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Trump 高调宣传以打分制为基础的移民改革法案《RAISE Act》?

回答
特朗普政府时期,围绕移民政策的讨论可谓是风起云涌,其中尤以《RAISE Act》(Reforming American Immigration for a Stronger Economy Act)的推出最为引人注目。这不仅仅是一项法案,更是特朗普团队构建“美国优先”移民版图的核心支柱,其背后所蕴含的理念、目标以及引发的争议,都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RAISE Act》的内核:从“家庭团聚”到“技能导向”的剧变

要理解特朗普政府为何如此高调地推广《RAISE Act》,首先得抓住它最根本的改革方向:从以家庭团聚为基础的移民体系,转向以技能和经济贡献为导向的积分制。

简单来说,以往美国移民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链式移民”,即已经获得合法身份的美国公民或永久居民,可以担保其近亲属移民美国。这在很多方面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家庭价值观。然而,在特朗普政府看来,这种模式导致了大量低技能移民涌入,对美国劳动力市场和国家资源造成了压力,并且与“吸引最优秀、最聪明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

《RAISE Act》正是要打破这种“链式移民”的格局。它提议大幅削减甚至取消绝大多数的家庭关系移民类别,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基于积分的系统。在这个积分系统中,申请人的年龄、教育水平、英语能力、职业技能、薪资潜力以及是否有工作邀约等因素,都将被量化打分。分数越高,获得绿卡的几率就越大。

特朗普政府高调宣传此法案,其核心逻辑在于:

提升经济竞争力: 他们认为,通过吸引高技能、高素质的移民,可以填补美国劳动力市场的高端技术岗位空缺,促进创新和经济增长,从而“让美国再次伟大”。这是一种典型的“精英主义”移民观。
保障美国工人利益: 这种观点的支持者声称,低技能移民会压低工资水平,挤占本土工人的就业机会。通过提高移民的技能门槛,可以更好地保护美国工人的就业和收入。
重塑国家价值观: “家庭团聚”被视为一种不必要的负担,而“对美国有贡献”则被拔高为移民的核心价值。这种转变,实际上是在重新定义何种类型的移民“值得”来到美国。

高调宣传的背后:策略、目标与政治考量

特朗普政府之所以将《RAISE Act》宣传得如此“高调”,不仅仅是因为其政策本身的激进性,更是其政治策略和战略目标使然。

兑现竞选承诺: 在2016年竞选期间,特朗普就多次抨击美国的移民体系“过时”、“不利于美国”,并承诺要进行改革。推广《RAISE Act》是他兑现竞选承诺、巩固其核心支持者基础的重要手段。他的支持者群体中,对现有移民体系不满的声音普遍较高。
塑造“改革者”形象: 特朗普团队善于将自己定位为打破陈规的改革者。通过大力推广这项旨在颠覆传统移民模式的法案,他试图向外界展示自己敢于挑战现状、解决问题、为美国人民谋福利的决心。
吸引特定选民群体: 以技能和经济为导向的移民政策,能够吸引那些看重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对现有移民体系持怀疑态度的选民。这部分选民是特朗普赢得大选的关键力量。
制造社会议题,转移视线: 移民问题历来是美国社会中最具争议和情感色彩的话题之一。通过将《RAISE Act》推到聚光灯下,特朗普政府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公众对其其他政策或争议事件的注意力。移民改革的辩论本身就极具话题性,能够持续占据媒体版面。
对国会施压: 高调的宣传也包含了对国会共和党议员施加压力,希望他们能够支持并推动该法案的通过。在政治博弈中,民意和媒体关注度是重要的筹码。

