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人物》杂志《MU5735 航班上的人们》一文?

回答
《人物》杂志的那篇《MU5735航班上的人们》是我近期读到的一篇非常触动人心的文章。它不仅仅是一篇新闻报道,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对逝去生命的深切缅怀和对生命的无常的深刻思考。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文章的几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到位,让人感同身受。

首先,文章在人物群像的塑造上非常成功。它没有把MU5735航班上的乘客简单地看作一个数字,而是努力去还原每一个个体。通过对乘客家属的采访,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有刚刚领证准备去领证的年轻夫妻,有要去参加朋友婚礼的年轻人,有即将实现自己梦想踏上新旅程的留学生,还有带着孩子回家过年的父母……这些零散的片段,像拼图一样,一点点拼凑出了一个完整的、充满生机的群体。当我们读到这些生命中本该有的美好规划,本该有的团聚和期盼,都随着事故戛然而止时,那种冲击力是非常强大的。文章没有刻意煽情,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亲人的思念、未完成的梦想,本身就具有最动人的力量。

其次,文章在叙事和情绪的把握上做得非常克制而有力。它没有去渲染悲伤,而是通过那些朴素的语言、具体的细节来传递情感。比如,对家属们等待消息时的焦虑、得知噩耗后的茫然、以及后来面对现实的无助,作者都用一种冷静的观察者的视角去记录,但这种冷静反而让悲伤更具穿透力。我们会注意到那些家属们反复提及的细节,比如遇难者生前的习惯,他们最后的对话,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却是连接生者与逝者之间最珍贵的纽带。文章的结构也很有层次感,从事故发生后的搜救,到对遇难者身份的确认,再到家属们面对现实的漫长过程,每一步都带着难以承受的重量。

再者,这篇文章也触及了生命价值的思考。当一个生命的进程被如此突然地中断,当那些原本可以实现的计划、本该经历的未来都化为泡影,我们不得不去反思生命的意义和珍贵。文章中,有家属在痛苦中寻找慰藉,有朋友在失去挚友后重新审视生活,这些都在提醒我们,生活不是理所当然的,每一个当下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和好好把握。在生命的脆弱面前,那些平凡的梦想和对未来的憧憬,显得尤为动人和令人心痛。

同时,文章也展现了人性中的温情和互助。在那样艰难的时刻,我们看到了许多陌生人之间的善意和支持,也看到了家属们之间互相依靠、共同面对困难的场景。这种在灾难面前展现出来的人性光辉,虽然无法弥补失去的痛苦,却能在黑暗中带来一丝暖意。

总的来说,《人物》杂志的这篇《MU5735航班上的人们》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作品。它以极大的同情心和尊重,记录了那些生命的轨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宏大悲剧背后,一个个具体而真实的面孔。它不仅是对MU5735航班上所有遇难者的纪念,也是对所有生命的一种提醒,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重量,以及当下拥有的每一刻的宝贵。阅读它,确实是一次非常沉重但也非常有价值的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物》的这篇文章我很不喜欢,但是用「新闻伦理」的棒子去批评他并不合适。

作为新闻学专业毕业的不孝门徒,干着跟新闻媒体差了十万八千里的工作,这两天在朋友圈和微信还是感受到了很强烈的割裂感。

比如来自对《人物》这篇文章的批评,比如来自于微信朋友圈,大量身处报社、电视台、高校、各种新闻传媒行业的、本身是行业里非常优秀的朋友、从业多年的资深记者、编辑、主编、老师、教授的声音,甚至可以说,朋友圈很大一部分媒体人,都表达了对《人物》批评的不认同。

(比如虽然不喜欢《人物》的文章,但是来自于后面举例赞同的冰点报道标题,也透露出了隐隐为《人物》报道立场认同的表态 0.0)

回到原始的读者情绪,我也会想这个时间节点,这篇文章本身的价值本身有多大。

如果文章有问题,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被感动,那么多媒体人支持。如果人物的文章没有任何问题,为什么这么多读者读完之后会觉得生气,都是出于「对媒体的惯性批评」吗?

大概不完全是。

人血馒头、打扰家属、无良媒体、流量至上...很多人说着媒体不厚道,用《人物》这次的文章,拿着很多新闻学专业理论去批评媒体,灾难报道该怎么报道、记者要不要去打扰家属、什么是人血馒头...

