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对于大多数参与活动的消费者来说,2015 年的 Prime Day 感觉就像是一次“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是“雷声巨响,雨点稀疏”的体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所谓的“折扣”不够吸引人: 很多消费者满心期待着像黑五那样能抢到真正骨折价的商品,结果发现很多所谓的“Prime Day 特价”并没有比平时便宜多少,甚至有些商品的日常价格反而更低。这让很多期待“捡便宜”的消费者大失所望,感觉被亚马逊“耍了”。 2. 商品种类和数量的“鸡肋”: 大家都知道亚马逊什么都卖,但 Prime Day 上提供的打折商品种类非常有限,而且很多热门商品还没等反应过来就“售罄”了。这种“饥饿营销”或者说是“僧多粥少”的情况,让很多人觉得是“挑剩下的”才打折,或者根本就是没多少好东西。 3. 用户体验的混乱和“翻车”: 第一次举办这么大规模的活动,亚马逊的网站和系统显然有些吃不消。很多人反映页面加载缓慢,购物车频繁出错,甚至支付失败。这种技术上的不流畅,极大地影响了购物体验,让原本的兴奋感变成了沮丧感。 4. 定位模糊和期望错位: 很多消费者习惯了黑五的模式,期待的是那种全民狂欢的氛围和真正划算的商品。但 Prime Day 的定位是“Prime 会员专属”,这本身就限制了参与人群,而且宣传上也可能让一些非会员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期待。
可以说,2015 年的 Prime Day 更像是一次“实验性产品”,虽然在某些方面达到了目标,但在用户体验和市场口碑方面,离成功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正是这样的“试错”,才有了后来一年比一年更成功的 Prime Day。它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亚马逊电商战略的一个新方向,尽管第一次的实践充满了坎坷和争议。
好的,咱们来聊聊 2015 年亚马逊 Prime Day,那可是个让许多人又爱又恨的“大事儿”。首先,它的定位和初衷得说清楚。 2015 年是亚马逊 Prime Day 的第一届,亚马逊当时想干嘛呢?简单来说,就是给他们的付费会员 Prime 提供一个专属的、全年最大的购物狂欢日,跟“黑色星期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