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叫小粉红?

回答
“小粉红”(英文常译作 "Little Pink" 或 "Little Pinky")是一个在中国网络上流行起来的词语,主要用来形容 年轻的、狂热的、爱国的、有时表现出民族主义情绪的网民。这个词语的含义比较复杂,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包含了一些负面或讽刺的意味。

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

一、 词语的起源与演变

“小粉红”这个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11年,当时中国网络文学网站“红袖添香”上有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女性原创小说频道,叫做“粉红。”。这个频道以青春、言情、少女等题材为主,吸引了大量年轻女性用户。

后来,随着中国社会和网络舆论环境的变化,这个词逐渐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大约在201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小粉红”开始被用来指代那些在网络上积极捍卫中国国家利益、反对西方批评、支持政府政策的年轻网民。

二、 “小粉红”的核心特征

1. 年轻化 (Young Age): 这是“小粉红”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他们通常是出生在改革开放后,成长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一代,对国家崛起和民族自豪感有着深刻的体验。他们的年龄层主要集中在80后、90后甚至00后。

2.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 (Patriotism and Nationalism): 这是“小粉红”身份认同的核心。他们对中国怀有强烈的感情,倾向于认为中国是伟大的、进步的,并对任何批评或质疑中国政府、中国制度、中国历史的言论持高度警惕甚至敌对态度。

3. 网络活跃 (Internet Savvy): “小粉红”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精通网络语言、社交媒体和各种网络平台的使用。他们善于在网络上组织、传播信息、发起讨论,并能快速形成集体性的网络行动。

4. 捍卫国家利益 (Defending National Interests): 当他们认为中国的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时,会表现出强烈的维护欲望。这可能体现在国际关系冲突中,对外国政府或媒体的批评进行反驳,或者在国内讨论某些敏感话题时,支持官方立场。

5. 情绪化与激进 (Emotional and Aggressive): 这是“小粉红”最常被批评的方面。在网络辩论中,他们有时会表现出情绪化的反应,容易激动,言辞激烈,甚至使用人身攻击或网络暴力手段来压制不同意见。

6. 信息来源和辨别能力 (Information Sources and Critical Thinking): 有观点认为,“小粉红”的信息来源可能相对单一,倾向于接受官方媒体和国内主流舆论的叙事,对信息的辨别能力相对较弱,容易被煽动或误导。他们可能对西方媒体或信息持天然的不信任态度。

7. 对“辱华”言论的敏感 (Sensitivity to "Insults to China"): 他们对任何被认为是“辱华”的言论或行为都表现得极其敏感和愤怒,会毫不犹豫地在网络上进行“声讨”。

三、 “小粉红”的积极与消极面向

积极面向 (Positive Aspects):

激发民族自豪感: 在国家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的背景下,“小粉红”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年轻一代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发展的认同。
维护国家形象: 在一些涉及中国国际形象的事件中,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为中国发声,反驳不实信息。
凝聚社会共识: 在某些国家重大事件或民族危机时刻,他们能够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

消极面向 (Negative Aspects):

狭隘的民族主义: 容易滑向狭隘的民族主义,排斥和敌视其他国家和文化,缺乏包容性。
网络暴力与言论压制: 动辄使用网络暴力攻击持不同意见者,压制正常的讨论和批评声音,破坏网络言论的健康生态。
信息茧房效应: 倾向于在信息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获取信息,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性精神,容易被片面信息误导。
对内不加区分的批评: 有时会因为对外强硬而忽视国内存在的问题,或者将对国家不利的批评一概而论地认为是“汉奸行为”。
可能被操纵: 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的热情和行为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或机构所利用和引导,成为其政治目的的工具。

四、 如何看待“小粉红”现象

“小粉红”现象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年轻一代爱国情怀和网络文化互动产生的复杂产物。理解“小粉红”不能简单地贴标签化,而需要看到其背后多层次的原因:

