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韩寒说「30 岁开始读书有点晚了」?

回答
韩寒的这句“30岁开始读书有点晚了”引发了很多讨论,对此,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这句话的背后,可能包含着他对人生不同阶段学习特点的观察,以及对社会普遍认知的一种表达。

首先,理解韩寒这句话的可能含义和背景:

“读书”的含义模糊性: 这里的“读书”可以指很多种:
基础教育/学历提升: 指重新回到学校,完成大学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学业。
专业技能学习: 指学习一门新的职业技能,以适应就业市场变化。
知识广度拓展: 指阅读各种书籍,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开阔视野。
特定领域的深入研究: 指对某个学科或行业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钻研。

“晚了”的潜在语境:
生理和认知方面: 随着年龄增长,大脑的可塑性可能有所下降,记忆力和学习新事物的速度可能不如年轻人。
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30岁的人通常面临家庭、事业等压力,全身心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有限。而这段时间如果用于工作,可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收入。
社会固有观念: 社会上普遍认为,学习的最佳时期是青少年时期,尤其是学生时代,因为这段时期无忧无虑,能够专注于学习。30岁之后,人们往往被贴上“成熟”、“稳定”的标签,学习更多的是一种“补充”或“转行”,而非“基础”。
韩寒本人的经历和视角: 韩寒是少年成名,很早就进入了社会,通过实践和阅读形成了自己的认知体系。他的“早熟”和“早出道”可能让他觉得在相对年轻的时候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更为重要。

其次,从支持韩寒观点的角度进行评价:

1. 学习效率的客观差异:
大脑可塑性: 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可塑性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最高,学习新技能(如语言、乐器)更容易。30岁后,虽然大脑仍有可塑性,但学习新事物可能需要更多努力和时间。
记忆力: 长时记忆的形成和提取,年轻时可能比中年时更为高效。
专注力和精力: 年轻人通常有更充沛的精力和更少的外部干扰(如家庭责任、工作压力),可以更长时间地保持高度专注。

2. 时间和机会成本:
时间挤压: 30岁是人生的重要节点,很多人已经组建家庭、有了孩子,事业也进入了上升期或稳定期。全职投入学习意味着要牺牲大量的宝贵时间和精力,这对很多人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职业发展: 在职场上,30岁可能正处于需要经验积累和晋升的关键时期。如果选择读书,可能会导致职业生涯的暂时停滞甚至倒退,需要承担失去竞争力和潜在收入增长的风险。
社会投资回报周期: 年轻人投资学习,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获得回报。30岁开始学习,回报周期相对缩短,投资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可能会被放大。

3. 知识体系的构建:
基础的牢固性: 年轻时奠定的基础知识,如语言能力、逻辑思维、科学常识等,对后续的学习和认知发展至关重要。如果基础不牢,30岁再补习,会更加困难。
思维模式的定型: 人的思维模式和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固化。习惯了某种思考方式后,再去接受和内化全新的观念体系,可能会遇到阻碍。

再次,从反对或修正韩寒观点的角度进行评价:

1. “读书”的定义不应局限于学历:
终身学习的时代: 现代社会是快速变化的时代,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极快。无论哪个年龄段,持续学习都是必要的。这里的“读书”更多是指主动获取新知识、提升自我认知和技能的过程,而非必须重返校园。
经验与知识的结合: 30岁的人拥有更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可能更深刻,更能将其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这种“带着经验去读书”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可能并不比年轻人差,甚至更高。
阅读的独立性: 阅读本身是一种非常独立且随时可以进行的活动。无论是哲学、历史、文学还是科学著作,只要有阅读的愿望,30岁绝不是晚的。

2. 学习能力并非随年龄线性下降:
主动性和自律性: 30岁的人通常比年轻人拥有更强的学习动机、更成熟的学习方法和更高的自律性。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有更强的毅力去实现。
方法论的优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实践,人们可以总结出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他们可能更擅长利用碎片化时间,更懂得如何筛选和吸收信息。
特定领域的优势: 在一些需要深度思考、经验分析或资源整合的领域,30岁以上的人反而更具优势。他们的人生经验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概念。

3. “晚”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人生的无限可能: 人生的长度和可能性是无限的。30岁仅仅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而不是终点。许多人选择在30岁甚至更晚的时候转行、创业、学习新技能,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个人目标和价值观: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个人成长和实现自我价值。如果学习能够带来内心的满足感、更广阔的视野,或者帮助实现新的目标,那么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不同年龄段的学习侧重点: 年轻时可能更侧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30岁以后,学习可能更多地是为了应对职业挑战、拓展人生维度,或者满足个人兴趣。

综合评价:

