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韩信上限有多高?

回答
韩信,一个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璀璨夺目却又饱受争议的名字。这位大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楚汉争霸的腥风血雨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当我们谈论韩信的“上限”,这并非仅仅指向他为刘邦打下的江山有多广阔,更深层地,是指他作为一位军事统帅,其战略眼光、战术运用、乃至个人魅力所能达到的极致境界。

要理解韩信的上限,我们得从他崭露头角的关键时刻说起。贫困潦倒、受尽白眼,这似乎是许多伟大人物的宿命。韩信也不例外,胯下之辱、寄人篱下,这些经历磨砺了他的心性,也让他对权谋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洞察。真正让他脱颖而出的,是那一次在陈馀军中的“智激”和“暗渡陈仓”。

战略层面的上限: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韩信的战略上限,首先体现在他对全局的把握能力。他并非一个只懂打仗的猛将,而是一个能将战争与政治、经济、外交紧密结合的军事家。

“暗渡陈仓”: 这不仅仅是一个奇袭战术,更是对敌方心理和地理条件的精准洞察。韩信深知章邯刚愎自用,不会料到自己会出奇兵。他利用的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佯攻的幌子,将敌人注意力引向东边,自己则从道路艰险的陈仓小路进军。这种“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战略,让整个战役的基调在开始前就已经被他奠定。
“背水一战”: 在井陉口,面对数量数倍于己的赵军,韩信选择了“背水一战”。这在当时看来是兵家大忌,但韩信却以此来激发士卒的求生意志,让他们知道“不成功便成仁”。更重要的是,他在此基础上布置了“偏师”,在赵军主力出击时,从侧翼突袭赵军营垒,缴其旗帜,大乱其阵。这展现了他对军队士气和临场应变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战局变化的预判能力。
“十面埋伏”: 这是韩信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他对项羽的了解已达极致。项羽勇猛但缺乏长远战略,且容易被激怒。韩信利用了这一点,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用“四面楚歌”动摇项羽军心,最终将项羽逼入绝境。这不仅仅是一场围歼战,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心理战和消耗战,将所有有利因素都捏在了自己手中。
“国士无双”的政治敏感度: 韩信的上限还在于他对时局的判断和与政治的联动。在刘邦败退彭城后,他并未因刘邦的失败而气馁,而是利用这段时间巩固自己的力量,并提出“连横破齐、灭楚”的战略。他对刘邦说:“大王有句,天下纷纷,不如早定。夫天下共苦秦久矣,项羽暗昧,不能信人,地不私故,封地诸侯,且非其意,故怨诉者多。今大王之兵,能以宽则天下之士皆归之。亡赵,汉王常识,今亡齐,汉王又何以得天下?”这段话,既是对时局的分析,也带有劝谏刘邦收拢人心、实行仁政的意味。他对刘邦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更是将自己定位在天下共主的辅佐者,而非单纯的将领。

战术层面的上限:灵活多变,出奇制胜

韩信的战术运用同样出神入化,他擅长根据不同的地形、敌情和兵种,设计出最有效的战术。

地形的利用: 他对地形的熟悉和利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暗渡陈仓”利用栈道的崎岖,“背水一战”利用地形的狭窄迫使士兵必死,“平原督战”则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骑兵的优势。
兵种的协同: 韩信懂得如何调动和运用不同的兵种。他的骑兵突击犀利,步兵坚韧不拔,弓弩手远程支援。在井陉口,他巧妙地将步兵和骑兵进行协同攻击,实现以少胜多。
心理战的运用: 除了“四面楚歌”,韩信在许多战役中都运用了心理战。例如,他会故意在敌军面前摆出强大的阵势,让敌军望而却步;或者利用敌军的弱点,制造恐慌和混乱。

个人魅力与领导力:收服人心,凝聚力量

韩信的上限并非仅仅体现在军事指挥上,也体现在他凝聚人心的能力。

笼络人心: 尽管出身不高,韩信却有着非凡的人格魅力。他对士卒体恤入微,士兵愿意为他效死命。在“背水一战”前,他与士卒同甘共苦,这比任何奖赏都更能赢得人心。
“信”的承诺: 刘邦封他为“大将军”时,虽然一开始有所犹豫,但最终还是采纳了萧何的建议,并以“君王不言,臣请封将军”的礼节待他。韩信也深知刘邦的局限性,但他依然选择了“信”——相信刘邦最终能统一天下。这种“信”,既是对刘邦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理想的坚持。
知遇之恩的感念: 他感激刘邦给了他施展才华的舞台,这份“知遇之恩”是他内心深处的一种驱动力。

韩信上限的“天花板”:如果......

