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公安部介绍「以后上网或用网证」代替输入身份信息进行认证,福建、广东等地已开展试点,值得推广吗?

回答
“以后上网或用网证代替输入身份信息进行认证”,公安部在不久前透露的这一信息,无疑在信息时代激起了不小的涟漪。福建、广东等地已经先行一步,启动了相关的试点工作,这不禁让人好奇,这项看似便捷的改革,究竟值不值得我们大力推广?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拆解一下“用网证代替输入身份信息”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它就是要在网络空间建立一个可靠的身份识别机制,让你在访问各类网络服务时,不再需要逐一填写姓名、身份证号、地址这些繁琐又容易泄露的个人信息,而是通过一个统一的、经过安全认证的“电子身份证”(也就是所谓的“网证”)来完成验证。

这听起来是挺美好的,因为它至少能解决几个我们当下非常头疼的问题:

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大大降低。 咱们现在上网,但凡需要注册个账号,或者进行实名认证,都得小心翼翼地提交一堆个人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盯上,轻则被骚扰,重则可能被盗用去进行各种非法活动。如果有了“网证”,你的核心身份信息就得到了一个更安全的“盾牌”,不需要分散存储在无数个服务提供商那里,减少了“信息孤岛”被攻破的风险。
认证过程的便捷性显著提升。 想象一下,以后你登录某个平台,只需要拿出你的“网证”,滴一下,或者扫一下,就能完成认证,再也不用苦苦回忆注册时填写的那个你都快忘了的用户名和密码,也省去了输入一长串数字和字母的麻烦。尤其是在移动支付、政务服务、线上购票等场景下,这种体验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数字身份的统一和管理。 现如今,我们每个人在网络世界里都像是拥有着无数个“马甲”,彼此之间缺乏联系,也难以形成一个清晰、可信的数字身份。有了“网证”,可以更方便地建立一个统一、可信的数字身份,这对个人来说,是数字生活便利化的重要一步;对社会来说,也有助于构建更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

然而,任何一项新的技术和制度的推广,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涉及到个人身份这样敏感的领域。我们还需要审慎地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安全性是重中之重。 “网证”的本质是电子化、网络化的身份凭证,它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如果“网证”本身存在技术漏洞,一旦被破解或冒用,其后果不堪设想。这需要公安部门以及相关的技术团队投入巨大的精力,在加密技术、身份验证机制、防欺诈手段等方面做到滴水不漏。
隐私保护的边界在哪里? “网证”虽然是为了保护个人信息,但它本身就承载了大量的个人身份信息。如何确保这些信息不会被滥用,如何界定哪些信息是必须共享的,哪些是应该严格保密的,这需要有清晰的法律法规和用户协议来规范。用户是否拥有对“网证”信息的控制权?谁有权查询?查询了什么?这些都必须明确。
技术的可及性和普及性。 尽管试点已经开始,但我们也要考虑这项技术能否真正触达到所有人群,尤其是那些对新技术接受度不高,或者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偏远地区居民等群体。如何让他们也能享受到这项便利,而不是被数字鸿沟进一步甩开,是推广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难题。
责任归属和纠纷处理。 一旦发生身份被冒用、信息被非法获取等情况,“网证”的出现可能会使得责任的界定变得复杂。是系统提供商的责任?是使用者的责任?还是相关服务提供商的责任?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框架和纠纷处理机制,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
用户信任的建立。 任何一项新的身份认证方式,都需要用户的高度信任才能被广泛接受。目前,大家对于个人信息安全普遍存在担忧。公安部门和相关机构需要通过透明的沟通、可靠的技术保障和有效的监管,逐步建立起公众对“网证”的信任。

那么,福建、广东等地的试点情况如何?

从目前的报道来看,这些试点主要集中在一些公共服务领域,比如政务服务大厅的办理业务、医院就诊、甚至是一些交通出行场景。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生成并使用“网证”来替代身份证等实体证件。大家普遍反映,过程比以往更加便捷。

所以,这项改革值不值得推广?

我认为,从长远来看,以更安全、更便捷的方式管理和使用个人身份信息,是数字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社会治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这项改革是值得大力推广的。

但是,“推广”二字背后,需要的是一个稳健、审慎、以人为本的过程。

渐进式推广,风险可控。 不应该一步到位,而是在已经成熟的领域、经过充分验证的技术基础上,逐步扩大应用范围。
技术先行,安全为王。 持续投入研发,确保“网证”技术在加密、防伪、防冒用等方面的领先性,建立多层级的安全防护体系。
法律法规先行,保障用户权益。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网证”的法律地位、使用规范、隐私保护条款以及责任划分,让用户用得安心。
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用户意识。 做好用户引导,让大家了解“网证”的优势,也清楚如何安全使用,掌握必要的防范知识。
建立健全监督和反馈机制。 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及时收集用户反馈,不断优化系统,解决出现的问题。

