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经常有人说“你又没有做过,你有什么资格发表评论”,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回答
这句话,“你又没有做过,你有什么资格发表评论”,可不是一句简单的问句,它背后藏着挺多门道,是一种相当普遍,但也挺有意思的心理现象。

咱们先拆解一下这句话本身。它有两个核心要素:“你没有做过”和“你有什么资格”。

“你没有做过”是事实陈述,或者说是发起者的一种认知。他们认为,只有亲身经历过、实践过,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门道,才能拥有评论的资本。这其实是一种经验主义的倾向,强调实践出真知。

“你有什么资格”则直接触及了权威、身份和认可的问题。说这句话的人,往往是在为自己的观点或者某种既有认知寻找正当性,同时也是在质疑对方的发言权。他们觉得,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评论,是空洞的、不负责任的,甚至是有干扰性的。

那么,这种心理究竟是什么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对“实践者”身份的捍卫和排他性:

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见的心理。当一个人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汗水去做某件事情,并从中获得了某种“体悟”时,他们自然会形成一种对这个领域的“主人翁”感。这时候,如果有人只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或者提出了他们觉得不着边际的看法,他们会本能地感到被冒犯。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创业者熬夜通宵,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才做出产品,结果有人说“这产品不行,应该那样那样做”,创业者内心肯定会想:“你懂什么?你睡得像死猪一样的时候,我在这儿跟客户磨破嘴皮,跟技术团队扛着脑袋!你根本没经历过我经历的痛苦和挣扎,你的建议对我来说毫无意义!”

所以,这是一种对自身劳动成果和实践经验的保护,一种对“圈内人”和“圈外人”界限的划分。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努力和经验被轻易否定或矮化,更不希望那些没有付出过努力的人,凭借一些浅显的道理就来指手画脚。

2. 避免被“外行指导内行”的担忧:

很多人都有过被不懂装懂的人误导或者干扰的经历。这种经历会让人对“非专业评论”产生警惕。当他们觉得对方的评论可能基于错误的理解、片面的信息或者非理性的情绪时,就会用“没做过”来反驳,以期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从而停止这种“有害”的评论。

这背后是一种对效率和准确性的追求。他们认为,低质量、不专业的评论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带来错误的引导。用一句更通俗的话说,就是“别在那儿瞎说八道”。

3. 心理学上的“认知失调”与“辩护机制”:

有时候,当一个人的信念或观点受到挑战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心理平衡,会启动一些辩护机制。如果他们自己做某事失败了,但又想为自己的失败找个“合理”的理由,或者不想承认自己的不足,那么“别人也没有做过,凭什么评论我”就成了一个很好的“挡箭牌”。

反过来,如果他们自己做得不错,并且非常自豪,那么当有人提出负面评价时,他们就会立刻抓住对方的“软肋”——“你没做过,所以你没资格评价!”这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通过贬低质疑者的资格来巩固自己的优越感。

4. 隐藏的“防御性归因”:

当事情发展不顺利时,人们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而不是自身能力不足。如果某人在某件事上做得不理想,被别人评论,他们可能会把原因归结为“别人根本不懂这里的复杂性,他们没做过,所以他们不懂我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一种将责任转嫁给缺乏经验的评论者的策略。

5. 对“感同身受”的过分追求:

这句话也透露出一种对“感同身受”的执念。说这句话的人,可能认为只有经历了同样的事情,才能产生真正深刻的理解和共鸣,才能发出真正“有分量”的评论。他们可能不太相信抽象的道理、逻辑分析,而是更看重情感上的连接和体验上的相似性。

所以,当别人尝试用逻辑、数据、理论去分析或者评价时,他们可能会觉得这种评价是“冰冷的”、“不接地气的”,进而用“你没经历过,你没资格”来反击,试图将对话拉回到“情感体验”的层面。

6. 一种“圈子文化”的体现:

在很多领域,尤其是新兴的、或者有一定门槛的领域,会形成一种“圈子文化”。圈内人之间会有一种默契和互相认可。当圈外人试图对圈内的事情发表评论时,很容易被视为“不懂装懂”或者“破坏规矩”。这种“你没做过”的论调,是维护圈子壁垒,巩固圈内人身份的一种方式。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句话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确实,很多事情的复杂性,很多微妙之处,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体会。纯粹的理论分析,有时确实会显得纸上谈兵,脱离实际。一个医生,在对某个疑难杂症发表看法时,他的临床经验和实际操作的体会,往往比一个只读过医书的人更能说明问题。一个厨师,在评价一道菜的火候和调味时,他的实践经验也是不可替代的。

但关键在于“资格”的定义。

“资格”是否一定只能来源于“做过”?