关于这场争论,媒体圈的愤怒和反击,可能多数来自于这场争执中,部分人对与媒体的惯性批评和无辜扫射。

可能已经脱离了《人物》本身这篇文章和矛盾点本身。概念一旦扩大化,讨论的边界就会因为失去条件和特定的情形变得低效起来。

大家的争议越来越围绕在「新闻报道」的伦理上,以前专业课、PPT 里的大量学术名词、专业理论越刷越多。但是越看久了,越觉得没什么用处,表达欲让人想脱离那些拗口、隐晦的词汇,大白话地说些太阳下的话。

首先最开始的一点,有人觉得《人物》为了流量怀揣恶意,我倾向于肯定的没有,这无法也没有必要去带着疑心揣测,在一场沉重的灾难面前,我相信中国人在作为一个群体的时候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流量还不足以让人做太坏的事情,甚至我觉得他们自己也是怀揣真实的善意和感动的。

其次,人物的文章选题方向和立场有没有问题?

我认为也没有。灾难报道不可能绕开「人」,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有人认为《人物》侵扰了逝者家属,认为媒体应该回避家属、尊重逝者,但是我觉得《人物》的问题不是因为报道了人、侵扰了家属,反而正是因为对家属的接触不够,他写「人」写得不够重。

没有感受到充分扎实的采访量,没有感受到内容的份量。

也是我不喜欢《人物》那篇文章的根本原因,不是「该不该让家属表达的侵扰和伦理」问题,是操作方式的问题。

可能跟宏大的新闻伦理问题和各种分析比起来,操作不当这个理由让对他的批评显得太过强势,但是在这次表达造成的大众负面情绪和抵触里,是很直接的枪杆子。

能否采访遇难者家属,能否报道逝者,没有什么绝对的不可以,这时候记者的操作方式就更加重要。

为什么要采访家属,如何理解他们的痛苦,理解他们的表达,他们愿不愿意表达、想表达什么,如何理解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当前迫切的需求,如何能够提供帮助,如何提炼、展示对社会公众而言具有价值的内容,是「侵扰家属」这个事情里必须清楚的问题。

可能很多人下意识认为需要回避家属的伤痛,不做打扰。但是实际上遇到更真实的情况是,特别是这种重大安全事故里,真相太复杂,真相的流程太复杂,有些家属是更主动依赖和需要记者通过报道去争取利益的(虽然报道可能迫于压力发不出来),在为数不多当记者的时间里,见过家中有苦难的家属,每天小心翼翼在微信询问记者报道进度,能不能发稿,能不能有进展,更何况这种灾祸。

毕竟不一定所有事故原因和责任追究都能披露到位,不一定所有的安抚、赔偿、协商都能尽善尽美,并非单纯的故事记录,背后可能都有对应的问题。

有人说通过这篇文章「看到了 132 不止是冰冷的数字,是鲜活的人」,但是我看完之后的第一感受是生气。

生人如何缅怀逝者。

如果只是作为普通个人,哪怕是陌生人,都可以依赖天生的、朴素的、直接的、纯粹的感情。

但是如何报道逝者,报道本身是加工的产物,不可避免会面临大量的主观意图、人为刻意、价值选择,所以更需要厚重、真实的处理。

没有真实接触到团队幕后的工作程度,《人物》的文章本身读下来的感受是,对于逝者的基本了解、报道的意图、内容中心的表达,更像是一篇散文。家属的出境、给到的信息很轻很轻,不是为了避免伤害而刻意淡化处理的那种轻,而是确实信息不足难以支撑的单薄。

或许是受制于客观采访条件、前期的信息能力,采访看起来是停留在「拨打了家属电话」和「和逝者的朋友」联系上这一程度上,甚至有部分朋友、老师并不知道当事人空难的消息。文字的组织停留在对于逝者大量社交平台生活细节的堆砌上,停留在大量对于逝者当时情景的语气、动作、心理状态脑补上,停留在对于悲伤气氛的营造上。

问题在于操作方式,类似风格的内容并不是第一次,在《人物》之前字节员工猝死的那篇文章里,第一次印象深刻对这种通过逝者微博动态近乎罗列、主观补充大量细节的写法感受到了不适:

