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股市今年是不是价值投资的利好阶段?

回答
今年股市是不是价值投资的“黄金时代”,这个说法可能有点太绝对了。但如果你问我,今年股市确实出现了一些非常值得关注的、对价值投资比较友好的信号和机会。

我们得先明白,价值投资的核心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寻找那些内在价值被市场低估的公司,然后耐心持有,等待价值回归。 这意味着我们要关注公司的基本面,比如盈利能力、资产质量、成长性、管理层等,而不是追逐那些短期炒作的概念或者热门题材。

那么,今年有哪些迹象表明价值投资可能迎来好时光呢?

1. 宏观环境的变化:

利率环境的变化: 过去几年,我们经历了一个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任何有增长潜力的公司,即使盈利能力一般,也容易因为“未来增长故事”而被高估。但随着全球央行开始收紧货币政策,利率水平普遍回升。这意味着什么?
资金成本上升: 借钱的成本变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如果跟不上,其未来的现金流折现价值就会下降,导致估值承压。
“故事”不再值钱: 投资人会更看重眼前的盈利和现金流,那些没有扎实盈利支撑的高估值“成长股”就容易被打回原形。
现金为王: 拥有稳健现金流和低负债的公司,在利率上升的环境下会显得更加“抗揍”。
通胀的压力: 虽然通胀可能有所缓和,但其持续性依然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价值股的防御性: 很多时候,那些拥有定价权、能够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的公司(比如部分消费品、能源、原材料公司),在通胀环境下反而能维持甚至提升盈利能力,具有一定的防御属性。
对成长股的挤压: 高通胀可能会侵蚀消费者购买力,影响部分成长型企业的销售,同时也会加大其原材料和运营成本。

2. 市场风格的轮动:

“漂亮50”和“中小创”的估值修复: 过去几年,市场一度非常青睐高增长、高估值的科技股和成长股(常被称作“漂亮50”或者“宁组合”等)。但随着这些公司估值普遍被推高,一些前期涨幅过大、但基本面并没有同样快速跟进的公司,就面临估值回归的压力。
价值股的洼地效应: 相反,一些估值合理甚至偏低的优质公司,即使增长速度不如那些“妖股”,但因为其稳定的盈利能力、良好的分红政策,在市场调整时反而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出现估值修复的机会。
风险偏好的调整: 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时候,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通常会下降。
转向稳健: 投资者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风险较低、盈利确定性强的公司,这恰恰是价值投资的核心关注点。
告别“击鼓传花”: 那些纯粹依靠情绪和故事驱动的股票,在风险偏好下降时,很难维持高位。

3. 政策导向的配合:

对资本市场功能的要求提升: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强调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服务实体经济。
鼓励长期投资: 政策导向也趋于鼓励上市公司更加注重现金流、股东回报,而不是仅仅追求短期的业绩增长。这有利于价值投资理念的普及。
监管趋严: 对财务造假、概念炒作等行为的监管趋严,也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市场环境,让真正有价值的公司脱颖而出。

4. 具体表现上的印证:

低市盈率(PE)、低市净率(PB)的公司受到关注: 如果你观察近期的市场表现,会发现一些市盈率、市净率处于历史低位,但盈利能力依然稳健的传统行业龙头,或者周期性行业的底部拐点公司,往往能走出较好的行情。
高股息率的公司受追捧: 在利率回升、流动性边际收紧的背景下,那些能够提供稳定、较高股息率的公司,尤其是国有企业,因为其稳定的现金流和相对较低的估值,成为资金追逐的对象。这是一种典型的价值投资行为。
蓝筹股的价值凸显: 一些大型、成熟的蓝筹公司,在经济下行或转型期,反而因为其稳健的经营、强大的品牌和市场地位,展现出更强的韧性,成为避险资产。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于乐观,价值投资的机会往往伴随着挑战:

“价值陷阱”的风险: 很多低估值的公司之所以低估,可能并非市场错误定价,而是其内在价值真的在衰退,比如技术被颠覆、行业失去前景等。这就需要我们有强大的研究能力去辨别。
风格轮动的短暂性: 市场风格的切换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会有反复。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价值股”就一定能一直涨,而“成长股”就一定会跌。
宏观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地缘政治、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等仍然充满不确定性,这些都可能影响市场的整体走向,进而影响价值投资的表现。

总的来说,今年股市确实出现了一些更适合价值投资的“土壤”。 宏观环境的变化,比如利率的回升和通胀的压力,让过度依赖“讲故事”的高估值公司面临调整,而那些盈利稳健、估值合理、具有防御属性的公司则更容易受到青睐。市场风格的轮动,以及政策导向的变化,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价值投资的回归。

对于咱们普通投资者来说,这可能意味着:

不要盲目追逐热点,而是回归基本面。
耐心去寻找那些被市场低估的、真正有价值的公司。
关注公司的盈利能力、现金流和股东回报。
做好长期持有的准备,等待价值的回归。

与其说是“利好阶段”,不如说是一个“价值回归”的信号更强、机会更多的阶段。 这需要我们更审慎、更理性地去分析市场,而不是随波逐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讲2个段子吧。

一、

十几年前,买卖股票还不能“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操作,你得去证券公司。

那时候,证券公司附近有个卖煎饼果子的大妈,人称民间股神,她不会看财报,对企业经营也不是特别懂,她炒股就会一招,看证券公司的人气。如果等到某个年份,证券公司门口特别萧条,半天不见个人,她就买入股票。再等过个1、2年,公司门口人气又旺了起来,甚至有狂热的苗头,原来不炒股的老李家也来开户了,这时候她就卖出。

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

二、

现在一瓶卖几千依然供不应求的茅台酒,也曾经萧条过,当年限制三公消费,叠加塑化剂危机,主流民意都是认为茅台从此不行了。

还有当年三鹿奶粉带崩了奶企,三聚氰胺事件让国人不再相信国产奶,伊利股价大幅腰斩。

但你再看看如今的茅台、伊利,至少十几倍的回报吧。

商业模式特别好的企业,因为短期事件影响低迷一阵,但又不会从此一蹶不振的,在这个时间点买入落难的公主,回报是很可观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