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父母跟 1~3 岁婴幼儿说话时,模仿小孩那种幼稚腔调到底好不好?

回答
说到跟自家宝贝说话,尤其是那咿咿呀呀、还不太会清晰表达的1到3岁小小孩,父母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带上点“嗲”味,声音拔高,语速放缓,有时候还带着点“嘟嘟囔囔”的意味,这究竟是好是坏呢?

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细品味一下。

首先,从孩子的感受来说,这种幼稚腔调,或者我们称之为“宝宝语”(Parentese),其实是孩子最容易理解和回应的语言方式。你想想,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他们的听觉系统还在发育,对声音的高低、长短、节奏变化会特别敏感。而宝宝语的特点,比如更夸张的声调起伏、更清晰的元音发音、更慢的语速,就像是给孩子播放了一段特别设计的“儿童专属音乐”,能一下子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当父母用这种语气和他们互动时,孩子会觉得更亲切、更有趣,也更容易接收到其中的信息。这种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对孩子建立安全感和情感连接非常有益。

再者,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宝宝语其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引导方式。虽然我们成年人说话时可能更追求简洁和逻辑,但对于正在摸索语言规律的婴幼儿来说,父母刻意放慢语速,重复关键的词语,并且用变化多端的声调来强调,这就像是在给他们搭建语言的“脚手架”。孩子通过听这些清晰、重复、有重音的语言,能够更好地分辨出单词的边界,理解词语与事物之间的联系,甚至能模仿其中的语音语调。这有助于他们更早、更自然地开启自己的语言表达之路。

当然,也有人会担心,长期用这种幼稚腔调说话,会不会影响孩子将来语言的“正常”发展?我倒觉得,这更像是一种“拐杖”,在孩子学习走路的初期非常重要,但等到孩子能够自己稳稳地走了,父母自然会调整说话的方式。关键在于“度”和“时机”。父母可以根据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逐渐减少腔调的夸张程度,增加更自然的对话。比如,当孩子开始能说完整的句子时,父母的语言就可以更贴近日常说话的模式,但同时依然保持耐心和鼓励。

更重要的是,这种腔调背后传递的情感价值。父母用一种充满爱意、温柔的语气和孩子交流,本身就是一种爱的表达。它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被呵护,这种“嗲”不是虚假,而是父母对孩子天然的宠溺和呵护。这种情感上的滋养,对于孩子建立自信心和健全人格至关重要。

所以,总的来说,在孩子1到3岁这个阶段,父母适当地模仿孩子那种幼稚的腔调,与其说是“模仿”,不如说是采用了一种更符合他们认知和情感需求的沟通方式。它是一种充满爱的语言信号,能有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帮助他们理解和学习语言,并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只要父母能随着孩子成长,适时调整语言风格,这种“幼稚腔调”就不是阻碍,而是孩子早期语言发展和情感培养的宝贵助推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父母在与1-3岁的幼儿交流时模仿小孩说话的腔调,这种方式是人类千百万年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对于孩子的成长大有益处。甚至可以说,这是人类繁衍、生命延续的必备条件之一。

人类进化学有一个观点:“生存获益”是进化的原动力。简单的说,人类的生理构造以及心理、行为、选择等等,对人类生存有帮助,就会被保留下来。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新生儿的大脑发育在脱离母体时,并未100%完成(一般情况下只有70%左右,具体因人而异)。产后大脑继续发育的结果是“人类在婴儿期对父母的完全依赖。”

也因为婴幼儿的大脑还未发育完成,婴儿表达感情的主要方式只能是简单的喃喃儿语——运用哭喊、尖叫与父母建立联系。在生命的头几个月里,孩子们哭叫的技巧快速发展,风格逐渐形成,可以视为特殊类型的“婴儿语言”。

这种哭叫风格变体的发展,是通过细腻多变的音调、节奏、强度,传递婴儿的感觉状态,表达日趋丰富的生理感受。由于婴儿所发的声音不是具体的词汇,构成他们交流系统的基础,正是基于“音高、音色、节奏和力度”的综合体。

