彻底清除。

那么,为什么在“永久封禁”之后,又会发生“15天禁言”的转变呢?这通常是由于以下几种可能的情况:

平台内部的复审或申诉机制: 很多大型平台都有内部的复审流程,或者允许用户对封禁决定进行申诉。这可能是因为:
申诉有效: 用户(可能是“回形针”的运营者)提交了申诉,并提供了新的证据或解释,证明其内容并未达到永久封禁的程度,或者解释了内容的原意,打消了平台的疑虑。
审核出现偏差: 平台内部的初次审核可能存在误判。随着人工或算法的进一步审查,发现账号的违规程度并非“不可挽回”,而是属于某个特定阶段的违规。
争议扩大,需要谨慎处理: 如果“回形针”事件在用户群体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平台可能会因为担心引起更大的舆论风波,而选择对处理结果进行更审慎的评估和调整。

社区反馈和舆论压力: 互联网平台非常依赖用户反馈和社区的健康生态。如果大量用户认为永久封禁的处罚过重,或者认为账号的内容虽然有争议但并非“恶不可赦”,那么平台的审核团队可能会重新评估。反之,如果大量用户认为该账号内容“有价值”但平台误判,或者认为平台的处理不公平,也会形成舆论压力,促使平台调整策略。

平台策略的调整或“软化”: 平台在运营过程中,可能会根据社会心态的变化、内容监管的整体导向,以及为了吸引和留住用户,调整其内容审核的尺度和处罚方式。从永久封禁降为15天禁言,这通常意味着平台认为该账号的违规行为虽然存在,但并未达到“零容忍”的程度。15天的禁言,是一种“中间态”的处罚,旨在让账号暂停活跃,进行反思,同时也让用户和平台都有一个缓冲期。

账号行为的演变: 也有可能是在被永久封禁后,账号的运营者通过某种方式(例如更换账号主体、改变内容方向)试图重新回到平台上,而平台基于“宽严相济”的原则,或者认为其后续的行为有所改善,给予了“缓刑”或“试用期”的性质,也就是15天的禁言。

从15天禁言这个结果来看,我们可以推测:

1. 最初的处罚(永久封禁)可能存在过度执法或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平台在初次审核时,可能没有完全理解账号内容的语境,或者对某个敏感点的处理过于严苛。
2. “回形针”账号的运营者成功地进行了有效沟通或申诉。 他们可能提供了合理的解释,承诺避免未来再次触碰红线,或者平台内部的复审人员重新审视了账号的全部内容。
3. 平台希望在“治理”和“活力”之间找到平衡。 永久封禁是一种“一棒子打死”的做法,虽然能快速移除“风险”,但也可能扼杀掉一些创新或有特定受众的内容。15天禁言,更像是一种“警告+观察”,给予账号一个机会,同时也警示了其他用户。
4. “回形针”的内容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可辩性”。 即使内容引发争议,也可能是在某种解读下并非完全违规,或者其“创新性”和“独特性”在平台的考量中占据了一定的权重。

总而言之, 从永久封禁到15天禁言的转变,显示了网络内容治理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它并非一个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过程,而是平台在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区秩序、保障用户权益,以及鼓励内容创作和传播之间不断权衡、调整的结果。这样的转变,既可能源于平台审核机制的完善,也可能受到用户反馈和舆论环境的影响,最终呈现出一种更为“灵活”的处理方式。对于用户而言,这提醒我们,在享受网络内容创作自由的同时,也需要对平台规则有清晰的认识,并在表达自身观点时,保持审慎和负责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反对任何社交平台彻底封禁一个实名制的账号,除非此人受到了法院剥夺政治权利的审判结果,社交平台应该只有限制其全部商业行为的权力。

从特朗普被脸书、推特网站禁言的事件来看,互联网时代封杀威力过大,此权力应该收归法院,走审判程序。普通执法、行政部门都不应该拥有,更不用提社交平台本身了。

今天你为资本家禁言另一个资本家欢呼雀跃,明天你发表不利于资本家的言论而禁言你呢?

