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洲以及其他欧洲殖民地有建于地理大发现时期的欧式城堡吗?

回答
地理大发现时期(通常指15世纪末至18世纪初),欧洲列强纷纷将触角伸向世界各地,这其中自然包括美洲以及其他欧洲以外的地区。在这些被殖民的土地上,确实留下了那个时代欧洲军事建筑的痕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欧式城堡。不过,这里的“城堡”概念,可能需要我们稍加细化,因为它们在功能和形态上,与欧洲本土那些古老、宏伟的防御性宫殿或军事要塞有所不同。

美洲:新大陆的防御前哨

在美洲,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地,城堡的出现主要源于殖民者对自身安全和领土控制的需求。这些“城堡”更准确地说是军事要塞(fortress)或炮台(fortification),它们承担着保护殖民地免受原住民攻击、海盗侵扰,以及在殖民者之间发生冲突时进行防御的关键任务。

西班牙在美洲的要塞: 西班牙作为最早抵达美洲的殖民大国,在加勒比海地区和拉丁美洲建立了大量的防御工事。
圣胡安(波多黎各)的莫罗城堡(Castillo San Felipe del Morro): 这是地理大发现时期西班牙在加勒比海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军事建筑之一。它始建于16世纪初,是西班牙帝国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保护圣胡安港免受海盗和敌对欧洲势力(如英国和荷兰)的袭击。莫罗城堡依海而建,结构坚固,拥有厚重的城墙、多层炮台和宽阔的护城河(部分是天然的海峡)。其设计融合了欧洲传统的城堡建筑元素,如塔楼、垛口,同时也考虑到了火炮技术的进步,设置了专门的炮位。
圣地亚哥(古巴)的莫罗城堡(Castillo de los Tres Reyes Magos del Morro): 另一座重要的西班牙要塞,同样是为了保护港口和城市而建。它在抵御海盗和英国海军的攻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墨西哥城的查普尔特佩克城堡(Castillo de Chapultepec): 虽然它后来成为皇宫和总统官邸,但其早期部分也具有防御工事的功能,特别是在西班牙殖民时期。
南美洲的港口城市: 例如秘鲁的卡亚俄(Callao)也建有重要的防御工事,如Real Felipe堡垒(尽管其主要建设高峰在18世纪,但其根基和早期防御工事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以保护利马免受海盗和葡萄牙人的威胁。

法国在北美的要塞: 法国在北美建立新法兰西时,也建造了一些防御工事,但其规模和数量相对不如西班牙。
魁北克城的城墙和防御工事: 魁北克城作为新法兰西的首府,其城墙和围绕城市的防御工事在抵御英国的进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工事在地理大发现时期就开始修建和完善。

英国在北美的要塞: 英国在建立北美殖民地时,同样注重防御。
波士顿的城堡岛(Castle Island)上的堡垒: 例如“城堡唐宁”(Castle William),是为了保护波士顿港而建。
南卡罗来纳的查尔斯顿(Charleston)的防御工事: 也是为了抵御海盗和西班牙人的潜在威胁。

“欧式城堡”在殖民地的特点:

与欧洲本土的城堡相比,美洲殖民地的这类防御工事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

1. 功能性更强,艺术性相对较弱: 它们的设计首要目标是实用和高效的防御,而非像欧洲许多中世纪城堡那样,同时兼具军事、行政和居住功能,并带有复杂的建筑美学。
2. 受火炮技术影响更明显: 随着火药和火炮的广泛应用,欧洲的防御工事设计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美洲的要塞在设计上更注重厚实的墙壁、斜坡状的基座(以抵御炮弹的冲击)、星形或多边形的堡垒(提供更好的射击死角和视野),以及数量众多的炮位。这些是欧洲本土早期城堡所不具备的。
3. 材料的差异: 许多殖民地的工事使用当地材料建造,如石灰石、珊瑚石、砖块,甚至是夯土(在某些地区)。这与欧洲本土建筑中大量使用的花岗岩、砂岩有所不同。
4. 规模和布局: 它们通常围绕港口、城市入口或战略要地而建,规模不一,但往往是模块化、可扩展的。