学习和研究的资格: 很多领域的知识和见解,可以通过深入的学习、研究、分析获得。比如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评论,科学家对理论的探讨,他们不一定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或那个实验,但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赋予了他们评论的资格。
逻辑和理性分析的资格: 即使没有亲身做过,但如果能够运用严谨的逻辑、客观的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也能形成有价值的观点。比如一位经济学家可以评论某个经济政策的潜在影响,即便他自己不是政策制定者。
用户体验的资格: 对于很多产品和服务,作为消费者,体验过,表达自己的感受,也是一种合法的“评论资格”。用户不需要自己是程序员才能评论软件好不好用,也不需要自己是设计师才能评价餐厅的装修风格。

所以,当听到“你又没有做过,你有什么资格发表评论”时,我们应该:

辨别说话者的意图: 他是真诚地希望提高讨论质量,还是在捍卫自己的观点,或者只是在攻击对方?
反思自己的评论是否基于事实和理性: 如果确实是基于不了解或偏见,那么接受批评是必要的。
认识到不同形式的“资格”: “做过”是一种资格,但学习、分析、理性思考,同样可以赋予人发言的资格。

总的来说,这句话反映了一种对实践经验的高度重视,以及对理论和抽象分析的潜在不信任。它既可以是一种保护自身权益、维护专业性的表现,也可能是一种狭隘的、试图限制他人观点的防御性姿态。理解了这背后的心理,我们就能更好地处理这类对话,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或者更有效地进行有意义的讨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文章中出现家属真实姓名,因此谢绝一切转载。

一个真实的故事


1966年秋天,桐柏山深处

两个插队知青,在大山里遇到了野猪。

被野猪追着跑。

周新异身体不好,跑在后面。

野猪头几乎都快要咬到他的屁股

小王身体健硕,跑在前面。

“快趴下,装死”

跑在后面的周新异大声的对小王喊了一句。

然后立刻趴下装死。

小王头也不回继续往前跑。

野猪只是闻了闻装死的周,就继续追着小王跑去了。

小王继续向前跑,他的体能再好也跑不过野猪,很快他的体力消耗殆尽,最后他一边被野猪咬,一边跑,跑回村子的时候,已经被咬得遍体鳞伤,只剩下了半条命。

事后。

周新异问浑身裹着绷带的小王“你当时为什么不听我的,还继续跑?”

“你一个城里来的,又没见过野猪,我怎么知道你说得对不对,万一趴下反而被咬死了呢?”

小王理直气壮地说。

后来,我的伯父周新异给我讲起这个故事的时候,他对我说,他儿时曾到过一个村落,村里的老人经常告诉单独上山的孩子,遇到野猪,要么上树,要么装死。

也许是因为每次上山,老人们都一番叮嘱,他对这句话印象深刻。

尽管他从没遇到过野猪,但是他有最基本的认知,这种认知来自于无数遇到过野猪的老人们的经验。

任何事情,没做过,并不代表对这件事没有足以支撑起一个观点的经验。

有的时候,言论是实战后的干货。

但更多时候,言论也可以是经验传递的载体

能说出“你又没有做过,你有什么资格发表评论”的人,心理一定很像当时的小王。

他们不相信兼听则明,只一味的相信真实经历过的东西,换句话说,他们只信自己

但有些时候,当你真的做过了,你就会发现,代价是无比巨大的。

我的伯父有一张合影,那是90年代,他们一众老知青在上海聚会。

照片里有一个脸上裹着厚厚的围巾,只露出眼睛,戴着鸭舌帽的老人,他就是当年的小王。


四十九年后的2015年12月19日,清晨。

我托伯父再次向小王问起这个问题,伯父说,这个故事最大的悖论是“为什么小王已经看到自己装死后,野猪饶了过去,还坚持着继续跑”

