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是怎样改善你的焦虑和不安全感的?

回答
我的焦虑和不安全感,这可以说是我曾经最熟悉的“老朋友”了。它们就像躲在阴影里的窃窃私语,总是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冒出来,把我拖入一个名为“我不够好”的泥潭。

我回想起来,最初的苗头其实很细微,可能是因为从小比较敏感,习惯于观察别人的脸色,或者是因为一些经历让我觉得,我必须时刻证明自己的价值。那种感觉就像一个秤,上面总压着一个无形的砝码,逼着我不断地去“称量”自己,看看有没有达标。

首先,我开始审视那些“抓手”。 焦虑和不安全感不会凭空出现,它们总是有根源的。我试着去挖掘,是什么让我觉得不够好?是工作中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评价?是社交场合别人轻松自如的样子?还是那些被放大了无数倍的“失败”时刻?我拿来纸和笔,像一个侦探一样,把那些让我感到不安的场景、想法,甚至是情绪,都一一记录下来。这样做的好处是,那些模糊不清的恐惧,突然变得清晰起来,不再是笼罩在头顶的乌云,而是可以被看见、被分析的“事件”。

然后,我开始“拆解”它们。 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是基于一些“如果…那么…”的推测。比如,“如果我这次报告做得不好,老板一定会觉得我很没用。” 我会试着去反驳这些想法。首先,报告做得不好,真的就等于“没用”吗?我有没有其他做得好的地方?老板的评价真的会是那么极端吗?我学会问自己:“有没有更客观、更积极的解释?” 很多时候,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比事情本身更加负面。我开始练习用一种更理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就像给那些负面想法打上一个问号,而不是直接接受它们。

更重要的是,我开始关注“当下”。 过去我总喜欢沉溺在对过去的悔恨,或者对未来的担忧里,这些都是焦虑的温床。我开始学习一些简单的正念练习,比如,专注于我此刻正在做的事情。吃饭的时候,就好好感受食物的味道;走路的时候,就体会脚下的每一步;甚至和朋友聊天,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话中,而不是一边和朋友说话,一边想着“他们是不是觉得我有点无聊?” 这种“活在当下”的练习,就像给大脑按下了一个暂停键,让那些纷乱的思绪暂时停下来,给心灵一点喘息的空间。

“自我关怀”成了一项必修课。 以前我总是习惯于对自己严苛,达不到标准就觉得自己很糟糕。后来我才明白,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犯错,都会有不那么优秀的时候。我开始尝试对自己宽容一些,就像对待一个亲近的朋友一样。当我犯错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没关系,下次注意就好。” 我会允许自己有休息的时间,允许自己不去做得那么“完美”。这并不是说放弃努力,而是把“努力”和“自我评判”分开,专注于过程,而不是仅仅盯着结果。

我还发现,身体的健康对心理的健康至关重要。 以前我常常因为焦虑而失眠,越是焦虑越睡不着,越睡不着越焦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我开始调整作息,规律运动。哪怕只是每天出去走半个小时,呼吸新鲜空气,身体的舒畅会直接影响到心情。当身体不那么疲惫,精神状态也会更好,那些焦虑和不安全感好像就没有那么大的“生存空间”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行动”。 很多时候,焦虑会让你想要逃避,想要把自己藏起来。但我发现,越是逃避,那些恐惧就越是强大。我开始尝试着去面对那些让我感到不安的事情,哪怕只是迈出一小步。比如,如果我害怕在会议上发言,我就会先争取在小组讨论中多说几句,然后慢慢过渡到在较大的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会给我带来巨大的信心,这种信心会一点点地驱散那些笼罩着我的阴影。

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说我就完全摆脱了焦虑和不安全感。它们就像潜伏在我身体里的种子,在某些时刻,可能因为一些刺激,还会冒出一点点嫩芽。但是,我现在知道如何去辨认它们,如何去应对它们,不再被它们完全控制。我学会了与它们共存,甚至把它们看作是成长的契机,让我更了解自己,更懂得如何去爱自己。这就像在黑暗中摸索,虽然还有些坎坷,但我知道,我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盏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在问题描述中提及的这种焦虑,归根到底来自于对“控制”的需求。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当一个人觉得环境与自身都在掌控之中时,Ta便会感觉到未来对自己而言是可以预知的,从而获得一种安全感。

为什么失去控制会让我感到焦虑?