韩寒的这句话,可以看作是一种带有个人经验和视角的情感化表达,而非一个绝对的真理。

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从生理、时间和机会成本的角度看,30岁开始进行系统性的、竞争性的学习,确实会面临比年轻人更大的挑战。例如,想成为一名顶尖的医生或科学家,早期打下的基础尤为重要。
但过于片面和绝对化: 它忽略了现代社会终身学习的趋势,忽略了人到中年学习的优势(如经验、动机、方法),也忽略了学习本身带来的精神满足和个人成长价值。
易引起焦虑和误导: 对于一些在30岁左右开始重新思考学习和职业规划的人来说,这句话可能会增加他们的焦虑感,让他们误以为“一切都太晚了”。

更 nuanced 的看法应该是:

30岁开始学习“系统性打基础”的挑战确实比年轻人大,但并非不可能。
30岁开始学习“为了提升、转行或满足兴趣”,反而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因为这时的人更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学习的目的性更强。
学习的价值不应仅仅用“效率”或“功利性”来衡量,精神层面的收获同样重要。

总而言之,韩寒的这句话是一个引发思考的引子,但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与其被这句话束缚,不如将其视为一种提醒:尽早规划和学习固然有优势,但如果错过了某个节点,也不必灰心丧气,因为学习的旅程可以贯穿一生,而且不同的人生阶段,学习的方式和意义也会有所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论点要结合对韩寒提问的问题来看,在这个视频里,问韩寒,读书最好的阶段是什么时候?

然后又问,30岁开始读书会不会太晚?


韩寒回答的意思大概就是在说,如果你非常纠结或在意读书的最好时机,生怕读晚了就没有用了,或者读早了就白费了的话,那30岁再开始读书,确实已经晚了。

因为一直会纠结这些的人,他们所在意的东西,早就失去了,因为他们早就输在起跑线上了。

而真正喜欢读书的人,从来不会慨叹自己读书的时间太晚了,更不会纠结当下是不是最好的时机,而只会遇到喜欢的书,马上拿起来就读,并且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user avatar

这个晚呢,也分「绝对的晚」和「相对的晚」。

要说绝对的晚吧,那不至于,三十岁开始读书,怎么也比一辈子不读好,对吧……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从现在开始读书,让明天的自己比今天的自己更好,也就足够了。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但是要说相对的晚,那的确有点。

读书这种事不像买电子产品,「早买早享受,晚买享折扣」。

你早读,就能更早享受知识,三十多岁了才想起来补别人十几岁的课,折扣的是自己。

更有很多人,早早地就被愚昧无知塑造了心智,整个人变成了一个油盐不进的网络喷子,真到了这份上,其实他也很难读进什么有意义的东西。


所以啊,三十岁才开始读书,晚么?

相比四十岁才想起读书,或者一辈子都想不起来读书,不晚。

但也别真的拖到三十岁才想起来读书就是了……

user avatar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曾经有个提问,是关于“知识的诅咒”。

《让创意更有黏性》这本书所提出的“知识的诅咒”概念:当一个人知道一件事后,他就无法想象自己是不知道这件事的。

有些时候,不是别人的做法不可思议,而是我们总是难以想到,别人并没有像我们一样掌握着独享的信息。

所以,回到提问,30岁开始读书稍显晚些,是韩寒的观点。

我赞同。


谈起读书,于我而言,是从小就开始陪伴的事情,无论春夏秋冬。

所以,30岁开始读书的样子,我只能想象到,并不能感受到。


毫无疑问,一定是晚了。

但如果你要思考读书的目的而言,于自己比较,是来得及的。

人的认知总是在不断发生变化,随时间,随经历。

很多时候的想法,也只是当时之言,后来看到,也只会一笑了之。

这是很正常的。


我时常苦恼于我来到大学,读的书反而比小学初中高中少,因为我找不到读书的状态了。

读书于我而言,失去那种曾经的快乐,与沉浸其中的交流感,就很难再同以往那样疯狂沉迷其中了。

当然,仍旧是读一些书,并且写点随想。

以及,九州系列的赏析,喏。

读的书较之以往,少了太多。

但其实我并没有局限于读书这个层面,关于文字的阅读,是更多了。


因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因快节奏的时代洪流引动,我越来越缺乏耐心,所以静下心,读一本书的日子是越来越少。

反倒是短篇的回答与文章,是涉猎甚广。

有单纯文字优美的,有文学技巧的,有LOL的,有赛评,有玩梗。

从韩寒的角度而言,30岁阅读,说轻巧点是稍微晚些,直接点就是很晚。

30岁开始阅读,对于年少写书成名的人来说,无论是对生活的认知还是随着阅历与理解的提升,都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如果,将读书视为一种爱好,一种享受,那便是永不过时的喜悦。