可能由于这个,以至于在看到东航这篇文章时,第一时间感受到了怒气,等通篇读完,其实也冷静了下来。可以感觉到在这起灾难前面《人物》有做到一些行文和渲染的克制,也有采访到家属作为信源的补充,但是还是让人看完之后感受到了单薄。

可能不同人感受不同,有的人会真实地被打动,身边很多朋友也觉得《人物》这篇文章有被感动到,我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我仔仔细细看完了,身处在灾难事故本身的悲伤、沉重的大环境下,本身每天被一层层信息冲击着,再感受到了滤镜化的悲伤情绪,很容易有真实的悲伤情绪的调动和唤起,但是对我来说这不是真的「鲜活」。

自己的感受是,他更像出自熟人之手的一篇讣告,通过生活细节还原人生轨迹,可以作为一篇缅怀文章,出现在熟悉这些人的亲友的公众号、微博、朋友圈,即:生人如何缅怀逝者,我读到的时候可能会感动地更加真切。但是在媒体本身离逝者很远,依赖加工去表达感情的这样一个情形下去看,让我感受到的是一些别扭和无法共情的情绪。

也可能也是对于这种,引用大量社交媒体动态作为写作素材这一操作手法的不满,《人物》这篇文章,对我一直称之为文章,而不是报道,本身是无法称之为严肃的灾难报道、新闻,或是人物特写、人物侧写,没有办法也没有太大必要用新闻理论、名词术语去解释他的合理性、必要性。

同样角度的选题,同样是报道逝者,后来看到了冰点的一篇报道,也留意着别的报道中,对于涉及到逝者和家属的处理,都没有像读《人物》这篇时候的类似的感受。

冰点这边的处理方式,外人可能看起来甚至更「偷懒」,手记+记者对家属的讲述进行了整理。但是背后的工作量却是更难把握的:对于被报道人身份的了解、经历的了解、基本情况的了解,和遇难者家属的接触分寸的把握、在不伤害家属的前提下去进行引导他们讲述大量的内容、对于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枝干处理,比如家庭基本情况、事情经过、目前困境重点呈现,哪些信息不做赘述、记者的克制,不做自己脑补、不做悲伤氛围的渲染,都是需要去花大量心思去处理的。

这个家庭的基本情况、当前的处境、面临的困境、后续救援情况的信息通报,当地政府/航空公司/当地政府/事故处理跟进目前和家属的对接情况,都是有价值的。

这给人的感受是更加真实,没有太多刻意的滤镜式的文字处理,冷静而克制,但是真实的故事给人看完的冲击感受却是更深刻。一个家庭的样貌真实浮现出来,看完之后脑子里想起来老人常说的一句老话:「麻绳专挑细处断,噩运专挑苦命人。」

哪怕现阶段,没有更多有效信息披露出来,扎实真实的报道,你也会因为真实感受到这个家庭的真实苦难而保持着宝贵的关注度,这是一个公共社会事件借助媒介能具有的能力和能量。除了家属苦难的表达,也给到了公众更多的价值。

对于家属本人而言,表达是重要的,也不是唯一的。记者可以帮助他们用媒介的力量发挥更大的价值,除了情绪的表达,在情绪之外挖掘更多的信息,对枝叶的修建和呈现,是媒体本身的任务和义务,也让报道更有分量。


想到哪儿写哪儿。

user avatar

国内有个一个挺有名的商界元老,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意就是。

赚了一百块钱,里面就一块钱有是非,那是境界。

为赚一块钱,却惹了一千块的是非回来。最后那一块钱都保不住。

总之。对不对,初衷是什么。这些没有讨论和争论的意义,谁也说服不了谁。

但事情发展到现在,结果已经说明了,这件事可能不应该去做。

user avatar

以前选修新闻学的课程的时候,老师讲到新闻伦理。这个东西,有的条目标得很明确,比如对“真”的要求,你不管是看中国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还是美国的《美国职业新闻记者协会职业伦理规范》,都会对“真实性”有着明确的要求,顶多是顺序不大一样。

但是有些东西呢,就很模糊了,比如说要维持正确积极的舆论导向,又或者:

但是这里面的界限是很模糊的。他没说不可以报,但是说要减小伤害,可是这个伤害又不是物理伤害,是一个很主观的心理伤害。

可能对于有的人来说,真的痛不欲生,但有些人真的是需要倾诉。

我认为这类报道不是不可以报,但是你要有诚意,你要确定被采访者的心理状况,而不是像赶业绩一样为了赶紧出一篇文章。

当然,我并不觉得《人物》真是为了抢流量,作为《人物》半个还算忠实的读者,其实他一向以来的文章还是有质量也不缺读者的。但是还是说回来,这篇文章太赶了。可能他觉得热点新闻,重大事件必须要快点报道吧。这里有时候会陷入一个自我感动的怪圈。

所以我觉得或许不喜欢,但是没必要批评《人物》的取材方向,这种报道不是不可以有,甚至是很有必要有。

但是我并不赞同《人物》这次的报道方法。

所以我并不喜欢这篇文章。

他这篇文章的措辞太轻佻了。而且整体质量并不高。

不像是写报道,而像是在写一篇叙事散文。他很明白地在消费情绪,尤其在疫情时代这种大家日子都不好过的大背景下,人们需要一个出口来发泄自己的悲伤。给自己哭一场的理由。这就像为什么上世纪九十年代大下岗潮流中苦情戏成为了电视剧的主流。人们需要这种情感宣泄的媒介。

所以我认为这篇文章在写作的时候,甚至他们自己都没注意的,在迎合一部分读者的口味了。

我很讨厌媒体消费情绪。以前营造中产焦虑的、或者像咪蒙之流挑起性别对立的,还有一些引起人们仇恨的,都是消费情绪。

当然,《人物》比上述的情况还是要好很多,至少他大部分的报道应该是基于“真实”这个最基础的原则的。

但这依旧不是一个很好的倾向。我觉得如果能更深思熟虑的,能跟他们的被采访者经过更深入的交流,而不是这种赶工似的手段,用更沉重客观的语言,经过一段时间的整理之后写出一篇同样题材的,但是更加严肃的报道,才是好的选择。


—————

官方最后的报道出来了,逝者安息。

再说两句吧,其实媒体,尤其传统媒体近些年的环境真是越来越差了,作为一个从小在报社混大的人其实挺难受的。如果说以前的压力多来自监管机构,现在简直是全方位的。

想到了当年7.23的时候,不知道现在的人们,尤其年龄小一点的朋友是不是都没有印象了。

当年的媒体人,面临巨大的压力的时候,真的非常可敬。而能坚持到现在的,实在是….埃

user avatar

有的新闻工作者们也别替他们开脱了。可以报道吗?可以,也应该。但是他们作为专业人员,真的把可能的后果跟当事人告知清楚了吗?

文章中多位当事人的信息过于详细,且未经处理。结果其家人电话被打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报道文章里,写的都是“某文化公司”、“河南某高校”、“方某”。这种写法在此类文章中,对读者产生共情会有一定影响,但对当事人及其家属的保护显然应高于这个考虑。况且这种影响并不是特别大。

这种信息公开以后受到不必要的叨扰的情况太多了,作为专业媒体,不要告诉我没有这了方面经验或者预见不到哦。

这也是为什么文章写得好的人很多,但新闻工作者还需要别的很多专业技能和素质。

我选一段改写一下大家看看。

一个92年出生的姑娘,小芳……30多岁的她已经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她的起点并不算高,毕业于一个非985财经院校……

你看,并不会有本质的差别。所以这是职业能力太差,还是职业道德出现了偏差呢?

