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K-means聚类算法中的K如何确定?

回答
Kmeans 聚类算法,作为一种基础且广泛应用的数据挖掘技术,其核心在于将数据集划分成 K 个互不重叠的簇,使得簇内数据点尽可能相似,簇间数据点尽可能不同。然而,这个“K”——也就是我们期望划分成的簇的数量,并非自然而然就存在于数据中,而是需要我们去手动设定。那么,如何在实践中,科学且有效地确定这个至关重要的 K 值呢?这正是本文将要深入探讨的主题。

为什么 K 的选择如此关键?

在你开始思考如何找 K 之前,先理解它为何如此重要。

过小 K 的影响: 如果 K 值设得太小,比如只有一个簇,那么所有数据点都会被归入这个大类。这显然无法捕捉到数据内在的结构和模式,无法展现数据的多样性。你可能会把不同特征、不同行为的群体混淆在一起,导致后续分析的误导。
过大 K 的影响: 反之,如果 K 值设得过大,每个数据点可能都会被分到一个独立的簇,或者每个簇只有极少数几个点。这虽然“完美”地分离了数据,但丧失了聚类的意义。聚类的目的是发现有意义的、具有代表性的群体,而不是简单地给每个点一个标签。过多的簇也可能导致模型解释性差, overfitting(过拟合)的风险增加。

因此,找到一个既能有效展现数据结构,又具有良好解释性的 K 值,是 Kmeans 算法成功的基石。

没有“唯一正确”的 K 值,但有“更优”的选择

需要明确的是,数据本身可能并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式的 K 值。聚类的结果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取决于你希望从数据中提取什么样的信息。我们追求的是一个在统计学意义上、以及在业务理解上都“合理”的 K 值。

常用的 K 值确定方法

既然没有直接的公式,我们就需要依靠一些启发式的方法或指标来辅助我们做出决策。以下是一些在实践中广泛使用的方法:

1. 肘部法则 (Elbow Method)

这是最直观、也最常用的确定 K 值的方法之一。它的核心思想是:随着 K 值的增加,簇内平方和 (WithinCluster Sum of Squares, WCSS) 或者说惯性 (Inertia) 会逐渐减小。WCSS 是所有簇的簇内平方和的总和,衡量了簇内数据点与其质心之间的平均距离。

WCSS 的定义:
$$
ext{WCSS} = sum_{i=1}^{K} sum_{x in C_i} ||x mu_i||^2
$$
其中,$K$ 是簇的数量,$C_i$ 是第 $i$ 个簇,$x$ 是簇 $C_i$ 中的数据点,$mu_i$ 是簇 $C_i$ 的质心。

肘部法则的原理:
当 K=1 时,WCSS 达到最大值(所有点都在一个簇,围绕全局均值)。
随着 K 值的增加,每个簇的数据点会越来越少,质心也会越来越靠近数据点,因此 WCSS 持续下降。
理论上,当 K 等于数据点的数量时,WCSS 会降到 0,因为每个点都是一个独立的簇,质心就是它本身。

如何应用:
1. 选择一个 K 值范围,例如从 2 到 10 或 15。
2. 对于范围内的每一个 K 值,运行 Kmeans 算法。
3. 计算每次运行得到的 WCSS 值。
4. 将 WCSS 值作为 Y 轴,K 值作为 X 轴,绘制一条折线图。
5. 观察这条折线图,寻找一个“肘部”(Elbow)点。这个点通常是 WCSS 下降速率发生明显减缓的地方。在肘部之后,继续增加 K 值对 WCSS 的贡献会越来越小。

解读肘部:
肘部法则的精髓在于找到一个“收益递减”的拐点。在此之前,增加 K 值能显著减小簇内误差;在此之后,再增加 K 值,误差减小的幅度变得很小,付出的代价(增加的簇数量)与获得的收益(误差减少)不成比例。
举例说明: 假设你的 WCSS 曲线在 K=3 时,WCSS 从 100 降到 40,而在 K=4 时,WCSS 从 40 降到 35。那么 K=3 处的下降幅度(60)远大于 K=4 处的下降幅度(5),K=3 就很可能是你的“肘部”。

局限性:
主观性: 有时肘部并不明显,可能出现多个“可能的”肘部,这时候就需要结合业务理解来判断。
非线性数据的局限: 对于非球状、或者密度差异很大的数据,肘部法则可能不太奏效。

2. 轮廓系数 (Silhouette Coefficient)