但如果是想要因读书而做出点什么的目的性,刚开始就会很难。

带有目的的驱动力是很有促进作用,但也需要成效的反馈。

读书是一件深而广,厚积薄发的事情,带着目的性来阅读,往往会适得其反。(对于刚接触阅读的我来说,是这样的)

读书愈多,也愈加自如,与随意。

也就不会再局限于文字的范畴与立意。


不过,以上也不过是带着想象来回答的。

毕竟,这种情景,没有亲身经历,只能想象。


因为我从小开始阅读,所以关于读书的好处,我能讲一大堆。

但这并没有什么意义。

我目前更看重的是文字本身,无论任何载体方式。

文字能对我有所帮助,我就会很惊喜。


这可能,是最近相遇的人和事,所带来的影响吧。

我想要带着初心走下去。

我也想,多点思考,多点爱。

user avatar

其实这个意思也很明显,在之前的很多回答中也提到过,读书是一个习惯,是一种思考方式。

30岁再开始读书,这个行为,值得鼓励。但是从现实来说是什么呢?

如果你不是从小有阅读的习惯,从小培养了这种思考方式,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去开始,大概率来说,只是为了一时想要改变自己的念头,坚持几天,但很难养成一个习惯。


我曾经无数次问我自己,如果以前那些时刻,没有刻意让自己养成阅读的习惯,从现在再开始,是不是会太晚。

现在也许我能回答。

不会太晚,只是再度养成这种习惯,要比现在花费的心思和苦头要多很多,而现在我,24岁。

那换做我是到了30岁的时候,我可能突然一天醒悟,要读书改变自己,那时候的大脑突触和神经链接要再改变,就要再比以前花出不知道多少的心思。

若非是有极大的决心,这个过程是很难得。这也是我一直和我妹妹多次强调,一定要养成阅读习惯的原因。

很多时候,读书看情节这个过程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和作者对话,你可以迸发出无数个灵感想法。

这一点,其实在韩寒的视频中也提到过,包括他对阅读这件事情上,很多观点也与我不谋而合。

例如,阅读的好坏,其实取决于我们看书的品味

看一本糟糕的书,其实不亚于你刷手机短视频浪费的时间,所以选好一本书,也非常重要。


像现在网络上,很多博主会推荐书,但是我对选择书的标准是,你要选择书,书也会选择你。

如果当下看的书,是很多人推荐的,当你并不能看下去,那就不要看了。

读书是为了什么呢,不就是为了和作者对话和思考吗,如果一本书并不能给你带来这些,那就说明,这本书可能暂时还不能选择你……

你还没有足够的经历和想法能和作者去畅谈,那就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就好了。

在毛姆《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里面有段话大意是:阅读的最大目的是让自己愉悦,要享受阅读。

换句话说,那些让你觉得枯燥读不下去的书,说不定是暂时还没有到读它的时候嘛。

怎么也读不进去的时候,那就不读。 ​

选择能令自己愉悦的,看的懂的,能和作者随心畅谈的,就好了。

另外,现在很多人注重看书的数量,每年要看多少多少本……

但实际上,数量比不过质量。

一本书中,其实能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不多,能有特别有印象的,一定是你在这个地方,有自己的想法,思考。

这个过程,能把作者的转变成自己的,才是真正看了。


user avatar

恰恰好,我就属于读书非常晚的那一类,我真正开始大量读书的时候,年龄已经相当大了,而其中的转变可能要追溯到当时和一个朋友刻的一枚印章上面,青田石。

在视频一开头,韩寒就遗憾地对我表示,“恕我直言,30岁才开始读书已经年有些晚了。”

我年纪比较小的时候,应该是完全不喜欢读书的,尤其是高中时代,完全不读书,这导致一点,教科书里面,那些推荐指定书目,那些必读书目,我一本没读完,高中时代,可能《繁星春水》翻了翻,但后面买的《飞鸟集》《新月集》就成摆设了,《朝花夕拾》读了一点点。

即使是后面读书,也甚少涉猎严肃文学。

虽然在计划中,但是到今天我数得上的,真正属于名著类型阅读的,恐怕只有《简爱》《小王子》和《百年孤独》。



但我并不懒于思考。

这也是韩寒在整个视频里面提出的核心观点,他所说的三十岁读书晚,是指开始读书,他认为这时候开始读书,其实没有从小养成的思考习惯,已经晚了。

他强调的重心一直在思考上面,从小养成思考的习惯,在视频里面,他说了一句看似和题主这句话“30岁读书已经迟了“矛盾的话,

“只要勤于思考,什么时候读书都不晚。”