其他欧洲殖民地:亚洲、非洲和大洋洲

在亚洲、非洲和大洋洲,欧洲殖民者同样留下了他们的军事建筑痕迹,这些也属于地理大发现时期“欧式城堡”的范畴,尽管它们的形态和演变可能更受当地环境和早期欧洲商站的影响。

亚洲:
葡萄牙在印度的要塞: 例如戈阿(Goa)的阿瓜达堡(Fort Aguada),建于17世纪初,是葡萄牙人在印度建立的重要军事要塞,用于保护贸易航线和城市。它拥有厚实的城墙、灯塔和炮台,是典型的欧洲防御工事风格。
荷兰在印尼的要塞: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等地也建造了许多防御工事,如巴达维亚城墙和堡垒,以保护其贸易利益。
英国在印度的堡垒: 像加尔各答的威廉堡(Fort William),也是为了军事防御和行政管理而建。

非洲:
沿海的贸易站和防御工事: 欧洲列强(如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在非洲沿海地区建立的许多贸易站,往往也带有防御功能,例如葡萄牙人在安哥拉的造船厂和要塞,以及荷兰人在南非开普敦的城堡(Castle of Good Hope),这座堡垒建于17世纪,是南非现存最古老的欧洲建筑,为抵御潜在的入侵者而建,其建筑风格明显带有欧洲军事建筑的特征。

大洋洲:
澳大利亚的早期防御工事: 英国在建立悉尼殖民地之初,也建造了一些简单的防御工事,例如在悉尼湾的“悉尼堡”(Fort Sydney),虽然规模不大,但体现了早期殖民者对安全的重视。

总结

地理大发现时期,欧式城堡的理念和技术被带到了世界各地。然而,在异域的土地上,这些建筑更多地演变成了适应当地环境、服务于殖民统治和防御目的的军事要塞、炮台和贸易站。它们虽然保留了欧洲军事建筑的基本风格,如厚实的墙壁、塔楼、炮位和围墙,但在材料、具体设计和功能侧重上,都与欧洲本土的古老城堡有所区别。它们是那个时代全球化进程中,欧洲军事力量和建筑理念输出的生动见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荷兰人在1666年建于南非开普敦的好望堡

这种东西在荷兰本土到处都是,建到殖民地也不奇怪

真正引人注意的是,这城堡成了南非白人的一种精神象征了



user avatar

当然有,而且很多。对美洲了解有限,干脆就说说东印度

欧洲人在亚非地区殖民的一大问题是人力不足,因此早期殖民扩张活动基本都是以控制沿海的贸易中心为主。人力不足又想守住重要城市那当然是要修堡垒

光是葡属印度的首府果阿就有大大小小11座堡垒,修建时间有早有晚,还抵挡过南印度小强马拉塔的进攻


印度西北部的第乌堡,1538年以600人抵挡过奥斯曼与古吉拉特苏丹国2万多人的围攻




霍尔木兹的Fort of Our Lady of the Conception,1507年阿尔布克尔克控制霍尔木兹后修建,控制着波斯湾的入口,1622年被波斯联合英属东印度公司攻占


东非也有,葡萄牙人在蒙巴萨修建了耶稣堡,但葡萄牙人在印度洋势力衰弱后,斯瓦西里海岸落入阿曼手中,这座堡垒也不例外


马六甲这么重要的地方当然也少不了,1511年阿尔布克尔克征服马六甲后就修了A Famosa


当然还有中国人比较熟悉的热兰遮城,荷兰在台湾修的,也能算是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尾巴了

还有很多不细说了,从东非到印度,南洋,欧洲人扩张到哪堡垒就建到哪,感兴趣的话去查资料能查到不少

user avatar

很明显,有继承和发展欧式城堡的。但是纯粹复制中世纪式欧洲城堡的功能和风格的没有,可以说15-17世纪欧洲的政治、经济、军事发展,决定了殖民地城堡的功能与风格。

卡斯蒂利亚-阿拉贡在1492年,攻占格拉纳达和支持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王权与中央集权大为加强,伊莎贝拉女王利用中小贵族伊达尔戈和城市民兵,打击了大贵族的特权与自治,剥夺了其封地,派遣王室官员去进行行政、司法、税收管理,并且下令禁止贵族私自修建城堡,以防止封建割据。而后来西班牙征服和殖民新大陆后,伊莎贝拉、费尔南多、卡洛斯一世等君主都加强王室和卡斯蒂利亚对殖民地的垄断,认为美洲殖民地是王室私产,通过各种方式,利用总督来作为西班牙王室的代理人对美洲进行统治,通过军事打击,或者限制委任监督权来防止征服者们试图割据的行为。所以在新大陆出现中世纪式封建割据的城堡是不可能的。

