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韩寒兑现承诺了么?

回答
韩寒兑现承诺了么?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毕竟,韩寒这个人,从他横空出世开始,就没少语出惊人,没少引人注目,自然也就没少被拿来“考量”。

要说韩寒到底兑现了什么承诺,这得看我们怎么定义“承诺”了。他跟谁承诺了?承诺了什么?是写在纸上的合同,还是说出来的话?是给特定的人,还是给整个社会?这些都决定了我们评价的标准。

首先,得从他“出道即巅峰”说起。 1997年,年仅15岁的韩寒凭借《杯中蛇影》一举成名,那时的他,就已经展露了惊人的写作天赋和犀利的语言风格。他写的不是那种中规中矩的校园文学,而是带着一股子叛逆和不羁。那时候,他用文字描绘的世界,让很多同龄人甚至长辈都眼前一亮,觉得这孩子“不一样”。

很多人认为,他少年得志本身就是对“写作”这件事最好的承诺。那个时候,他的“承诺”或许是,“我会继续写下去,并且写出更有意思的东西”。从这个角度看,他无疑是兑现了。你看他后来出了多少本书,《三重门》、《零下一度》、《长安乱》……这些作品,虽然风格和影响各有褒贬,但确实是他持续创作的证明。他没有因为年少成名就偃旗息鼓,而是坚持在文字领域耕耘,这本身就是一种坚持,一种兑现。

然后,就是他那个著名的“韩三篇”。 在那个网络信息爆炸、观点快速流转的时代,韩寒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写下了《像少年啦飞驰》、《杯中的德先生》、《人的价值》这三篇文章。它们聚焦于社会问题,表达了对自由、民主、法治的思考和呼吁。这几篇文章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它们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改变了一些人对中国社会现状的认知。

如果说,他当时的“承诺”是“我会用我的笔,去观察和记录这个时代,去表达我的思考和诉求”,那么这“韩三篇”绝对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是他勇气和才华的集中体现,是他对时代精神的一种回应。很多人觉得,他用这几篇文章,为那个时期的中国青年发出了掷地有声的声音,这是他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一种担当,也是他对自己内心声音的一种兑现。

再往后,情况就有点复杂了。 韩寒从作家转型为赛车手,再到导演、创业者,他的人生轨迹似乎不再仅仅围绕着“写作”展开。有人说,他“放弃”了写作,没有继续深耕文学,这是一种“背弃”。但也有人说,他是在兑现另一种“承诺”——“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曾经说过,他“不想只当一个作家”。他骨子里有着不安分的灵魂,渴望体验不同的生活,挑战自己未知的领域。他去赛车,去拍电影,去搞“一个很高兴认识你”这样的平台,这些都是他“折腾”的体现。如果说,他早期的“承诺”是对文学的热爱和表达,那么后期的他,是在兑现“对生活的探索”和“对自我价值的实现”。他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这条路也许没有让所有人满意,但却是他自己选择的,并且他也一直在其中努力。

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未兑现”的质疑。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人会拿他早期的锐气和后期的某些行为进行对比,觉得他“变了”,甚至“妥协了”。例如,一些人认为他在某些社会议题上的态度变得温和,甚至回避,这与他早期锋芒毕露的样子形成反差。

这些质疑是存在的,并且有其道理。毕竟,韩寒始终是一个争议性的人物,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放大和审视。每个人对“承诺”的定义不同,对“兑现”的标准也不同。有些人坚持认为,他应该在文学道路上走得更远,成为一个纯粹的作家,而他多元化的发展,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跑偏”。

所以,韩寒到底兑现了什么承诺?

