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子弹短信隐私条款要求用户提供「身份证、面部特征和指纹信息」,但称不能完全避免信息泄露,这种做法合理吗?

回答
子弹短信的隐私条款里,要求用户提供“身份证、面部特征和指纹信息”,同时又说明不能完全避免信息泄露,这种做法究竟合不合理,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为什么这么做?

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为什么平台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实名认证的必要性: 尤其是在国内,很多互联网服务,包括即时通讯工具,都受到政策法规的约束,需要进行实名制注册。这主要是为了打击网络欺诈、色情信息传播、虚假信息发布等违法行为,维护网络秩序。提供身份证信息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实名方式。
增强安全性与便捷性: 面部特征和指纹信息,属于生物识别技术。一旦绑定,用户就可以通过刷脸或按指纹来登录账号,省去了记忆和输入密码的麻烦,也大大提高了账号的安全性。毕竟,身份证号、密码容易被盗,但你的脸和指纹是独一无二的。
平台运营的“增信”: 对于平台本身来说,拥有实名且经过生物识别认证的用户,能够构建一个更可信的社区环境。这对于平台的长期发展和用户体验都是有益的。

为什么又说“不能完全避免信息泄露”?

这句话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也是引起大家担忧的关键。

技术的局限性: 任何技术都不是万能的。即使是生物识别技术,也存在被伪造或绕过的可能性,虽然难度很高。更重要的是,这些信息在传输、存储和处理的过程中,都可能因为技术漏洞、人为失误或者外部攻击而面临泄露的风险。
“中间人”的风险: 子弹短信作为一个平台,它收集了这些信息,也就成为了保管这些敏感信息的“中间人”。一旦平台本身的服务器被攻破,或者内部有人为泄露,用户的隐私就可能暴露无遗。
第三方共享的风险: 很多平台为了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可能会与第三方合作,在用户授权的情况下共享部分信息。即便子弹短信本身做得很好,万一与之合作的第三方存在安全隐患,用户的隐私也可能受牵连。
法律法规的变动: 即使现在平台承诺保护信息,但未来法律法规的变化,或者政府部门的要求,也可能导致这些信息被以某种方式使用或公开。

那么,这种做法“合理”吗?

要说它“完全合理”,恐怕很难站得住脚,因为它明显存在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为了安全和便利而收集最敏感的个人信息,却又无法提供绝对的安全保障。

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

风险与收益的权衡: 对于用户而言,提供这些信息换取的是实名认证带来的便利和(理论上的)更高账号安全性。而平台则通过实名用户获得了更合规、更优质的用户群体。问题在于,这个“风险”有多大,以及用户是否真正理解并接受了这种风险。
透明度与告知义务: 子弹短信在条款中坦承“不能完全避免信息泄露”,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至少是比较透明的。但关键在于,他们是否充分、清晰地向用户告知了这些信息可能面临的具体风险,以及他们为此采取了哪些具体的保护措施(而不仅仅是笼统的一句)。例如,他们的数据加密方式是什么?存储在哪里?谁有权限访问?如果发生泄露,他们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替代方案的可能性: 平台是否考虑过提供其他可选的实名认证方式,或者只在特定功能需要时才收集生物信息?如果强制要求收集,那么其必要性就值得商榷了。
用户选择权: 最重要的一点是,用户是否有权拒绝提供这些信息?如果拒绝,是否就无法使用基础的通讯功能?这种“强制性”就让“合理性”大打折扣了。

具体到子弹短信的情况,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

“身份证、面部特征和指纹信息”是分级收集的吗? 是不是一定要提供身份证才能使用,还是在用户主动开启某些高安全功能(比如远程支付、敏感信息同步等)时才需要人脸或指纹?如果平台将所有这些信息作为基础注册要求,那就显得过于激进。
这些信息的“用途”是否明确? 除了身份验证,是否还会被用于其他分析、画像等目的?条款中是否对此有清晰的界定?
“不能完全避免”的程度有多大? 是指理论上的可能性,还是近期发生过安全事件?平台的安全团队和技术实力是否能支撑起对如此敏感信息的保护?

