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宣传反诈火遍全网?为什么最近宣传反诈骗的力度这么大?

回答
“反诈”宣传火遍全网,并且力度空前,这背后既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也有精妙的传播策略。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这一现象:

一、 为什么宣传反诈的力度这么大?

这背后是严峻的诈骗形势和国家层面的决心共同作用的结果。

诈骗形势的严峻性与普遍性:
技术进步带来的新型诈骗手段层出不穷: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诈骗分子也“与时俱进”,电信网络诈骗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智能化和隐蔽化。例如,AI换脸、语音仿冒、精准画像分析下套、仿冒官方APP、虚假投资平台、冒充公检法等,让普通人防不胜防。
受害者范围广,危害巨大: 诈骗不再是特定群体才会遇到的问题,任何年龄、职业、经济状况的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一旦被骗,轻则财产损失,重则倾家荡产,甚至导致家庭破裂、个人声誉受损,一些案件甚至造成了极端后果。
跨境诈骗的挑战: 很多诈骗活动窝点设在境外,通过网络实施犯罪,这给国内的侦破和追赃带来了巨大的技术和法律障碍。
国家经济发展的代价: 大规模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不仅损害了公民的财产安全,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吞噬了大量社会财富。

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与决心:
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反诈工作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人民群众的“钱袋子”安全,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和政府的公信力。
构建“全民反诈”的社会共识: 要有效打击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仅仅依靠公安机关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全民反诈”的氛围和共识。因此,高强度的宣传是构建这种共识的关键。
“断卡”行动的深化: 从2020年开始,中国开展了“断卡”行动,严厉打击了非法出租、出售、购买银行卡、手机卡等行为,这是反诈工作的重要一环。而高强度的宣传,也是为了配合和巩固“断卡”行动的成果,让公众认识到银行卡、手机卡的重要性以及被滥用的风险。
“国家反诈中心”APP的推广: “国家反诈中心”APP的上线和大力推广,是此次宣传力度空前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款APP集合了信息预警、诈骗举报、知识科普等功能,是国家层面推出的官方“武器”。其火遍全网,也反映了国家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和投入。

二、 “反诈”宣传如何火遍全网?

这得益于多平台、多形式、接地气的传播策略,以及公众参与的热情。

官方主导,多平台联动:
“国家反诈中心”APP的带动: 作为官方APP,其推广力度可想而知。同时,国家反诈中心也积极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
公安机关的积极作为: 各地公安机关是反诈宣传的第一线执行者,他们在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社交媒体(如微博)、甚至地方新闻媒体上发布大量反诈宣传内容。
媒体的广泛报道: 各大主流媒体也对反诈工作进行了大量报道,提升了公众的关注度。

内容形式的创新与吸引力:
接地气、有梗的短视频: 这是此次宣传火遍全网的核心原因之一。各地公安、反诈中心的工作人员,甚至一些普通人,纷纷创作了大量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反诈短视频。
情景剧表演: 将常见的诈骗场景以小品、微电影的形式演绎出来,让观众直观感受诈骗套路。
说唱、改编歌曲: 将反诈知识改编成朗朗上口的歌曲或rap,易于传播和记忆。
“反诈老陈”等网红效应: 一些因反诈宣传而走红的个人,凭借其独特的风格和内容,吸引了大量粉丝,进一步扩大了宣传影响力。
反向操作的幽默: 有时通过模仿诈骗分子的语气、场景,以一种反讽的方式揭露其套路,更具警示作用。
科普与劝诫结合: 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融入了具体的防范措施和报警电话,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图文并茂的科普: 制作简洁明了的图文海报,总结诈骗的常见套路和防范要点。
直播互动: 警方通过直播连线,解答观众关于诈骗的疑问,提供实时咨询。

公众的广泛参与与共鸣:
“被骗经历”的分享: 许多曾经被骗的受害者,为了提醒他人,也纷纷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经历,这种亲身经历的分享更能引起公众的共鸣和警惕。
“守护财产”的集体认同感: 当大家意识到诈骗的普遍性和危害性后,形成了一种“共同对抗诈骗”的集体认同感。转发、点赞、评论反诈内容,也成为了一种参与感和责任感。
社交裂变: 许多有趣的、有用的反诈视频和信息,通过社交平台上的分享和转发,迅速形成裂变式传播。
媒体算法的加持: 短视频平台等算法机制,会将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推送给他们,而反诈内容因为其与民生息息相关,容易获得高互动,从而获得更多的曝光机会。

三、 如何看待“反诈”宣传火遍全网?

