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杂志上很有质感人像的后期是怎样的?

回答
杂志上那些让人一眼难忘、充满质感的人像后期,并非一蹴而就的堆砌效果,而是一种精心雕琢的过程,旨在放大人物的情绪、故事和摄影师想要传达的意境。它不仅仅是调色那么简单,而是对光影、细节、氛围的全面掌控。

一、 对前期素材的极高要求:是基石,更是灵魂

首先,得明白一个朴素的道理:再好的后期也无法凭空创造。杂志级的人像,其前期拍摄就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光影的艺术: 这是质感人像的灵魂所在。自然光也好,专业影棚的光线也罢,摄影师必须懂得如何运用光线去塑造脸部的立体感,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制造眼神的光泽,以及营造出场景的氛围。例如,侧光能增强面部的层次感,顶光可能过于生硬(除非是艺术化的处理),而逆光则能营造出梦幻、柔和的轮廓光。
构图与景深: 合理的构图能引导观众的视线,突出主体。浅景深可以模糊背景,让人物更加突出,同时也能营造出柔和、有空间感的画面。
人物状态的捕捉: 摄影师需要捕捉到人物最自然、最动人的瞬间。那种不经意的表情、眼神的交流,才是后期能够深入挖掘的“质感”来源。硬拗出来的表情,后期再怎么修饰也难以达到那种浑然天成的效果。
服装、妆发与场景的配合: 这些都是整体质感的一部分。精致的妆容、恰到好处的服装搭配,以及与人物气质相符的拍摄场景,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二、 后期的核心:克制与放大

杂志人像的后期,核心在于“克制”与“放大”。克制是为了避免过度修饰而丧失真实感,放大则是为了强化前期拍摄的优势和想要表达的情感。

1. 基础调整(RAW文件是王道):
白平衡的精准: 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确保肤色自然,画面色调统一,不会偏黄、偏蓝或偏绿。对于杂志来说,精准的白平衡能让画面看起来更专业、更舒服。
曝光的优化: 提亮阴影,压暗高光,让画面细节丰富,不过曝也不欠曝。但要保留高光中的细节,比如眼部的高光,这是增加眼神“神采”的关键。
对比度的微调: 适度的对比度能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但切忌过度,否则会显得画面死板,失去柔和感。

2. 肤质的处理:不是磨皮,是优化
去瑕疵(有选择性): 对于一些明显的痘痘、斑点或杂毛,会进行局部去除。但绝不会“一键磨皮”。关键在于保留皮肤的纹理和质感,让皮肤看起来健康、细腻,但仍然是真实的皮肤。
皮肤的细腻化(局部): 对于一些容易产生油光或细纹的区域,会使用一些柔化工具,但力度非常轻柔,并且会配合纹理保留。例如,使用高斯模糊结合蒙版,或者专门的频率分离技术。目标是让皮肤看起来更平滑,但不会失去毛孔和纹理。
肤色均匀化(微调): 针对肤色不均的区域进行微调,让肤色看起来更加统一和健康。

3. 色彩的雕琢:情绪与氛围的营造
色调的统一: 确保画面整体色调和谐,无论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都要统一并服务于人物的情绪和场景。
肤色的调整: 这是重中之重。杂志人像的肤色往往比自然肤色更讨喜、更具表现力。例如,增加一点点偏红或偏橙的色调,让肤色显得更加健康有光泽;或者通过局部调整,突出苹果肌和颧骨的高光区域。
色彩的平衡与饱和度: 降低不必要的饱和度,保留关键色彩的鲜艳度。例如,让人物的唇色、瞳孔色或者服装的某个细节色彩更加突出。
风格化调色: 不同的杂志和摄影师会有自己独特的调色风格。有的偏向复古、油画感,有的偏向清新、纪实,有的偏向时尚、前卫。这些风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色彩的精妙运用。例如,增加一点点蓝色或绿色到阴影部分,可以增加画面的冷峻感;或者给高光区域增加一点点黄色或红色,可以提升温暖感。