时代背景: 他们成长在中国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的时代,国家叙事和宣传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育影响: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对爱国主义的强调,也塑造了他们的价值观。
网络环境: 互联网为他们提供了表达观点和形成群体认同的平台,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他们的情绪。
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与局限性: 信息的传播速度快,但同时也可能伴随着信息的碎片化和片面化。

五、 总结

总而言之,“小粉红”是对中国年轻一代,尤其是网络上表现出强烈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群体的称谓。他们年轻、有活力,对国家充满热情,但有时也表现出情绪化、激进、缺乏批判性等特点。这个词语既有描述性的成分,也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和批评意味。理解“小粉红”现象,需要将其置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语境中,并认识到其积极和消极并存的复杂性。

需要强调的是,“小粉红”并不是一个绝对的、统一的群体,他们之间也存在差异。这个词语的使用本身也可能带有不同的立场和意图。有些人用它来表达对其行为的赞赏,有些人则用它来表达担忧和批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和“反建制派”所宣称的不同,小粉红的主要构成并非“流氓无产者”或者受教育程度低的底层劳动者。绝大多数在网络上活跃的小粉红,都是1~3线城市居民家庭里长大的青少年,和“反建制派”在网络上的主力是一模一样的。

所以说小粉红这个群体所呈现出的问题,本质上是在我国1~3线城市长大的青少年的普遍问题,而不是某些“反建制派”回答中的那些陈词滥调。

有人认为小粉红是心怀不轨的极端民族主义者。但事实上,小粉红是缺乏完整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一方面,我们这一代1~3线城市长大的青年,对民族有着更为先验的归属感;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是自古以来对真正的本土中国最为陌生的一代人。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趋向于建构一个“抽象”的“中国”,用这种方式来试图让自己的认同看上去更坚定和强大;在这个过程中,便难免催生了党同伐异、盲目排外之类的恶劣习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民族认同是脆弱的;所有合理或不合理的过激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自发地去试图完善自己认同建构的方式。

只要你将小粉红这个标签剥落,认清他们作为1~3线城市居民家庭里长大的青年的立场,你会发现他们的行为非常容易理解。就以“观察者网”的受众作为例子,按照我的观察基本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 无条件维护建制,不认为建制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1~3线城市居民家庭长大的青年大多数都衣食无忧,受过相对好的教育,家庭在城里有房产,父母有稳定的收入甚至一些人脉资源。无忧无虑地长大、毕业以后找到一份工作对他们而言并不是难事。作为中国过去几十年发展中受益比较多的那一批人,他们对于社会问题的批判是比较难以产生共鸣感的,因此习惯性地不认为建制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 不认可多元性,对地方文化、乡土文化缺乏包容心理——

在城市居民家庭中长大,受的是城市学校的教育,对真正的本土中国认知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城市青年们对于本土文化的体验非常浅薄,更难以感受到本土文化的珍贵性。所以很多小粉红虽然表现出极强的爱国热忱,但却对本土的艺术、传统习俗等缺乏了解;而他们作为青年的激进心理又催生了一种“城市沙文主义”,或者“北京上海沙文主义”。

  • 拥护一些落后思想,尤其在种族、性别等问题上——

一方面,这是我国保守势力仍然根深蒂固的体现;另一方面,这也是市民阶级通病的一种体现。不多说了,容易生事儿。

……

所以小粉红的问题,既是民族认同不够完善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当今社会环境下“共识”不断崩塌的时代问题。中国之大,可以说是万象无所不包,不同群体之间的共情能力太有限了;在“共识”崩塌的大环境下,连交流的空间都大大坍缩,群体和群体之间愈发不可沟通。所有人都拿起锤子想要砸烂一切,却没几个人想着建设点什么。

比如某些“反建制派”答主认为,应该破坏小粉红的民族认同——这实在是可笑至极。你以为人人都是地里种的萝卜,可以随便往什么筐里装么?民族认同不可能被破坏;你越试图去解构它,它就会变得越坚固和扎手;你越试图去掐灭它,它就会越想把你先给烧死。

