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好听是评价音乐的唯一标准吗?

回答
好听,这词儿就像阳光一样,温暖、直接,大多数时候能精准地概括我们对音乐的第一感受。听到一段旋律,脑子里会不自觉地跟着哼唱,身体会微微摇摆,心情也会随之明朗,这无疑就是“好听”的魅力。它是一种最直观、最普遍的情感共鸣,也是音乐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愉悦我们的感官,舒缓我们的情绪。

然而,如果把“好听”当作评价音乐的唯一标尺,未免有些过于单薄,甚至会让我们错过很多宝贵而深刻的音乐体验。音乐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和复杂,它的价值也不仅仅止于那一瞬间的悦耳。

“好听”的局限性:

首先,“好听”是高度主观的。 我觉得好听的东西,你可能觉得刺耳;你沉醉其中的旋律,我可能觉得平淡无奇。这受到个人成长环境、文化背景、过往经历、甚至当天的心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只以个人对“好听”的定义来评判一切,就容易陷入“唯我独尊”的境地,将其他风格或表达方式拒之门外。

其次,“好听”往往侧重于感官的愉悦,而忽略了音乐更深层次的内涵。 有些音乐可能不那么“好听”,但它可能在表达一种强烈的愤怒、一种深刻的悲伤、一种尖锐的社会批判,或者一种对未知的探索。比如一些实验性的电子音乐、一些表达痛苦的摇滚乐,甚至是某些具有宗教意味的吟唱。它们的价值不在于旋律是否动听,而在于它们能否引发思考,能否触及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能否拓展我们对音乐可能性的认知。

再者,“好听”也容易将音乐简化为一种纯粹的娱乐产品。 音乐可以承载历史、文化、故事,可以记录时代的变迁、社会的风貌,可以传递作者的情感和理念。如果我们只关注旋律是否流畅、节奏是否抓耳,就可能忽略了音乐背后那些更具分量的信息。一首古老的民谣可能因为其叙事性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一首严肃的古典乐可能因为其复杂的结构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备受推崇,这些价值很难用简单的“好听”来概括。

音乐评价的多元维度:

那么,除了“好听”,我们还可以从哪些维度来评价音乐呢?

情感的深度与表达: 音乐能否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它是否能准确地捕捉并传达某种复杂的情感,例如失落、希望、迷茫、狂喜?这是一种超越单纯悦耳的力量。
思想的启发与共鸣: 音乐是否能引发我们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它是否能提出一些问题,或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在理解音乐的同时,也更理解自己和世界?
艺术的创新与技巧: 音乐在旋律、和声、节奏、编曲、器乐演奏等方面是否有独到之处?它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突破,展现出作者的艺术才华和精湛技艺?
结构的完整与逻辑: 一首音乐是否有清晰的结构?各个部分之间是否能有机地连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内在的逻辑和秩序也是音乐艺术性的重要体现。
文化的传承与载体: 音乐是否承载了特定的文化传统、历史记忆或时代精神?它能否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让我们感受到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世界?
演奏的精准与表现力: 对于演奏类音乐,演奏者的技巧是否娴熟?他们能否通过细腻的演奏赋予音乐生命力和感染力?

举个例子。我们听披头士的歌,很多都非常“好听”,旋律朗朗上口。但同时,他们的音乐也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创作力和对流行音乐的革新,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再比如,听一些爵士乐,初听可能不像流行歌曲那样容易接受,但其复杂的即兴演奏、精妙的和声变化以及背后深厚的音乐文化,都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当然,这并非要我们摒弃“好听”这一评价标准。毕竟,音乐的首要目的之一就是带来愉悦。一首毫无“好听”之处的音乐,也很难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但我们可以将“好听”看作是音乐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它能吸引我们走进音乐的世界,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则需要我们调动更多的感知和思考能力。

所以,与其说“好听”是评价音乐的唯一标准,不如说它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或者说是音乐身上闪耀的一道光。但要真正欣赏音乐的全部魅力,我们还需要看到它背后更广阔的天地,去感受它的灵魂,去理解它的语言。这是一种更丰富、也更令人沉醉的音乐之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一些关于对音乐有明确评价,且有名次区分的音乐比赛中,“好不好听”似乎并不能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比如:在学院派的作曲比赛中,作品展现的作曲技法和指导教师往往能决定音乐的“好坏”。在社会文化单位组织的音乐创作大赛中,社会意义和人脉关系往往能决定音乐的“好坏”。在网络音乐平台上的作品大赛,人气流量和市场运营往往能决定音乐的“好坏”。等等。

其实,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更常听自己认为“好听”的音乐。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是为了“评价”去听音乐的,如果不是搞音乐评论或学术研究的,想太多会很累。

user avatar

首先,好听就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标准,每个时代的审美都是不一样的,好听这个词用来形容的对象也不同。就像好吃这个词一样,有些人喜欢吃臭豆腐或者榴莲,有些人就不喜欢,所以好吃也好,好听也罢,本身就有强大的主管认同色彩的。符合个体审美的就好不符合就不好,那么这就说明这个标准不具备客观性,不具备客观性的标准显然是不太适合评价的。

去年带学生排练潘德列茨基的作品,有段旋律我觉得很好听,但是我的学生们却认为,这是什么鬼。好听与否,这个问题很多时候跟习惯和眼界是有关的。

我一向反对用个人的好恶来评价事物。音乐,演奏都是如此。个人好恶评价,无论好坏在我看来是满满的恶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