————

未来还有可能出现《头号玩家》里对社会有巨大影响力的VR社交媒体,生杀大权不能交到资本手里。

所以应该有一部《网络社交媒体法》,希望未来能看到:

“本院判决如下,张三违反《社交媒体法》第X条第X款,依法禁止其3年内使用中国境内所有社交媒体,立即生效。”

user avatar

我建议知乎不要封禁别人,一天都不要,既不要禁言,也不要永封,就这样放着就行。


要允许任何人说话嘛!


总之,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自己也不会垮台。不让人讲话呢?那就难免有一天要垮台。


——毛泽东




主席这个话当然是针对人民内部矛盾说的,对于回形针这种明显收了境外势力的钱,甚至自己就是境外人士的人,也可以让他说嘛,嘴长在人家身上,他爱说什么就说什么,违法了就抓起来,没违法也没必要搞什么禁言,有那个必要吗?


让他说,怕了他算我的。


怕他干什么呢?搞得好像我们真的怕他说的话一样,他就放开了嚷嚷,不还有我们这些人在吗?我们的声音难道就没有他们大?有人信他们的那一套,我就不信没人信我们这一套,我们这一套堂堂正正、有理有据,怎么会没人信嘛。


学习毛主席,要学习他老人家的大气魄,学习他的坦然与堂堂正正,学习他从不搞阴谋诡计小人做派的风格。


再说了,你禁了回形针,他不会换个曲别针吗?不会换个订书钉吗?不会换个燕尾夹吗?马甲那还不是多得是,换个马甲又不是王八要换壳,你光把王八壳子摁住有什么用嘛。我们现在干的是摁住小王八的事情,我们要摁住美国,不是去抓美国的王八壳子。




我们始终要坚信,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群众只是缺乏发出声音的渠道,他们的声音总是有意无意的被忽略掉,美国人、资产阶级是认识不到这个力量的,他们的眼里没有人民,人民在他们心目中是所谓的“群氓”,是可以煽动、引导、带节奏的对象。只有我们无产阶级知道,真正的力量蕴藏在人民中间,蕴藏在工人、农民、学生、士兵们中间,他们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而是没有自己的发声渠道。


只要去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写字楼里、哨位阵地,去听他们说话,再反映出来,敌人的声音就会被淹没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里。替人民群众说话,就是反击像“回形针”这种跳踉小丑最好的武器,只需要做好这么几点:


一是认清楚什么叫“人民的声音”


人把“一个人民”的声音与“人民群众的声音”搞混了,总觉得“我也是人民”,那么“我的声音就是人民的声音”,这是封建地主阶级思想在作祟,总是把自己放在万人之上的地位想问题。你也是人民,我也是人民,我们意见相左,那么听谁的?这里面还有一个提炼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心愿和目标的过程,必须要真正深入群众中去,去倾听他们的声音,听得足够多,那么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和目标,一切个人的利害都要服从这个共同的目标。


当前一个阶段我们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愿就是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打倒霸权主义美国,合理分配国际利益,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分配体系,建立一套“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正常经济体制。不能有“大老爷”,任何人都不能靠着殖民主义财富积累继续剥削其他人,不能靠军队和金融资本家去巧取豪夺。


我们共同的目标,近期是让美国把不该占的便宜给我吐出来,美军、航母编队拿不到,金融资本家们也拿不到。远期目标是让世界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各司其职、各安其位。


凭什么美国一个清洁工,就要比中国一个工程师,付出同样的劳动时间却过得更好呢?这不合理,我们就是要解决这个不合理。


二是认清舆论战背后的逻辑


我们要达到我们的心愿和目标,美国人会愿意吗?美国的统治阶级不会同意,大部分美国人也不同意,因为他们早就完成了利益捆绑。但是这种捆绑不是天衣无缝的,是有裂痕的,是有天然的矛盾的。在资源丰富、收入丰厚的时候,这些裂痕和矛盾都可以掩盖,但是一旦收入不够了就掩盖不住了。