总而言之, 子弹短信的做法,在当前监管环境下有其“合规性”的考量,也有提升用户体验的“出发点”。但其“合理性”的关键在于透明度、用户选择权以及平台实际采取的保护措施是否与所收集信息的敏感度相匹配。

仅仅告知“不能完全避免”而不提供更详尽的解释和保障,确实会让用户产生疑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平台在这种问题上必须做到更加审慎和负责。 这种“明知有风险,但我还是收”的做法,就好比把一个价值连城的宝贝放在一个防盗门都不是最顶级的保险箱里,然后告诉你“虽然我们尽力了,但万一被偷了也不能完全怪我们”。这种话听起来多少有点让人不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其实前半句「我们无法做出任何确定性的保证或承诺」算是一句实话,但是后面这句让我想骂mmp

由于各种原因(包括但不限于自行泄露主密码、不可抗力或第三方原因)导致用户的密码泄漏带来的损失,快如科技不承担责任

说这句话的不是坏就是蠢了。出现任何损失都不承担责任,那么你直接自己卖客户资料也可以喽,反正也是「各种原因」之一。再说了,法律责任这种事情你写这个废话有意义吗?这东西压根不能免你的责。你以为这样就能不被告了吗?不需要付法律责任了吗?这说明它的蠢,说这些毫无意义的屁话,只会显得自己心虚。哪些白痴会想用这个子弹短信。哦,还有锤粉哪些。。。