……

……

……


后面真正重要的内容被建议修改,这篇答案没什么价值了。

user avatar

暴论来了,当今中国不存在小粉红。

我之前说过,民族主义并不是中国人意识形态的主要表现形式,只能算背景噪音的一部分。

中国人根本的意识形态表现既不是粉红也不是民族主义,而是现代化思想钢印。

当代中国人接受唯物主义教育,经历改革开放,逐渐认知世界,大部分都参与或参观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他们只是想过上还可以的生活罢了。

这种生活既不是曹工说的走向非洲,也不是bobo鼓吹的美利坚工业化,因为就算他们说的东西再好再牛逼,也不是每个中国人都可以去体验的。

99%的中国人都是没法亲身走出去过那样的日子的,所以99%的中国人最根本的追求就是国家稳定的进行现代化,每个人都能过上现代化的生活。

但凡有人要破坏或者剥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然会遭遇全面的反抗,这种反抗是非常复杂的复合型对抗,其中一部分便是小粉红的形态。

但这种小粉红的形态极其依赖其外部环境,如果小粉红的对位生态消失的话,小粉红本身会迅速退化,甚至操起其生态对位的部分武器(不是全部武器,不然直接合流)。

人都是会变的,没人会是一辈子的小粉红,不切实际的梦大部分年轻人都会做,但终究会回归现实,这世界也不是大同世界,而是一个个体系,每个体系有自己的玩法。

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就是咱们实事求是的理解每个体系的玩法和优缺点,尤其是你身处的那一个,然后融入到游戏里去。

user avatar

如果你把自己视为未成年人,把它视为父母。认为父母就应该无条件爱你,爱你如爱子,认为当你有困难就要帮你解决,这个家有今天都是父母辛苦,对你有恩情,你不想管的事儿父母都会帮你操心,只要父母在日子就能过好,父母远比你强大,不会犯你会犯的错,是你的支柱。那很自然地,你不允许有人说你父母不好。如果你的兄弟姐妹说爹妈不好,你就会觉得这些人不孝,恨不得骂得狗血淋头赶出家门。这种人就是小粉红。

但是很多人并不把它仰视为父母。人们或视为公仆,或视为一个和你我一样的成年人组成的服务机构,或视为一起协作的团队。有的人为之操心劳力的甚至视为子女。它并不比我们神圣,我们的优点缺点它也有。大多数人进行批评也不过是批评队友或自我批评,并且为了让其完善进步。虽然将其视为子女的人里其实也有一些有不让别人说自己孩子不好的心态,但一般来说也会爱之深责之切,性质和小粉红完全不一样。

自古以来有“父母官”的说法,这是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你把别人父母当成仆人、同事和子女,别人能忍吗?


————————————

这个答案的评论区不止一个人生动地演绎了什么是“只要批评中国就是恨国”的粉红逻辑。我在答案里只是说了几句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是如何看待批评的,结果就是有些人马上跳起来了。感谢你们的精彩表演和现身说法。

另外,正常人都看出来了,本答案是以最善意的逻辑去理解小粉红心态。说实话,除此之外任何一种对小粉红行为的解读都要比这尖锐得多。哪怕本答案以小粉红对待其他国人十分之一的恶劣度和极端度去评价小粉红,绝不会是这么温和的风格。当一个人被人厌恶的时候,如果别人说这个人只是太感性或者不成熟,这是包容和体谅。而如果别人认为这个人有目的有坏心,那才是真批判。可惜小粉红们不懂这个道理,大概因为已经习惯了以最阴暗歹毒的恶意揣度他人。

user avatar

凡是支持以下想法的都是。为此沾沾自喜,感觉自己是个小聪明的更是。

“祖国这么流氓,我就放心了。”

“双赢,就是我们赢两次。”

“国家面前,做点牺牲又怎么样?”