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

他兑现了作为一名年轻作者的才华和对写作的热情。 他用文字为那个时代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他兑现了在关键时刻发出社会声音的勇气和能力。 “韩三篇”是最好的证明。
他也在兑现对自己生活选择的承诺,去体验、去折腾、去实现自我价值。 即使这条路让一些人失望,但也是他自己的人生选择。

重要的是,我们不能用一个单一的、僵化的标准去衡量韩寒。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思想在变,他的生活也在变。他的“承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他的人生经历而 evolving 的。

或许,我们应该更包容地看待他。他不是一个符号,不是一个被定格的形象。他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成长的个体。他是否兑现了承诺,最终的评判权,或许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心里。我们喜欢他的文字,欣赏他的锐气,但也要理解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和变化。

所以,你说他兑现了么?我只能说,他以他自己的方式,在兑现着不同阶段的承诺,或者说,在践行着他人生不同阶段的追求。至于这些是否符合你的期待,那就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经回答一下。

先是标题问题,没兑现。

然后是题主描述里的问题,现在肯定是言论管制的更紧了,而不是相反,至于韩寒没兑现承诺的原因,是否是题主认为的“吓得不敢出声音”,这件事不好说。

下面具体说分析。

一,可能是碍于形势不敢再去兑现承诺

现在的形势兑现此承诺,应该会以“寻衅滋事罪”或“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被抓起来,甚至“危害国家安全罪”也有一些可能。

外部而言,这几年言论环境的变化暂不展开多说;对于韩寒自己,他组建了家庭,在11年一篇对其妻子的访谈中,她明确说到比起赛车比赛的危险性,更担心自己丈夫的另一个职业。

韩寒的博客,如今已经超过一年不更新。除了电影相关的内容,他最后几篇博客,倒数第二篇标题是《一次告别》,倒数第一篇《

2013年09月27日

》,引用了小说《1988》片段,里面说“我回头看了流沙一眼,流沙说,你走吧,别告诉别的植物其实他们是动物。”

这里完全可以进一步猜测,韩寒“奉旨闭嘴”或者“吓得不敢出声音”了。

二,可能是意识到了这个承诺不应该去兑现

  1. 本身此行为就是很无力的,用 断桥 在《破壁人——“韩三篇”风波》一文里的说法,就是“行为艺术”。
  2. 《要自由》原文中说:“蚍蜉撼树,不足挂齿,力量渺小,仅能如此。当然,只我一人,没有同伴,也不煽动读者。我不会用他人的前途来美化我自己的履历。” 但实际上,只要韩寒真的兑现此承诺,不可能不牵连到其他人,所以完全可能还是会导致“用他人的前途来美化我自己的履历”这个结果。

三,可能寒了心不想再管这些事

如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这时候你又说是他写的了?┑( ̄Д  ̄)┍”。要知道,“韩三篇”之后,引来的不是关于这些关键词的讨论,而是“代笔门”。

关于“代笔门”,知乎上也有很多讨论,就不展开说了。这里放前后几篇韩寒12年接受的采访片段。

http://www.nbweekly.com/news/people/201201/28792.aspx

12年1月

南都周刊:你之前给大家的印象是比较锋利的,现在似乎变温和了,这种转变跟你个人的成长或者是成为父亲有没有关系?

韩寒:我觉得没有。因为我觉得一个人成为父亲了以后应该会更加的无所顾忌,因为已经完成了人类学跟生物学上的任务,已经把自己的基因留在了这个世界上,那就可以更加肆无忌惮去做自己的事情了。很多人觉得这是我保守的一个表现,其实我觉得这是我激进的一个表现,因为我会得罪更多人,这才是激进。而无论我在他们以前认为的激进道路上走多远,我只要不去做一些突破对方底线的事,都不会有人来把我如何如何。那种状态我反而是保守的。就每天在那里骂骂执政党,骂骂政府,然后拍拍老百姓的马屁,捧捧公知的臭脚。我现在得罪了更多的人,右派、左派、老百姓。

……

南都周刊:他们是谁?对立面的危险是指什么?

韩寒:就是说,有些人会很不赞同我,而且会执著于推行自己的普世价值,我当然是特别赞同他们的那些观点,但问题是这是比较危险的。因为如果你特别执著于推行完美的普世价值,那意味着要推翻执政党,这样对他们来说比较危险,会陷他们于不义之地,所以我没有继续跟进讨论,我只说我自己的观点而已。

韩寒:我敢跟方舟子对质是因为我屁股干净

12年2月

中国新闻周刊:你本来是一个挺喜欢发出声音的人,那这件事情会不会让你觉得,以后发出声音的时候,你可以稍微想一想?