user avatar

共 情 密 码

user avatar

时机有点着急,但这样的人物采访,是有其独特意义的。

它提醒我们所哀悼缅怀的,不是一串数字。

当空难新闻被明星塌房、地产价格、国际局势等热点事件,慢慢从人们的记忆中替代并淡去……

至少世界上还留存下了纪录这些生命的文字。

user avatar

这种新闻,说句难听的。

狗脖子上挂个大饼子都能写。


其实没什么好震惊的,吃人血馒头,是自媒体的一大必备技能。

吃人血馒头这个东西,如果不吃,被其他同行吃了,自家的流量就没了。


这玩意,谁也不用说谁,哪个有体量的新闻或自媒体没吃过人血馒头?大伙都吃的满嘴是血。


不过吃人血馒头,也是个技术活,吃得好,能吃到大量的流量和W。

吃不好,就是个引火烧身。


至于这篇文章为啥挨骂,很简单,这是一篇孩子死了,他来奶的文章。


他们不选择去报道实事情况,而是找到了遇难者的家属,试图写出一篇感情文,让人们哀悼遇难者。

殊不知这种行为,就是引火烧身的吃人血馒头。


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还蹭到了流量,引起了人们的反感,自然死球

user avatar

高端的人血馒头,往往含情脉脉诱人共情,蕴含着巨大的善意,令人观后免不了一包纸巾,却从未改变揭人伤疤骗取流量的本质。

不谈题目中的具体杂志,下图为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为了抢新闻而无比兴奋的美国记者:

这就是媒体人。

无论什么“主流”亦或者“自媒体”,眼球流量就是生存之道。

大大方方承认,没什么不好,毕竟八卦、偷窥他人隐私就是人类进化到今天留存于基因的本能。

做了,还非要去洗地,说自己跟那些借机做房地产、保险、理财广告的朋友圈中介有什么不同,就大可不必了。

user avatar

虽然我不是新闻人,但当这篇报道涉及个人史片段的创作时,我较熟悉的史学或许能发挥作用。首先应认识到,目前所谓的非虚构写作(新新闻主义),不只是新闻而已,它还一定程度上涉及了艺术创作和历史写作(成为了报告文学或历史文本)。于是,引用或依靠当事人社交媒体发布的信息草率拼凑人物的做法就有很大问题。

第一,这种做法仍有法律争议。

第二,即便没有法律争议,即隐私权争议,仅靠社交媒体信息也无法准确还原人物形象,因为所有信源所能拼凑的恰恰只是人的网络人格。这个话题应该是新闻传播学非常熟悉的。该报道存在这个问题。

第三,公开的个人身份信息(如职业)并不一定是报道所需的人物信息。例如,该报道称乘客中还有企业家等等职业人士,这种写法忽略了乘客自己的动机,人可以抛弃其职业身份登机,以一个父母或朋友登机。因此,这种看似一笔带过的写法其实是为作者的表达意图服务的。在行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希望把整个社会都绑到这架飞机上,以此加深受众共情,并描绘出一种宏大的社会现状的切片。他们的这种做法简直是在跳舞,甚至炫技,并在一定程度上失败了。

这些内容无法给出形式上需要的新闻增量,以至于在接受层面,过于细致乃至繁多的人物身份描写以及精确到令人恐怖的,感觉过于冷峻的座舱场景还原,映照在抽象的全球供应链网络,经济社会脉络图景前,反倒阻碍了人们的共情,甚至引发了负面效果。(凭什么你们知道的那么多?!受众会这么说)

凭什么呢?凭追新闻黄金时间的动机和对家属与亲友的采访。事实上,这两点没有问题,只要方式方法做对即可。毕竟,家属也有意欲倾诉的,而倾诉也是一种心理疏导的方式。可惜的是,某些问询方法令受众反感,无法接受。在一些采访中,记者没有在场,而是一个电话突如其然地拨了过去。在接受层面,今人对这类电话采访形式的态度存在抵触也无可厚非。

那为何不回避这些可能会让人反感的表达呢?例如,在讲述六人通行的那一段中,为何要赘述那位表达完悲伤情绪便无力再说的家属呢?以最恶意的角度看,既然这组人物足够戏剧化了,那应差阳错的改签就是为了锦上添花。这种似乎画蛇添足的写法并不罕见,如文中突然拉入杨丽萍经纪人的写法,显然是在为文章中更高的结构服务的。

在史学理论中,重要的除了史实本身,以及人物的动机,历史书写者对文本的选用同等重要。今天的读者比以前眼睛更毒辣,他们能感觉出异样,感觉出作者在报道事件同时的其它意图。一个准确的视角尤其重要,就像电影导演一样,要选择什么是观众能看的,什么是以后再看的。


最后,作为饱经观众鞭策的艺术人,我想说,我很惊讶新闻界对它的看法。正如我熟悉的艺术品争议事件,在应对部分人对该报道的攻击时,我发现大多数新闻人同样坚决站在其职业立场上,为报道的合法性做出辩护,但似乎少有人反思这篇报道存在的接受问题。