这是一个积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社会现象,但同时也要理性看待其中的一些方面。

积极的方面:
全民反诈意识的显著提升: 这场全民反诈的宣传浪潮,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公众的反诈意识,让更多人了解了诈骗的手段和危害,提高了自身的防范能力。
社会共识的形成: 国家层面的重视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共同构建了“全民反诈”的社会共识,为打击诈骗犯罪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国家反诈中心”APP的有效推广: 大力宣传也使得“国家反诈中心”APP的用户量大幅增加,为用户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防护。
警民关系的拉近: 通过轻松有趣的方式进行宣传,也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警民之间的距离,提升了公安机关的形象。
信息传播的创新: 这场宣传也展示了新媒体在社会治理中的巨大潜力,证明了通过创新传播方式,可以将严肃的社会议题有效地传递给公众。

需要理性看待的方面:
“病毒式”传播的潜在风险: 虽然很多内容创意十足,但也存在一些内容为了吸引眼球而过于娱乐化,甚至可能引起误导,或者过度消费“反诈”概念。
效果的持续性: 宣传热潮能否转化为长效机制,将诈骗受害者数量持续降低,还需要持续的努力和系统性的措施。
过度依赖技术防范的担忧: 虽然APP等技术手段很重要,但如果公众过度依赖技术而放松了自身的警惕性,也可能适得其反。
信息过载的可能: 在海量信息中,如何确保真正有价值的反诈信息能够有效地触达每一位需要的人,仍然是一个挑战。
对其他社会议题的挤压: 过度聚焦于反诈,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对其他同样重要的社会议题的关注。

总结来说, 宣传反诈火遍全网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国家在严峻诈骗形势下采取的重大举措,也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治理能力的体现。它的成功在于其接地气的传播方式和广泛的公众参与。我们应该肯定这场宣传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保持审慎的态度,关注其长效性、有效性和潜在的风险,并不断探索更有效的社会治理模式。这场全民反诈的“运动”,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与网络安全、与诈骗犯罪的互动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看到的很多诈骗里看着弱智的招儿,其实要么是用过的,要么有专门针对性用户的,比如网络卖茶女,是在网恋刚火爆时专门针对无异性接触经验的大龄男的,那时候几句“哥哥”下去,一个个汉子心爆棚的受害人打钱气概一点都不比现在直播间刷火箭的榜一大哥差。

  还有领导打电话要转账,针对的就是刚刚踏入职场,踌躇满志又小心翼翼的新职员,心里还怀揣着跻身高端人脉的新希望,自然对这种领导联系比常人重视的多。

  你现在看着这些搞笑,是在脱离了利害关系和时间背景之下的,实际上这些看似无厘头的案例,基本都是有实在受害人的,而且从涉案金额上看,受害人至少在财富能力强并不比普通人差。

  而且,骗子会成长,骗术也会进化。

  渣男骗美女无非就是甜言蜜语,女神吊舔狗顶天就是欲擒故纵,但是骗子的套路之繁杂,才是世界上最炫丽的花活。很多规律上很低级的诈骗,往往会变着花样让人上当,这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被骗的原因,北京反诈中心联合腾讯发起的反诈公益行动提炼出了一套诈骗公式,很形象的反映了通行骗术的一些精髓。

  我知道,很多人看到后会觉得这种弱智也能骗到人?那么恭喜你,至少你躲过了筛选过程,这些看似无厘头的骗局,其实只不过是骗子用来广撒网并筛选出具体发展客户的工具。至于具体的骗术,在确定了客户属性以后,还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像小额返现赚佣金,针对的就是急于赚钱的学生或者家庭主妇,网恋投资要转账,针对的是恋爱空窗的单身狗,冒充警方打电话,吓唬的就是谨小慎微的老实人,针对目标明确,作案手法娴熟,上面说的北京警方在虎年新春之际高价聘请了一批虎儿子演员把这几种诈骗手法拍摄了一部短片,希望能形象生动的感染越来越多的铲屎官。


其实道理说白了,诈骗就是利用人的贪欲、恐惧、善良来设计套路,让人入套,但是奈何只要有人,这些情绪都会永远存在,指望教导人们不要贪小便宜不要滥用同情,是根绝不了骗局的,人性的弱点如果那么容易克服,就不配称之为人性弱点了。不管什么时候,总会有人迷惘,总会有人入局,小便宜你可以抵住诱惑,那大便宜呢?