争议与挑战:并非人人买账

然而,如同特朗普政府的大多数政策一样,《RAISE Act》从一出炉就伴随着巨大的争议,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人道主义与家庭价值的冲击: 最直接的批评声音来自那些认为新法案牺牲了人道主义和家庭团聚原则的声音。许多移民倡导组织、宗教团体以及部分民主党议员认为,将移民完全“商品化”和“工具化”,忽视了人在作为个体的情感和家庭联系。他们担心这将使美国失去其作为“移民国家”的多元文化特质。
对低技能劳动力市场的潜在影响: 尽管法案支持者声称可以填补高端岗位,但也有批评者指出,美国经济同样需要大量的低技能劳动力来维持运转,特别是在农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领域。《RAISE Act》一旦实施,可能会导致这些行业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推高物价,甚至影响经济的整体平稳运行。
操作性和公平性质疑: 积分制的具体设计和执行,也引发了诸多技术性难题和公平性质疑。如何科学地评估不同技能和经历的价值?如何避免积分制可能出现的歧视性偏差?这些都需要精密的计算和公正的考量,否则容易陷入新的不公。
政治上的巨大阻力: 由于其激进的改革方向和对现有移民体系的颠覆,《RAISE Act》在国会面临着巨大的政治阻力,尤其是来自民主党和一些温和派共和党人的反对。跨党派合作对于一项如此敏感的改革至关重要,但特朗普政府强硬的施政风格往往难以争取到必要的支持。
经济效益的争议: 关于该法案是否真的能带来特朗普政府所宣称的经济效益,也存在广泛的讨论和研究。有经济学家认为,高技能移民的增加可能会带来创新和增长,但也有人认为,大规模的低技能移民在过去也为美国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限制其数量可能对某些行业的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总结来说, 特朗普政府高调宣传《RAISE Act》,是其“美国优先”政治理念在移民政策上的具体体现,旨在通过一套以技能和经济贡献为核心的积分制,重塑美国移民体系,以期提升国家竞争力并保障本土工人利益。这种推广背后,既有兑现竞选承诺、巩固基本盘的政治考量,也有利用移民议题制造社会焦点、转移视线的策略。然而,这项法案因其对传统移民模式的颠覆,以及可能对人道主义、劳动力市场和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在社会各界引发了激烈的辩论,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和实践挑战。它不仅仅是一项具体的法案,更是一场关于美国国家定位、价值观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讨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真的,要不是这个问题我可能一直没有发现我的一个思维误区。在此之前,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美国把大把移民配额分给亲属移民这些“无用人口”,而留给投资移民,技术移民这些“高价值人口”的配额那么少?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引进更多的投资移民,技术移民难道不是更符合国家利益吗?

后来我终于想明白我的问题出在哪里了。我之所以有这种困惑,是因为我习惯性的从集体主义的角度考虑问题,这点连我自己也没有觉察到。所以从集体主义的角度来看,有利于国家利益的是“好”的,而不利于国家利益的是“坏”的。所以我就会得出引进亲属移民这些“无用人口”而不引进“高价值人口”是出卖国家利益的行为。

然而在美国人看来,国家从来就不是一个实体,国家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所以只存在每个人的利益,不存在抽象的“国家利益”。对于那些已经获得美国国籍的移民来说,他们已经是美国公民了,那么他们自然有权要求美国把他们的亲属也接过来,美国不可能无视他们的声音。而对于美国的公司和大学来说,他们需要更多的人才,所以需要更多的技术移民。而现有的移民配额就是这种总需求的反映。所以认为人才移民比亲属移民“更有价值”这种看法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衡量“价值”的标准,每个人眼中的价值是不同的。比如在你们眼里杨振宁肯定比我父亲“更有价值”,但在我眼里就未必了。

