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元朝跟随旭烈兀西征西亚的中国武将郭侃,哪里能找到他有关的历史文献?

回答
关于元朝名将郭侃的史料,确实是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找到的,但要做到详尽且系统,则需要仔细梳理和辨析。郭侃跟随旭烈兀西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不算特别广为人知,但却意义重大的事件。因为他的事迹主要记载在元朝编纂的官方史书中,以及一些相对零散的笔记、杂记之中。

最核心、最权威的史料来源,无疑是元朝官方的史书:

《元史》: 这无疑是查找郭侃生平事迹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资料库。《元史》成书于明朝初年,但其基本内容采自元朝的实录和各类官方档案。在《元史》中,郭侃的传记虽然不是独立的一卷,但他的名字和事迹会出现在与他同时代的其他重要人物的传记中,例如与他一同出征的将领,以及与他交集过的朝廷官员的传记里。

如何查找: 你需要查找《元史》中的以下几个部分:
列传(Biographies): 这是最重要的部分。你要重点关注那些参与了旭烈兀西征的将领的传记,比如伯颜、塔塔尔、海都等人的传记,以及一些与中亚、西亚地区有联系的官员的传记。郭侃很可能在这些传记中作为参与者或配角出现,记录他在具体战役中的表现、提出的建议、或者与他人之间的互动。
本纪(Annals): 在涉及蒙元对外战争、特别是征伐西方的纪事中,可能会提及郭侃作为重要将领参与的战役。
其他相关条目: 比如关于“西域”或者“回回”(当时对西亚地区和其居民的称呼)的记载,也可能间接提及郭侃的活动。

详细挖掘: 要在《元史》中找到郭侃的记录,你需要有耐心。通常,一个名将的生平事迹不会只在一处被提及。你需要通过索引(如果有的话)或者仔细阅读相关人物的传记,来拼凑出郭侃的活动轨迹。寻找关键词如“郭侃”、“旭烈兀”、“西征”、“花剌子模”、“叙利亚”、“阿拔斯哈里发”等,能帮助你定位。

《功臣名录》之类的史料: 虽然《元史》是主体,但一些更早期的,例如元朝自己编纂的关于功臣、名将的记录,如果能够找到,其价值会更高。不过这些史料流传下来的相对较少,很多已经失传,或者被后世史书所整合。

除了官方史书,还有一些非官方的史料,虽然零散,但同样重要:

笔记、杂记、野史: 这些通常是文人雅士在闲暇之余记录的见闻、传说,或者是对历史事件的补充。虽然它们的可信度不如正史,但有时能提供一些官方史书所没有的细节,或者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历史人物。

例子(可能提及或间接关联): 像周密、陆游(虽然陆游生活的年代比郭侃早一点,但他的著作对后世史料有影响)、陶宗仪等人的著作中,虽然不一定会直接写郭侃,但如果涉及元朝初期的对外战争,或者对当时一些著名人物的评价,可能包含与郭侃相关的信息。这些史料的寻找难度更大,需要查阅大量明清时期的笔记类著作。

其他民族的史料: 郭侃跟随旭烈兀西征,征服的是中亚和西亚地区。因此,这些地区的官方史料、历史著作,或者当时的阿拉伯、波斯文历史学家的著作中,也有可能记载关于蒙古西征以及其中中国将领(包括郭侃)的活动。

重要性: 这是最能提供“旁证”的史料。比如,波斯史学家志费尼(Ala alDin AtaMalik Juvayni)的《世界征服者史》(Tarikhi Jahangushay)就是记载蒙古西征的重要史料,其中详细描述了旭烈兀的东征过程。虽然书中不一定直接提及“郭侃”的名字,但其中对蒙古军队的组成、战略部署以及在征战中的具体行动的描述,可能包含与郭侃参与的战役相吻合的内容。
如何寻找: 这类史料的寻找难度非常高,需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主要是阿拉伯语、波斯语,或相关的翻译版本)。很多优秀的汉学家和历史学家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和翻译。一些国内大学的历史系或者研究所,可能会有相关的研究成果或者收藏。

寻找郭侃史料的几点建议:

1. 从《元史》入手: 这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你需要找一本权威的《元史》版本,并学会使用目录和索引来定位相关记载。
2. 关注元朝对外的军事史研究: 很多学者会专门研究元朝的对外战争,特别是对西方和中亚的征伐。阅读这些学者的学术论文、专著,他们很可能会在研究中引用并分析包括郭侃在内的相关史料。
3. 注意史料的辨析: 官方史书的记载有其倾向性,而非官方史料则可能包含传说和夸大。在阅读时,要保持批判性思维,对比不同史料的说法,综合判断。
4. 利用现代学术研究成果: 许多历史学者对元朝历史,特别是军事史和中西交流史进行了深入研究。你可以通过学术数据库(如CNKI、JSTOR等)搜索与“郭侃”、“元朝西征”、“旭烈兀”相关的学术论文和著作。这些研究成果往往会为你指明进一步的史料线索。