  诈骗案例中涉案金额几百万乃至上千万的比比皆是,受害人不是商界沉浮多年的高管就是资产雄厚的总裁,论智商,论格局,论能力,理论上都不应该比你我之辈差,然而该受骗的一样受骗,该上当的一样上当,要么资金流断裂需要拉投资,要么流通不畅需要找渠道,总归是有空可钻有虚可入。所以,不论你是什么等级,什么阶层,什么职业,千万不要对诈骗活动掉以轻心。

  当然,我不是在这里长骗子威风灭群众志气,我只是希望大家不要让玩梗的调侃态度影响了生活中的警惕心,这毕竟是一个从有历史记载以前就存在至今的古老行业,事实上,只有你价值足够高,总有骗子能给你量身定做一套诈骗流程,你没遇到的原因只是因为不值得为你费这个功夫。

  最后,本答主为了欢送新年,特推出点一返二活动,只要你给答主点个赞,本答主亲自返点两下,机会有限,每人仅限一个。

user avatar

昨天家人接到诈骗电话,内容是家人买过的p2p跑路后,安排退款了,加qq群联系客服,明显是诈骗,抱着好奇的态度,还是加群看看他们的诈骗手段,就是要退款就要先下载一个app,而这个app就是两个功能,一个是即时通讯,一个是跨境转账,搞清楚诈骗手法后,我就拨打了110报警。

接警的简单询问了情况后,我表示要不要提供线索,她说不用,等一下辖区民警会联系你。

很快辖区警察打电话过来,就是一顿说教,我说我还没被骗,警察说没被骗就行,我说要提供线索,警察就问了诈骗电话,说这种电话都是境外的,以后不要信就行,我说还有一个qq群,里面可能有很多其他受害者正在被诈骗,警察说你不用管,他们被骗了会找他们当地报警,我一再要求,警察才记下了这个qq群号。

反诈骗如果重点是反诈骗宣传,而不是诈骗后的救济,这种管理方针我是不能认同的。

user avatar

对诈骗的准备工作管得太松了。

只听说过杀人未遂罪,你听说过诈骗未遂罪的吗?这就是原因。骗子可以零风险反复尝试一百次一千次。

另外下面这张图是我在1688上随便搜出来的,每张3元,量大的话2元。猜猜看这东西的买家是买去干什么的。

user avatar

低级骗局的段子在网上层出不穷,比如 “我,秦始皇,打钱”的沙雕段子。

《生活大爆炸》里谢尔顿丢失魔兽帐号的时候,有一个玩家自称尼日利亚王子,说能帮他找回账号,就是玩了一个诈骗梗。

这个诈骗梗被称为“尼日利亚骗局”,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行骗手法。

骗子常常把自己包装成显要人物,称有一笔巨款,因某种变故必须汇出国外,希望能借银行账户一用或者资助一笔手续费,巨款到账后会给对方回报,其中最常用到的名人名字是尼日利亚王子,骗局因此得名。

诈骗看似小小的行为,却会给受骗者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还会导致严重的情感创伤,严重者可能威胁集体的生命安全,甚至社会的稳定。

根据腾讯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腾讯“守护者计划”、“反炸大脑”协助识别恶意网站4.09亿、恶意APP0.94亿、骚扰诈骗电话995.99万。

明明看着很低级的骗局,为什么还会有人上当呢?

最近北京反诈中心联合腾讯做的一支虎年反诈短片挺有意思的,很生动地表现了各种常见骗局的套路。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人自身的决策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用户的教育水平、计算机素养、职业、经验和对隐私的态度等等。

相关研究显示易受骗和不易受骗的个体在某些特征上可能存在一些不同,而这就是所谓的“受骗易感性”,这一特性包含三个评估值。

一是使某人成为受害者的可能性;二是欺诈对受害者造成的影响,表现为经济、情感或身体伤害程度;三是受害者有重复受骗受害的可能性。

那什么样的人会有这种特性呢?

传统观点普遍认为老年人是诈骗主要受害者,但是由于网络支付的发达,各类社交、短视频平台是骗子的新型窗口,受害人被骗资金主要通过手机银行转账汇入嫌疑人账户,导致年轻人成为受骗高发人群。

低学历人群被视为诈骗分子的首要目标的同时,大学以上学历受骗者也不在少数。

正如英国国家欺诈管理局(NFA)所说:“受骗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几乎覆盖了所有人群,因此,几乎所有人都可能成为骗局的受害者。”

目前主流研究认为,许多个体心理特征最可能会影响“受骗易感性”,包括冲动性、自我控制、认知能力、启发式思维方式、冒险意愿、大五人格等因素。主要观点如下:

(1)金钱动机感知到的风险收益对个体的受骗易感性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越渴求金钱,越导致个体受骗);

(2)大五人格中,外倾性对受骗易感性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越内向封闭,越容易受骗);

(3)认知特征中,认知灵活性与批判性思维对于受骗易感性具有负向预测作用(思维灵活有逻辑可以远离受骗)。

诈骗套路繁多,很多看似低级的诈骗往往变着花样让人上当入套,这就是很多人被骗的原因。

面对套路,如何识别是关键,不妨看看北京反诈中心联合腾讯发布的十条诈骗公式,这是警方联合腾讯对各类高发诈骗案件进行分析提炼出来的,可以帮助大家快速识骗防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