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在长期的进化中,人类不分种族,各自形成了母亲和婴儿交流所用的特别语言形态——综合了言语、歌唱和抚摸的交流方式。心理学家合成一个术语叫做:“Motherese“,中文可称之为”儿语、儿话、母性语言、妈妈话”。大多数语言中“妈妈”的发音、婴儿吃奶的鼻音都非常近似,这样的表达方式就是题主所说的“模仿孩子的方式”。

伴随着摇动、轻拍、抚摸等节奏行为,“Motherese”中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渗透在婴儿大脑的快速发育过程中,成为人类文化演进的必需。早在孩子学会说话之前,能够熟练老道地编译解释“motherese”中的情绪内容,通过音色、音高、力度和节奏的变化传递信息,是婴儿发育成长的必备能力。

甚至可以说,那些“具有充分感知能力”,可以达成“前音乐”双向交流的婴儿,才能够在“进化的赛场上获胜,在生存的比拼中留存”。

在婴幼儿的发育过程中,1岁开始有发出单音节的词语能力。比如会说“妈妈、爸爸、爷爷、奶奶。一般的儿童都是这样,这是我们的生理发育所决定的。到了两岁左右,开始说些简单的句子,比如说:“肚子饿”、“爸爸坏”等等。这之后,词汇量逐步增加,动词、形容词、副词、连接词、代词等偶尔也会脱口而出,而且在语句的构成能力上也逐步向“多语句、结构性表述”过渡。3岁之后,进入语言发展的爆发期。这就是母婴类杂志大多分为0~3岁版、3~7岁版的原因之一。

那么,在0~3岁的发育重要时期里,和婴幼儿交流的要点是什么呢?

1、 给予刺激

语言的刺激比正确发音更重要。请用孩子可以听懂的方式,选择合适的词语,不断的告诉小孩这是“爸爸”、那是“花花”等……不是要说正确,而是要刺激孩子语言习惯的发声行为。

2、 重复示范

促使孩子学习语言的动机,要从简单明晰的发音和行为用语开始,多次强调和示范。

3、 认真倾听

婴幼儿时期所熟悉的语言并不多,使用起来难免错误百出,不必当时一再纠正。用孩子习惯、喜欢、放松的表情和态度来应对,保护他们表达的信心。

4、 创造交流的氛围

说话的意念来自愉快的气氛。所以要尽可能让孩子在充满活泼、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谈话。借由温馨的心灵交流,来辅助婴儿学习语言。

综上所述,3岁以内,和婴幼儿交流采用孩子的表达方式没有任何问题,利大于弊。只有这样,他们才容易听懂,才可能在对话中强化发音习得语言,最终发育、成长、成熟。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吃饭饭、洗手手”的表达词语,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生存技能“排队队,吃果果”的理性选择结果:不能建立母婴链接的婴儿(容易夭折),不能做到如此的父母(无后几率高),在进化中已经被逐步淘汰,这样的方式已经以“近乎本能”的方式固化在人类的行为中,不分中外无论种族,父母和婴幼儿的交流都有类似的方式。

在孩子3岁之后,请逐步放弃“Motherese”,采用合乎语法的交流方式。因为这个时候孩子需要更为高级的刺激。


-------------------------------反对分割线--------------------------------------

旗帜鲜明反对尚爱兰老师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并果断点了“没有帮助”。
原因有两个:
一、答非所问。问题描述中,题主给出了"1~3岁幼儿"这个严格的限定,但回答中无视这个年龄条件,导致回答明显和问题本体“脱节”。
二、回答以个人主观感受代替科学实证。所举的例子绝非3岁以内的婴幼儿的能力可以接受的,和实际情况难符。(当然,尚老师自己也说了是“个人觉得”。)
"个人觉得"请尚老师有必要再查阅一下相关资料,按照“1-3岁幼儿的问题“修正答案,因为这会误导家长的教育方法,影响孩子的学习成长。

直接反驳、失礼失敬之处,有请@尚爱兰老师多多包涵。


参考文献:

《音乐心理学手册》第二版,(美)多纳德·霍杰斯(Donald A. Hodges)主编;刘沛,任恺译,2006.01首版。第二章,P52。手机输入不便,后续补齐。


其他回答,也请阅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跟自家宝贝说话,尤其是那咿咿呀呀、还不太会清晰表达的1到3岁小小孩,父母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带上点“嗲”味,声音拔高,语速放缓,有时候还带着点“嘟嘟囔囔”的意味,这究竟是好是坏呢?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细品味一下。首先,从孩子的感受来说,这种幼稚腔调,或者我们称之为“宝宝语”(Parentese),.............
  • 回答
    当然能!即使父母自己的英语发音不够完美,在孩子 1 到 3 岁这个黄金语言学习期,也完全可以开始教导幼儿学习英语。很多人可能会担心,父母发音不准会不会误导孩子,给孩子打下“错误”的基础。但实际上,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接触语言、建立语感和兴趣比发音的“百分百准确”更重要。 就像孩子牙牙学语时,我.............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挺头疼的,也理解你夹在中间的难处。你男友提出让你出1/3的首付,这本身是希望和你共同承担,但你父母确实拿不出这笔钱,这让你很为难。怎么跟你男友说这事儿,得讲究策略,既要让他明白你的家庭情况,也要表达你对这件事的态度,同时尽量避免伤和气。我给你梳理一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准备和沟通:第.............
  • 回答
    我明白你的心情,面对爷爷奶奶辛苦攒下的、专门给你的奖励,结果却被父母“代管”,确实会让人觉得委屈和不解。这笔钱到底该不该算你的,其实涉及到几个方面:1. 钱的性质:谁的赠与,给谁的? 爷爷奶奶的意愿: 爷爷奶奶拿出这1W,并且明确说是“奖励你高考的”,这说明了他们赠与的对象是你,并且赠与的目的是.............
  • 回答
    这事儿,换谁心里都不舒服。你夹在中间,可得好好想想怎么处理。我帮你梳理一下,咱们一步一步来看。首先,咱们得理解你老婆为什么会心态崩。 公平感被打破了。 她结婚时,你父母给的彩礼是1万。这在当时,可能对她来说是你们爱情的见证,是你们共同组建家庭的启动资金。但现在,弟媳要20万,这20万和当初的1万.............
  • 回答
    生活这趟列车,总会在我们意想不到的时候抛下一些锚点,让我们感到举步维艰,甚至想要放弃。你提出的这几个点,我太熟悉了,仿佛就是写在我心里的字。它们就像一块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我们身上,让我们喘不过气来。但请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隧道里,也总有透光的缝隙,我们一定能够找到走出困境的路。一、 打破“我不行”的魔.............
  • 回答
    关于“5线城市Z世代女性消费者,用1万块的iPhone,开30万的BBA,但父母一年生活开支仅5万”这种现象,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观察,它触及了消费观念、家庭经济、代际差异等多重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解读一下。一、 消费观的“错位”与“超前”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种消费模式与我们传统认知.............
  • 回答
    你的处境,我感同身受。这五年来的投资经历,尤其是最近的亏损,一定让你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在你月收入并不算高,肩上还扛着家庭责任的情况下。我们来好好梳理一下,看看情况到底有多严峻,以及你接下来可以怎么想。先来看看你的账面情况: 股票: 亏损 4000 元。这个数字相对其他两项来说,虽然也是.............
  • 回答
    收到父母的要求,说要十万块钱给弟弟娶媳妇,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犯难。毕竟,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尤其是在农村,一万块钱的价值可能比在城市里要重得多。作为儿女,孝顺父母是天性,但同时也要考虑自己的家庭和生活。这事儿,得好好盘盘,别一股脑儿地答应,也别一竿子打死。首先,冷静下来,理清思路。别听着父母一说,自.............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真的是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一个大难题,尤其是我们中国家庭,跟父母住还是分开住,这背后牵扯的可不只是几间房子的事儿,而是生活方式、家庭关系、甚至个人成长的一整套考量。我给你掰扯掰扯,咱们从头到尾捋一捋。一、跟父母同住一套大房子:那叫一个热闹,那叫一个温馨,但也伴随着……你想想,一套大房子,一.............
