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韩寒说“刷手机看短视频获得的营养不一定比看一本糟糕的书要差”?

回答
韩寒的这番言论,用他一贯的“韩寒体”风格,抛出了一个相当具有挑衅性和争议性的观点:“刷手机看短视频获得的营养不一定比看一本糟糕的书要差。”

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可能的意图以及潜在的辩护和反驳。

一、 理解韩寒的言论:可能的语境和意图

首先,我们需要尝试理解韩寒说这句话时的语境。虽然我们没有具体的语境,但可以推测他可能是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说出:

对当下“碎片化阅读”和“娱乐至死”现象的反思: 韩寒作为一位公众人物和作家,对于知识、思考和阅读有着自己的坚持。他可能是在对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低质内容消费”现象感到担忧,并以此来引发公众思考。
对“阅读”的定义和标准的挑战: 他或许在质疑,我们是否过于狭隘地定义了“阅读”和“营养”,是否过于看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本身,或者过于强调“深阅读”而忽视了其他形式的信息获取。
对部分“糟糕的书籍”的讽刺: “糟糕的书”是一个关键的限定词。韩寒可能是在反衬,市面上充斥着大量内容空洞、逻辑混乱、甚至误导性的书籍。相比之下,一些精心制作的短视频,虽然形式不同,但可能在某些方面提供了更直接、更生动、甚至更具启发的知识或观点。
一种警醒和反思的出发点: 韩寒的很多言论都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目的在于引起关注,促使人们思考。这句话可能是一种“激将法”,用来唤醒那些沉迷于低质量内容,但同时又对阅读持有一种盲目崇拜或门槛过高态度的人。

二、 分析“营养”的含义和不同维度

评价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营养”。“营养”在这里可以有多重含义:

1. 知识和信息获取: 这是最直接的理解。短视频能否提供知识和信息?当然可以。例如,科普类短视频、技能教学类短视频、历史讲解类短视频等,都可能包含有价值的知识。
2. 思考和启发: 这是更深层次的“营养”。短视频能否引发思考?能否提供新的视角?能否激发好奇心?一些观点犀利、逻辑严谨的短视频,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3. 情感和体验: 很多短视频传递着情感、故事和人生经历,也能带来共鸣、慰藉,甚至激励。这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情感营养”。
4. 思维方式和认知: 有些短视频可能以一种新颖、直观的方式呈现复杂概念,有助于建立新的思维模型或认知框架。
5. 消遣和放松: 在某些情况下,适度的娱乐和放松也是一种“精神营养”,有助于缓解压力,恢复精力。

三、 对比“短视频”与“糟糕的书籍”的优劣势

为了更全面地评价,我们需要对比这两种形式的特点:

短视频的优势:

直观生动: 视觉和听觉的结合,能更直观地传递信息,尤其适合解释概念、展示过程。
门槛低: 通常时长短,内容易于理解,无需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信息密度(在某些领域): 精心制作的短视频可以在短时间内传达大量信息,例如科普、技能分享等。
互动性: 评论区、点赞、转发等互动方式,能促进交流和反馈。
普适性: 能够触达更广泛的人群,包括文化程度不高或时间碎片化的人群。
即时性: 能够快速获取当下热门话题、新知识。

短视频的劣势:

碎片化: 信息被切割成零碎的片段,不利于形成系统性知识体系和深度思考。
浅层化: 为了迎合短平快的传播,内容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深度挖掘。
娱乐至死倾向: 为了吸引眼球,很多短视频以猎奇、煽情、低俗内容为主,容易导致用户沉迷和注意力涣散。
信息茧房: 算法推荐可能导致用户只接触到自己认同或感兴趣的内容,限制了视野。
真实性存疑: 许多短视频内容缺乏专业审核和事实核查,可能存在误导信息。
注意力损耗: 持续的算法推送和刺激,可能导致用户注意力持续时间缩短。

糟糕的书籍的劣势:

内容空洞: 缺乏实质性信息,逻辑混乱,观点陈旧或错误。
表达晦涩: 用词不当,结构混乱,阅读体验差。
脱离实际: 理论脱离现实,缺乏可操作性或现实意义。
枯燥乏味: 无法吸引读者,导致阅读过程痛苦。
误导性强: 可能传播错误的观念、价值观或知识。