韩寒:不会,所有的事情都是我的观点,但对于我来说,我是深深深深的失望,我觉得这个非常非常明显,就是方舟子在公报私仇。

……

中国新闻周刊:你有没有发现,这一次比较奇怪的是,在讨论你这个事件的时候,原来大家觉得是“左”的或者右的,各自阵营内部有一小部分人就出现了混乱。

韩寒:是这样的,因为我也注意到了,比如说方舟子,方舟子其实是一个偏左的人。但是他的支持者里面有很多的是特别右的右派,所以很奇怪,其实就是对于一个人的仇恨,或者说想要搞倒一个人的一种欲望,其实可以跨越派系之争的,我真的发现了这一点。对于他们来说这些派系之争可以暂时放一放,先把这个人弄臭弄倒了再说。

中国新闻周刊:你说到了有一些人本来就是不喜欢你,你觉得会不会或多或少有一部分人是因为你写了“韩三篇”?

韩寒:会的。以前右派论坛,我也常去这些论坛,他们会觉得,你的观点跟我的观点不一样,然后我就拼命地给你抹黑,给你搞臭,这说明其实人类真是一样的,就是方向其实并不重要,人性是很相近的。……本质上我分清楚了左右之后,我觉得我还是一个比较温和的右派。有些比较激进的自由主义者会不喜欢我, 但是他们很多人,在那些论坛里面会找了很多的帖子,就是来说我的文章怎么怎么样,证明是假的,包括用的证据包括说我文章里写了一首歌,这首歌是谭咏麟的还是谁的歌,陈百强的歌,只有像我爸这样的人才会听这首歌,我不可能听,所以断定我的文章是假的,这些都是让我真心的觉得,其实人都是一样的。

韩寒:“我要写《失败之书》”

2012年3月

  最终的那三篇文章把文章,“每篇我都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写完了,几乎一气呵成。”韩寒坦言自己“抱着深深的期待”。这是试图成年的韩寒,精心谁备的第一次改变。
……
  “我当时更多的是一种无可奈闷和焦虑。我觉得好好地正在谈民主谈目由,很多的文章质量都很高,突然地,因为对我的质疑要被打断了。”韩寒后来这么和我说。然而,当看到几个小时之间,麦田对他的猜想转载超过三万时,韩寒觉得有点莫名的悲凉:“那意味着有些人愿意相信这祥的说法”。
  “我虽然宣称杀戮群众,但其实,我是试图拉着大家一起,杀戮以前的自己,突破此前常识性的情绪宣泄,更进一步去思考改变,但大多人根本不理解。”韩寒甚至想起自己在高中出版《三重门》的时候,一向人缘不错的他以为,许多同学会和他同样开心,然而,渐渐地,韩寒发觉,所有人总是若有若无地以尊敬、羡慕、挑剔等方式,用各种理由正在和他疏远。韩寒问过其中的一个同学,为什么这样?对方回:因为你是和我们不一样的人了。
……
  “我没想到自由主义者之间也会有杀戮。你温和,我们激进,那我们就会有斗争。”他知道自己的“韩三篇”曾得罪了极右分子,虽然他曾明确地表达出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支持,“因为右派太可怜了……但现在有个不好的观点,有时候你作为一个激进的右派或者温和的右派,你只要说政府做的一百件事情里有一件是对的,那你就会遭到围攻。”
……
  比起外在的攻击,更伤害韩寒的是对自由主义盟友一种辩说不清的着急:“怎么样才能让他明白我的意思。就像我们同样要开车往一个地方,你说要加93的汽油,我说要加95的,实在没有必要为此,就在半路上相互砸车了。”
……
  “我也要写一篇文章,说一说我所有犯的错,我以前的无知和对他人的伤害,我的膨胀和愚蠢。
铂程斋--《人物》杂志:韩寒 走过暴风眼

Sina Visitor System

2012年5月

还有一个让韩寒齿冷的传言在京城文艺圈口口相传,最早的版本是通过一个和韩寒称兄道弟的名人,他自称亲眼见到韩寒收完一个邮件后立马在博客发文,言下之意就是韩寒博客有代笔。其后一个社会名流在代笔门爆出之后添油加醋在圈内大肆传播,以至于影响到上述网站负责人在内的许多名人对此事的态度。