这种立场似乎意味着对传统的作者中心论的坚持,而该报道引起的新闻接受问题(一如艺术品接受问题)其实发生在后现代语境中。今天,新闻不是一颗指哪儿打哪儿魔法子弹,新闻接受者,即读者受众不仅参与进新闻阐释,也同样是新闻的生产者。因此,指出部分受众对该报道的理性批评(非谩骂)是不专业的见解本身,或许也是一种不专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物》杂志的那篇《MU5735航班上的人们》是我近期读到的一篇非常触动人心的文章。它不仅仅是一篇新闻报道,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对逝去生命的深切缅怀和对生命的无常的深刻思考。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文章的几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到位,让人感同身受。首先,文章在人物群像的塑造上非常成功。它没有把MU5735航.............
  • 回答
    看待《人物》杂志那篇关于罗永浩的《锤下那个理想主义者》,这确实是一篇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文章。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人的故事,更像是在勾勒一个时代烙印,以及在这时代洪流中,个体理想与现实碰撞的复杂图景。首先,从标题本身来说,《锤下那个理想主义者》就充满了张力。“锤”这个词,让人立刻联想到罗永浩的产品——.............
  • 回答
    肖战的《人物》杂志两万字专访,确实是2020年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事件。这篇专访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并不仅仅是因为采访对象是当时如日中天的顶流明星,更在于它所呈现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如何与彼时围绕着肖战的种种舆论风暴相互激荡。专访的背景与价值:首先,要理解这篇专访的价值,必须将它放在当时的语境下来.............
  • 回答
    在2016年,《自然》杂志将华人生殖医疗专家张进博士列入年度“十大科学人物”之一,这无疑是对他科研成就和行业影响力的巨大肯定。这件事情之所以值得深入探讨,不仅仅是因为他作为一名华裔科学家获得了如此高的国际认可,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中国在生殖医学领域,特别是在辅助生殖技术方面的崛起,以及张进博士本人在.............
  • 回答
    关于《游戏机实用技术》杂志延期传闻以及官方人员辟谣这件事,咱们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力求说得透彻些。首先,得承认,这个传闻的出现,本身就说明了《游戏机实用技术》(以下简称《机实用》)这本杂志在玩家群体中的分量。这可不是一本普通的刊物,它承载了太多玩家的童年记忆、游戏启蒙,甚至是对于游戏世界探索的最初热情.............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让人感到震惊和不安,也引发了很多关于版权、信息传播以及文化交流的思考。首先,从法律层面来看,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版权法律,对作品的复制、传播有着明确的规定。如果这位在日中国人确实存在未获得授权就将日本杂志文章进行翻译并传播的行为,那么从法律上讲,这可能构成侵犯版权。日本的版权法体系是比较成.............
  • 回答
    金书论武:不止是武侠,更是人生哲学的回响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被我们亲切地称为“金书”,其魅力横跨时代,经久不衰。而围绕着“金书论武”,更是激起了无数读者的讨论和思辨,这背后蕴含的意义,远不止于简单的武功招式或是情节推演。金书论武的意义何在?在我看来,金书论武的意义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 对武侠想.............
  • 回答
    那些被历史“穿越”的英灵们:浅谈套用历史人物改编的动漫小说与动画提起动漫和小说,总有一些作品能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我们熟悉的那些历史长河中的闪耀名字,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在眼前。其中,型月世界(TYPEMOON)无疑是这股潮流中最具代表性的存在之一。从《Fate》系列到《空之境界》,再到其他诸多衍.............
  • 回答
    客观看待历史人物,是一项既重要又具挑战性的任务。它意味着我们要努力超越时代局限、个人情感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去理解和评价那些曾经鲜活存在的人物。这并非易事,因为历史本身就是由各种主观视角交织而成,而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也往往受到信息来源、个人经历和价值观念的塑造。那么,如何才能更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呢.............
  • 回答