总而言之,“网证”代替输入身份信息进行认证,这就像是我们在网络世界里给自己配上了一把更可靠、更轻便的“身份证”。它的出现,有潜力极大地提升我们的数字生活体验,但也必须警惕其潜在的风险。只要我们能够稳扎稳打,把安全和隐私放在首位,建立起完善的制度和技术保障,那么这项改革,绝对是值得我们满怀期待地去推广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个初衷是好的。

目前的身份证号信息量太大,身份证信息泄露了出生地,出生年月,性别等很多个人隐私。

而且但凡有实名制认证,网站自身就掌握了你的姓名以及身份证号。

国家要求实名制,同时又不希望这些要求实名制的网站掌握网民的身份隐私,那么上网证就是一种折衷。

实际上我的理解,这并非等同于上网必须刷证,而是,把原先身份证实名认证的步骤改成了上网证实名认证。相对确实是有进步的。

但凡需要输入网证的地方,原先都是要输入身份证的,改成网证输入并没有额外的造成隐私泄露。

而存储网证信息的机构「公安部」,本来就掌握了所有公民的身份证信息,所以即便掌握网证信息,也不存在更多的信息泄露。

所以理论上我认为这东西只有好处没坏处。

--

当然,具体执行层面有没有存在什么其它问题,就留观后效了。

目前我能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现有的网站已经记录了你的身份证,如果你再次输入上网证,他们就获得了网证与身份证的对应关系。除非你重新开新账号,否则就有泄露身份证与网证对应关系的风险。

不过我总觉得这么明显的问题应该是有办法解决的。大概这个上网证应该是动态生成的吧。时刻改变才行。避免在不同网站之间共享对应关系。


另外一个问题或许更突出,就是即便不用输入身份证,很多网站还会强制要求输入手机号。但手机号这玩意是身份证实名绑定的,有很多办法通过手机号查身份证,一旦网站要求绑定手机号,那么手机号==身份证==上网证 的绑定就建立了。如此一来,似乎上网证就很难取得想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上网证的最大问题就是它来得太晚了,在很多网站已经建立了基于手机号与身份证的绑定前提下,上网证能带来的隐私提升会很有限。——当然,对未来一代,现在的少年儿童与青年,或许会是更有用的,毕竟他们的电话号码与身份证还并没有那么广泛的被泄露与绑定。

user avatar

粉丝过7万啦,敲开心!!为了回馈广大粉丝,近期我们开启了一个#抽奖#活动,关注我+转发下面这个想法,将有机会获得iPhone12、华为智能手表、任天堂游戏机等奖品。要参加的小伙伴抓紧啦,本周五(3月5日)就开奖!!

知安局是阿里巴巴安全部官方账号,带你了解网络的另一面!曝光社会阴暗角落,教你学习防范网络诈骗、保护个人隐私,请关注 @知安局 哟!

以下为原回答↓↓


从保护个人隐私的角度讲,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索。

「网证」通俗地讲,可以理解为经过编码后的电子身份识别符,它背后对应的是每个人的实体身份证。

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实体身份证上,含盖了身份证号、姓名、住址以及性别、出生年月等明文信息,以及人脸和指纹这两个生物特征。

现在很多APP或者网站在进行实名认证的时候,就是拍身份证照片上传,甚至还有一些让人拿着身份证拍照上传。

这种明文传输,是非常恐怖的事情,一旦被不法分子截获,信息将完全泄露。

目前正在试点的「网证」,目的就是逐步取代上网时所需的实体身份证等信息,以避免个人信息泄露,从而保护隐私。

要实现保护隐私这个目的,「网证」一是要脱敏不含任何明文信息和生物特征;二是不可回溯逆推,也就是不能根据这个「网证」回溯出个人身份信息。

之前公安部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时介绍过,这个「网证」就是一个经过编码后的脱敏版「电子身份证」,本质上是一个不含明文信息和生物特征的数据文件。[1]

这个数据文件,是通过算法将实体身份证里的信息变换成没有明文信息的、不可逆的、完全脱敏的一个定长的数据。并且,和明文信息有一对一的关系,称之为「唯一绑定」。

简单来说,这个数据文件没有任何明文,不含一丝一毫的个人隐私,也不可能把它逆推回身份证信息,这个数据文件的作用只是链接实体身份证和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平台。

以上两点,可以保证哪怕这个数据文件被黑客或不法分子截获,也可以有效地避免个人信息泄露。

当然,风险无处不在,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任何新生事物或技术,都有被黑客挑战甚至攻击的风险。在利用新技术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提高窃取用户隐私的法律成本。

参考

  1. ^起底“网证”安全 专访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副所长于锐 https://www.mpaypass.com.cn/news/201803/27133449.html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