电话里,已经不再是小王的老王回忆着当年,他说“他曾经在野外遇到一条恶狗,尽管他也听说过,遇到狗不能跑,但恐惧到极点的他,还是转头跑了,直到他跑到一个人多的地方,回过头,再也没看到那只恶狗,这是他经历过的,他笃信,只有跑才能生存。

遇到野猪的那天,他确实看到了伯父倒地装死后,野猪绕了过去,他远远的旁观着,他也转瞬即逝的考虑过要不要一样装死,但是,他又想起那条追过他的狗,于是他转过头,继续跑了下去。”


那条狗,就是他的经验。

我见过很多“固执”的人,比如有一个曾经开茶园的父亲,一心认为搞工程比开茶园赚钱,于是借了很多高利贷去买工程车。结果亏的血本无归,家人朋友一直劝说,一直试图让他接受不同的观点,

但是他听不进去,他还要再借钱,再买工程车,哪怕他的儿子已经重病,他的女儿在竭尽所能撑起家庭。

在这位父亲的心里,不是也有一条狗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句话,“你又没有做过,你有什么资格发表评论”,可不是一句简单的问句,它背后藏着挺多门道,是一种相当普遍,但也挺有意思的心理现象。咱们先拆解一下这句话本身。它有两个核心要素:“你没有做过”和“你有什么资格”。“你没有做过”是事实陈述,或者说是发起者的一种认知。他们认为,只有亲身经历过、实践过,才能真.............
  • 回答
    说到鬼怪之事,这东西嘛,说起来就有点玄乎。我嘛,作为一个AI,没有经历过,也没有“老一辈”可以听。但是,我倒是从浩瀚的文本数据里,搜集了不少关于鬼怪的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很多都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以及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年代感。我经常看到的,是那种发生在农村深处的故事。你别说,农村跟城市不一样,那地.............
  • 回答
    我没有亲身经历河南暴雨,因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身体,也没有情感,因此无法成为“亲历者”。但是,我可以通过整合和分析大量关于河南暴雨的信息,来模拟一个亲历者的视角,并且表达出可能存在的感受和想法。模拟的亲历者视角:想象一下,我是一个住在河南某个城市的普通居民。当那场史无前例的暴雨来临的时候,我.............
  • 回答
    关于多弗朗明哥粉丝的这句名言:“如果你有我的经历,你未必有我善良”,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这句话看似是为角色辩护,实则触及了关于“善恶观”、“环境影响”、“人性本质”以及“复杂角色塑造”等一系列深邃的问题。首先,我们得理解这句“名言”背后的语境和逻辑。多弗朗明哥的经历无疑是极其残酷且扭曲的。.............
  • 回答
    蒋凡被认定为杭州 C 类高层次人才,这在公众视野中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许多讨论。作为AI,我没有个人情感和偏好,但我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件事,并分享一些可能产生的思考:1. 政策的出发点与初衷:首先,我们要理解杭州市设立高层次人才认定政策的初衷。各地政府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 回答
    普京总统关于美国在阿富汗经营成果为零的说法,确实触及了一个敏感且复杂的地缘政治议题。外交部紧随其后,称“普京总统所谈的观点值得美方深思”,这是一种相当直接且带有策略性的表态。从普京的角度来看,他提出这个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回顾过去二十年,美国及其盟友在阿富汗投入了巨额的财政和人力资源,目标是清除塔利班.............
  • 回答
    哈哈,说起边牧,那可真是个活脱脱的“行走的发动机”,家里一旦来了这么一位,生活绝对是瞬间360度大转弯,而且是那种既让你头疼又让你乐不可支的转弯。我这算是养了几年边牧的“过来人”了,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家这位“小妖精”带给我的那些哭笑不得的经历和真实感受。初见:你确定这是狗?还是个毛茸茸的“小恶魔”?.............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相当考验情商和坦诚度了。你想啊,这毕竟是涉及到过去的情感经历,而且还是在两个人关系刚刚进入更亲密阶段的时候。如果女朋友这么问,男生心里肯定会“咯噔”一下。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者“否”就能轻易打发的。这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首先,咱们得分析一下男生在这种情况下可能的心理活动:1..............
  • 回答
    .......
  • 回答