“年猪们,该害怕了。”

“不要拿法律,科学,事实……当挡箭牌,没有挡箭牌。”


如果生在美国,他们就是红脖子 + 麦卡锡。

生在台湾,他们就是T独。

生在香港,他们就是G独。

假如生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他们都是当前自己最讨厌的人。

为什么他们讨厌自己的镜像?因为他们不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user avatar

非理性爱国的人,一般表现为在网络上党同伐异、盲目排外,严重时发展到冲击国家机关,枪击少数民族和外国人。


希望国家能管管。

user avatar

只要具备以下任意三种成分,即具有粉红的特征且可以任意组合。

1.民族主义

2.国家主义

3.沙文主义

4.社会主义

5.军国主义

6.特色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7.反西方主义

8.种族主义

9.生殖崇拜或父权制

user avatar

“小粉红”这个称号最早出现于晋江文学城论坛,被认为是由年轻女性主导的盲目爱国运动,在主流语境中被崇尚精英治国的自由派嗤之以鼻,常被用“家境贫穷”、“三四线城市”、“智商低”等带有阶级和地域歧视的方式羞辱。2017年,媒体人方可成在他的调查中说明,所谓“小粉红”并非家境贫穷多为女性,相反超半数接受调查的人是男性,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留学生,家庭背景较少属于社会中下层ii。但无论个人背景如何,小粉红的特点十分鲜明,即强大的沙文主义情绪、种族主义及性别歧视,这一点从部分国人对外国人永居条例的反对亦可看出,其中针对非洲移民种族歧视及“保护中国女人”的言论此起彼伏。

“小粉红”的意识形态并不复杂,他们的绝大多数主张都与国家形象或民族主义立场相关,是一种单一性极强的自发式行为,参与者鲜有明确具体的政治或经济见解,甚至很难被称为一种运动;将他们与所谓“极左”或左翼政治活动者联系到一起十分牵强。其鲜明的特点和被主流声音的鄙夷,不禁让人联想到苏联解体后在俄罗斯一度流行的国家布尔什维克主义运动(NationalBolshevism)。国家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概念来源于纳粹德国时期斯特拉瑟主义(Strasserism),其从纳粹党中分离,企图将工人领导革命与极右种族主义融合,又称“黑色战线”(BlackFront);在苏俄内战中反共人士尼古拉·乌斯特里洛夫(NikolaiUstryalov)也曾用类似思想试图将苏共推向极端民族主义,后被驱逐出境。

1991年苏联解体,灾难般的休克疗法和新自由主义政策造成了和平时代罕见的人口寿命及生活水平骤降。1993年,俄罗斯作家、诗人和文化煽动者爱德华·利莫诺夫(EduardLimonov)创立国家布尔什维克党(NationalBolshevikParty,简称NBP、又称Nazbol),通过沙文主义思想、将纳粹与左翼符号结合的方式吸引来不少俄罗斯朋克青年、光头党、艺术家和各式各样的反叛青年。国家布尔什维克党也一直以符号和意象著称,政治经济理论摇摆不定,宣扬支持恢复部分苏联经济体制的同时,多条经济政策却似乎直接抄袭自1920年德国纳粹党25条方针。其领导者利莫诺夫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机会主义者,曾以反对普京总统著名,却在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后,成了俄罗斯政府的啦啦队,甚至在官方电视节目当起了评论员iii。