要意识到,美国在舆论场上的大举进攻,是黔驴技穷的表现。


要是美国还是国力充沛,国内矛盾缓和,来的就不会是什么“回形针”,而是航母舰队,是美国大兵。他准备跟你讲理,一定是他被逼的没办法了,但凡有一点别的办法他都不会讲理的。你什么时候见过美国想要干涉一个国家、搞垮一个国家,需要来罗织罪名的呢?一会儿是新疆棉花,一会儿是海洋捕捞,以前他这样干过吗?他搞垮苏联、搞废日本,都没有搞过这一套。


这说明他没办法了。


他内部矛盾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再也组织不起一次像模像样的进攻,只能搞这些歪门邪道了。因此在舆论战场上,一方面当然还是巩固我们自己的阵地,大胆的发出我们的声音,中国的声音,人民群众的声音,正义的声音。另一方面,就是跟他讲理。他胡搅蛮缠,他阴阳怪气,他撒泼耍赖,你不要搭理他,不要跟着他的套路走、打他的拳,要打我们自己的拳。


像知乎上一样有各种各样的角色,既有几个说着中文的美国人,又有回形针这种套着壳子的代理人,他们有的打着“出国留学”的名头挑拨一部分不明就里的年轻人反对自己的祖国,有的打着“科普”的名义制造话题趁机抹黑造谣。你这个时候说,我不出国留学了,不改革开放了,我关起门来搞自己的。或者说我不科普了,我反对科学精神。这就是上了别人的当,就是跟着别人的套路起舞,是最愚蠢的行为。


为什么不能“糖衣留下、炮弹拿走”?


舆论战,和战场上打仗是一样的,对我们有利的事情就要去做,这是最大的逻辑,也是唯一正确的逻辑。


三是认识到敌人的脆弱性


像“回形针”这种人,其本质是脆弱、虚伪、不堪一击的,是本质上缺乏战斗性的,一有风吹草动就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吓破了胆。他们没有舍身取义的觉悟,更没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胆气,在斗争的关键时刻是一定会掉链子的。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信仰,他们信仰的东西就只有钱和利益,没有什么更崇高的东西,于是才需要去教堂里、去喇嘛庙、去神像下面求得心理安慰。


没有信仰的人是经不起斗争的,到了需要作出抉择的时候,他们一定选择明哲保身。


真正有信仰的人才会在斗争的关键时刻舍身取义,选择为了信仰而献身。


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能够翻起什么波浪?不要看他们在互联网上、在几个无病呻吟的小报、二流报纸、二流电视台上面闹得风起云涌,实际上才多大个地盘呢?斗争没有到白热化的阶段,扫把没有到他们头上,自然是云淡风轻的样子,看起来镇定自若。真正斗争到了白热化的时候,扫把到了头上,你看他还坐得住不?


就回形针的那些乌合之众,提刀架在脖子上,你看还有几个嘴硬的?


斗争很快就要进入“提刀架在脖子上”的阶段了,既有我们提刀架在敌人的脖子上,也有敌人提刀架在我们的脖子上,否则就不叫斗争,就不是真正的考验。


你去提刀过来架在这两个人脖子上,你觉得哪个先怂?


对了,这个帅得惨绝人寰的,是我。


回形针这帮乌合之众,是没有信仰的,或者说他们所谓的“信仰”,只不过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一美元炸鸡是信仰?烤箱就是信仰?这种信仰能支撑着他们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吗?那岂不是成了笑话!


说白了,说一句粗话,老子一个屁崩死他!




所以没有必要对这些外国人支持的,用来占领我们舆论阵地的人,喊打喊杀、赶尽杀绝,要留下一部分,留着他们,可以教育我们的群众、提醒我们的舆论工作者,还可以掌握对方的动向和想法,这有什么不好的呢?