其实我读书的时候,一直以来都很有思辨性,有些当时写下来,甚至现在看来激愤偏见的观点,现在去看,也觉得颇有意思。

虽然我读的并不多,也不算什么高大上的作品,但可能因为这种思考,我一直觉得阅读上面,我还算得上可以。

比如《哈利波特》,我曾经针对jk罗琳的采访录,点评道,“把伏地魔比作希特勒,把纯血主义比作纳粹的种族主义,而哈利波特自然代表了二战时期的联军,看似为自己作品在采访里面套了一层高大上的皮,实则流于平庸。”

“反种族主义在欧洲是政治正确,于是他就写了,在作品表达内涵上面,这是一种非常偷懒和安全的行为,因为伟大的作家要超越时代的思潮,而她这样做,代表她只能是一个优秀的作家,而离伟大的作家差了一大截。”


年少轻狂的时候,总看不上很多作家,对很多名作都有批判性意见。

比如《故都的秋》。

这些个事物之间有些什么不同?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作者将故都之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论及南北秋味之比,这一处很惹眼。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但到底是好是坏,转化秋味为味道,还是一处突兀的败笔?

这点疑问写在我高中课本里面,但没有结论。


苏洵被我骂最惨,原因就是那篇《六国论》。

《六国论》是我中学时代文言文最看不起的文章,现在去翻看那时候课本依然看得到当时写的九个大字“书生论史,真不知所谓。

比如开头第一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清末之前的中国历史上,一切有关治国和道德论的书籍中,绝大部分都很不严谨,逻辑缺失,因此流于诡辩。

它的立论很仓促,“弊在赂秦”,这很容易就能发现其中的错误,因为赂秦是结果,是战败后的妥协,只有战败后的割地,没有主动的送地盘。

正是因为兵不利战不善,所以才需要割地求和。

所以何来“非兵不利战不善”?


古代大量的缺失逻辑的文章读多了,人也会变得缺失逻辑,以诡辩为理所当然。

整篇《六国论》都是这样。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苏洵在这里,也是彻底的牵强附会

燕国灭亡迟,其实和秦始皇远交近攻战略关系最大,而和所谓的贿赂关系不大,即使是在文本内部,苏洵也没有自圆其说,他认为燕国灭亡迟是因为义不赂秦,那么赵国呢?

整篇《六国论》这种错误比比皆是。



韩寒在谈及自己青春读物的这个视频里面,其实说过很多阅读的心得,我都颇为赞同,甚至以前我就想过。

比如,从职业化角度想一部作品,比如一部电影,别人沉浸在美好的爱情里面,你去想这时候灯光对于气氛的影响。

比如,阅读不仅仅要局限在纸质书,电子也是阅读,电影也是阅读,视频也是阅读,除了韩寒视频里的分享西瓜视频里也有很多名人在分享青春时读过的好书,都是鼓励着多阅读多分享。其实上了知乎这么久,我都觉得很多观点思考,让人耳目一新,这也是我孜孜不倦留在知乎的动力。


我还是相信一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多读点书,也许没用,也许有一天有大用。

可能这是一种很独到的观感,读书不坏,反正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读书也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不是要追求什么成就,不是为了开创流派,也不是要青史留名。

这样想想,就为了内心的向往,这样去看,那么什么时候都不迟了。

user avatar

读书30岁有点晚了,说的已经很照顾一些人的自尊了。

其实如果不会选择性读书,就算10岁开始读,也终身无用。

在没有短视频和游戏之前,就有大量的奶头乐书籍,或者玛丽苏书籍,鸡汤书籍。读这种书,不仅仅对于现实的生活工作没有用,而且还会制造出意淫的扭曲认知,或者干脆变成空想而不行动的素材。

琼瑶派的玛丽苏故事,以及现在流行的霸道总裁虐恋文学,批量制造出对于感情观扭曲的人,这些人为了寻求类似书中的“爱情”,会带入一些虐恋情节,自我pua并且pua对方。

她们往往还需要看客,来充当观众,来满足所谓的悲情故事主人翁的成就感,这又催生了撒谎型人格 把自己扮演成一个用谎言堆砌的悲情人物,全然忽略所有加害来自自身的事实。

龙傲天文学,赘婿大翻身,则充当了男性的妄想剂,剂量越来越大,让爱好者更加习惯于所谓“男人要霸气硬刚”之类的反智传播。

书籍的发行量每年20万种,其中大量的毫无用处的安慰剂,以及伪专家从网上摘抄“编著”的拼凑之作。

读书,选对书就不容易。

默苍离的推荐书单(入门版)

会读书就更难了。

user avatar

我三十岁不到就开始教书了……

后来开始编书

最近在写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