    刘表收留刘备的时候,对刘备的看法,与其说是一种固定的“评价”,不如说是一种混合着谨慎、期待、甚至是些许利用的复杂心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跳出“刘备是未来蜀汉之君”这个预设,回到那个时代,看刘表作为荆州牧,他所面对的政治格局和自身处境。首先,刘备的出身背景,是刘表看重的一点,但并非全部。 刘备虽然自.............
  • 回答
    对于日本声优这类公众人物涉足政治,这确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背后牵扯着很多层面的东西。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争取说得细致点,也尽量让感觉更贴近生活化一些。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在日本,声优不仅仅是配音演员,他们很多时候更像是一种偶像。他们的工作内容非常多元,不单单是给动画、游戏角色配音,还会出现.............
  • 回答
    台湾地区的政治生态和社会舆论环境较为复杂,公众人物(包括艺人、媒体人、学者等)在公开表达政治诉求和参与社会事件时,往往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以下从历史背景、政治结构、社会影响、国际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民主化与政治参与的演变1. 台湾的民主化进程 台湾自1990年代起逐步实现民主.............
  • 回答
    高炳义老师,这位在烹饪界享有盛誉的元老级人物,他关于“鲁菜是所有菜系中难度最高,最见功力的”的论断,无疑在众多食客和厨师心中激起了不小的涟漪。这话说得够“硬”,也够有分量,毕竟出自一位浸淫厨艺大半辈子,亲手缔造了无数经典鲁菜的大师之口,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这“最高难度”和“最见功力”究竟从何而来。.............
  • 回答
    《姜子牙》:一场颠覆性的神话重塑动画电影《姜子牙》自上映以来,便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和对传统神话人物的颠覆性改编,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作为中国神话体系中的重要人物,姜子牙的形象在《封神演义》中早已深入人心,但《姜子牙》动画却选择了另辟蹊径,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人间炼狱”中的救赎故事。一、 姜子牙.............
  • 回答
    “南岛魔女”,这个称呼本身就带着一股浓厚的神秘色彩,它勾勒出的是一个生活在遥远岛屿,拥有与众不同气质,甚至可能掌握着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力量的女性形象。对于这样一个“奇怪”的人物,人们的看法无疑是复杂而多样的,就像海边的潮汐,时而退去,时而涌来,每一次都带着不同的情绪和解读。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南.............
  • 回答
    杨笠与舍得酒:一场关于“智慧”的解读与碰撞杨笠,这个名字在中国当代脱口秀界已经是一个绕不开的符号。她以其独特的视角、犀利的语言,挑战着社会约定俗成的观念,尤其是在性别议题上,她总能引发广泛的讨论,有人赞赏她的勇敢与真诚,也有人质疑她的方式与立场。而近期,她成为了舍得酒的“智慧人物”,这个组合无疑令人.............
  • 回答
    “她就是low,就是俗”——这句话在《新喜剧之王》里像一颗石子,激起了观众心中的许多涟漪。它尖锐,直白,甚至有些刻薄,但背后却承载着一种复杂的观察和评价,尤其是在我们审视一个追求梦想、却又被现实打磨得体无完肤的角色时。首先,我们得理解这句话所指向的“low”和“俗”是什么意思。在很多语境下,“low.............
  • 回答
    当下社会上对历史伟大人物的“恶搞”现象,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事情。这背后牵扯到不少层面的东西,从人们的心理到社会思潮的变化,再到信息传播的方式,都有关系。首先,得承认,这“恶搞”的出发点嘛,很多时候未必是恶意。有时候,可能就是一种玩梗的心态,一种对严肃事物的一种轻松化处理。想想看,.............
  • 回答
    说到《将夜》里的夫子,这绝对是书中一个极具争议、也最有意思的人物之一。很多人看了都觉得,这个老头子真是让人又爱又恨,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他才好。要说他是“强大实力的无耻之徒”,还是“修为强大,道佛皆通的成圣者”,我觉得这两句话都说对了一半,但又都不够全面。他身上兼具了这两者的特点,而且是以一种极其.............
  • 回答
    近来,咱们玩手游,特别是那些二次元风格的,你会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人物立绘,就是角色初次亮相时那张大图,越来越“讲究”了。不再是以前那种简单几笔勾勒出个大概,而是变得异常复杂,细节多到有点“炸眼球”。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情况?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这背后最大的推手,还是“吸睛”和“留人”。现在的手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