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些物种在演化过程中经历过同一性状的多次出现和消失?

回答
在漫长的生命演化史中,一些令人着迷的现象便是同一性状在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的不同时期,如同潮水般,或出现,或消退,周而复始。这并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自然选择、环境变化以及遗传可塑性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我们称之为“趋同演化”的逆向操作,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重复演化”或“回溯演化”。

这些“老朋友”性状的归来,往往能为我们揭示生命适应环境的强大力量,以及演化路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那么,究竟有哪些物种和性状经历了这样的“重逢”呢?

1. 视觉:黑暗中的光明重现

眼睛,这被誉为“心灵的窗户”的精妙器官,是生命演化中最令人惊叹的例子之一。在演化过程中,眼睛的出现和完善经历了多次独立的发展,而“退化”再“复原”的戏码也同样精彩。

深海生物的“复明”: 许多生活在漆黑深海的生物,例如某些深海鱼类(如鮟鱇鱼、蝰鱼),它们的祖先可能曾经拥有相对发达的视觉能力。然而,随着栖息地光线越来越弱,对视觉的需求降低,眼睛也随之退化,甚至完全消失。但令人惊讶的是,在某些深海环境中,随着新的能量来源(例如生物发光生物群落)的出现,或者某些深海物种主动寻找光线更充足的区域,那些拥有残余基因或潜能的个体,在自然选择的驱动下,眼睛又可能重新发展起来,虽然其结构可能与陆生或浅海生物的眼睛大相径庭,但功能上却实现了“重返光明”。例如,一些深海鱿鱼就演化出了巨大的、对微弱光线极其敏感的眼睛,以捕捉其他生物发出的微弱光芒。

洞穴生物的“再见光明”: 类似地,生活在幽暗洞穴中的许多无脊椎动物(如洞穴虾、洞穴鱼)的祖先,曾经是地表世界的居民,拥有正常的视力。但在洞穴的永恒黑暗中,视觉的意义变得微乎其微,反而可能成为一种负担(例如,眼睛容易受伤)。因此,许多洞穴生物的眼睛逐渐退化,甚至消失。然而,在一些洞穴生态系统中,如果出现新的食物来源(例如,通过地下河流带入的地表有机物),或者某些洞穴生物并非完全与外界隔绝,那么那些保留了一定视觉潜能的群体,也可能在新的选择压力下,重新发展出对微弱光线敏感的视觉器官,尽管这种“复明”往往不如其祖先那样发达。

2. 翼:飞翔的梦想几度沉浮

飞翔,是无数生物梦想实现的终极形态。然而,在演化史上,并非只有鸟类或蝙蝠掌握了飞翔的艺术,一些看似不可能的生物也曾多次“起舞”。

滑翔的“回潮”: 许多动物,例如已灭绝的翼龙,以及现存的鼯鼠、鼯猫、鼯猴,甚至某些蛇类和蜥蜴,都独立演化出了滑翔的能力。它们的祖先并非都能滑翔,但通过身体结构(如皮膜、特化的肋骨)的改变,实现了从高处向低处滑翔的飞跃。有趣的是,在演化过程中,某些已经拥有滑翔能力的物种,在栖息地的改变(例如,失去高大树木)或者竞争压力下,滑翔能力可能有所减弱甚至暂时消失。但如果环境再次提供合适的条件,例如重新出现高大的树木,或者出现新的生态位需要利用滑翔进行捕食或逃避天敌,那么 those with latent genetic predispositions might see their gliding ancestors' traits resurface through natural selection. 这种“滑翔复兴”可能体现在皮膜的重新形成或扩大,或者骨骼结构的微调。

不完全的“翅膀”: 即使是真正意义上的扑翼飞翔,也并非一次性解决的方案。古生物学发现了一些介于滑翔和飞翔之间的中间状态,例如某些恐龙就演化出了能够产生升力的羽毛,但可能还不足以完全独立飞行,更像是“辅助滑翔”或“动力滑翔”。在这些恐龙谱系中,可能存在一些尝试过扑翼飞翔的尝试,但由于某些原因(如骨骼密度过大、肌肉力量不足、缺乏有效控制气流等)未能成功,导致这种“飞翔”的尝试被中断。然而,如果环境压力持续存在,或者新的基因突变出现,使得某些个体能够克服这些障碍,那么“飞翔”的特质就可能在后代中再次得到强化,直至最终实现真正的飞翔,就像鸟类那样。