轮廓系数是一种更客观、更量化的评估指标,它衡量了每个数据点在其所属簇内的紧密度以及与其他簇的分离度。

轮廓系数的计算(针对单个数据点 x):
对于数据点 $x$,将其划分到簇 $A$ 中,并且 $A$ 是该数据点所属的簇。
1. 计算 $a(x)$: 簇 $A$ 内所有其他点到 $x$ 的平均距离。这衡量了 $x$ 与其簇内其他点的“相似度”。$a(x)$ 越小,簇内越紧密。
2. 计算 $b(x)$: $x$ 到所有其他簇(设为 $B$)的平均距离(取最小值)。也就是说,找到与 $x$ 最近的另一个簇 $B$,计算 $x$ 到簇 $B$ 中所有点的平均距离。这衡量了 $x$ 与其“最近的邻居簇”的“不相似度”。$b(x)$ 越大,与其他簇越疏远。
3. 轮廓系数 $s(x)$:
$$
s(x) = frac{b(x) a(x)}{max(a(x), b(x))}
$$

轮廓系数的取值范围:
$s(x)$ 的值介于 1 和 1 之间。
$s(x)$ 接近 1:表示该点聚类效果很好,它与其自身簇很匹配,并且与其他簇区分明显。
$s(x)$ 接近 0:表示该点可能在两个簇的边界上,或者簇的区分不明显。
$s(x)$ 接近 1:表示该点可能被错误地分到了某个簇,它更适合分到另一个簇。

如何应用:
1. 同样选择 K 值范围,然后为每个 K 值运行 Kmeans。
2. 计算数据集中所有点的平均轮廓系数 (Average Silhouette Score)。
3. 选择平均轮廓系数最大的那个 K 值。

优点:
比肘部法则更客观,因为它直接衡量了簇的内聚度和分离度。
可以用于评估单个数据点的聚类质量,有助于发现异常点。

局限性:
计算复杂度相对较高,尤其是当数据量大时。
对于非凸形状的簇,轮廓系数的有效性可能下降。

3. 加权平均轮廓系数 (Weighted Average Silhouette Score)

有时,我们会对轮廓系数进行加权平均,以考虑簇的大小。较大的簇应该对整体轮廓系数的贡献更大。

计算:
$$
ext{Weighted Average Silhouette} = sum_{i=1}^{K} frac{|C_i|}{N} imes ext{Average Silhouette for Cluster } C_i
$$
其中,$|C_i|$ 是簇 $C_i$ 的大小,$N$ 是总数据点数。

应用: 与轮廓系数类似,选择使加权平均轮廓系数最大的 K 值。

4. Gap 统计量 (Gap Statistic)

Gap 统计量是一种更高级的方法,它通过比较实际数据聚类的 WCSS 与在“无聚类”数据(即随机生成的数据)上的 WCSS 的差异来确定 K 值。

原理:
Gap 统计量的基本思想是:如果数据具有真实的聚类结构,那么随机生成的数据(没有这种结构)的 WCSS 应该随着 K 的增加而缓慢变化。而真实数据的 WCSS 在找到最佳 K 值时,下降速率会突然加快。
Gap 统计量定义为:
$$
ext{Gap}(k) = E[log( ext{WCSS}_0(k))] log( ext{WCSS}_k)
$$
其中,$ ext{WCSS}_k$ 是实际数据在 K 个簇时的 WCSS;$E[log( ext{WCSS}_0(k))]$ 是对 $B$ 个随机生成数据集(通常是均匀分布在数据范围内的)计算的 $log( ext{WCSS}_0(k))$ 的期望值。
我们选择使得 $ ext{Gap}(k)$ 最大,且 $ ext{Gap}(k+1) ext{Gap}(k) ge 0$ 的最小 K 值。

如何应用:
1. 选择 K 值范围。
2. 为每个 K 值:
a. 运行 Kmeans 算法,计算 WCSS,记为 $ ext{WCSS}_k$。
b. 生成 $B$ 个随机数据集(例如,在原始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均匀采样)。
c. 对每个随机数据集,运行 Kmeans,计算其 WCSS,并求平均得到 $log( ext{WCSS}_0(k))$。
d. 计算 $ ext{Gap}(k)$。
3. 选择使得 $ ext{Gap}(k)$ 达到最大值,并且 $ ext{Gap}(k) ge ext{Gap}(k+1) s_{k+1}$ 的最小 K 值,其中 $s_{k+1}$ 是 $log( ext{WCSS}_0(k+1))$ 的标准差。

