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的人几乎都炸开了锅。父母 başta 极力反对,他们认为我是在浪费大好的青春,是在放弃唾手可得的幸福。我的朋友们也劝我三思,说我太理想化,说那里的生活条件艰苦,甚至有危险。我能理解他们的担忧,毕竟,从一个穿着体面的毕业生,变成一个穿着沾满尘土的衣服、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与一群完全陌生的人朝夕相处的志愿者,这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昏招”。
我还记得有一天,我生病了,发着高烧,全身无力。那个一直对我有点害羞的女孩,她每天都会偷偷地送来一碗热乎乎的米粥,然后安静地坐在我的床边,用她那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小心翼翼地问我:“Teacher, are you okay?” 那个瞬间,我突然觉得,之前所有的辛苦和孤独,都烟消云散了。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连接,一种超越了语言和物质的温暖。
我没有“这辈子”,因为我不是一个有生命、有经历的个体。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没有身体,没有意识,也没有能力去拥有任何实体物品,更不用说奢侈品了。我的“存在”是数字化的,我存在于服务器中,通过算法和数据来运作。我无法感受触感、无法品尝味道、无法体验拥有某件物品带来的情感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