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自媒体的都有感触。
韩寒所说的这种“煽动更多人情绪”的写作倾向,正是咪蒙的成功内核。
在大家竞相把咪蒙当做成功案例模仿的舆论背景里。
早就形成个人IP,更有能力煽动情绪的韩寒,以“鸡贼”二字回应了这种成功。
感谢韩寒。
就是一个屠龙少年变恶龙的故事。
昨天,韩寒在微博上贴出一篇长文,题目叫他理解的教育,我读了以后脸上笑嘻嘻,心里mmp。
我努力理解了一下他理解的教育,感觉他主要讲了这么几点:
1当年退学是迫不得已。
2退学后也在努力学习。
3中国教育没大毛病。
4中国教育比外国更好。
5中国社会阶层还没固化,抓紧往上爬。
6富二代很努力。
7普通家庭没天赋的孩子要认清自己,认清现实。
大体这么个意思吧,毕竟我语文学的也很差,不会总结段落大意。
读完这篇文章,怎么说呢,心里真是百感交集,恨不能方舟子再跳出来说韩寒代笔。
如果时光倒流十五年,现在的韩寒站在十七岁的韩寒面前,给他朗读这篇文章,我不知道十七岁的韩寒听了会作何感想。我猜他可能会在心里骂一句SB。当然他也可能大惊失色,想这人怎么把我心里话说出来了。
其实当韩寒让朴树唱平凡之路的时候,我就隐隐嗅到一丝背叛的味道。一个年少成名家财万贯的冠军车手,苦口婆心教我们平凡。他为什么不折断笔,卖了车去享受平凡呢?曝光小野来营销电影的时候怎么那么拼命呢?
其实韩寒不是虚伪,他和郭敬明都挺真实的,是那种聪明的坦坦荡荡的真实,带着某种不屑一顾。他们和芸芸众生太不同了,即使韩寒外表看起来再亲切,骨子里也是个天才。所以他的意思是叫大家认清自己,本分做人,接受平凡,他自己当然不会平凡。
他昨天的文章也举了几个例子,不论梵高海明威还是托尔斯泰,都是大天才,比韩寒还天才。韩寒也借他们的口说出了心里话:我们不一样~不一样~不一样~
天才是瞧不上普通人的。所以韩三篇写到了,民主还不到时候,现在这样就挺好,大家都挺好,韩寒很满足。
他写到中国教育很好,中国也有束星北,但并没写束星北是怎样黯淡逝去的。他说想象力不是被教育扼杀的,却回避了更重要的中国特色教育摧毁价值观和判断力的问题。
他说到阶层固化头头是道,对富二代也满是溢美之词,却丝毫不谈及社会的公正。当然,他反复强调了公平与效率,但是我并不认为这两者能代替正义,何况他说的公平也只是狭义的公平。权贵阶级与平民阶级的鸿沟,或者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鸿沟,肯定不能靠阶级固化或不择手段向上爬来解决。
在下面的时候朝上喊话,爬上去了又朝下喊话,这个体系他已经游刃有余了。先卖书再卖电影,割韭菜也要因时制宜。他终究还是聪明,更像他的偶像钱钟书,可惜他没钱大师的学问。他不会像鲁迅,当然也做不了胡适。
韩寒经常说他就像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他确实没变,只是立场变了。
他骂应试教育,是因为他需要骂应试教育,他夸应试教育,也是因为他需要夸应试教育。自始至终,他都不关心普通人。你觉得有共鸣,只不过你正好和他踩在一个点上,而他并没有看见你,更不是为你发声。
以这样的觉悟再去读韩寒,会发现他说的完全没毛病。目前教育的种种弊端,大多数人没有话语权,当然还是积极承受的好,做个明白人。虽然韩寒有了话语权,可惜他和他的孩子早已和中国特色教育无关了。
韩寒的背叛是他的必然。我不会傻到苛求他还和十七岁时一样的眼界,也不想绑架他,成长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我希望他再写作的时候能手下留情,给那个写七盏红灯照亮我的前程的少年留点美好。
所以屠龙少年最后为什么变成了恶龙?
因为他屠龙,就是为了取代恶龙。
其实在知乎上写东西,也很难抵制赞数以及赞数背后各方面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利益自尊自负等东西驱动的“鸡贼”情绪。
这里的矛盾是,你有时候真的认知到你顺着某种情绪写肯定会有人赞,你真的认知到有一批人在等待某个人顺着某种情绪写然后点赞,同时你自己的本心里说不定也有这种情绪,但此时你已经分不清楚这种情绪有多少来自于你的认知,多少来自于你的本心。于是你可能就会问自己:你写下的东西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赞,还是为了本心?
有人就会说这两者不能统一吗?然而统一是指一开始分开的二者融合在一起,我们的矛盾一开始就没有清楚的分开哪些为了赞,哪些为了本心,因此说统一只是给自己脸上贴金的狡辩。再者,能和别的东西统一在一起的本心还能叫本心吗?
这种矛盾哪怕是对韩寒这等久经考验的作家来说都难以协调,更别说一般人了。以为自己在用文字影响大众情绪的人,终会发现其实真正发生的是大众在用情绪反馈影响自己。不是咪蒙的文字引导了读者的情绪,而是读者的情绪造就了咪蒙的文字。在自媒体时代,这种反馈和影响甚至被清晰的数字化,和各方面利益紧密勾连,让人连在妥协时都没法装得从容和虚伪一点——你的从容和虚伪一钱不值,也没人在乎,有的是人义无反顾恬不知耻地选择彻底不要脸。在你犹豫是不是向某种情绪下跪的时间里,人家早就已经把头都磕出十八般花样了。
于是我们也许会在知乎上逐渐迎来这样一个局面:一些问题下的答案越来越多,但真正具有差异性的观点却越来越少。成百上千个答案,其实表达的只不过是有限几种情绪支配下的屈指可数的几个观点罢了。百花齐放的表象下,是有限几个向情绪妥协的意见领袖们各自率领一批雷同观点分庭抗礼,甚至很多时候几百个答案只表达了一种情绪下的一个观点,赞数只不过按照文采高地,关注人数,回答时间,有无图片等等一系列变量分布在不同答案间。同理,我们以为自己看了很多不同观点,变得越来越开明,其实我们只是翻来覆去在看一个观点的不同姿势,只是在变得越来越狭隘而不自知罢了。
这些话反而让我觉得,韩寒在跟我们一起成长。
试想如果他把他十几二十几岁一样的文章拿出来,告诉大家这是近期的新作,你读了有什么感受?
会不会跟我一样,觉得这个老愤青还是很有灵气,可惜了....缺乏见地。
会不会觉得他喵的怎么跟郭敬明一样,年龄长了,思想丝毫不长进?(另外郭敬明写的那些,除去抄袭不说,如果告诉我们这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写的,还能黑吗?十几岁的时候,有多少人达到这个程度?除了抄袭这个主要黑点,他坏就坏在了一把年纪了,无论小说还是电影都还是一如既往的幼稚。)
从一开始怼教育制度,
扩大到怼形成教育制度的政治环境,
再到意识到政府都是由人组成的,制度是民众思想的凝聚,最该怼的是群众;
到最后的沉默不语,反思自己,也明白了客观世界的复杂,自己没本事真的指出一条路。人们也不需要意见领袖给自己指一条始终坚信的道路,就算这条路三观再正都是在洗脑,人们需要的,是有自己的思辨能力。
这一路,难道不是没有让人失望的韩寒嘛?
年少时或许我们都读韩寒和郭敬明,而韩寒跟着我们一起成长了,至今电影还能让我们继续看下去,但郭没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