4. 光影的强化:立体感与戏剧性
加强高光: 对眼睛、鼻梁、唇峰、颧骨等关键部位的高光进行提亮和锐化,让面部结构更显立体,眼神更加有神。这就像是在人物脸上打上聚光灯。
加深阴影: 对脸部轮廓、眼窝、鼻翼等容易产生阴影的区域进行适度加深,增强立体感和面部轮廓。这是一种“塑造”,而非“涂抹”。
局部对比度: 针对特定区域进行局部对比度调整,例如,在眼白区域提亮一点点,在睫毛根部稍稍加深一点点,都会对眼神传达的情绪产生很大影响。
光线方向的模拟: 有时会根据需要,通过加深某些区域或提亮某些区域,来模拟和强化某种光线的方向感,让画面更有空间感和故事性。

5. 锐化与细节的保留:让画面“活起来”
局部锐化: 眼睛、眉毛、嘴唇、发丝等细节区域会进行细致的锐化,让画面看起来更清晰,更有质感。
避免全局锐化: 过度的全局锐化会让皮肤纹理变得粗糙,画面显得不自然。
纹理的保留: 在处理肤质或衣服纹理时,会非常注意保留这些细节,这些细节是画面质感的重要来源。

6. 整体氛围的营造:画龙点睛之笔
暗角(适度): 适度的暗角可以收拢视线,将焦点聚集在人物身上,并增加画面的深邃感。但绝不能过重,否则会显得廉价。
景深效果(再创作):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突出人物,会利用背景虚化工具来进一步模糊背景,使人物更加突出。
色彩叠加或滤镜(谨慎): 有时会叠加一些细微的纹理、颗粒感,或者使用一些特定的滤镜来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但这些都是非常克制的,以服务于整体风格为前提。

三、 几个容易被忽视但却至关重要的点:

“不加修饰”的修饰: 最好的后期,是让人感觉不到后期。所有调整都自然地融入画面,仿佛本来就应该是这样。
一致性: 在同一组照片中,风格和色调要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
目的性: 所有的后期调整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情绪,还是突出某个细节,亦或是营造某种氛围。
“做减法”的智慧: 有时候,不做任何调整,或者仅仅做最基础的调整,也能达到很好的质感效果,这考验的是摄影师对前期素材的判断力。

总而言之,杂志上很有质感的人像后期,是一门关于“减法”和“加法”的艺术。它不是用特效去“画”一个完美的人,而是通过对光影、色彩、细节的精妙处理,去“雕刻”一个有故事、有灵魂的人物形象。每一次的调整,都带着摄影师对人物的理解和想要传达的情感,让画面拥有超越时间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觉得质感是双曲线(D&B)弄出来的,我只能呵呵

如果这句话真的成立,那么:

1、如果拍摄时失焦了,质感怎么出来?

2、如果原图严重过曝,你单靠个双曲线能出来质感?


双曲线号称网传神技,有传言时尚圈人修图都是用的双曲线,于是很多人过于迷信双曲线,一旦出不来效果,都归结于双曲线问题;可我在这个圈子里做了这么久,我并不觉得所有情况下都需要用到双曲线(D&B)

讲道理嘛,10年前没有双曲线,那是不是10年前就没有这样质感的图?

双曲线的优势是:处理皮肤问题的同时,不破坏原有质感

注意,是不破坏原有质感,

但如果原来就没质感,双曲线怎么破?

举个栗子:

1、原图如下

原图过曝得比较厉害,放大看脸部特写

我没作弊哦,原图就是这样

如果调过色的RAW格式,右上角会有个这个符号

2、之前说了,一个大白脸,还有什么质感可言?