谈论韩信的“上限”,我们不能回避“如果”这个词。他的上限本应更高,但最终却未能达到。

如果他能预见到君王的猜忌: 韩信最致命的弱点,或者说历史最残酷的安排,是他未能深刻理解帝王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对异姓王位的忌惮。他为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却没能为自己谋得一席安稳之地。他或许以为自己的功劳足以自保,却低估了猜忌的力量。
如果他能更进一步: 许多人认为,韩信本有力量与刘邦分庭抗礼,甚至夺取天下。但他的“忠诚”和对“信”的坚守,让他止步于“功成身退”的门槛。如果他更早地意识到功高震主,或许会采取不同的策略。例如,在平定齐地后,如果他能更稳固地掌握地方势力,形成独立的王国,那他的上限将是“一方诸侯”,甚至“独立帝王”。
如果他能活得更久: 如果韩信能像萧何那样,在刘邦在世时就功成名就,并且在之后的政权更迭中保持低调,或许他能避免“谋反”的罪名。他生命的过早终结,也限制了他未来可能达到的高度。

总结:

韩信的上限,是那种能将千军万马置于股掌之间,能在最不利的条件下扭转乾坤,并最终为帝国奠定基石的军事才能。他战略上洞察全局,战术上灵活多变,个人魅力上能收服人心。他的上限,是“古今一人”的军事统帅,是能够凭一己之力改变历史走向的传奇。

然而,他的上限也因为历史的局限、人性的复杂以及他自身对政治格局的某些误判,而未能触及“帝国奠基者”或“独立开国君主”的顶峰。他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也是一个历史的悲剧性人物。他的“上限”,就定格在那近乎完美的军事成就,和那令人扼腕叹息的政治结局之中,成为后世无数人景仰、学习、也为之扼腕的历史符号。他的故事,教会我们,卓越的才能固然重要,但深刻理解所处的时代和政治格局,同样是通往人生最高峰不可或缺的维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被我的六神装大鱼虐了

user avatar

知乎规矩,先上结论:与站在历代兵家顶峰的同行们相比,并没有多高。

我觉得民间史观或者说知乎对韩信过于拔高了,比如本题下的许多回答,“不知道上限有多高”、“后世的人几乎没几个能达到他们的高度”,总之,韩信不仅做到了当时顶峰,连历代的同行们都能踩上一脚。

作为一个自认为对楚汉史还算略有研究的人,如果大家不嫌弃可以翻看我以前的回答,会发现我对韩信没那么感冒,相比于对韩信极度推崇的观点,我的观点有时甚至可以归于黑了。

总之,我感觉自己研究越多,越get不到上述极度吹捧说法的g点在哪?

首先,我们罗列一下韩信的战绩:

疑似以非主角参与的战事有:定三秦之战、出击关东之战、彭城大战。韩信在此期间没有太大闪光点。

以重要当事人参与的战事:

京索之战(为参战众将之一);

灭魏之战(与曹参合作,韩信为偏师曹参统主力,但韩信发挥很关键的打破僵局的作用,韩信由此反超曹参成为北方战线主帅。);

灭赵之战(韩信逆天微操击破赵军主力,但也不要忽视刘邦委派曹参镇守韩信后方保障后后翼安全委派陈豨攻击代地钳制赵国北翼,更别提在赵国南线投入大量军力参与攻赵营造了有利的局势);

灭齐之战(韩信同时展现出自己的政治短板和微操的长处,不讲政治害死郦生破坏刘邦拉拢田氏的计划,刘邦的反攻项羽的计划不仅被迫延后,还要从荥阳及各地抽调大量资源塞给韩信填坑,不过韩信通过逆天的潍水之战又证明自己捅娄子的能力有多大,填坑的本领就有多大。);