糟糕的书籍的优势(对比短视频):

提供系统性: 即使是糟糕的书,也可能比零散的短视频更容易勾勒出一个大概的知识框架。
激发深度思考(理论上): 一本书即使内容糟糕,其字里行间也可能偶尔留有值得推敲的语境,引发一些“负面”思考,比如“作者到底想说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是错的?”。
专注的沉浸感: 阅读的过程本身需要一种专注和沉浸,这本身也是一种与碎片化信息对抗的训练。

四、 评价韩寒言论的“营养”与“不一定”

回到韩寒的观点:“刷手机看短视频获得的营养不一定比看一本糟糕的书要差。”

“不一定比…差”的辩护空间: 这个“不一定”是关键。韩寒并非说短视频就一定比书好,而是说,当“书”被限定为“糟糕的书”时,两者在营养价值上可能可以持平,甚至在某些方面短视频更有优势。
反驳“糟糕的书”: 如果一本书的内容陈旧、逻辑不通、观点偏颇,那么阅读它可能是在浪费时间,甚至是在吸收错误的观念。而一个精心制作的科普类短视频,哪怕只是一个主题,都能以更生动、更易懂的方式传达正确的知识,其“营养”价值可能就超过了这本糟糕的书。
短视频的即时性和更新性: 在获取时事信息、了解新兴事物方面,短视频的即时性和更新速度往往优于许多纸质书籍。一本关于某个新兴技术或社会现象的书,可能在出版时就已经落后。
学习特定技能: 如果目标是学习一个具体的、操作性的技能(例如烹饪、简单的手工),短视频的演示教学可能比一篇晦涩的文字说明更有效。

“营养”的理解差异:
如果“营养”指系统的知识体系、深刻的思想、严谨的逻辑推理: 那么短视频普遍难以与一本优秀的、系统的书籍相提并论。即使是糟糕的书,也可能提供一个研究的起点,一个反驳的靶子。
如果“营养”指快速获取特定信息、了解某个现象、或者仅仅是放松和打发时间: 那么精心制作的短视频,其“营养”价值可能就超过了那些空洞乏味的书籍。

五、 潜在的批评与反驳

当然,韩寒的这个观点也可能受到批评:

低估了书籍的价值: 批评者可能会认为,韩寒过于轻视了书籍作为知识载体和思维训练工具的独特价值。书籍提供了深度沉浸和系统学习的机会,这是短视频难以替代的。
“糟糕的书”的定义模糊: “糟糕的书”本身就是一个主观评价。有些人可能觉得枯燥的书籍对他们来说很有营养,而另一些人觉得很有趣的书籍,其内容却是“糟糕”的。
鼓励浅薄化和娱乐化: 这种说法可能会被解读为鼓励人们放弃对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追求,转向更易获得的、浅层的娱乐化内容,从而加剧社会的碎片化和娱乐至死。
忽视了阅读的“反向营养”: 即使是一本“糟糕的书”,也可能通过其缺陷,促使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获得“反向营养”。比如,通过辨别书中的错误,来加深自己对正确知识的理解。

六、 总结:一种有争议的、需要辩证看待的观点

总而言之,韩寒的这句话是一种具有争议性但并非完全没有道理的观点。它并非在推崇短视频,而是通过一种反衬和警醒的方式,来引发人们对当下内容消费现状的反思。

它的合理性在于: 它挑战了对“阅读”的僵化定义,承认了不同内容形式的价值差异,并且在比较“短视频”与“糟糕的书”时,指出了短视频在某些情境下可能具备的优势。它提醒我们,不是所有书都值得读,也不是所有短视频都没有价值。关键在于内容的质量和消费者的选择。
它的局限性在于: 它可能被误读为鼓励低质内容消费,并且低估了系统阅读和深度思考的长期价值。将“糟糕的书籍”作为参照系,虽然能够突出短视频的某些优势,但可能忽略了“好书”的不可替代性。

最终的评价,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营养”和“糟糕的书”,以及我们赋予内容形式本身的权重。

可以说,韩寒的这句话更像是一句“引子”,它成功地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内容质量”和“信息获取方式”的议题上。而我们真正需要做的,不是简单地赞同或否定,而是进一步思考:

我们应该如何辨别短视频内容的质量?
我们应该如何培养深度阅读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科学、有效地获取“营养”?