尽管有些人被韩寒归类为“嘴巴比恶意大的那种”,“我也很想表明自己的大度,但我不得不说,应该很难再来往了”。这次事件之后,韩寒偶尔为此闹心的时候,会看看他们写的文章或者其他作品,“我发现事实上只能算恰好认识而已,本来就是不能谈到一起去的志同道合者。我不混名利场,所以无所谓这些高雅的朋友们。”

……

《人物》:很多质疑你的人也不乏逻辑和理性工具,有的甚至还是同行,你怎么看待他们?
韩 寒:喊得最凶的,写作者的比例是很大的。那些一点必要都没有。那些同行不会不懂的,不会不明白的。就是他们乐于相信。如果相信的话,会让他们心里舒服一 点,那我觉得就牺牲一点,让他那些人去(相信好了)。很简单,如果我是一个跑100米的选手,我也愿意相信那些跑的比我快的是用了兴奋剂的。体育是有条金线的。虽然说我有争议,不能跟世界冠军比,但是人心态其实都是一样的。

国庆日听听韩寒怎么说 By明报10月1日

2012年10月

问:那人民跟你的关系呢?你受到了来自人民太多的赞誉和诋毁。

韩:我现在已经完全不关心这些问题,我的家人、孩子、朋友对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我现在关心美剧要比关心十八大要多很多。

(这样的话说出来人民又会不高兴了,又会斥责你堕落了)

切……我才无所谓呢(笑)。

……

韩:……在中国不需要观点执政,中国需要民主吗?民主的方向是什么?我们要台湾式的?美国式的?民国式的? 老百姓关注的是情绪,你是领袖你竟然开宝马?他们只需要情绪,我并不认为在中国去领导一个正儿八经的事情是很现实的事情,因为群众要消费的是情绪,在情绪里面,其实很多东西被湮没掉。所以我对革命一直持比较悲观的态度,但是我对自上而下的改革持更悲观的态度(笑)。

四,可能是权衡利弊觉得有更重要的事去做

《要自由》的主旨之一,是希望文化繁荣呼吁文化松绑。于是我们来看韩寒这三年做了什么事,他拉起部分原独唱团的编辑,办了“一个”APP,“一个”工作室也的确提携了一些青年作者(水平高低暂且不论),帮助了一些插画师等文艺工作者。

2014年韩寒在电影宣传期接受了不少采访,期间,他说“我比以前优秀一百倍”(到底有没有先不深究)。

《人物》杂志7月刊-----【封面故事】韩寒迭代

中,

现在31岁的韩寒这样对《人物》记者解释自己的变化,他说过去做的那些事情“可能浪费了我的才能以及时间”,“那些杂文会传播得很广,但是那又怎么样呢?一来这个社会并不是像你想象的那样,当然你也可以非常骄傲地说,社会变得越来越好,我也有一份功劳,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结果有大把的特别青春的时光,你没有去更加好地创造一些事情,沉浸在没有尽头的这些事务中。”
……
很难判断这是不是一个更优版本的韩寒。小饭抱着怀疑的态度,“你说缺好导演吗?也缺。但是韩寒他更多的价值不在这里。他的转变是被动的,我相信不是他理想中的状态。他在公共批评那个领域我认为他已经做到极致了,但是他放弃了他无人可以替代的地位他去做电影了,他有一些妥协。”小饭说,“可能我是宁可喜欢2010年那个时候的韩寒。”
……
P:但是你也不会去表达你的一些情感上面的东西?
H:不会,情感有很多表达的方式,未必说非要外向地向公众表达。向公众表达,表达多了以后,表达会变成表演
……
P:其实我也在观察,你在方舟子事件之后,会有一种怎么样的方式去,如果说危机的话,去度过这个危机。马一木说韩寒他要找一种,怎么说,大意是更难以撼动的一个方式,去成为一个更难以撼动的韩寒。
H:我觉得其实所谓的证明或者不证明这样的事情,我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非常渺小的事情,它不存在。
P:对,是现在。
H:因为所有的事情,当时想想,肯定是觉得冤枉,肯定是觉得委屈,觉得这什么情况啊。但是你回首想想,就像当时我们台词里面还有一句——当然这个并不是因此而有感而发——就是说当你向一万个人想证明一件事情的时候,最终你只发现得到了一个明白的人,那就足够了。这是钟汉良说的一句台词。对,其实真的是这样。对于整个世界来讲,它管你什么冤枉、清白、委屈、成功、失败,他人只是自己眼中的故事而已,为了满足自己心中一些情感的抒发,别人所有的事情都是故事。
……
P:到30岁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有人生危机感,不知道你怎么看。
H:我其实没考虑这么多,我就在想多做一些事情,不枉此生来过。