在征服美洲后,修建城堡,主要是王室、国家授权下,由西班牙总督执行的行为,这些城堡花费极大,也只有王室资助,以及西班牙总督通过贸易和开发银矿才能支持。首先,城堡是作为防御的作用。在征服美洲阿兹特克、印加等地后,西班牙人需要防止当地人的起义,而西班牙人比起当地人数量差距极大,所以修建要塞、城堡,通过依托工事防御来等待援军到达。从哥伦布开始,西班牙人就在伊斯班尼奥拉岛修建城堡,后来科尔特斯征服阿兹特克,皮萨罗征服印加,分别在墨西哥城和利马建造了城邦,防止土著人的反攻,这些城堡后来发展为大城市的中心地区,除了军事职能外,行政、经济、宗教、文化职能也很丰富,这些内城地区被称为ciudadela。后来西班牙人向墨西哥以北、智利中南部扩张时,也在边境修建要塞,防御阿帕奇人、普韦布洛人、马普切人的劫掠,这些城堡主要是军事职能,兼有少量边境行政管理与贸易职能,被称为presidia。

除了对付土著人以外,从16世纪开始英国、法国等国开始袭扰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进行海盗私掠活动,或是国家主导的军事行动。西班牙的船队和殖民地港口城市都容易受袭击。所以卡洛斯一世、腓力二世等西班牙国王,大举拨款,资助当地总督修建意大利式的棱堡要塞。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中期恰逢意大利战争时期,法国国王查理八世通过火炮轻而易举地摧毁了米兰、那不勒斯的中世纪城墙。

于是从意大利开始,西欧许多国家的工程师开始修建棱堡,这种便于使用交叉火力,也能够有效削弱火炮轰击的堡垒要塞。所以西班牙国王资助总督们在新大陆复制这些要塞,比如在哈瓦那、卡塔赫纳等地,这样西班牙人以少量的军队,就可以抵抗有数量优势的敌人。后来的历史也证明,即使在传统的“封建的西班牙衰落于新兴资本主义英法荷“的背景下,英法荷等列强在攻击这些要塞时也付出了惨重代价,甚至无功而返,比如18世纪40年代的卡塔赫纳保卫战,西班牙击败了英国。这很大程度保障了从17世纪前期开始衰落的西班牙,在拉美独立战争前的一个半世纪仍然保持了大部分殖民地。

除了防御作用外,城堡还有行政管理与规范等级秩序的作用。这些城堡是西班牙殖民者统治新大陆的行政中心,西班牙人就依靠这一系列中心城市统治广袤的美洲大陆,从这里发出行政命令,接受来自各个村庄的贡赋,在政府的严格管理和垄断下进行商业贸易。与此同时,也是西班牙人,尤其是官员、商人、大地主、士兵、工匠,当然也是学习西班牙的文化、与西班牙人通婚的一些混血和土著贵族精英的主要居住区。通过建立城墙,把这些生活在城市尤其是内城的西班牙统治阶层与外城或农村地区的土著印第安人中下层隔开,营造一种等级秩序。

当然除了防御的需要外,从建筑风格上,西班牙殖民地的城堡明显继承了安达卢西亚地区的建筑风格,模仿摩尔人的Alcazar城堡。并且有一些花纹装饰,里面有喷泉等设施,有一些炫耀财富和享乐的因素,可以说有中世纪收复失地运动的情怀。