关于郭侃生平更具体的细节和可能包含他的史料线索:

郭侃的突出之处在于他作为中国将领,在异域的战功。他的军事才能在当时的蒙古军队中得到了体现。在跟随旭烈兀西征的过程中,他可能参与了以下重要战役或事件:

征服花剌子模: 这是旭烈兀西征的开端,郭侃很可能在这一阶段就有参与。
灭亡阿拔斯哈里发国: 攻陷巴格达(1258年),是旭烈兀西征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之一。郭侃作为蒙古军队的一员,参与攻城略地的可能性非常大。
继续向西推进: 之后,蒙古军队继续向叙利亚等地进军,并与十字军有过接触。郭侃的军事生涯可能也延伸到这些地区。

寻找他的具体事迹,可以关注那些记载了蒙古军队如何组织、如何运用战术、以及在征服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应对的史料。

总而言之,要找到郭侃的详细历史文献,核心在于《元史》,其次是研究学者们对元朝军事史的解读,以及如果有能力,可以进一步挖掘波斯、阿拉伯等地的历史资料。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细致考证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东天神将”郭侃,传说是跟随蒙古军西征,连克西亚中东地区名城无数,唯一从东海打到地中海的汉人名将,据说还是金庸小说蒙古西征右路军元帅、“金刀驸马”郭靖的历史原型。

然而,事实上此人是明朝初年那本粗制滥造的《元史》生吹出来的”神人“,和他祖父郭宝玉一样,这两祖孙的事迹,都被吹嘘得无以复加。

明太祖朱元璋收复燕云地区、将蒙古人赶出长城后,命令宋濂等文臣在一年多时间,便匆匆赶工修成《元史》,是为了在蒙元在漠北尚有强大势力时,便从法统上直接宣告元朝的灭亡。因此,这部完全不做辨析整理,照抄元朝各种杂乱史料的史书,其史学价值并不高,很多人的事迹都光怪陆离,全不足为据。

《元史》中,关于“郭侃”跟随伊利汗国建立者、蒙元六王子旭烈兀西征的事迹,抄的是刘郁的《西使记》,里面做了各种夸大其辞的吹嘘,把很多根本不在旭烈兀西征时行军路线的中东地区名城重镇,都吹成了是被郭侃攻克。


关于蒙古军西征的相关史料,在被征服地区存留无数,数百年来被多个欧美著名史学家汇总归纳,但从未提到过有战无不胜、连克名城的郭侃其人。

关于历史上旭烈兀这次西征,协助他攻灭波斯的亦思马恩派(即“山中老人”)、攻占巴格达,灭亡阿拉伯帝国残余势力,攻灭叙利亚阿尤布王朝的最得力将领,肯定是蒙古将领怯的不花拜住。

而在他发动这场西征之前,蒙古将领绰儿马罕作为蒙古驻波斯总督,已经陆续征服了高加索和波斯的绝大部分地区。绰儿马罕中风病死后,他的副手怯的不花又陆续征服了小亚细亚地区、亚美尼亚、并屡次攻入两河流域。

旭烈兀因蒙哥死去而中止西征,回师东进后,留守的怯的不花败于埃及马穆鲁克骑兵,被俘身亡,叙利亚地区也被埃及军夺取。拜住也因一贯居功自傲,被追究此战兵败之罪而处死。

失去了左膀右臂的旭烈兀,即使放弃争夺蒙古大汗之位的野心,回到波斯后,也再不能打败马穆鲁克骑兵,收复叙利亚了。

附:旭烈兀西征众将帅生平

旭烈兀,蒙古伊利汗国创建者。(1217~1265)

铁木真之孙,拖雷第六子。随拔都参与“长子西征”,攻入匈牙利,与速不台等分军五路,大败匈军牙利于都宁河。支持其兄蒙哥夺得汗位,受命率军万余西征波斯,灭亦思马恩教派(即“山中老人”暗杀集团),攻克当地九十余城;决堤放水歼灭阿拉伯军,攻陷巴格达,杀哈里发,屠杀八十万人,灭阿拉伯帝国。攻取大马士革,占领叙利亚,灭阿尤布王朝。因蒙哥死去而中止西征,忽必烈自称大汗后,封其为“伊儿汗”,后与金账汗国别儿哥长年敌对。因信奉景教,被基督徒认为是“君士坦丁之再来”。