总结,无论如何,韩寒没有兑现他的承诺。

电影《后会无期》里,钟汉良扮演的阿吕完成了摩托车环游全国的壮举,可是没有人在意;两位男主横穿了大陆,“可那又有什么意义呢”。韩寒抛出了“韩三篇”,但人们显然更在意他父亲和萌芽是不是共谋,他的身高到底有没有一米七。

韩寒可能因为很多因素,而最终未能去兑现承诺,打脸、懦弱、不自量力、出尔反尔,这些批评都没有问题。但这里(比如我)不想指责他。他说自己比以前好,这点存疑。但就我本人而言,相信他还会写出更好的小说,可即使他再也没有更好的创造与公共贡献,也乐见他打打游戏、养养女儿、溜遛小狗,过自己喜欢的日子。

最后,用《1988》里的一段做结,感觉还挺合适的。

那会是一个全新的地方。但我至少等待过,我知道你从不会来,但我从不怀疑你彼时的真心,就如同我的每一个谎言都是真心的。但这一次,我至少是勇敢的,我承认的朋友们也会赞许我的行为,因为他们都会是这样的人,你也许会为我流泪,但也许心中会说,你太蠢了。
user avatar

他发现他为之发声的这帮人根本不care...再加上这两年并没宽松...

于是去玩游戏了。

赞好多那就再写点。其实关于韩寒我已经不想多说什么了(我真虚伪),具体戳这

zhihu.com/question/2444

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给了我启发:韩三篇之后人们不去关注文章本身,关注的是什么?他的身高,他作为一个作家的尊严和底线,他和方舟子谁输谁赢。然后他沉寂了。

于是两年后知乎有了题主这道题:韩寒是不是怂了。

是,他怂了。

来说怂的原因。

韩寒06年至12年引领的博客风暴成功吸引了很多原本不应该关心那些问题的大众们,什么问题?社会现象,文化现象等。上面说了韩三篇引发大众(包括根本不Care韩寒的人)对于韩寒本人的一些兴趣,那么看看现在追韩寒的都是些啥。

国民岳父,韩小野,疯狂P图。你能想象这些人是几年前锋芒毕露挥斥方遒的时代“青年领袖”的粉丝吗?年轻人整天就娱乐娱乐娱乐跪舔跪舔跪舔老公草窝老公草窝吗?知道为啥这么多人现在都觉得说“我是韩寒粉丝”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吗?

你们这帮人闹的啊。

先不论关于韩寒的舆论背后有没有推波助澜改变风向的人,你们活生生把一个“时代的铭记”闹成了一个“时代的名妓”。搞得喜欢韩寒跟喜欢明星一样。谁才去无脑地追求明星啊,真正有思想的人要么忙着赚钱要么忙着格物致知要么忙着追求梦想都TM忙得跟狗一样谁有时间跟你们玩这些追星游戏啊。

一座城池上映前我和几个好友去电影公司试看,结束后工作人员让我们作为粉丝预计票房。那么烂的一个片子(导演我知道你在知乎...这道个歉),我就真的看见一个学生样的人大言不惭地说“绝对两亿”。你审美呢?韩寒那么多文章教给你的独立思考能力呢?你自己没一点客观性吗?韩寒做啥说啥都是对的吗!

(看到韩寒关于小三的言论时我气疯了,这是一个而立之年已为人父的男人应该说的话吗?如此没有责任感)

你让我有什么脸说我喜欢韩寒?