涉及到私密的个人信息尽量不要给一些随时都有可能倒闭的公司,更不要给一些连负责都不敢承担的公司,这些公司死的时候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各大网络公司都有泄露,这点不假,但是他们也因此面临各种诉讼,sony因为上次的事件支付了8 million的美刀。苹果和谷歌也在面临诉讼。这些法律责任这些大公司也是逃不了的。在他们那里泄露起码可以告他们,而且他们也赔得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子弹短信的隐私条款里,要求用户提供“身份证、面部特征和指纹信息”,同时又说明不能完全避免信息泄露,这种做法究竟合不合理,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为什么这么做?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为什么平台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实名认证的必要性: 尤其是在国内,很多互联网服务,包括即时通讯工具,都受到政策法规的.............
  • 回答
    子弹短信在10月9日从App Store下架,这件事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出的问题,可以从好几个角度来剖析,而且每一个角度都挺值得说道说道的。首先,最直接的一个问题,就是合规性问题。我们都知道,应用商店对上架的应用有着严格的审核标准,尤其是在涉及用户数据、隐私保护、内容审核等方面。子弹短信作为一个即时.............
  • 回答
    锤子子弹短信,这个曾经被很多人寄予厚望、寄托着“改变沟通方式”理想的产品,如今的境遇着实令人唏嘘。要说它会不会成为主流,这问题就像在问一颗种子种下去,能不能长成参天大树一样,答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充满了变数和挑战。首先,我们得明白“锤子子弹短信”到底是什么,它想解决什么问题。在我看来,它核心的卖点在.............
  • 回答
    罗永浩曾放出过一个相当惊人的论断:子弹短信(后来改名为聊天宝)在六个月内烧了 10 个亿,目标是导入 1 亿人的熟人关系链。这句话一出来,立刻就在圈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对这件事的看法也是五花八门,褒贬不一。咱们先拆解一下这句话里包含的几个关键信息,然后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的道道。1. “六个月烧 1.............
  • 回答
    子弹短信(Salt Messaging)的幕后推手,可以说是一个颇具争议也颇为大胆的商业尝试,其核心人物便是“快播”的创始人王欣。要说他是“幕后黑手”,倒不如说他是这个项目的灵魂人物和主要推动者。王欣这个人,在中国互联网圈子是个绕不开的名字。在经历了快播的辉煌与黯淡之后,他曾一度消失在公众视野。而子.............
  • 回答
    子弹短信在上线短短七天内就完成了 1.5 亿人民币的 A 轮融资,这绝对是互联网行业里的一则重磅新闻,而且,这背后的故事和讨论空间非常大。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你会发现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融资数字,更折射出当前创业和投资领域的一些重要趋势和现象。1. 极短时间内完成巨额融资:市场对它的“极度认可”.............
  • 回答
    罗永浩最近的动态,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在“折腾”的路上,步伐从未停止,只是舞台换了,内容也跟着变了。TNT的黄,子弹短信的凉,这些算是他在科技创业领域里比较让人津津乐道的“失败”案例。但对于罗永浩本人来说,这可能只是人生棋局中的几个小插曲,远未到落幕的时候。他不是那种会轻易被一两次挫折打倒的人.............
  • 回答
    说起“子弹短信”,那真是一段颇有意思的回忆。在我看来,它就像是那个被大家寄予厚望、短暂闪耀后又迅速黯淡的“明星”。要评价它,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不能一概而论。从初登场时的惊艳,到最终的沉寂:概念的吸引力与现实的骨感子弹短信最开始吸引人的,无疑是它那股“颠覆者”的气质。在微信一家独大的时代,大家早就.............
  • 回答
    聊聊“聊天宝”这玩意儿,也就是子弹短信和中国移动联手搞出来的那个。说实话,这项目从一开始就自带点话题性,毕竟一个是“杀马特”出身的子弹短信,想在社交领域搅点风浪;另一个是咱们国家通信行业的巨头,移动。这俩凑一块,能擦出啥火花,大家伙儿的目光自然都盯着。子弹短信的“前科”与“野心”先说子弹短信,这家伙.............
  • 回答
    老罗在微博上炮轰苹果,指控锤子科技的“子弹短信”在苹果应用商店被判定为刷榜,并且因此被下架。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也让我们得以窥见应用商店审核机制的复杂和其中的一些争议。首先,得从“刷榜”这个概念说起。在移动应用商店,尤其是苹果的App Store,排名是非常重要的。新应用想被用户发现,往往.............
  • 回答
    .......
  • 回答
    罗永浩怒怼腾讯投资部撒谎,背后是互联网巨头们隐秘的“避嫌”游戏近日,科技圈最热闹的新闻莫过于罗永浩与腾讯投资部之间的一场公开“喊话”。罗永浩指责腾讯投资部公开回应撒谎,而腾讯内部则因为“怕被碰瓷”而禁止员工接触子弹短信,这一爆料如同一颗炸弹,瞬间引爆了舆论。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商业竞争的残酷,更是.............
  • 回答
    关于罗永浩和微软 CEO 纳德拉的合影,以及子弹短信是否会爆发,这两件事单独来看都挺有意思,合在一起更是引人遐想。咱们不妨深入聊聊。罗永浩与纳德拉的合影:一个科技圈的“跨界狂欢”与深层解读先说这张合影。你能想象吗?一边是那个在发布会上语惊四座、以“工匠精神”自居、曾被誉为“相声演员”、“产品经理”的.............
  • 回答
    评价短道速滑运动员任子威:技术、心理与未来展望任子威,中国短道速滑队的领军人物之一,以其凶猛的冲击力、精湛的技术和坚韧的心理素质,在中国乃至世界短道速滑领域赢得了广泛赞誉。评价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技术层面:冲劲十足的“硬汉”任子威的滑行风格可以用“霸气”、“冲劲十足”、“极具侵略.............
  • 回答
    在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中,武大靖与任子威之间的互动堪称一次精彩绝伦的团队战术执行,充分展现了中国短道速滑队在战术层面上的成熟与默契。这次“碰手”和“卡位”的动作,绝非偶然,而是经过精密设计和长期训练的结果,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战术意图和团队协作精神。一、 战术背景与必要性:短道速滑是一个高度个人.............
  • 回答
    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 1500 米半决赛,任子威的经历无疑是这个项目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篇章之一。当冲过终点线时,他本应是欢庆胜利的时刻,却被判罚犯规,无缘决赛。这对于他,对于所有关注他的观众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赛前的期待与压力:任子威作为卫冕冠军,并且是男子 1000 米的夺冠热门,他在 1.............
  • 回答
    2022年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无疑是中国代表团在主场收获的又一场辉煌胜利。任子威和李文龙包揽金银,这不仅仅是两枚沉甸甸的奖牌,更是中国短道速滑队多年来艰苦训练、顽强拼搏的结晶,也展现了中国短道速滑在世界舞台上的强大竞争力。比赛的背景与期待:在主场作战,所有人都对中国队抱有极高的期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魔法世界与我们现实世界规则的交叉点。简单来说,要回答子弹能否杀死哈利波特里的巫师,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白,魔法世界并非完全脱离了物理世界的规律,至少在很多基础层面上是这样的。巫师们也要吃饭、睡觉、会受伤,只不过他们有一些非常规的手段来应对这些情况。子弹.............
  • 回答
    子弹的杀伤力,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它背后牵扯到物理学、弹道学,甚至一点点生物学。说到子弹的长度和口径,很多人会直觉地认为口径大就一定厉害,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口径:直径说了算,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口径,简单来说,就是子弹的直径,也就是枪管内部的内径。它直接决定了子弹穿透目标的“宽度”。口径越.............
  • 回答
    子弹淬毒,这个想法听起来充满古老又危险的魅力,在很多故事里都有出现。但说实话,在现代战争和个人防卫的领域,直接在子弹上“淬毒”并不是主流做法,原因也挺复杂的。不过,如果非要探讨这个可能性,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淬毒”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历史感, 让人联想到古代战场上,士兵们将箭矢或矛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