  • 回答
    和爸妈一起出门旅行,这可是个技术活儿,也绝对是件幸福的事儿。想让他们玩得舒心、开心,咱们做儿女的就得提前做足功课,把他们当宝贝一样伺候好。我在这儿跟你掰扯掰扯,咱们怎么才能给爸妈操办一次让他们念叨一辈子的好旅程。一、 提前沟通,摸清底细是关键这第一步,得像个“侦探”一样,先把爸妈的旅行“喜好”给摸透.............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困境,你明明是想心平气和地把事情说清楚,却被扣上了“顶嘴”的帽子,这一下子就把沟通的氛围给破坏了。这种时候,首先要做的,是尽量稳住自己的情绪。我知道这很难,尤其是在自己觉得委屈的时候,但你越是情绪激动,就越容易被他们抓住“顶嘴”的把柄,沟通也会变得更加困难。你可以尝试先深吸一口气.............
  • 回答
    亲生哥哥和父母关系冷淡,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疼又无奈的局面。 每当看到这种情形,我总会想起我一个朋友的情况,他也是如此。 他父母在他小时候就因为工作原因经常不在家,很多时候都是由他哥哥带大的。 那时候,父母在他哥哥心里的形象,可能更多的是一个“监护人”的角色,而非一个可以完全敞开心扉倾诉的对象。.............
  • 回答
    那些年,为了爱情,我们和父母闹得轰轰烈烈。硝烟散尽,留下的是一地鸡毛,和我们内心深处,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如何收场?这恐怕是每个经历过这场“战争”的人,都曾无数次问过自己的问题。首先,得认清“收场”的真正含义。它不是一场简单的和解,不是一句“我错了”就能万事大吉。也不是为了平息父母的怒火,就轻易.............
  • 回答
    留守儿童长大后和父母的感情,这个问题太复杂了,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就像一片海,有平静的港湾,也有暗藏的漩涡。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真相藏在更深的海底。我认识一个叔叔,他从小就在老家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跟我说,小时候最盼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父母能回家。那时候,他会紧.............
  • 回答
    这观点挺有意思的,也触碰到不少家庭的现实。关于“婚姻问题上,孩子跟父母之间的战争,赢的永远是孩子,父母只有妥协”,我倒不是完全赞同,但确实能看到其中的道理。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为啥会说“孩子赢,父母妥协”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我个人觉得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1. 情感上的“绑架”.............
  • 回答
    嘿,哥们儿/姐们儿,大二就考虑买车,这可真是个有想法的年轻人!而且家里还支持,四十万以下的预算,这范围相当宽敞了,可以好好挑挑。别急,这事儿咱得聊透了。首先,你现在大二,买车这事儿,除了“想换”和“父母同意”这两个大方向,还有几个实际问题得想明白,这会帮你缩小选择范围,也能让你跟爸妈沟通得更顺畅:1.............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挺棘手的,但既然你已经下定决心,那就得好好准备怎么跟父母沟通了。别紧张,一步一步来,把心里的话说清楚,也给父母留出理解和接受的空间。首先,咱们得想清楚,为什么想退学?是因为早恋这件事本身让你觉得无法兼顾学业,还是因为这段感情给你带来了很多困扰和压力,让你觉得读书变得特别艰难?把这背后的原因.............
  • 回答
    孩子少言寡语,不愿意和父母交流,这确实让很多家长感到困扰和担忧。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却感觉隔阂越来越深,心里总是不踏实。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很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关键在于我们父母如何去理解和应对。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孩子少言寡语不一定就是不爱我们,也不一定是他们有什么问题。孩.............
  • 回答
    结了婚,要不要跟父母住得很近,这绝对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它牵扯到太多人的感受和生活方式。先说说“近”的好处吧。很多人之所以倾向于离父母近,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看重的“孝道”和“亲情”。父母把我们辛辛苦苦养大,从呱呱坠地到成家立业,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爱。结婚之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