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永禄之变后朝廷对此事的反应?

回答
永禄之变,一场在日本战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足利幕府的末代将军足利义辉被三好三人众等势力杀害。然而,对于这场震惊朝野的暴力事件,彼时风雨飘摇的日本朝廷,其反应却显得颇为复杂和多面,远非简单的谴责或支持所能概括。

一、 震惊与悲痛:失去“天下人”的象征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朝廷上下对于足利义辉的遇害,都笼罩着一股深刻的震惊和悲痛。足利义辉,即便是在幕府权威日渐衰微的时代,他本人却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人物。他不仅以其娴熟的剑术闻名,更是一位在动荡时代试图挽救幕府权威、维护朝廷体面的“天下人”。他的死,不仅仅是一个将军的陨落,更是象征着一股能够维系旧秩序的最后力量的崩塌。

据史料记载,足利义辉在遇害前,曾有过“天下布武”的遗志,并试图与各地大名建立联系,希望借力重振幕府。他的死,使得这些希望随风而逝,朝廷失去了重要的依靠。因此,对于他的死亡,朝廷定然充满了惋惜和愤怒,只是这种情绪,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无力的悲叹。

二、 审时度势:在权力真空中的谨慎求生

然而,朝廷的反应并非仅仅停留在情感层面。在永禄之变发生后,日本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剧烈的动荡。三好三人众掌握了京都的实际控制权,而足利幕府的权力核心则陷入了彻底的真空。在这个关键时刻,朝廷的首要任务便是如何在这股新的权力浪潮中生存下来,并尽可能地保全自身的利益。

1. 承认现实,进行政治“交易”:

三好三人众掌握京都后,他们自然需要合法性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此时,朝廷就成为了他们最直接的“合作对象”。尽管三好氏是杀害幕府将军的元凶,但为了维持表面的秩序,朝廷也不得不与他们进行政治上的周旋。

拥立新将军: 永禄之变后,三好氏拥立了足利义昭(义辉的弟弟)为新的将军。朝廷在三好氏的主导下,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并参与了拥立仪式。这种做法,虽然有违道义,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朝廷避免被彻底边缘化,甚至被清洗的必要手段。通过参与拥立,朝廷至少能够保持与幕府形式上的联系,并在未来的政治博弈中留下一张牌。
颁发“纶旨”: 在拥立足利义昭的过程中,朝廷需要颁发“纶旨”(日本古代的一种命令形式)来确认其正统性。这是一种典型的“交易”,朝廷用象征性的权力换取了自身的安全和在政治舞台上的一席之地。这种“交易”在古代日本并不少见,尤其是在幕府权威衰落、各地势力犬牙交错的时期。

2. 表面上的谴责与暗地里的观望:

虽然朝廷在形式上与三好氏进行合作,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此认可了三好氏的行为。在公开场合,朝廷仍然可能表达对足利义辉遇害的遗憾,甚至对参与者进行某种程度的谴责。然而,这种谴责的力度和范围,很可能受到实际控制者的制约。

更重要的是,朝廷在幕后,很可能在暗中观察局势的发展,寻找能够恢复自身影响力的机会。他们会密切关注各路大名的动向,特别是那些有志于掌控天下、恢复幕府权威的势力。

三、 潜在的影响与长远考量

永禄之变对朝廷而言,是一次深刻的危机,但也孕育着新的契机。

削弱幕府对朝廷的钳制: 尽管幕府一直试图通过控制朝廷来巩固自身的统治,但将军的遇害,反而使得幕府的权威进一步下降。这在某种程度上,为朝廷在摆脱幕府的直接控制,争取更大的独立性创造了空间。
为织田信长崛起提供契机: 织田信长正是看到了幕府权威的彻底崩溃,以及三好氏在京都的短暂统治。他抓住机会,将足利义昭迎入京都,并最终拥立其为将军,从而掌握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主动权。朝廷在这一过程中,虽然被动,但其存在的合法性,为信长的行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朝廷的“默许”或“配合”,使得织田信长能够以“恢复幕府秩序”的名义,逐步扩张自己的势力。
重塑朝廷与权力者的关系: 永禄之变后的政治格局,促使朝廷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在国家政治中的定位。他们需要更加灵活地应对不同掌权者,并从过去的“依附”关系中,寻找一种更具弹性和自主性的生存之道。

总结来说,永禄之变后,日本朝廷的反应是一种复杂而现实的选择。 他们对足利义辉的死感到震惊和悲痛,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在严峻的政治现实中,审时度势,进行必要的政治“交易”,以求生存和保全。通过拥立新将军、颁发纶旨等方式,朝廷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与新权力者的联系,并在混乱的权力更迭中,为未来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这场悲剧,加速了幕府的衰亡,也为织田信长等新兴势力崛起提供了舞台,而朝廷,则在这场巨大的变革中,扮演了一个既被动又不得不积极参与的角色,试图在风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朝廷方面对于足利义辉的突然死亡并没有表现出非常的关注,只是在永禄之变发生半个多月后的六月七日例行追赠了足利义辉从一位左大臣的官位(《言继卿记》)。只不过自第四代将军足利义持之后的大部分将军追赠的均是太政大臣,只有寿命及执政时间不长的五代将军足利义量、七代将军足利义胜追赠的是比太政大臣略低的左大臣,此外足利义辉之父·前任将军足利义晴也是追赠的左大臣。

至于足利义辉与朝廷间的关系如何呢?其实倒是有几个例子,比如在正亲町天皇践祚时候,足利义辉向朝廷献上太刀及钱五百疋,只不过朝廷方面觉得太少了(《惟房公记》)。当时身在近江的流浪将军足利义辉恐怕确实不太富裕;弘治四年二月末,朝廷宣布改元了。本来改元的相关事项应是朝廷方面和幕府方面会商达成一致后予以实施,只不过这次朝廷找到的是拥有实权的三好长庆,与足利义辉完全没什么关系。足利义辉为表示抗议,仍然使用弘治年号;斋藤义龙也随机掺和了一下,通过政所执事伊势贞孝申请到了治部大辅的官位(《御汤殿上日记》)。本来应该作为武家官位推举人的将军足利义辉再次被晾在了一边,因当时伊势贞孝是站在三好长庆一方,与足利义辉则是站在对立面的。通过以上种种迹象,足利义辉与朝廷间的关系不能说佳,不少本该由将军出面处理的事项都无法参与。

值得注意的是,在多年后的元龟三年九月织田信长给时任将军足利义昭的那份著名的《十七条意见书》中的开篇首条第一句就是“光源院殿(即足利义辉)怠慢于参觐内里,最终没能得到神佛的庇佑”(《信长公记》),也从侧面反映出足利义辉与朝廷的关系。所以朝廷对于足利义辉之死并没有过于关注恐怕也就不难理解了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