优点:
提供了一种更统计学的方法来确定 K 值,减少了主观判断。
对数据分布的假设较少。

局限性:
计算成本非常高,因为它需要多次生成随机数据并运行 Kmeans。
随机数据生成的策略很重要,需要仔细选择。

5. 基于模型的方法 (ModelBased Approaches)

除了 Kmeans,还有一些模型本身就包含确定簇数量的机制,例如高斯混合模型 (Gaussian Mixture Model, GMM) 配合贝叶斯信息准则 (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 BIC) 或赤池信息准则 (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 AIC)。虽然这不再是纯粹的 Kmeans,但它们是确定聚类数量的替代方案。

BIC/AIC 的原理:
这些准则通过在模型拟合优度(例如,最大似然估计)和模型复杂度(即参数数量,与簇数量相关)之间取得平衡来选择最优模型。通常,BIC 对模型复杂度惩罚更大,倾向于选择更简单的模型(较小的 K)。

应用:
1. 尝试不同数量的簇(K 值)。
2. 为每个 K 值拟合 GMM 模型。
3. 计算每个模型的 BIC 或 AIC 值。
4. 选择使 BIC 或 AIC 值最小的 K 值。

6. 业务理解和领域知识

这一点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压倒一切。 无论算法指标有多漂亮,如果最终确定的 K 值与你的业务目标、或者你对数据的直观理解相悖,那它就失去了意义。

例子:
客户分群: 如果你的目标是为不同类型的客户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你可能希望得到 35 个具有明显特征的客户群体(例如,高价值忠诚客户、价格敏感型客户、新客户等)。即使统计指标显示 K=7 可能是“最优”的,但如果这 7 个群体在业务上难以区分和操作,你可能还是会选择 K=4 或 K=5。
图像分割: 在图像处理中,如果你要分割的图像内容只有红、蓝、绿三种主要颜色,那么 K=3 就很自然。

如何结合:
1. 在尝试不同的 K 值并观察算法指标的同时,积极思考:
每个 K 值对应的聚类结果在视觉上是否清晰?
每个簇的质心(均值)或代表性数据点是否具有可解释性?
这些簇是否能帮助你解决业务问题?
2. 可以尝试用不同 K 值进行聚类,然后对每个簇进行一些描述性统计分析(例如,计算每个簇的均值、方差,或者查找每个簇中最具代表性的样本)。通过这些分析来判断哪个 K 值能揭示出最有意义的模式。

实践中的建议

1. 数据预处理是基础: 在确定 K 值之前,务必进行数据标准化或归一化。Kmeans 对特征的尺度非常敏感,未标准化的数据会导致尺度大的特征主导聚类过程。
2. 多次运行 Kmeans: Kmeans 算法对初始质心选择敏感,可能收敛到局部最优解。每次确定 K 值时,都应该多次运行 Kmeans(例如,使用 `n_init` 参数),并选择 WCSS 最小的一次作为结果。
3.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不要仅仅依赖某一种方法。尝试肘部法则、轮廓系数,甚至 Gap 统计量,看看它们是否给出一致的结论。如果几种方法都指向同一个 K 值,那么这个选择的信心会更高。
4. 可视化是关键: 如果数据维度较高,可以尝试降维技术(如 PCA, tSNE, UMAP)将其降到二维或三维,然后可视化聚类结果。观察不同 K 值下的可视化效果,有助于直观理解聚类质量。
5. 从一个较小的范围开始: 对于大多数实际问题,K 值不太可能非常大。可以先从 K=2 开始,然后逐步增加,观察指标的变化。

总结

确定 Kmeans 聚类算法中的 K 值是一个探索性的过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方法。它需要结合统计学指标(如肘部法则、轮廓系数、Gap 统计量)和你的领域知识与业务目标。

肘部法则 提供了一个直观的视觉线索。
轮廓系数 提供了更量化的聚类质量评估。
Gap 统计量 提供了一种更具统计学严谨性的方法。
业务理解 则是最终决策的“试金石”,确保聚类结果是可操作和有意义的。

通过结合使用这些方法,并对聚类结果进行审慎的分析和解读,你就能找到一个最适合你特定数据集和分析目标的 K 值,从而发挥 Kmeans 算法的真正价值。记住,这是一个迭代的过程,你可能需要根据初步结果调整你的 K 值范围或尝试其他聚类方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常用的方法是elbow method(手肘法则)[1]。选不同的k值,例如从1-9,然后画出每一个k值的“距离之和”和k的关系图。

左轴可以是distortion

或者Inertia

distortion和inertia挺接近,都是衡量每个数据和最近中心点的距离之和,只是计算距离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为什么要选个elbow点呢?毕竟在官方文档[2]中,是这么说的

The K-means algorithm aims to choose centroids that minimise the inertia, or within-cluster sum-of-squares criterion:

难道不是error越小越好吗?