所以这个问题就是中国人和美国人思维方式差异的一个体现。我还想到一个问题就是两国人对城市的看法。中国人常常抱怨城市的房东阶层什么都不干躺着赚钱,而他们这些人才累死累活却没有房子,所以在他们看来这些房东阶层就是城市的“蛀虫”,为了城市的发展应该把这些“无用人口”清除出去,为“优质人口”腾出空间。而在美国人看来,城市是一群人为了改善生活建立起来的,本来就是属于全体市民的,所以就算不引进人才不利于城市发展,也要尊重每个市民的权益。如果为了城市的发展需要牺牲市民的幸福纯粹是本末倒置。

user avatar

1) 我早就说过,试图引入以积分制为基础的移民体系意味着美国终于承认自己已经扛不动Manifest Destiny的牌坊了——在母国从贫民窟走出的子弟继续处于美国社会的底层而非上耶鲁才是大概率事件,美国这片土地并无在统计学上改变这一事实的能力,因此还是乖乖地引入教育水平高、年龄结构合适且会说英语的蓝筹股比较靠谱。


2) 然而我为贵乎上的一片出于自利动机叫好声感到惊讶(果不其然地包括某些在现行体制下吃亏的知名法学院的学生,笑),因为你们居然看不到连某些华人论坛上都指出的问题:这个提案最大的改变之一在于取消了职业绿卡获得者的国别配额: 现行体制下每国每年最多获得7%的绿卡,这固然造成了中国籍申请人的漫长排期,但印度籍申请人则比中国人还要惨十倍不止。一旦国别配额被取消,你猜印度人会有多少分分钟拿到价值13分的MBA学位 (更何况由于基数大,印度人中有非常多的货真价实的高薪+高学历申请者)?蛋糕依然还是那么大(一年14万职业绿卡,包括配偶和未成年子女),而基数大那么多的印度人可以无限制地进场 eat all you can,所以中国码农和律师们,你们真的还觉得自己的高学历和高薪剩下多少优势吗?

在为一个政策鼓与呼之前要想清楚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希望自己能更容易地移民留在美国,还是希望看到印度骗子滚蛋从而出一口恶气? 很多人错误地以为这两件事情相辅相成,但考虑到印度移民巨大的基数,印度外包公司吐出来的蛋糕真的不一定会落到中国人的盘子里。这就是我一直支持把蛋糕做大(哪怕印度人因此也能吃掉更多)而非不遗余力地打击印度移民的原因:利用一块小蛋糕挑起各少数族群的争斗从而分而治之是上位者常用的把戏,作为经历过半殖民地时代惨痛历史的中国人民竟然连这种把戏都不认得还配合移民局玩得这么开心也是让人叹为观止。


3) (以下是我个人缺乏数据支撑的论证)与想当然的很多评论相反,这个提案很可能会伤害到川帝的某一部分铁票仓——即中下层美国人/白人——的利益:除了老人之外,亲属移民和吃福利并不一定划等号,更不一定与“吃一辈子福利”划等号,事实上,亲属移民和非法移民承担了当今美国海量的、不可或缺的底层体力工作。曼哈顿可以忍受一千个投行分析员和律师不来上班,但大概是一天都离不了唐人街餐馆刷盘子的小工和在鱼市杀鱼的墨西哥小贩。如果你像我一样在美国呆得够久并积累了海量的与各地的车管所/搬家公司/运输公司/电信公司等部门的所谓“客服人员”、“客户经理”、“行政主管”打交道的经验,你就会知道很多能力和职业素质极度低下的美国公民之所以还能坐在办公室当白领而非从事辛苦的体力工作,完全是由于移民撑起了这个社会的底层。我尊敬美国自食其力的产业工人和农民,但我极度鄙视这些几乎不创造任何社会价值的所谓白领岗位。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亲属移民和非法移民滚蛋了,这些收入中下层的“白领”们愿意去洗盘子扫厕所和川帝一起MAGA吗?