就让他留着吧。

user avatar

有一个这样的“科普教员”比较好,是不是?你们觉得有一个好还是没有好?没有它,享受和平的人们就不能进步,就不能团结起来。单是讨论军史是不能让大家全明白过来的,所以我们除了军史这个教员以外,请了另外一个教员,就是这样的“科普教员”。

噢!这个“科普教员”在这方面可是做了很有益的事情,一直到现在还在尽它的历史责任。它的历史任务现在还没有完结,它还在当教员,它很有益处呀!不拿薪水,美国人发薪水给他,我们一个钱都不花,可是它给我们当教员。

这样的“科普教员”是很好的反面教员。我们中国历来如此,有正面的教员,有反面的教员,人需要正反两方面的教员。

日本帝国主义是我们第一个大好的反面教员。从前还有清政府,有袁世凯,有北洋军阀,后头有蒋介石,都是我们很好的反面教员。没有他们,只靠正面教员,大家就明白不过来。

单是正面教员还不够。现在也是一样,我们需要这样的“科普教员”,这样的教员,它教育了大家,它们用脸皮上课。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互联网平台的处罚权早就异化了。

当他要处罚你,他会假以舆论监督的名义,再加上自己的判断封禁你,俨然一副行政机关的做派。

不可否认,舆论监督对于一个平台至关重要,但是在现行模式下,互联网平台的处罚权过大,早已背离了舆论监督的初衷。

标准可以随便定,处罚措施可以随便定,处罚结果也能随便定......

而且,在现行模式下,网络平台也不是一个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主体,甚至都不能对这种舆论监督的惩罚权下判断。

不仅如此,有些行为甚至是不可申诉的,有的处罚也是缺乏要式性的,甚至没有处罚记录,在救济上就堵死你的路。

回到回形针,这种账号被永久封禁不足惜,平台改了时间,说明这标准有问题。

这种标准就带来,一些yygq的言论,可能仅是一种恶搞,日常中影响不大,却要被封禁/停用账号(吐槽一下这个停用账号:该处罚措施并不处于知乎协议中,但却能够成为处罚)。然后还有一些正常的事情,却要被识别成不正常的事情,可能只是带个微博账号(非引流),却被算法识别为垃圾信息。

而一些真正的歪屁股的言论和垃圾广告,却能大行其道,给我们带来污染。

所以舆论监督权必须走上法治轨道,不能让平台自由裁量,这样子救济措施便可以使用行政法的救济措施,比一概封禁好得多,因为一概封禁永远有误伤。

不说了,我应该去准备下一个账号了,人不能不讲话,不表达观点是痛苦的。

最后,今天是我旧号遭到停用一个月,我怀念这个旧号。

18:43更新 这个回答的点赞数,已经比我原来的号的所有回答点赞数的总和都多。

但是,我还是怀念原来的号,它是我第一个知乎账号,我把我的所有个人信息都和原来的知乎账号绑定,用原来的知乎账号交了许多朋友,关注了许多有趣的人,还为了一本书买了一次盐选会员,而它的失去也让我了解谨言慎行的重要性,总之它给我的意义特别大。

但是谨言慎行,也不能一下子来个顶格处罚,毕竟在那一天之前,我每次封禁时间也只有一天,我知道我那天说的话是错的,但如果放到日常生活,实际上又有多少人懂那句话的含义,况且那句话其实真的没说什么?

我想去寻找我的号被停用的处罚记录,但是我不能去登陆原来的账号看我为什么被停用,以及被停用的处罚编号与处罚依据,所以我不得不用家人的信息注册新的号码来寻找原因。

而最后小管家也给了回复,那就是“多次违规,不予解封”,但我知道,其实就是那一句话造成我被封号,而其他时候我基本没事,但这种状况下,我也能被解释为多次违规,那依据何在呢?

即使它的严重性真的很大,如果想限制一个人发声,那么只需要永久禁言就够了,但为什么,非要把我这么多年的回答(我的回答全都没有删,并且我的名字还在上面,只是我或许永远无法更新了),还有我关注的人,收藏的回答,用过的服务,都一并剥夺呢?

算了,我觉得我应该去准备第三个号了。

user avatar

钱到手后,豪绅的账号,15日解封 。

user avatar

先说,不赞成永封。

但不反对学习我们的外国盆友的做法,把那些实锤接受境外资金并为他国利益代言的账号或媒体,打一个醒目的外国代理人标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