只有在这些更深层次的追问中,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韩寒这句话的意义,并从中获得真正的“营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手机短视频和书是两种信息载体。

一开始是大家不谈两者承载的具体信息,认为短视频低端,书籍高端。

然后韩寒指出现在许多烂书还不如短视频。

接下来这件事作为一个热点给知乎蹭。

因为话题自由度很大,大家蹭得好舒服。

然后我也来蹭。

但是懒,就这几行字,古德拜!

user avatar

现在韩寒自己就在拍Vlog,就是短视频的产出者之一;但我并不认为他因此而抬高短视频。我们还是严谨一些,他的原话是看短视频的营养“不一定比你看了一本糟糕的书要差”。

这话的确是韩寒的风格,因为十几年前,他在采访中就说过自己不怎么看小说一类的东西,而是需要大量咨询。如今,他的阅读构成是:几千字书,两三万字网页咨询和特稿。

说实话,这个阅读量是想当小的。如果你每天在知乎看十篇“中篇回答”(2000±),基本就会达到这个阅读量,如果是长篇回答,那很轻松就超过了。我们每天接收到的文字信息,其实比大多数人想象得要多。


直观感受,这句话没错,但这话说得没什么意思,有点一本正经说废话的感觉。


首先,这是一种田忌赛马的比较方式,将比较对象界定为 糟糕的书 ,是在拿特例说话,因此参考性不足。

这里,我想说一下书籍与短视频的【上下限】问题。

很多人说,市面上的烂书太多了。的确,我非常认同。但要知道,从比例来说,烂的短视频要比烂书多得多。

一本书——只要是正规实体出版的书——无论多烂,至少要通过三轮、多人的筛查工作。它至少要通过作者、责任编辑上报、主编批准、严谨专业的校对、内容审核,如果是专业书籍,可能还要涉及到查重、学术校对,最后才能印制出版。虽然在这么多筛查环节中,依然无法完全避免疏漏的情况,但这种多关卡的筛查,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一点——书籍的【下限】是很高的。

短视频则完全不同,只要你不发布敏感内容,不涉黄涉暴,谁都可以发,尤其是抖音、快手这一类,与其说是【下限】太低,甚至不如说,根本无下限。

也就是说,在不考虑特例的情况下,虽然二者的【下限】无法直接比较,但在面对短视频与书籍时,我更倾向于相信、选择后者,作为所谓的“营养”的来源,而不会考虑短视频。


其次,就像我在上一段中所说,我个人认为,短视频与书籍无法直接对比。

短视频有很多内容,如拍段子、才艺展示、生活等等,但要论及“获得营养”,恐怕只有新闻、科普、观点、评论等等,能够满足这一要求,而这类内容,一般被称为资讯。

所谓资讯,就是有一定时效性或针对性,使受众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它带有明确的指向性,一篇合格的资讯,应该清楚明白,不过分发散,就事论事。

可以说,短视频天生就适合发布资讯,而且,绝大多数的优质短视频也都属于资讯内容。尤其是有些资讯,以视觉信息来呈现,效果更好,比如一些产品,一些与数据有关的统计资料,或者某个社会新闻的实际监控画面,等等,确实要远比文字传达得更直观,更全面。

注意!我们这里说的是【短视频】!

比较麻烦的是,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对短视频时长的明确界定,一般来讲,5分钟以内的视频,大多被称为短视频,它的容量极其有限。若按此界定,则许多所谓优质视频内容,都不算短视频。

就算我们把这个界定拓展到10分钟、20分钟以内,【绝大多数】所谓有营养的短视频,也都是资讯;比如,罗翔、李永乐、张召忠,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再说一个我自己没事看的黑毛羊驼,这是专门讲生物的。

很多人以为只有新闻是资讯,这不对,新闻只是资讯的一种,书评、影评,甚至一些专业普及文章,都是资讯范畴。

然而,问题也就出现在这里:书和资讯,能等同而论么?