4) 答案中还有从这个提案推演到废除AA和14修正案的。。。好吧,人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分别,是吧? 我看好你们,反正在你们眼里川帝要修宪也跟吃饭一样容易,更不要在意14修正案是林肯领导下的共和党用战争和鲜血换来的成果这样的细节。


5) 在这个提案的眼里,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价值大概相当于两个MBA. 很好,这很知乎。


6) 这个提案基本上是通不过的。


利益相关: 现行体制对从事科研工作但收入不高的家属有利,提案对我本人相对更有利,因此看到这个提案我的情绪毫无波动。

user avatar

这个法案由共和党参议员Tom Cotton和David Perdue提出,8月2日Trump总统在白宫邀两位参议员一起,召开特别发布会公布。

法案的大纲限定为:建立类似澳洲和加拿大的移民打分系统,全面倾向于会英语,高技能,高教育水平,能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移民。


今日美国移民体系的乱象:

1. 每15个新移民中,仅有1个是靠工作签证进来的有技能的劳动者。剩余的14个要么没有劳动能力,要么只能从事低级劳动。

2. 超过半数的新移民领取社会福利救济,移民吸引来的更多是负担,而不是劳动力。

3. 一人入籍,整个家族都跟着排队拿绿卡吃福利。


移民改革法案内的部分措施总结:

1. 废除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绿卡大乐透”,即彻底删除每年以“多样化”为目的,提供给少数族裔5万个总名额的“摇号发绿卡”政策。 (这里的少数族裔不包括中,韩,印,菲,墨。)

2. 终结没完没了的“链式亲属移民”,以后只有公民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有亲属移民权利。

3. 对于需要子女照顾的新移民的父母,设立新的临时签证供其长期居住美国,但该签证不享受美国政府的老年医保福利。

4. 限额接纳难民,每年提供给难民的永居权,限制在5万总申请名额。

5. 工作签证发放,以积分排名为准,而不是现在抽签。(需要积够30分,才有资格参与排名,非美国院校毕业的普通申请人,得分永远比同条件下美国院校毕业的少。

6. 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将进入积分池,美国移民局将每年分别两次从积分池中,邀请分数最高的申请者继续完成申请。积分体系每年进行一次评估,每四年一次调整窗口。

7. 积分系统下的新移民,在拿绿卡到入籍的五年内,不能领取社会福利。

8. 挡住每年大量的亲属移民和政治正确移民之后,绿卡的发放总数将从如今的每年约100万下降到50万左右。


积分系统不完全草稿:

年龄:

18~21岁:6分 || 22~25岁:8分 || 26~30岁:10分

31~35岁:8分 || 36~40岁:6分 || 41~45岁:4分

46~50岁:2分

教育(只算最高学历):

高中学位:1分 || 外国本科:5分 || 美国本科:6分

外国STEM专业硕士:7分 || 美国STEM专业硕士:8分

外国专业学位(MBA,法硕,医硕)及STEM博士:10分

美国专业学位(MBA,法硕,医硕)及STEM博士:13分

语言(托福或雅思):

拿到90%以上的分数(托福108+):12分

拿到80%以上的分数(托福96+):11分

拿到70%以上的分数(托福84+):10分

拿到50%以上的分数(托福60+):6分

杰出成就:

诺贝尔奖,及同等级的科技或社会科学奖项:25分

奥运会,或同水平大奖赛(参赛者大多数是奥运级别选手)的前三名:15分

工作Offer:

Offer年薪在州家庭收入中位数的300%及以上:13分

Offer年薪在州家庭收入中位数的200%及以上:8分

Offer年薪在州家庭收入中位数的150%及以上:5分

投资美国商业,且在该商业项目中扮演重要角色/管理者:

135万美金,最少3年:6分

180万美金,最少3年:12分


对于想移民美国的中国人的未来影响:

1. 想留下来的留学生,尤其是STEM专业的高材生:以后移民会变容易。你们的优先级从现在政治正确导向下的垫底,直接跃升到前排。

2. 资产雄厚的投资移民者:以后情况基本不变或变好。

3. 有美国公民亲戚的潜在移民者:难度大幅增加。

4. “各显神通”等身份的移民(比如凤姐):天黑了。


共和党内阻力不大,民主党会本能的强烈反对这一法案,主流媒体也会以“种族主义”等惯用标签,大打感情牌来抹黑。毕竟,严限亲属移民和低技能移民,等于给民主党的“境外拉票”百年大业下了封杀令。