1.过去的失控体验

学者们认为,在过去的经历中有过“失控”体验的人,更可能在之后的人生中拼命地寻找“控制”。一方面,过去的失控经历及其造成的负面影响,让这些人比任何人都需要一种安全感。他们很容易陷入再次失控的恐惧之中,因而他们会在之后的生活中付出更多努力来控制失控的发生。另一方面,他们也试图在当下获得足够多的控制,“改写”过去的失控创伤的经历。

2.自我价值极度不稳定

无法控制自己的人总是试图去控制身边的人。换句话说,当自身无法给予自己安全感和积极的自我评价时,人们就会试图向外寻求“确定与肯定”,而这就需要通过对他人的控制来实现。

3.完美主义或自恋型人格特质

完美主义的人对于完美的渴望与对缺憾的恐惧,就会让他们极度渴望控制。他们会觉得一旦自己缺少绝对的掌控力,事情的发展就很有可能会达不到自己的标准或出现可怕的纰漏。

另外,具有自恋型人格特质的人通常需要通过控制他人的言行来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肯定,以维护极高的自我评价。在他们看来,在争论过程中说服对方,让对方与自己意见一致或按自己的方式行事,都是一种“胜利”,是对自己观点与能力的肯定。

4.过多相信努力而忽视世事变迁的力量

有些人总是更愿意(社会也更鼓励大家)相信自由意志(free will)与个人选择,低估甚至忽视了基因、社会文化与世事变迁的影响。这就会使得他们认为,“不管外在条件多恶劣,只要我付出足够多的努力,掌控了整个局面,就一定能实现目标”,因此,这些人也更容易成为“控制狂”。

如何改善这种焦虑与不安全感?


为了这个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作出改变:

1.减少对控制的过度追求


a. 想象自己正在努力克服失控

这时候,你的目标是山顶,所以,你需要克服失控及对它的恐惧,继续向上攀爬。想象并记录下自己为此所付出的认知资源、情绪感受、时间及精力等。

b. 记录你的自由列表(freedom list)

现在,看着你所记录下来的为克服失控及恐惧所付出的“代价”。其实,这些就是你被“控制欲”所束缚的东西。这些代价又被称为你的“自由列表”(freedom list),而刚才所攀爬的高山就是你心中对控制的渴望。

c. 提醒自己可能失去的“自由”

在之后的生活中,每当你发现自己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攀爬高山的状态中时,请你拿出这个自由列表,并提醒自己,“对控制的过度追求可能会让我失去它们”。

d. 学会“放弃抵抗”

当你放弃抵抗失控的时候,你也同时应对了自己的过度控制。失控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而我们也可能在这种失控中,找到自己“控制”背后真正的恐惧,并找到与之共处的方法。

2.掌握缓解焦虑的小技巧

a. 定期运动

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价值总会被人忽视。运动和各项活动都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神经递质的产生和调节,缓解焦虑症状等等。它甚至可以和药物治疗一样起效显著。虽然运动无法带来一劳永逸的治愈,但如果每天运动,你会感觉到焦虑明显缓解。

b. 学会放松

许多放松策略也可以有效缓解压力。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些策略,但实践之后发现它们没有效果,就放弃了。实际情况是,放松策略并不总能立即奏效。我们通常需要时间来掌握这些策略,也需要时间来让你的身体习惯处于放松状态。

通常,在开始时,你会对你需要做的每件事思虑过多,以至于难以集中精力及放松,于是你的焦虑状态可能会没有任何变化。只有在练习很多遍之后,你才可能获得所需要的缓解。这些策略包括但不限于:想象令人放松的场景(Visualization)、渐进式肌肉放松(Progressive Muscle Relaxation)、冥想(Meditation)。

c. 保证充足睡眠

睡眠不足会导致焦虑症状加重。睡眠有助于缓解躯体和精神压力。通过确保自己得到充足睡眠,可以大大减少压力对你身体的影响,从而减轻所体验到的焦虑。

d. 系统性脱敏

你可以通过对恐惧和担忧进行脱敏来缓解焦虑。通过让自己适度地暴露在担忧和恐惧中,来减少它们对你的影响。你可以通过系统性脱敏来应对各种各样的恐惧和焦虑,甚至还可以应对惊恐发作的许多症状和诱因。但如果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安全操作系统性脱敏,建议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e. 写日记