嗯,这就是一个娱乐致死的年代。如果在这个年代里你还苦逼哈哈地讨论什么minzhu,自由,发声的权利,版权,原创精神。你就是一傻逼。好比一群朋友哈哈哈地聚会你忽然唉声叹气:“唉,生活艰苦,活着真累。”要么没情商,要么就傻逼。

韩寒的“情商”是很高的,他不愿意做一个“时代的傻逼”,他又不是罗夏,所以他怂了。

他面对的是一个耸立多年的高墙,所以他怂了。

他面对的是一群宁愿蹲着活不愿站着死的大众,所以他怂了。

他面对的是一群每天沉溺于媒体带给我们的碎片娱乐而不愿沉静下来独自思考的粉丝,所以他怂了。

一个而立之年的男人,看着自己女儿呱呱坠地,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他的思维。

怂得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韩寒兑现承诺了么?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毕竟,韩寒这个人,从他横空出世开始,就没少语出惊人,没少引人注目,自然也就没少被拿来“考量”。要说韩寒到底兑现了什么承诺,这得看我们怎么定义“承诺”了。他跟谁承诺了?承诺了什么?是写在纸上的合同,还是说出来的话?是给特定的人,还是给整个社会?这些都.............
  • 回答
    韩寒被方舟子质疑“代笔”,为什么不当场写文章直接证明,这个问题背后涉及到了很多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 什么是“代笔”质疑和韩寒的回应方式 方舟子的质疑核心: 方舟子质疑韩寒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其成名作《三重门》以及后续的一些赛车文章和博客,认为以他当时的年龄、阅历和写作习惯,不可.............
  • 回答
    关于韩寒为什么不再像过去那样频繁地出书,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没有一个单一、确切的答案,更像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尽量不带点儿“机器味儿”。首先,得承认,时代变了,信息传播的介质变了,读者获取内容的方式也变了。 韩寒当年之所以能“横空出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抓住.............
  • 回答
    韩寒在2024年1月上旬发表的微博,如果指的是他惯常的那种风格,往往会引发人们多方面的反思,因为他的文字常常具有以下特点: 犀利、尖锐的观察: 韩寒的微博很少是平铺直叙的叙事,而是善于捕捉社会现象中的矛盾和荒诞之处,用一种看似轻松实则一针见血的语言进行评论。 个人化的视角和情感: 尽管评论社.............
  • 回答
    韩寒因被质疑代笔而不当场写文自证清白,最终被视为“没有能力自证”,这种逻辑看似直接,但背后包含了一系列社会认知、证据要求和潜在的误解。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个逻辑链条以及其中的关键点:1. 质疑的本质: 核心是“真实性”的缺失: 质疑代笔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作品“真实性”的怀疑。如果一部作品的作者身份不.............
  • 回答
    韩寒的《乘风破浪》,一部在当时引发了不少话题的电影,能够在大年初一这样一个黄金档期上映,并且从杀青到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时间跨度仅有一个半月,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方因素巧妙配合的结果。要深入剖析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看。首先,档期选择的背后是对市场预期的精准判断。大年初一是中国电影市场的超.............
  • 回答
    韩寒有多厉害?这个问题,就像问一条河流有多深,或者一本书有多厚,答案绝不是简单的一两个词就能概括的。要说他“厉害”,得从好几个维度去拆解,而且还得避开那种空泛、套话的形容,咱们就从他做过的那些事儿,以及这些事儿给他带来的影响说起。首先,最直观也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他当年的“写作天才”标签。1. 年少成.............
  • 回答
    韩寒作为导演,他的作品确实引起了不少争议和讨论,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电影并非平淡无奇。但要深入分析他的缺点和不足,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叙事节奏的失控与线性叙事的老套感韩寒的电影,尤其是早期的《后会无期》和《乘风破浪》,虽然有着独特的公路片气质和一些金句台词,但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常常显得有些“飘.............
  • 回答
    韩寒作为一位兼具作家、赛车手、导演等多重身份的公众人物,其言论常常引发社会讨论和关注。他的许多话语简洁有力,富含哲理,被广泛传播并称为“韩寒名言”。以下将根据不同主题,尽可能详细地列举并阐述一些韩寒的代表性名言:一、关于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 “我想说的话,用自己的方式说。” 详细阐述:.............