国内“小粉红”们在社媒及外网嘲讽反对者、盲目袒护中国形象的行为亦体现出一种迷茫的思想空洞。他们缺乏合理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批评,向往辐射在国家强大的光芒之下,进而将想象中的祖国投射到一切政治事务上。他们将社会主要矛盾视为中国和西方的舆论战场,而不是愈发嚣张的剥削阶级与无产阶级间的尖锐矛盾。这点和渴望重回苏联雄风、却无实质政策方针的国家布尔什维克党非常相似,当经济条件无法改变、政治批评无意义时,很多人能做的只是将自己过剩的政治能量寄托于国家这一虚幻的共同体上,进而制造出围攻外国记者、传播迷信种族科学这类古怪行为。显而易见的是,这些行为不能达到他们所期盼的改变,其结果只是令参与者逐渐右倾,越遭到批评就越觉得自己无比正确,最终陷入民族主义及种族主义的仇恨漩涡。

此处不得不提到国内自由派精英们的反应。首先,他们口中所谓“极左”的定义显然是对最基本政治倾向(或故意)的误读,从而混淆视听。此外,在对“小粉红”成片的批评和嘲笑中,掩藏着“应正确爱国”这一有趣的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这便是列宁所说的“精致的民族主义”,其与暴力的沙文主义看似区别很大,但实际仍是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无视,是一种对资本家的维护、对当前现状的认可。

2020年3月17日,当代国家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利莫诺夫在俄罗斯去世。在资本主义末期疲态初显之际,利莫诺夫留下的荒诞思想显得格外扎眼。当危机来临,全球范围内民族、种族主义升温之时,大量被社会和工作异化,充满愤怒、迷茫、甚至百无聊赖的年轻人被民族主义吸引,将无处安放的愤怒转嫁于一部分替罪羊身上。而讽刺的是,如今全球资本家们却成了阶级团结和国际主义的代言人,他们互帮互助、资源共享,早已在英美两国选举中击败了社会民主派候选人,动用一切资源阻止任何左翼活动。此时左翼人士的作为,绝不应是如自由派一般大加嘲讽,我们应做的是指出表面现象下的真实阶级矛盾,指出统治阶级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夯实阶级团结。

user avatar

定义么,取决于.............. 工商局到现在还没查封耐克,他们打算把工商局怎么办?

user avatar

不支持逆向民族主义者

不感恩美利坚者

不认为中国应该被殖民300年者

不把河殇上永恒经典者

不阴阳怪气中国者

不反华反共者

……

以上种种,皆为小粉红

user avatar

符合一套,将少说也有起码八成美国人对美国的国家、体制、文化、行为的典型态度描述,几乎原封不动平移至对我国的国家、体制、文化、行为的典型态度描述的人,即小粉红。

user avatar

我就是。

没错,我就是“粉红”,只可惜年纪已经不小了,现在是一名老粉红了。

作为一名资深“粉红”,我一般不屑跟他们在网络上逞口舌之利。那我是如何践行我的“粉红”价值观的呢?我去当兵了,直接武装保卫xxx。虽然现在退伍了,但有需要的时候,还是随时能够响应召唤,打爆国内外各种敌人。这样做,算不算把他们口中的“非理性爱国”践行到极致。

对了,我这样的粉红还有几千万,只要我们在,他们永远翻不了天。就是这么不理性,你打我啊?

气不气?怕不怕?

user avatar

50年大庆的时候,我们学校参加游行。一开始每人给了一条鲜红色的红绸子用来挥舞,结果到活动前几天突然集体把红绸子的收走,换成了粉红色的绸子。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粉红全面取代鲜红,小粉红的作用大概就是用来取代小鲜红的吧。

鲜红色是可怕的、是理论化的、是坚定的、是理想主义的。

粉红色是时尚的、是情绪化的、是摇摆的、是现实主义的。

小粉红这一称谓是北京奥运会之后出现的,是随着国力的提升而逐渐发展的。他们的爱是随着物质的丰富程度而提升的。举个例子就是我爱我爸爸,但我更爱有钱的爸爸,如果爸爸没钱就没那么可爱了。

但小粉红是可以作为小鲜红的后备力量的,他们爱国虽然是有条件的。与那些在国家贫弱的时候还能公开爱国的小鲜红是有着不小的差距,但毕竟他们没有去爱更富强的美国,这就说明他们的底层意识还是健康的。只不过还没有克服慕强心理的羁绊,没有从真正的劳动人民立场去无条件爱国,只是站在他们小资产阶级的立场去有条件爱国。