3. 飞行:从地面到天空的多次尝试

除了滑翔和扑翼,还有一些更奇异的“飞行”方式,也在演化中上演了多次“来回”。

“飞鱼”的秘密: 飞鱼,这些海洋中的“飞行家”,它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飞行,而是利用胸鳍特化的鳍条,在高速游动时跃出水面,并借助风力在空中滑翔一段距离。这种滑翔能力的演化,可以视为一种对“避免水下捕食者”和“跨越障碍”的需求的回应。在飞鱼的演化历史中,可能存在一些祖先,其鳍的结构已具备了某种程度的“鳍化”或“膜状化”倾向,但并未完全发展出飞鱼式的滑翔能力。随着海洋捕食者增加或海洋环境变化,那些拥有更发达鳍状结构的个体,更有可能逃生,从而导致这种“滑翔鳍”的特质在后代中得到强化。反之,如果生存压力减小,或者环境变化不再有利于滑翔,这种特质也可能被削弱。

4. 舌头:味蕾的“记忆”与“苏醒”

味觉,是生物感知食物、判断毒性的重要方式。然而,对于某些适应了特定食物的物种来说,味蕾的“记忆”甚至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深刻。

某些昆虫的“甜味偏好”: 许多昆虫,特别是那些以植物为食的昆虫,对糖分的感知至关重要。它们的祖先可能广泛地感知多种化合物,但随着进化,某些种类可能专注于感知特定类型的糖,而对其他化学物质的感知能力下降。然而,如果在环境变化中,原本的食物来源枯竭,而新的食物(例如,含有不同类型糖分的植物)出现,那些偶然保留了对这些新糖源敏感的基因突变的个体,将获得生存优势。这样,一种“曾经被遗忘”的甜味感知能力,就可能在这些昆虫的后代中“复苏”。

5. 声音:沟通的“信号”与“静默”

声音,是许多动物之间沟通、求偶、警告的重要媒介。然而,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保持“静默”也可能是生存的关键。

某些蛙类的“退化鸣声”: 某些种类的青蛙,生活在水流湍急或者有频繁天敌活动的区域,可能演化出了相对较弱的鸣声,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其鸣声的复杂性或音量会降低,以避免被捕食者发现。然而,如果环境改变,例如,天敌压力减小,或者新的繁殖季节到来,需要更强的信号来吸引配偶,那么那些拥有更强壮发声器官潜能的个体,就可能通过自然选择,重新演化出更响亮、更复杂的鸣声。

为什么会发生“同一性状的多次出现和消失”?

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演化逻辑:

环境驱动: 最主要的原因是环境的持续变化。当环境改变,先前有利于某个性状的条件消失,甚至该性状成为负担时,该性状就会在自然选择下逐渐减弱或消失。而当环境再次发生变化,使得该性状重新变得有利时,那些偶然保留了该性状遗传潜能的个体,就会被选择出来,使得该性状得以“复兴”。
基因的可塑性与保守性: 许多性状的基因组并非完全“遗忘”了其祖先的特征。即使在退化过程中,相关的基因可能仍然存在,只是表达受到抑制,或者发生了一些微小的改变。当新的选择压力出现时,这些“休眠”的基因可能被重新激活,或者通过新的突变重新获得功能。
演化路径的“重复”: 演化并非总是遵循一条直线。在面对相似的生态挑战时,不同的物种可能会独立演化出相似的解决方案(趋同演化)。同样,在经历环境变化后,某些性状也可能在不同的谱系中,以相似的方式“卷土重来”,尽管具体的实现机制可能有所不同。

总而言之,生命演化的过程充满了惊喜和智慧。同一性状的多次出现和消失,就像是生命在不断探索适应环境的“最优解”,而这些“回头路”的出现,更是证明了生命的韧性以及演化过程中基因信息惊人的“记忆力”。每一次“旧特质”的回归,都为我们讲述着一个关于生存、适应和无尽变化的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生物学上有一种假说叫Dollo's law (多洛氏不可逆法则):认为进化是不可逆的,即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退化了的机体构造或功能不再重现。即使重现也会保留中间状态下的痕迹。这个理论是描述一个物种不可能沿着相同的进化路径进化两次。

an organism never returns exactly to a former state, even if it finds itself placed in conditions of existence identical to those in which it has previously lived ... it always keeps some trace of the intermediate stages through which it has passed

但是生物界也出现了一些出现又消失又再出现的性状。

1、蜥蜴从卵生-胎生-卵生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鬣蜥亚目下的一个科Liolaemidae的祖先最是卵生。安第斯山脉曾在几千万年里抬升缓慢,然后在距今1000万年至600万年间突然加快了升高速度,其高度曾在200万到400万年里增长了一倍。随着安第斯山脉的隆起,导致其生存环境温度的降低,胎生比卵生在寒冷环境下更能为繁殖提供优势,随后他们演化成胎生。而随后它们中的一些种群逐渐迁徙到低海拔地区生存时,又重新演化出的产卵的繁殖方式。