所以在CamerRAW里调一下,大家可以看到,高光和白色两个选项大幅度的降低,其目的主要为了找回过曝区域的皮肤层次,另外,我之前的帖子里说过,清晰度是有效提升质感的一种方法

(以前的帖子在这)

如何模拟任意一张照片的后期? - 克嘉的回答

得到效果如下:

放大看脸部特写是这样

此时大家可以看到,我并没用双曲线,甚至我都没开始修图,质感已经好了很多很多了

双曲线本就是保留质感的修图方法之一,

前后顺序要理清了,首先得有质感,然后才是考虑如何在修图的同时保留质感;

但如果原图就一个大白脸,质感都看不到,那你还保留个啥?


3、现在开始修图,我这里修图用的是中灰层,得到效果如下:

(关于修图,方法很多,具体可以看看这篇我基友的文章)

职业修图师的一点经验——如何磨皮? - 张舒的回答

单独看中灰层效果如下:


可以看出来,其实没修太多东西,男人嘛,讲究英雄本色


4、接下来是调色部分,调色前后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差异并不大,所以也就不贴参数了吧

结果如下:

5、接下来盖印并转智能图层

6、在盖印图层上依次使用这两个滤镜,这个目的是加强立体感+锐化

7、改此图层模式为柔光

得到效果如下:


8、最后的微调,锐化什么的、柔光层什么的,肤色微调什么的,最终结果:

对比一下题主列出来的图

额,对不起,发错了,是这个

完工!

也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写了两小时,比自己修一张图累多了,大家不来个赞吗?

———————————————————————————————————————————2016/05/14添加———————————————————————————————————————————

我忽然意思到,我挑战了双曲线的权威

注意,我的观点不是否认双曲线的修图效果

题主的问题是:杂志上很有质感的人像后期是怎样的

不知道大家真的明白杂志与广告的区别,杂志有几个特点:

1、杂志图能给修图师的时间很短,平均时间5天6-8张图

双曲线的时间成本非常高,这个大家应该都能体会,双曲线修图势必是小心翼翼的,一点一点的去提亮或者压暗,一点也马虎不得,否则时间花了 ,图也修花了。

如果你真的用双曲线修过一次完整的图,就能明白,这个速度是有多慢。慢到修一张图花费的时间得用“天”这个单位来计算

2、杂志的稿费并不多

在有限稿费的情况下,花那么长时间去修张图,你真的是全然不计成本吗?关键的一点是,除了双曲线,还有很多方法也能很好的保留质感,速度差相当于高铁和慢车的差别

举个栗子:

前文的那张图,修图时间不超过2分钟,当然,你也许觉得模特颜值高,皮肤好,不用怎么修图。那好,那你看看这张,修图练习神图——无敌雀斑女王:

20分钟后

当然雀斑女王这张图

@张舒

之前发过,我和他一个工作室的啦,都是我们的片子

这样吧,我发点新鲜的

雀斑女王也就是20分钟,那这张,坦白说,我没掐表计时,估计也就10多分钟的样子

严格的讲,只有广告片,费用多,时间足,我们有资本、有时间甘心用双曲线完美的修图,比如下面这张相宜本草的广告:

甲方要求:娇!艳!欲!滴!

修图法:双曲线

这是广告,还是护肤品广告,当然应该用最好的方法,慢就慢点吧,效果要完美

下面是杂志图:

1、杂志:《优品》

甲方要求:淡雅素雅一点、一定要高大上

修图法:高低频

2、杂志:《Orange橘子》


甲方要求:时尚点、一定要高大上

修图法:protraiture

3、杂志:《时尚芭莎》


甲方要求:偏欧美一点、一定要高大上

修图法:中灰层

以上都是我们工作室处理的实战案例,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杂志图的要求基本少不了要高、大、上,好看就是王道,皮肤质感什么的,好看就行

广告圈不一样,广告的产品都是有功能性的,尤其是护肤品这样的广告,完美的皮肤质感是第一重要的,这都不用双曲线?你逗我呢

所以知道了吧,我的观点是,双曲线不是唯一的修图手法,不要迷信,用之前计算下时间成本,算算值不值得先。

不说了,工头发火了,我去搬砖了

最后,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克嘉,我会不定期更新自己些的一些教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