但小粉红的危险之处在于,因为他们依靠的是自己朴素的情绪,所以他们既可能成为列宁说的那种“满怀民族自豪感”的无产阶级爱国者,也可能成为受到大资产阶级操控的法西斯主义者。

其实小粉红是一种因为年龄、阅历、知识不足而产生的中间态,以后随着其中每个人在生活中遭受的命运不同,或者随着他们中的人接受了不同的思想体系,而会演化出各式各样的人群。但如果说有人故意制造小粉红,模糊他们的阶级意识,想让他们永远保持半成品的状态,这就是别有用心了。

user avatar

阅读了数个答案,感觉不同回答之间牛头不对马嘴。这个问题的割裂处在于,“粉红”只是个模糊概念,有的人眼里沾一点爱国说一点中国好就叫粉红,有的人眼里只有无脑护政府容不得批评、认为用苹果不用华为就是不爱国才叫粉红,二者之间差距太大,而提问者和多数回答者都无视割裂,强行将其合一讨论,势必造成评论也两极分化。建议回答前先阐明自己的评价标准,“粉红度”有多少,例如方方之流的公知眼里的“极左粉红”粉红度是–100,而主张应该烧掉所有耐克鞋的人(假设不是反串)的粉红度是+100,如此量化才好让人信服。

user avatar

更新几句吧:

我也是经历过十几年前的公知时代的,那时候确实很多极端公知动不动就给所有表现了一点点的爱国观点的人戴帽子、谩骂;

但今天在极端粉红群体中,也已经出现了给所有说zf有问题的人戴帽子、谩骂。

你不能因为批评zf的群体中有部分人是收了钱的卖国贼,而否定批评的意义,而质疑所有的批评者;

也不能因为爱国的人中有些是无脑极端好心办坏事,而否定爱国的意义,而质疑所有的爱国者。

我反对一切极端化的、扩大化的谩骂行为,反对以偏概全、恶意揣测、无差别谩骂。世界不仅0和1,世界不是二极管:这应该是每一个心智成熟的人的基本素养。


扣帽子还扣出骄傲感。这是病,得治。

不管你是什么立场,如果你觉得这些话有任何一句错了,指出来和我辩论,别动不动就扣帽子谩骂。

以及,极端粉红们别自己对号入座,如果这种中性描述,你们都觉得是在说你们,那你们的内心是有多脆弱啊。




删了删了。。。

有1000个赞,我觉得我的传播也到位了。

已经有人私信我说在和小管家举报我了。

继续放着怕号没了。

以后就写写男情女爱,电影游戏、娱乐八卦、带带货吧。

最后说一句:请爱国的粉红们,多去墙外喷那些真正的恨国党好吗?不要只会在墙内给同胞扣帽子。

以及,我玩知乎以来没有举报过任何一条评论,哪怕和我的观点完全不同,哪怕是对我扣帽子和人身攻击的。

user avatar

“小粉红”这三个字得拆开来讲。

我们倒着捋。

先说“红”,这个不多说,那么多伟大的革命者,先行者,实践者,建设者,思考者……大家都懂。

再说“粉”。意思不是说在“红”里掺了点白,把颜色冲淡了,变成了“粉红”。不是这样的。这里的“粉”要作动词理解,就类似于成为粉丝,“粉某某明星”那个意思。

最后说“小”。限定程度的。

如果只是看个热闹,尤其是看“伟大成果”那一块的热闹,他们是乐意的,与有荣焉。

但是,要正视不足与困难,就不乐意了。有些甚至会倾向于“粉饰”。

至于“脚踏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实干兴邦,改革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多半也是难以做到的。

总结起来就是——小小的,稍稍的,粉一下“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