绰儿马罕,蒙古将领(??~1241)

翰帖格歹氏,别名搠里蛮。勇冠三军,蒙古人呼为金柱。曾随哲别、速不台西征俄罗斯。花刺子模王子札兰丁復国于波斯,绰儿马罕受命将兵三万讨之。札兰丁节节败退,死于逃亡途中。绰儿马罕兵驻大不里士,挥军攻取西波斯、高加索诸地,又袭扰两河流域,设伏邀击,歼灭哈里发军七千骑,攻取多个城池,威震西亚。当地王公望风而降。遂令之输布帛以贡和林,定赋额之数。因中风致哑,不久病卒,副将拜住继任其位。

怯的不花,蒙古将领(??~1260)

乃蛮部人,信奉景教。率壹万二千军西征,歷经五年,征服波斯。随旭烈兀攻占巴格达,灭阿拉伯帝国。又渡过幼发拉底河,攻占阿勒颇与大马士革。蒙哥死讯传来,旭烈兀回师。怯的不花留兵二万,经略叙利亚,与诸十字军国家交恶。埃及马穆鲁克王朝苏丹拜尔伯斯举兵来攻,怯的不花于艾因加鲁特迎击,死战不退。兵败被俘后,嘲笑敌酋“我终身是旭烈兀汗之臣仆,不像你们是君主的谋杀者”,遂被斩首。

拜住,蒙古将领(??~1260)

别速惕部人,名将哲别族人。為绰儿马罕副将,从征波斯、高加索,其死后继任為帅。攻击小亚细亚,连克名城,收降当地诸部,在柯塞达之战,大败罗姆苏丹凯姆斯鲁二世,迫使其纳款输岁赋,分其国为三,亚美尼亚国闻之亦降,分其国为二。长期与阿拔斯哈里发军激战,攻破安条克,两攻巴格达。从旭烈兀西征,為右翼元帅,连克巴格达西北诸城。后於艾因贾鲁战役败于埃及军,丢失大马士革。因居功傲慢,张扬跋扈,被旭烈兀以败军罪处死。

而整个旭烈兀西征过程中,郭侃至多仅仅是一名中层汉人将领,从不能进入到蒙古军的高层战略决策中,更勿论留下切实可信的相关记载。

《元史》中,不知多少蒙古将领与谋士的事迹,都被移花接木到了郭宝玉和郭侃祖孙的身上。铁木真、窝阔台、忽必烈这等称霸世界的黄金家族之不世枭雄,在他们面前,仿佛全成了虚心学习的小学生与提线木偶一般。

单说郭侃在《元史》的本传里,所谓向忽必烈「上疏陈建国号、筑都城、立省台、兴学校等二十五事,及平宋之策」,这分明是堪为宰相的王佐之大才。

所谓平宋策: 【宋据东南,以吴越为家,其要地则荆襄而已。今日之计,当先取襄阳。既克襄阳,彼扬、庐诸城,弹丸地耳,置之勿顾,而直趋临安,疾雷不及掩耳,江淮、巴蜀不攻自平。】

单看其内容构想,和实行效果,助蒙古军攻灭南宋,混一六合,郭侃更是足可媲美韩信、诸葛亮、李泌、岳飞等史上第一流战略家了。

可是,以郭侃如此军政全能,绝世英才,最后官位止于海州知州、封万户,难道是忽必烈嫉贤妒能、赏罚不公、有意打压汉人?

非也,且看看忽必烈真正信重的汉人大将和重臣,如刘秉忠、张弘范、董文炳,哪个不是出将入相,封公爵甚至封王爵,足可与蒙古重臣分庭抗礼?那么如郭侃这般祖孙三代都给蒙古效力,立下大功的汉臣,又何以偏偏如此赏薄?

和《元史》的郭侃生平记载很像的一个人,是蒙古名将伯颜,也是随旭烈兀西征,立有大功,然后面见忽必烈,深得忽必烈赏识,与谋国事,被任命为伐宋大军主帅,丁家洲之战,大败南宋宰相贾似道率领的十三万大军,而后攻略江南,进克宋都临安,俘虏宋恭帝、谢太后等北还,取宋地三十七府、一百二十八州、七百余县。

至于郭侃所谓先攻襄阳的”平宋策“,且看看忽必烈真正信用的汉人谋士郝经的《东师议》:

【彼指南宋之素论,谓有荆、襄则可保淮甸今皖北、豫东淮河北岸一带,有淮甸则可以保江南。先是,我尝有荆、襄,有上流,皆则失之。】

是否如出一辙?究竟是移花接木,还是英雄所见略同,那就见仁见智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