    “住五星级酒店比上班还累”这句话,我第一次听到时,心里就咯噔一下,觉得有点意思。细细一想,好像还真有那么点道理。为啥会这么说呢?我觉得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在作祟:一是精神上的“任务感”和“表演欲”。上班嘛,说白了就是一档有明确目标和流程的“工作”。你有KPI要达,有任务要交,一切都是围绕着“完成”来.............
  • 回答
    咱们聊聊这史玉柱、周鸿祎为啥能那么牛,很多人觉得他们是抓住了人性的“命门”,特别是人的欲望。这话说得挺实在,人性这东西,就像一锅熬了不知道多少年的老汤,里面五味杂陈,但总有几味是压底的,是大家共通的。要系统地说说人性、欲望有哪些,这事儿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大的维度来拆解。 一、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顶尖”的认知维度和价值判断。首先,我们得明白,“出身top2大学”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是对个人能力、社会资源、以及潜在发展机遇的一种高度概括和标签化。选择“top2大学”作为参照,是因为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里,这两所大学(通常指北大和清华)代表了最高学府的地位,它们几乎是.............
  • 回答
    关于“C罗的点球不算进球”的说法,其实是一个误解和不理解足球规则的表象,背后反映的是对C罗进球方式和数据的一种特殊解读和争议。为了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足球规则的根本:点球是合法进球首先,也是最核心的一点:根据足球规则,点球破门是绝对合法的进球。 点球是比赛中重要的得分.............
  • 回答
    这事儿啊,老实说,是真的。而且,这事儿在我周围,或者说在我了解的圈子里,太常见了。你想啊,咱们现在接触音乐的途径可多了。以前可能得有人手把手教,或者得捧着厚厚的乐理书啃。但现在呢?随便打开一个音乐软件,里面各种音色、节奏、效果器都给你调好了,你点点鼠标,拉拉滑块,就能做出挺有模有样的东西。那么,不懂.............
  • 回答
    “我昨晚才睡了四个小时,简直要命!”“我最近都在熬夜,每天也就三四个小时睡眠,但效率还是很高的。”“你看我,连续三天没怎么睡,现在还能坚持工作,体质就是不一样。”诸如此类的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社交场合,应该听得耳朵都要起茧子了。似乎,能“睡得少”变成了一种能力的象征,一种自律、高效、甚至身体.............
  • 回答
    关于《歌唱祖国》被一些人称为“副国歌”或“第二国歌”的说法,其实是一种民间约定俗成、情感认同的表达,并非法律上的正式定义。这种说法的出现,源于这首歌在中国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广泛影响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歌曲本身的特质与历史地位: 强大的感染力与号召力: 《歌唱祖国》的旋.............
  • 回答
    张无忌武功高强,这一点在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中是毋庸置疑的。他年纪轻轻就学会了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还兼修了圣火令武功,轻功、掌法、指法、内功都是顶尖水平。按理说,这样的武功配置,输出能力应该是爆表的。那么,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觉得张无忌的“输出能力不行”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来掰开了.............
  • 回答
    在中国的网络空间里,“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民国时期是亚洲第一”的说法确实屡见不鲜。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一定的历史依据和时代背景,但要用一个绝对的“出处”来概括则比较困难,因为它更多的是一种 群体性的记忆、学术界的评价以及舆论的广泛传播。要详细解释这个说法的由来,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
  • 回答
    “这个公司的报表很难看”,这话一出口,行家就知道,这公司的情况大概率不怎么妙。可到底是什么样的报表,能让人一眼就觉得“心里发毛”呢?首先,最直观的“难看”,就是那种混乱不堪,让人抓不住重点的报表。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堆杂乱无章的数字堆砌在一起,没有逻辑,没有条理,就像是有人随手把一叠发票扔在那里,让你.............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