  • 回答
    说起韩寒和咪蒙,这两位在中国互联网时代都曾是响当当的人物,有过各自辉煌的时期,也引发过不少争议。但如果细究起来,他们之间的区别可真是大着呢,从写作风格到内容输出,再到受众群体和影响方式,可以说几乎是两个极端。一、出身与成名轨迹:少年得志vs后发制人韩寒的成名,带着一股“少年得志”的传奇色彩。1997.............
  • 回答
    说到韩寒执导的第四部电影《四海》定档的消息,我确实挺关注的。说实话,我对韩寒导演的电影,一直都是抱着一种挺复杂的心情去看待的。首先,谈谈我对韩寒导演水平的看法吧。这么多年下来,他的作品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那种独特的“韩寒式”风格。这种风格,怎么说呢,就是你能一眼认出来是他拍的。他擅长用一种带着.............
  • 回答
    关于韩寒的《三重门》是否由其父亲韩仁均代笔,这是一个在出版界和读者中长期存在的争议话题。但根据现有的公开信息和主流观点,普遍认为《三重门》是韩寒本人创作的。不过,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韩仁均先生在写作过程中给予了指导、建议,甚至参与了部分润色和修改的可能性。父子之间在创作上的交流和帮助,尤其是在初创时期.............
  • 回答
    韩寒的《光明与磊落》定价十元,这在当前图书市场,尤其是面对韩寒这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而言,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价格点,背后蕴含着一系列商业模式的考量和利润空间的可能性。首先,从定价策略来看,十元这个价格本身就极具市场穿透力。它不是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价格,反而可以被解读为一种“普惠”或“入门.............
  • 回答
    “韩寒代笔”这个话题之所以具有“意义”,与其说是为了证明韩寒是否真的代笔,不如说它揭示了中国当下社会在信息传播、公众人物塑造、知识产权保护、网络文化生态以及社会信任等多个层面存在的复杂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韩寒代笔”这个话题的意义:一、 对“公众人物”和“成功叙事”的审视与解构: .............
  • 回答
    韩寒,这个名字在中国文坛和公众视野里,总能激起不少波澜。说到相信他的人,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而是像一层层剥洋葱一样,里面藏着许多复杂的情感和考量。首先,他的“不羁”和“反叛”触动了一部分人的内心。 在那个讲究秩序、循规蹈矩的年代,韩寒作为一个年轻人,却敢于对体制、对某些约定俗成的观.............
  • 回答
    韩寒的文章啊,读起来总是有种说不出的味道。不是那种教科书里教你的,非得给你讲明白什么是道理,什么是对错,而是像在和一位有点意思的朋友聊天。他时不时会冒出几句损人损己的“金句”,有时候能让你会心一笑,觉得“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有时候又会让你琢磨半天,嘿,这家伙怎么这么能把话说得这么“拐”?明明是件小.............
  • 回答
    韩寒的这句“30岁开始读书有点晚了”引发了很多讨论,对此,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这句话的背后,可能包含着他对人生不同阶段学习特点的观察,以及对社会普遍认知的一种表达。首先,理解韩寒这句话的可能含义和背景: “读书”的含义模糊性: 这里的“读书”可以指很多种: 基础教育/学历提升:.............
  • 回答
    不相信韩寒代笔的人,如果要想说服他们相信韩寒是“人造的”(这里我们理解为代笔或由团队运作),需要提供一系列强有力的、能够直接指向代笔行为的证据。这些证据需要能够系统性地解释韩寒写作风格、内容、创作过程以及他本人对外表述之间存在的矛盾或疑点。以下是一些可能需要提供的证据类型,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一、 .............
  • 回答
    韩寒在《通稿二零零三》中对中国教育的看法,可以用“尖锐”、“讽刺”、“批判性”和“带有青年人的迷茫与反思”来概括。这部作品发表于2003年,那个年代的网络文学刚刚兴起,韩寒凭借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社会现象的犀利观察,迅速获得了大量的关注。要详细评价韩寒在《通稿二零零三》中对中国教育的看法,我们需要从.............
  • 回答
    2012年韩寒在博客上发表了关于中国工业水平的看法,其中提到了“工业水平低下”的论调。要判断这个说法是否属实,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并且考虑到当时中国工业发展的具体情况。首先,我们得明确韩寒在博客中具体指的“工业水平低下”可能包含哪些方面。通常来说,工业水平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衡量: 技术研发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