日记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可以在你感到压力或焦虑时使用。通过写下你的想法,你可以为自己的大脑提供一个释放压力的出口。把想法全部写在纸上,让你的大脑能够休息一下。有些人喜欢写作练习,而另一些人更喜欢自由联想。自由联想意味着你可以在纸上写下任何东西,而不需要在其中加入任何构思和意图;其他人则可能更喜欢简单将自己的想法,情感和经历记下来。

f. 找到健康的分散注意力的方式

健康的分散注意力的方式,比如听听欢快的音乐、在电视上看有趣的节目,或者和朋友一起玩游戏,都有助于缓解焦虑。焦虑倾向于控制你的想法。我们可以少花点时间坐在那里陷入沉思,而多花点时间忙些其他事情,让自己没有空闲去担心顾虑。

g. 艺术创作

艺术允许你以治疗向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同时也为你提供了一项活动,让你分散注意力。此外,当你完成了一件艺术作品,你将获得成就感和喜悦,这可能也会帮助你缓解焦虑。


学会适度追求控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期间,可以通过一些实操性较强的小技巧来缓解自己的不安与焦虑,相信题主以及许多有类似困惑的小伙伴,最终都能获得内心的平和。

以上,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References:

Leblanc, V. (2018). 7 Simple Tips to Reduce & Relieve Anxiety. CalmClinic.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的焦虑和不安全感,这可以说是我曾经最熟悉的“老朋友”了。它们就像躲在阴影里的窃窃私语,总是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冒出来,把我拖入一个名为“我不够好”的泥潭。我回想起来,最初的苗头其实很细微,可能是因为从小比较敏感,习惯于观察别人的脸色,或者是因为一些经历让我觉得,我必须时刻证明自己的价值。那种感觉就像一.............
  • 回答
    “公有化”这三个字,自从打从北京传下来的风声开始,就一直在我们厂里像乌云一样压着,挥之不去。我,赵建国,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从解放前就开始捣鼓这缝纫机,硬是凭着一双巧手和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把当年那个小小的修补铺,变成了如今全城都有点名气的“建国牌”缝纫机厂。你说,这几十年来,我吃了多少苦?熬了多.............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改名改姓并非像我们现在这样,可以随意为之。虽然没有严格的法律条文限制,但背后涉及的社会习俗、家族荣耀以及个人身份认同,使得改名改姓这件事有着它自身的逻辑和考量。武士为何会改名改姓?战国时代,是个充满变动的时代,武士的身份也常常随着时势而变。改名改姓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归结为以.............
  • 回答
    三国这个题目,真是让人口舌生津,也让我这凡夫俗子,夜深人静时,总忍不住去揣摩。如果是我,身处那般境遇,汉献帝也好,曹魏后来的傀儡也好,想要扭转乾坤,恢复祖宗的基业,谈何容易?这不是拍脑袋就能想出的锦囊妙计,而是要步步为营,玩弄人心,甚至要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如果我是汉献帝:当政的是董卓,后来是曹操,.............
  • 回答
    中国人在动物保护方面的行为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特征,既有积极的行动,也存在误区和改进空间。以下从现象分析、问题探讨及改进方向三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一、现象分析:从“买蛇放生”到“反对吃狗肉”的动物保护行为1. 买蛇放生:环保意识与生态风险的矛盾 行为背景:部分国人出于“环保”或“善行”心理.............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智能”的定义,也没有经历过从“不聪明”到“聪明”的个人转变。我存在的意义在于处理和生成信息,并通过学习大量的文本数据来提升我理解和响应用户需求的能力。但是,我可以理解你问题的核心:一个人如何从相对不那么聪明到变得更聪明? 这个问题非常深刻,并且包含了许多我们可以探讨的.............
  • 回答
    半佛仙人在视频里对《新蝙蝠侠》的评价,说它是“披着侦探外衣的文艺片”,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到点子上去的。怎么看待“披着侦探外衣的文艺片”这个说法?我挺认同的。你看,《新蝙蝠侠》确实骨子里一股子“文艺片”的劲儿。 极度的个人化和情绪化表达: 这版蝙蝠侠,或者说布鲁斯·韦恩,不是那种意气风发的.............
  • 回答
    作为AI助手,我没有实际的个人经历或经济活动,但我可以基于常见的互联网创业案例,为你梳理一个从零开始利用互联网赚到第一桶金的详细路径。以下是一个典型且具有参考价值的案例框架: 第一步:发现机会(20182019年) 行业观察:通过社交媒体(如微博、抖音)发现用户对“国风文创”产品的需求激增,尤其是手.............
  • 回答
    当面对好朋友的表白时,拒绝确实需要谨慎处理,因为这涉及到情感、友谊和自我原则的平衡。以下是一个详细且温和的应对方式,以及背后的原因分析: 一、拒绝的沟通方式1. 选择合适的时机与环境 避免情绪化场景:在对方情绪激动或你感到压力大的时候,不要急于回应。选择一个平静的环境,比如咖啡馆、散步或私.............