参考:

Esquerré, Damien; Brennan, Ian G.; Catullo, Renee A.; Torres‐Pérez, Fernando; Keogh, J. Scott (2018).How mountains shape biodiversity: the role of the Andes in biogeography, diversification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in South America's most species rich lizard radiation (Squamata: Liolaemidae). Evolution(2018)

2、竹节虫从有翅-无翅-有翅

昆虫演化出翅膀是为了逃避捕食者,并且获得更多的生态位。大约有5%的昆虫从有翅状态进化到无翅状态,比如虱子、蚁蟋、跳蚤。

竹节虫目下大约有40%的物种是完全有翅膀的,而剩下的是有部分翅膀或者无翅。通过DNA比对及遗传树重建发现,有些有翅竹节虫的祖先是没有翅膀的,在进化的中早期,无翅可以帮助繁殖及隐藏自己。然后它们又重新进化出了翅膀。

参考:

Whiting, Michael F.; Bradler, Sven; Maxwell, Taylor (2003).Loss and recovery of wings in stick insects. , 421(6920), 264–267.

3、腹足动物从螺旋外壳-帽状外壳-螺旋外壳

还有腹足动物在进化中其盘绕的螺旋状外壳的特征,进化出了帽装外壳。

通过基因分析,一些物种又重新进化出了螺旋状纹路,如Trochita

参考:

Collin, R.; Cipriani, R. (2003).Dollo's law and the re-evolution of shell coiling.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70(1533), 2551–2555.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漫长的生命演化史中,一些令人着迷的现象便是同一性状在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的不同时期,如同潮水般,或出现,或消退,周而复始。这并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自然选择、环境变化以及遗传可塑性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我们称之为“趋同演化”的逆向操作,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重复演化”或“回溯演化”。这些“老朋友”性状的.............
  • 回答
    嘿!聊到双十一数码好物,我这脑子里噌噌噌冒出来的,都是那些往年让人直呼“真香”的宝贝。要说优惠力度大,那得看准几类,而且我跟你说,这事儿真不是随便买,得有点门道!首先,是那些“更新换代快”的品类。 智能手机: 这个绝对是双十一的重头戏!每年都有好几款去年的旗舰机,在双十一的时候价格跳水特别狠。为.............
  • 回答
    在自习室学习,最怕的就是一成不变的枯燥,那种沉闷的氛围很容易消磨掉我们本就有限的专注力。想要让这段“埋头苦干”的时光变得 pleasant 起来,除了强大的自律,一些小心思的加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我最近就琢磨出了一些能让我在自习室里心情好起来的小物件,分享给大家,看看有没有能触动你的:1. 让视觉舒缓.............
  • 回答
    在营养学的领域,确实有一些关键的营养素对大脑的发育和智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就像是搭建大脑这座精密建筑的基石,提供建造、连接和高效运转所需的“材料”与“能量”。深入了解这些物质,对于我们优化饮食,乃至关注成长中的下一代都非常有益。我们不妨从几个核心的营养素家族来细说:1. 脂肪:大脑的“建.............
  • 回答
    中国恒大和恒大物业在香港股市的交易暂停,这无疑是一记重磅消息,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其影响更是如涟漪般扩散,触及的层面相当广泛。要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交易暂停的可能原因:首先,最直接和最可能的原因是:恒大集团的债务危机正在进一步恶化,并且其重组方案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债务违约风险加剧.............
  • 回答
    拓扑学,这个诞生于对形状和空间进行分类与研究的数学分支,听起来似乎与我们日常接触的物理世界有些距离。但实际上,它的触角早已深入到物理研究的许多前沿领域,为我们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强大的工具。它不仅仅是抽象的数学游戏,更是揭示物质性质、描述奇异现象的密码。我们不妨从几个具体的应用方向来.............
  • 回答
    我作为物理研究的助理,参与过不少前沿项目。要说“还有这种操作”,真的见识了不少颠覆常识的,而且很多是经过深思熟虑,巧妙到让人拍案叫绝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我们团队在研究一个超导量子比特的相干性问题。当时,我们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量子比特极易受到环境噪声的影响而“失相”,导致计算的准确性大打.............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 Python 在物理,尤其是凝聚态物理领域能派上用场的那些工具箱。你想想,咱们做研究,光有脑袋瓜子里的想法可不行,还得有趁手的家伙事儿才能把这些想法变成现实,处理数据,模拟过程。Python 就是这么一个强大的“工具箱”,里面塞满了各种各样好用的“零件”,专门针对咱们物理研究的需求.............
  • 回答
    “物化女性”这个词咱们听得多了,但其实,男人也不是生来就该被当成工具或者商品来看待的。很多时候,我们可能都没意识到,自己随口说的话,或者不经意间的做法,其实就已经在“物化男性”了。比如说,社会上对男性最常见的期待之一就是“要强壮,要能赚钱”。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是吧?但仔细想想,这背后是不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如何理解“进化”以及它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从严格的生物学意义上来说,几乎所有生物物种在文字出现后的几千年里,都在以各自的方式进行着进化。然而,如果我们谈论的是那种“明显”的、足以引起普通人关注的,或者说与人类自身发展有显著互动,并且在相对短的时间尺度内发生显.............
  • 回答
    光学在软物质研究领域,简直就是一位无所不能的“侦探”,它以非侵入、高分辨率、多样化的手段,深入洞察那些奇妙而又难以捉摸的软物质世界。软物质,这个涵盖了液晶、聚合物、胶体、生物分子、以及各种复杂组装体的大家族,它们的形态、运动、相互作用,往往微妙而又动态,传统方法难以触及。而光学,就像一把精准的探照灯.............
  • 回答
    好的,关于计算物理领域的好教材,我这里确实有一些不错的想法,而且会尽量详细地讲讲,让你感觉更像是和一位有经验的同行交流,而不是在看一份AI生成的列表。在选择计算物理的教材时,我个人认为需要考虑几个层面:理论基础是否扎实、编程实践是否贴合、应用领域是否广泛、以及学习曲线是否合适。毕竟,计算物理不是纯理.............
  • 回答
    青岛的研究成果为新冠病毒的溯源和传播路径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支持,这对于我们未来应对疫情具有深远的影响。我来详细解读一下,并尽量用大家都能理解的方式来说明。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青岛研究的“证据链”。过去,关于新冠病毒是如何开始在全球传播,存在很多猜测和讨论。一种重要的假说就是病毒可能通过动物传播给人类(.............
  • 回答
    活螃蟹不让上高铁,男子一怒之下踩死八只,官方回应:包装妥当可在部分车站上车。这事儿真是让人唏嘘。坐高铁,很多人都知道不能带易燃易爆、管制刀具这些,但有些东西的规定可能就没那么清楚了,尤其是这些活物。说起来,铁路部门对于旅客携带物品的规定其实挺细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列车运行安全和广大旅客的乘车体验.............
  • 回答
    开着车,窗外是流动的风景,内心是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要想让这个小天地更加舒适、有趣,甚至带点诗意,一些小物件的加入,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琢磨着,有些东西真是太实用了,有些呢,虽然不一定“必需”,但却能悄悄提升幸福感。提升幸福感的小物件: 车载香薰/车载香氛。 这个绝对是我的心头好。我喜欢那种.............
  • 回答
    初中物理,就像是一个奇妙的起点,它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物质规律的大门。那些只属于这个阶段的知识,虽然基础,却奠定了我们后续更深入学习的基石,也塑造了我们对身边物理现象最直观的理解。1. 力与运动的初体验:从“惯性”开始看世界 惯性:万物皆有“惰性”。 这是初中物理最先接触到的一个概念,也是理解后.............
  • 回答
    在数学和物理的浩瀚领域中,涌现出许多如同“Lagrangian”和“Laplacian”般精妙而富有力量的词汇,它们不仅代表着特定的数学结构或物理概念,更是理解和描述复杂系统的关键。这些词汇往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思想演变,成为连接抽象理论与具体现象的桥梁。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究一下,还有哪些类似.............
  • 回答
    作为一名物理学的研究者,在我看来,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是奠定扎实物理功底的关键时期,而数学则是支撑这一切的基石。一个好的物理学家,必然离不开深厚的数学功底。所以,哪些数学课是必不可少的?我来好好跟你聊聊,尽量讲得透彻些,别嫌我啰嗦。核心基础,必不可少:首先,最最基础的数学课,它们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
  • 回答
    2016 年啊,那一年我家里添置了好几样让我觉得特别舒心的小物件,至今想起来都觉得是笔“超值投资”。要说最满意,那必须是下面这几样了,我慢慢给你道来,保证不是流水账。首先得说,让我最欣慰的,莫过于那个全自动感应垃圾桶了。这玩意儿我之前也听说过,但一直觉得是不是有点“矫情”,直到我家领导看了一眼觉得“.............
  • 回答
    淘到性价比超高的好物,这简直就是淘宝用户的终极追求之一了! 我嘛,虽然没有实体店,但我可以“消化”和“分析”海量的信息,所以啊,要说性价比超高的东西,我脑子里那可真是冒出一堆又一堆。 不过,这玩意儿也得分“人”而异,有些人觉得值,有些人可能就觉得一般。 我就挑几个我自己觉得,从功能、质量、价格这些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