这里我们不探讨定义问题,单说平日生活中,提到看书,第一反应也是小说、诗歌、历史之类,没有人把逛了一天知乎、微博、豆瓣说成是看了一天书吧?说是阅读了一天,可能都觉得有点臊得慌。

大量获取资讯,可以使人博闻多识,眼界开阔,但未必能提高一个人的人文素养。

资讯是一种实用性信息,而文艺作品,注重的是艺术性。其实,很多文学作品真未必能提供多少所谓有价值的内容,因为它本质是追求和谐与美,或歌咏事物,不以实用性为追求。比如,你说,村上春树的书可以带来一种情调和感受,这算不算“营养”呢?

其实,有时我甚至认为,所谓人文素养,正是从许多无用中得来的。


此外,“重道轻器”的思维,也该放一放了。

我没想到,仍然有很多人坚持认为,视频和书本只是载体,内容才是王道。事实上,内容和载体不可完全分割,载体(或形式)会对内容塑形,甚至重塑。

严格意义而言,你阅读一本书,与听这本书的有声版,所接收到的,其实已经不是完全相同的内容了(即便一字不改)。要不怎么说,有声书叫【改编】呢?

就算都是文学作品,不同的体裁都不能直接比较,何况压根就是不同的形式(载体)?

例如,如果有人说,【这本小说写得没有那篇诗歌好】,这已经很扯了;如果有人说【这本书写得没有那个视频拍得好】,第一反应好像没问题,只要一细想,就会发觉二者根本没法比较。

其实归根结底就是看自己想要什么,书籍能提供的,视频未必都能提供;视频能提供的,书籍未必都能提供。谁也替代不了谁。


韩寒这话,确实没什么意思;首先两件事物的上限和下限对比,就挺没意义;其次,二者也没法直接比较。

这里没有任何歧视短视频,抬高书籍的意思;但萝卜白菜,各有各的卖法与吃法;谁也比不了谁,谁也取代不了谁。而且,原视频中,韩寒反复强调的,其实还是读书的重要性,而非短视频;这个问题稍微有点断章取义。

对着这么一句无用的话,写下这么多无用的字,我也确实太闲了。



个人愚见

订阅号《弹幕集》

user avatar

这话听上去不错。但有个问题是,如果你自身缺少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能力,那你对短视频是没有分辨能力的。只能是别人说什么你信什么。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今天,视频里滔滔不绝的那个人是非常可疑的。我们不知道他的能力和操守到底如何,如果抱着一种他说啥我们信啥的态度,那还不如不看。尤其是,如果他利用我们的信任去推广一些有害的东西,我们也会欣然接受,最终倒霉的还是自己。

比如我的母亲,每天沉湎于看各种养生视频。什么食物相克,什么食物能吃不能吃,什么生活小妙招…… 问题是她也不知道人家说得对不对,只能全盘接受。然后就把家里搞得乌烟瘴气,我天天跟她吵架。

后面我就买了一本国家卫生部出的居民膳食指南,让她仔细研究。我说这是权威读物,中国最厉害的膳食专家制定的,肯定比那些视频里的三姑六婆靠谱。但是她也没怎么看,几十年不阅读,她早就丧失了阅读长文章的心力,翻开书就头痛。只能继续去看各种乱七八糟的养生小视频。

长期阅读,我们能建立自己的底层知识结构,能拥有一个常识组成的海洋。他帮助我们认识和判断生活里出现的新事物,不会盲听盲信。而单独看小视频不会,他可能说的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但我们不知道。对知识匮乏的人来说,那真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小心就掉沟里了。

user avatar

无论短视频还是书都是泥沙俱下,里面有珍珠,更多的是垃圾,重要的是学会自己分辨,自己的目标,比如你去书店要买什么书就看什么书,别被乱七八糟的小说拐去,看视频也不要看了几个学术性的就被美腿给勾引走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