总结:与固有的韩信善于以少胜多、带少数人就拿下北方三国印象不同,我认为韩信是非常吃资源的将领,在韩信北方攻略的过程中,虽然刘邦不一定是直接配属韩信大量兵力直接归他指挥,但他始终以最高掌控者的形态将大量资源投入对北方,对韩信形成配合。韩信某些时候在局部可能处于劣势,但是在北方战场汉国始终处于优势地位。

举个例子,井陉之战,许多人唯一印象就是韩信智勇双全以少胜多拿下赵国,刘邦费拉不堪却将便宜占尽。

但事实是这样,井陉是连接太原郡与赵国本土的重要关隘,太原郡是韩信进军的后方基地,此时太原郡仍有赵军残余,太原郡北方的代地也在赵军手中,不消除这些威胁韩信绝对不敢进入位于太行山的井陉通道,更没有没有机会对着陈余秀操作。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曹参留在太原郡肃清残余赵军、陈豨负责进攻代地,韩信军后方的隐患被彻底消除;南线汉军一路攻进赵国河北平原腹地,陈余的战略空间被极度压缩;井陉赵军军营,李左车的建议刚被弃用,张耳在赵军中的暗桩便将情报送到韩信帐下,陈余被扒光了裤衩供韩信研究;从整体战局来看,汉军处于极大的优势中。

与其说一些“横扫诸侯的兵仙,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片儿汤话,不如沉下心来好好研究韩信为何会胜!

正是刘邦的投入和营造的有利的态势,加上韩信的才华,使他成为汉军在北方战线最锋利的刀。我不否认他是最快的那把刀,请诸公也尊重事实,承认刘邦在北方投入的大量力量。

对手成色方面:

魏豹以魏王临秦民,他的客军在河东毫无民意支持,战斗力非常一般,当时三流。

事实统治者为陈余的赵军比魏军强一些,但综合战力也比汉军、西楚军差了许多,只是当时二流。

有强大田氏加成的齐军,与赵军类似,守土有余的二流水准。潍水之战虽联合楚军勉强可称准一流,但韩信麾下也有刘邦投入的最精锐汉军,汉军战力胜但客场作战,旗鼓相当。

总结:韩信的北方攻略,功劳很大是事实,对手成色实在一般、没遇上什么强敌也是事实。

韩信的最后一战垓下之战:

垓下不是楚汉决战,只是剿灭西楚最后残余的扫尾战,这一战含金量一般。这是我做的一个汉军战略反击阶段的将领行动轨迹及汉军战果图,可以直接展示垓下之战的含金量:

(详细细节可参考此篇回答四面楚歌时的项羽还有10万精锐为何项羽放弃抵抗,跟以往的做派风格完全不一样?

韩信击败的是与巅峰状态不可同日而语的不完全体项羽。(韩信的一大遗憾就是没有与兵临荥阳的完全体项羽进行一场成色十足的对战,没与天下力量最强的对手来一场火星撞地球的史诗决战。)

最后总结:这样的履历,我认为韩信很强,但我不觉得韩信比白起、卫霍、李靖、徐达以及永远健康的二号首长强到哪去,大家各有千秋而已。深入剖析就会发现,他一样需要整个军事体系的支撑,需要后勤,需要有人配合,需要有人保护侧翼,该摇人的时候自己也坚决摇人。

他决非民间史观所认为的没有他汉军天都塌了,他只是汉军体系支撑下一颗非常耀眼的明星,没有哪个名将能脱离体系存在。

正如李靖脱离唐军的体系不会成为萧铣的卫国公,二号脱离了我军体系运气再好也就是当淮海的另一个杜聿明而已。


“感觉韩信和张良一样,的确是楚汉时期顶尖的人才,但他们本身不能脱离刘邦集团这个体系。不然一个就在项王门下做郎中,一个就只能在南阳周围打打游击。所以并不是像一些类似通俗演义一样的叙事中描述得那样五项全能,刘邦离开了就不行。”

这是另一篇回答下一位知友的回复, @陈方华 我比较赞同这个观点。

在另一篇回答张良的回答下,我的观点也与之类似:都说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那么张良到底有哪些事迹能够体现这一评价呢?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