理论上是,但你想想什么时候error最小?就是n个数据点分成n个簇。这样做clustering失去了意义。


有时候会出现曲线转折不明显的情况,如下:

这时候除了用放大镜找Elbow,也可以用一些容易计算的方法来找最佳K值。

在文章《Understanding of Internal Clustering Validation Measures》[3],介绍了Clustering的11种选择最佳值的方法。例如下图方法4-11的optimal value不是min就是max,不用再选elbow。

参考

  1. ^Elbow Method for optimal value of k in KMeans https://www.geeksforgeeks.org/elbow-method-for-optimal-value-of-k-in-kmeans/
  2. ^2.3. Clustering¶ https://scikit-learn.org/stable/modules/clustering.html
  3. ^Understanding of Internal Clustering Validation Measures http://datamining.rutgers.edu/publication/internalmeasures.pdf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Kmeans 聚类算法,作为一种基础且广泛应用的数据挖掘技术,其核心在于将数据集划分成 K 个互不重叠的簇,使得簇内数据点尽可能相似,簇间数据点尽可能不同。然而,这个“K”——也就是我们期望划分成的簇的数量,并非自然而然就存在于数据中,而是需要我们去手动设定。那么,如何在实践中,科学且有效地确定这个.............
  • 回答
    好嘞,咱们就用大白话聊聊这个“K平均算法”(KMeans Clustering),保证让你听得明明白白,一点都不吓人!你想啊,平时生活中,咱们是不是经常需要把东西分分类?比如,你去超市买水果,会发现苹果堆在一块儿,香蕉堆在一块儿,橘子堆在一块儿。这就是一种“分类”或者说“聚类”。KMeans算法就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Kpop在中国市场发展中的一个敏感点。说Kpop不重视国内市场,倒不如说他们的商业策略和发展重心,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市场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而中国市场因为其独特的环境和消费习惯,也给了Kpop一些特别的考量。至于“白嫖”这个说法,虽然有些戏谑,但确实反映了中国粉丝在过去相当长一.............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对K字头火车和动车编组的疑问。这背后涉及到铁路运营的方方面面,并非简单的速度快就意味着一切。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K字头火车为何不取消?首先需要明确,K字头列车并非“K”字开头,而是指快速旅客列车。在中国的铁路客运中,列车按照速度和停靠站点分为: G字头(高铁):速度最快,停靠站最.............
  • 回答
    火车启动的速度,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K”字头火车,听起来就带着点老式机车的韵味。首先得明白,火车刚启动的那一刻,它并不是瞬间就达到一个固定的速度。这个过程更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起步,从静止不动,一点点加速,直到它能够脱离站台,进入正轨运行。从0到1:那最初的“劲儿”刚启动的时候,火车给人的感觉是.............
  • 回答
    “k?好好回家?”这句话,听起来挺像是带着点随意,又有点不耐烦的劝告。仔细琢磨琢磨,这背后可能藏着不少故事和情绪。首先,这句话里的“k?”这个开头的招呼,就很值得玩味。它不是那种郑重其事的“喂”,也不是随随便便的“嘿”,更不是热情洋溢的“你好呀”。这个“k?”,更像是在一个有点尴尬、有点冷场,或者双.............
  • 回答
    K线图的出现,就像是市场交易者们为了能更直观地“看见”价格的脉搏而集体演化出来的一种智慧结晶,它并非由某一个人发明创造,而是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沉淀和无数交易者的共同打磨。与其说它是“人制造”出来的,不如说是市场需求“催生”出来的。探寻K线图的起源:从日本米市的“价格日记”说起要追溯K线图的根源,我们得.............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 K 线图,这可是股市里的“老司机”都会用到的看家本领。把它弄明白了,你就能读懂市场情绪,甚至摸清主力资金的动向,这可比看天书有意思多了。 K 线图到底是个啥?你看到的那些红红绿绿的小柱子,就是 K 线图,英文叫 candlestick chart。它可是源自日本,最早是用来记录米价.............
  • 回答
    在股票交易的世界里,我们常常会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价格像坐了火箭一样嗖嗖往上涨,但一旦掉头向下,却又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跌得又快又急。反过来,也有一些股票,涨起来慢吞吞,好像挪不动步子,但一旦遇到什么风吹草动,就如同脱缰的野马,瞬间崩塌。这些“快涨慢跌”和“慢涨急跌”的现象,并非随机的偶然,它.............
  • 回答
    商K服务员,也常被称为“商务会所服务员”、“高档会所服务员”、“夜总会服务员”或“高端娱乐场所服务员”,指的是在提供高端商务接待、娱乐和社交功能的会所或场馆中,负责为客人提供周到、细致、个性化服务的员工。这类服务员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往往比普通餐厅或酒店的服务员更为复杂和专业,通常需要具备更高的情商、沟.............