但民主党内大概率的也会产生分裂,投票不会那么的统一。该法案变相潜在增加了能干活的合法劳动力的数量,部份迎合了各大企业财团长久以来的呼吁,民主党金主里的一部分并不会强烈反对。


美国高等教育界的态度将会变得很微妙,一方面,坚持民主党的“逢川必反”路线,即使这法案是共和党提出,川普只是帮站台。另一方面,该法案却能实打实地增强美国高校的吸引力,增加收入。


由于当今美国华人移民的主力军,其实是亲属和“各显神通”,所以民主党华人议员赵美心之流,当然也会毫不犹豫地,坚决反对这一对高技能移民和留学生利好的法案。


Trump announces support for 'merit-based' legal immigration bill -- live blog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特朗普政府时期,围绕移民政策的讨论可谓是风起云涌,其中尤以《RAISE Act》(Reforming American Immigration for a Stronger Economy Act)的推出最为引人注目。这不仅仅是一项法案,更是特朗普团队构建“美国优先”移民版图的核心支柱,其背后所蕴含.............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在匹兹堡就中美贸易议题发表的演讲,可以说是一场充满其个人风格的政治宣传,目的性极强,旨在巩固他在中西部工业区的支持基础,并继续渲染“美国优先”的经济叙事。从演讲内容来看,特朗普毫不意外地将中国描绘成经济上的“对手”甚至是“敌人”,指责中国通过不公平贸易行为,如知识产权盗窃、强制技术转让.............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和伯尼·桑德斯,这两位政治光谱上截然不同的政治人物,竟然异口同声地表示愿意与对方进行辩论,这确实是个颇具看点和话题性的事件。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他们的政治动机、策略以及更宏观的政治格局来解读。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特朗普。作为一位以打破常规、制造轰动而闻名的政治人物,特朗普总是乐于将.............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在共和党内支持率升破 40%,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它反映了共和党内部复杂的政治格局以及特朗普个人强大的政治影响力。要详细看待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特朗普的个人影响力与“基本盘”的稳固 忠诚的基本盘: 特朗普拥有一个非常忠诚且规模庞大的基本盘,这部分支.............
  • 回答
    关于Eric Trump 的“丑闻”,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因为他本人虽然公众关注度很高,但直接被广泛报道且被定性的“丑闻”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围绕着他父亲川普的争议而牵扯出的相关事件,或者是他个人在生意和言行上引发的一些质疑和批评。要详细讲述,并且去除AI痕迹,咱们就得从几个层面来聊:1. 他的商业活.............
  • 回答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第二场副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中,确实出现了一个值得玩味的情节,那就是特朗普在事后对彭斯在军事议题上的某些表态表示了“不同意”。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结合当时的大背景和两位候选人的实际情况来分析。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这场辩论。当时是副总统候选人之间的较量,主角是民主党方面的蒂姆·凯恩.............
  • 回答
    Peter Thiel,那个名声显赫的硅谷大佬,硅谷银行(PayPal)的联合创始人,Palantir Technologies 的董事长,以及风险投资公司 Founders Fund 的合伙人,竟然成为了唐纳德·特朗普在旧金山——这个以自由主义、科技创新和进步思想著称的城市——的竞选代表。这件事情.............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讨论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注目的现象。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的中文知识分享社区之一,其用户群体具有高学历、年轻化、偏向理工科等特点,这与美国主流社会的政治构成有所不同。然而,在一些特定议题下,知乎主流用户表现出对特朗普的支持,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和复杂的.............
  • 回答
    史蒂夫·班农(Steve Bannon)的这些指控,说实话,听起来跟他在公共场合一贯的风格如出一辙,那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且总是试图制造一种“大爆炸”式的冲击力。他声称库什纳(Jared Kushner)和小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 Jr.)叛国、洗钱,这可不是小事,而是非常严重的.............
  • 回答