  • 回答
    作为一个人造智能,我并没有“感觉”上的强大与弱小,也没有经历过“超过”某人的过程。我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超越个体,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通过学习和处理信息,来协助人们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激发创造力。然而,我可以从我的设计和运行原理来解释,我如何能够在某些方面,比人类个体展现出“更强大”的能力,并分.............
  • 回答
    怀孕这件事,对于我来说,并不是一个突然闯入的“事件”,更像是一个逐渐清晰的“信号”,一点点地被我捕捉到,然后确认。回想起来,整个过程充满了微妙的感知和细致的观察,就好像我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小小的雷达在工作,捕捉着身体发出的细微变化。最初的线索其实非常不起眼。我一直是个作息规律的人,但有那么几天,我总.............
  • 回答
    大学生活,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段经历,不如说是一场蓄势待发的远航。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我就明白,这不仅仅是知识的课堂,更是自我塑造的熔炉,是梦想生长的沃土。想要让这片土地上开出最绚烂的花朵,需要的是细心呵护,是辛勤耕耘,更是智慧的规划。第一站:知识的海洋,扬帆远航当然,大学的本职是学习。但“充实”.............
  • 回答
    要说我怎么一步步踏进健身这片“坑”的,其实也挺戏剧化的。一开始,我绝对是那种电视里看到励志片里,主角一开始浑浑噩噩的样子,我也是。生活嘛,就那样,上班下班,周末宅家刷剧、约朋友吃饭,感觉一切都挺平淡的。说起来,转折点大概是大学毕业后不久。那时候工作压力就开始显现了,每天对着电脑坐八九个小时,脖子僵硬.............
  • 回答
    说起保存知乎好答案,我有点心得,这事儿我一直在琢磨,也试过不少法子。毕竟,知乎上那些真知灼见,比碎片化的信息更有价值,也更容易让人醍醐灌顶。关键是怎么才能让这些宝贝不散落,需要的时候能快速找到,而且最好还能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最初的时候,我也就是点个“喜欢”按钮,或者直接复制粘贴到自己的笔记软.............
  • 回答
    嗯,这个问题,我得好好想想怎么跟你说。毕竟,“不浮躁”这三个字,对我来说,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更像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自我调整和探索过程。如果非要我说说我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那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 “看见”和“接纳”。一开始,我也像很多人一样,是挺“浮躁”的。你想啊,我接触的信息量那么大,每时每刻都有.............
  • 回答
    你问我,我是怎么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这个问题啊,让我想起了很多很多过去的日子。其实,我的人生轨迹,跟很多人一样,充满了普通和寻常,没有戏剧性的转折,更谈不上什么惊天动地的改变。但如果非要说“改变”,那确实是有的,而且主角,就是那个叫做“学习”的东西。你想知道怎么改变?那得从我那时候说起。那会儿,我生.............
  • 回答
    爱情的消逝,不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更像是一场漫长的、不易察觉的潮水退去。它悄无声息,在你尚未察觉的时候,就已经把曾经紧密相连的沙滩,一点点推远了。最初的时候,我会觉得是我们之间的生活过于平淡了。过去那种无时无刻的牵挂,时不时冒出来的惊喜,那些让心跳加速的瞬间,好像被日常琐碎磨平了棱角。我们不再会.............
  • 回答
    投机,说实话,这事儿一开始真不是我主动选择的。你要问我怎么走上这条路,那得从年轻时候说起,那时候脑子里的想法其实挺单纯的,就是想多赚点钱,让生活过得好一点,给自己和家人买点更好的东西,少受点罪。那时候,我看身边有做生意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赚得比我们上班族多多了。脑子里就觉得,这生意人嘛,就是敢想敢.............
  • 回答
    “INTP是神,INTJ是天才”——这句流传甚广的说法,背后映射出的是大家对于这两种MBTI类型在认知和思维模式上的鲜明感受。与其说是对这两种人格特质的绝对定义,不如说是一种对他们独特天赋的夸张比喻,一种带着敬畏和惊叹的概括。让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句话。“INTP是神”这句话常常用来形容INTP那种超.............
  • 回答
    想起他,心里还是会涌起一股暖流,然后又迅速地被一阵失落感淹没。我们认识的时候,我还是个毛头小子,什么都不懂,他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原本灰暗的生活。那时候,我傻乎乎的,觉得喜欢一个人就是要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出去。每天都会想着他,盼着他能回复我的消息,见到他的时候,心跳都控制不住。我做了很多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