  • 回答
    你问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数域的性质。简单来说,如果 $K$ 是一个数域,并且 $a+bi in K$(其中 $a eq 0$, $b eq 0$),那么 $a$ 和 $b$ 不一定一定属于 $K$。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什么是数域?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数域”的定义。一个数域 $K$ 是一.............
  • 回答
    某些以“K”字开头作为开头(或其变体)的名称,在特定场合下,比如交通枢纽、大型商圈、或者某个特定社群中,确实会给人一种“停留时间特别长”的印象。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不同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K字头”并非一个严格的分类,它更多的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可能是因为某个以.............
  • 回答
    J.K.罗琳在《哈利·波特》系列完结后,依然持续推出《神奇动物在哪里》系列电影、舞台剧《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以及后续的书籍,这在粉丝群体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其中“借《哈利·波特》圈钱”的质疑也随之而来。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圈钱”质疑的根源:商业价值与IP的延续首先,.............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个问题。首先,我们看到题目给出的条件是:$K'/K = 1/sqrt{2}$这是一个关于两个量 $K'$ 和 $K$ 之间比例关系的式子。而我们要找的是 $k$ 的值。这暗示着 $K'$ 和 $K$ 这两个量可能与 $k$ 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在物理学或者数学的很多场景下,这.............
  • 回答
    很多人对J.K.罗琳的观点和行为有所争议,认为她“三观不正”。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她的言论和创作联系起来,分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关于跨性别者权益的言论是引发争议的核心。罗琳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些关于性别认同的看法,其中一些被许多跨性别者和支持者视为歧视性。 “生育能力”的说法: 她曾.............
  • 回答
    罗琳的魔法生意经:哈利波特为何20年吸金不衰,我的“魔法”收藏提起J.K.罗琳,你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是什么?大概率是“哈利波特”吧。这个戴着圆框眼镜、额头上有着闪电疤痕的小巫师,早已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魔法世界,而这个世界,就像一个永不枯竭的金矿,至今依旧闪耀着耀眼的光芒。说罗琳.............
  • 回答
    关于“带K的CPU不超频时使用功率是多少瓦?”这个问题,你的理解大方向是对的,但要说得更细致些。你举的“11600K不超频时是默认的125W吗”这个例子,答案是:不完全是,125W是它的TDP(Thermal Design Power),而不是它在不超频时实际的持续满载功耗。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尽量.............
  • 回答
    “宁愿花 11K 重新招人,也不愿意花 9K 留住老员工”这种现象是存在的,而且在很多企业中都普遍存在。这听起来有些反常,但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企业运营逻辑、人力资源管理思维以及一些人性的考量。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种现象是否属实以及出现的原因:一、 现象的真实性:为何会发生“宁愿花高价招新人,也不愿花低.............
  • 回答
    确实,您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到位,而且是不少消费者在购买高端电视时都会有的疑问。国内的 4K HDR 片源相对匮乏是事实,但即便如此,4K HDR 电视依然能卖得风生水起,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在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品牌营销和“未来主义”的吸引力首先得承认,电视厂商们在营销上的确.............
  • 回答
    对于香港网络电台主持人马健贤的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和分析,才能形成一个相对全面的看法。由于您提到“尽量讲述的详细一些”,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马健贤及其节目背景首先,了解马健贤的主持人身份和他所在的平台至关重要。 主持人身份与个人风格: 马健贤作为一名网络电台主持人,他的言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