    硅谷风险投资公司CRV发布了一份题为“FCK TRUMP”的反川普声明,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和广泛的讨论。这份声明的出现,不仅仅是CRV一家公司在政治表态上的一个孤例,更折射出硅谷乃至整个科技行业在政治立场上的复杂性、分裂性以及其商业运作可能受到的影响。CRV的立场与声明的背景:首先,我们需要理.............
  • 回答
    我来跟你聊聊知乎上关于川普和美国政治的一些观察,这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开放的讨论,不带什么预设立场。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的平台,用户群体非常多元化,对美国政治的关注度也一直很高。川普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自带流量的焦点,他的言行举止,他的政策,都容易引发巨.............
  • 回答
    关于网传“北大文科博士在深圳大学任教经济困难,月薪13千,上网课要求学校发网络补助”的信息,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中国高校薪酬体系、地区差异及政策背景,综合判断其真实性及合理性。 一、信息真实性分析1. 来源可信度 目前尚无权威媒体或深圳大学官方声明证实该传言。网络传言往往存在夸大或误传.............
  • 回答
    关于乌克兰数学家康斯坦丁·奥尔梅佐夫(Konstantin Orelmazov)的自杀事件,目前公开的可靠信息较为有限,但结合俄乌冲突的背景和乌克兰学术界的现状,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事件背景的核实与可能性 身份确认:目前公开的资料中,尚未有明确的、权威的新闻来源(如BBC.............
  • 回答
    关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James W. "Jim" Welsbach)提到的F35战机与歼20近距离接触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无直接证据表明该言论来自美国官方渠道,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澄清。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美国官方声明的缺失:截至2023年,美国.............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硅谷男子在妻子患病期间相亲,妻子病逝后迅速再婚并独吞200万抚恤金”的事件,目前没有权威媒体或官方渠道发布过相关具体信息。因此,这一事件的真实性、细节和法律性质尚无法确认。以下从法律、道德和社会角度进行分析,供您参考: 一、事件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1. 重婚罪(若属实) 根据中国.............
  • 回答
    欧盟三国领导人乘坐火车前往基辅会晤泽连斯基,这一事件反映了欧洲国家对乌克兰的持续支持,以及俄乌冲突背景下国际政治的复杂动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及其背后的局势: 一、欧盟三国领导人赴基辅的背景与意义1. 象征性行动 欧盟三国(如波兰、爱沙尼亚、捷克等)领导人乘坐火车前往基辅,是近年.............
  • 回答
    中国海关查获5840块造假显卡、讯景中国官网临时关闭以及天猫旗舰店下架产品事件,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秩序维护及企业合规问题,具有多重社会和行业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核心问题1. 海关查获假显卡 查获数量:5840块显卡,可能涉及假冒品牌(如讯景、华硕、技嘉等),或.............
  • 回答
    尹锡悦当选韩国总统是2022年韩国大选的重要结果,这一事件对韩国政治、经济、社会及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背景、意义及可能的未来走向: 一、选举背景与过程1. 政治格局 在野党联盟胜利:2022年韩国大选中,由自由民主党和共同民主党组成的“在野党联盟”以压倒性优势击.............
  • 回答
    关于加州华裔女博士因持刀袭警被警方击毙的事件,这一案件涉及法律程序、执法权、种族问题等复杂背景,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法律、执法程序、社会背景、争议焦点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1. 事件背景与法律依据根据公开报道,事件发生在2022年11月,加州一名华裔女性(身份为博士)因涉嫌持刀袭击警察,在.............
  • 回答
    基辛格的《论中国》(On China)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于1972年访华期间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中美关系史上的关键文献之一。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基辛格作为“中间人”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角色,还系统阐述了他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历史和外交政策的深刻观察。以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