至于英法荷的城堡,在17世纪他们才真正在新大陆的北美和加勒比站稳脚跟,和15世纪末开始殖民的西班牙仍有中世纪的遗产不同,这个时候的堡垒倾向于实用。而且从新英格兰、牙买加、魁北克、路易斯安纳等地看,这些堡垒主要是当地盛产的木材修建,少有石料,因为这些自治殖民地,缺乏西班牙王室那样的政府支持,也缺乏新西班牙、秘鲁的银矿,所以比起西班牙的要简朴一些。当然这些堡垒也有行政作用,或者毛皮贸易站这样的商业贸易作用,当然在18世纪,随着殖民政府投入的增加,王室的重视,以及西班牙王位战争、七年战争等殖民战争的加剧,北美也出现了许多石料修建的耗资巨大的棱堡。

user avatar

必须得提一提很有特色,集军事防御目的和人文情怀于一体的“莫里茨城”

“莫里茨城”得名于1636-1644年在荷属巴西担任总督的约翰·莫里茨——你们没听错,他的堂叔父之一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拿骚亲王莫里茨。

作为在赴任荷属巴西总督前已有丰富军事经验的约翰·莫里茨,很快就看出了累西腓这个荷属巴西重要据点的防御弱点:与累西腓仅一水之隔的Antonio Vaz是一片地势十分开阔的小岛,而小岛对岸隔着Capibaribe河的是一片山地——如果葡西军队选择以这片山地作为进攻的起点,累西腓面前的这片开阔地将无险可守。为了弥补这个漏洞,莫里茨向西印度公司的最高评议会提案,应将Antonio Vaz上修筑的各处要塞用城墙连接起来,最大限度延缓敌人的进攻。可惜短视的商人们为了节省预算而毫不犹豫地回绝了这个提案。未能成功说服评议会的莫里茨,只能退而求其次,决定自掏腰包将这片平地改造成枝叶繁茂的果园林,除了能在战时提供必要的给养外,至少也对掩护附近的防御设施有一定的作用。

聘请了荷兰黄金时代的著名建筑师彼得·波斯特,莫里茨异想天开的计划很快就得到了实施。共计有50棵棕榈树、600棵橘子树以及数百棵来自非洲和美洲的其他种类果树,按照规整的几何形状被栽种在了Antonio Vaz,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除了果树以外,这片园林里还有三个人工鱼塘,也能在战时为累西腓守军提供额外的给养。在临近河岸的地方,莫里茨修筑了一座带有炮台和两个瞭望塔楼的Vrijburg宫,共计10门加农炮被布置在炮台上,拱卫着河岸的安全;在小岛的另一侧,莫里茨利用桥梁通行税的利润为条件说服评议会动用公款修筑了两座桥梁,分别连接了累西腓城区与Antonio Vaz,以及Antonio Vaz和Capibaribe河对岸的大陆部分。莫里茨把他自己的寓所Boa Vista修筑在了与大陆相连的那座桥上, 而Boa Vista四周的水塔型结构,能够为火绳枪手提供射击河对岸敌人的最有利位置。


既然是自掏了大部分的腰包,莫里茨城的建立自然也不完完全全是为了公共防御。莫里茨把他对自然的强烈兴趣和享乐主义融入在了这座奇特的庄园里。在Boa Vista的周边,有专属于他私人的博物馆、仓库以及船坞,他甚至将各种来自海外的珍奇异兽圈养在了他的花园里,使这里成了新大陆历史上第一个动物园。

莫里茨城全民皆兵。所有获准进入莫里茨城定居的在册市民,不论是荷兰人、德意志人、法兰西人还是英国人,都会自动被分配在一个军官的指挥之下。莫里茨还笼络了附近的原住民酋长,说服他们在与葡萄牙和西班牙人交战时会站在西印度公司的一边。莫里茨城的建立,无疑给莫里茨带来了近乎于君主的个人威望。他可以远离祖国的那帮亲戚,在结束了烦杂的殖民地事务之后,安静地呆在BoaVista的带豪斯里面,享用着每天不重样的鱼肉和禽鸟料理,观赏着自己收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动植物和武器财宝。不论是白人移民还是原住民部落都愿意为他个人效命,渐渐地不再听从来自西印度公司的命令。

正因如此,莫里茨与WIC的矛盾终于激化,最终导致了他的离任,留下了这个一度成为此地文化中心的荷兰式要塞+庄园。时至今日,连接Antonio Vaz和累西腓旧城区的大桥依旧以他名字的葡文拼写命名为“莫里茨大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