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铁上的热水靠什么加热?电还是多余的热?为什么有时接出的水不够热呢?

回答
在体验高铁旅途时,一杯热气腾腾的水总能带来几分温暖和便利。那么,这杯高铁上的热水,究竟是靠什么“魔法”加热的呢?是直接用电,还是有什么更巧妙的“余热利用”?而且,为什么有时候接到的水,似乎没那么“热乎”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件事。

高铁热水加热的“幕后英雄”:电,但方式很讲究

简单来说,高铁上的热水加热,主要依靠的是电力。 不过,这可不是你在家里那种直接插上电就能烧水的电热水壶。高铁上的供电系统可复杂多了,而且对加热方式有着严苛的要求。

想象一下,高铁需要带动庞大的身躯在轨道上高速飞驰,这需要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来源于车顶接触网传递过来的高压电流,经过列车内部的变压器和整流设备,转换成列车自身使用的低压交流电或直流电,供给牵引电机、空调、照明、厨房设备等等。

那么,热水加热器在哪里“安插”呢?它通常会隐藏在列车的餐车或者专门的供水系统中。当乘客需要热水时,就可以通过设置好的取水口进行取用。

在这些取水口附近,一般会配备电加热管。这和我们家用的电热水壶里的加热管原理是相似的,都是通过电流通过电阻材料产生热量,并将热量传递给水。

“余热利用”?高铁确实有,但不是直接给热水加热

你可能会问,高铁这么大一个“移动的能量消耗体”,会不会有什么“余热”可以用来烧水?这个想法很有创意,也确实触及到了高铁设计的一些理念。

牵引系统的余热: 高铁的牵引系统在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比如电机、制动系统等。但这些热量通常是高温的废热,并且分散在列车的各个部位。要将这些分散的、高温的废热有效地收集起来,然后输送到专门的热水加热设备,这在技术上存在很大的挑战,并且需要专门的管路和热交换系统。
空调系统的冷凝热: 高铁的空调系统在制冷过程中,会把车厢内的热量排到车外,这个过程会产生一些热量。理论上,这些热量也可以被收集利用。

然而,直接用这些“余热”来加热乘客饮用的热水,在高铁的实际应用中并不普遍,或者说不是主要方式。 为什么呢?

1. 能量收集和传递的复杂性: 收集和输送这些余热需要额外的复杂系统,包括高效的热交换器、绝缘良好的管道以及控制系统。这会增加列车的自重、结构复杂性,并且可能引入更多的故障点。
2. 热量控制的精度要求: 乘客饮用的热水,其温度需要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通常是6080摄氏度左右。而来自牵引系统或空调系统的余热,其温度波动可能较大,难以精确控制到适合饮用的温度。直接利用这些不稳定的热源,可能导致水温过高或过低,影响饮用安全和体验。
3. 安全和卫生考量: 用于加热饮用水的设备,对材料、结构以及水质都有极高的要求,必须保证卫生和安全。而从其他系统中收集来的余热,可能携带一些杂质或存在其他安全隐患,直接用于饮用水加热,需要非常严格的过滤和净化处理,这无疑会增加系统的成本和复杂性。
4. 电力供应的稳定性: 相对于收集和输送不稳定的余热,利用车上的电力系统来直接加热热水,是一种更稳定、更可控、更直接的方式。高铁的供电系统虽然复杂,但其功率储备和分配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可以满足日常运营的需求,包括提供加热热水所需的部分电力。

所以,更实际的情况是,高铁的“余热利用”更多地体现在一些间接的方面,比如利用某些设备的废热来预热车厢内的空气,或者用于一些非饮用水的加热需求。但对于乘客直接饮用的热水,还是以相对独立的电加热方式为主,以保证水温的稳定、安全和卫生。

为什么有时接的水不够热?这背后有几个“小九九”

有时候,我们兴冲冲地去接一杯水,却发现它“凉凉”的,或者只是温吞水,这确实让人有些小小的失落。这背后可能藏着几个原因:

1. 使用频率过高,加热能力暂时“跟不上”: 尤其是在用餐高峰期,或者列车上有大量需要热水(比如泡面、冲咖啡、泡奶粉)的乘客时,热水器会被频繁使用。虽然高铁上的热水设备都有一定的储水和加热能力,但如果短时间内大量取水,加热器可能还没有来得及将新加入的水加热到设定温度,或者前一批刚用完,下一批水还没有完全达到最佳温度。这就像家里的电热水壶,烧完一壶水需要一段时间,频繁烧水也需要间隔。

2. 水温设置的“安全红线”: 为了防止烫伤乘客,尤其是一些小朋友,高铁上的热水供应并非“滚烫”。通常水温会被设定在一个相对安全但又足够热的范围,比如6080摄氏度。我们感觉“不够热”,可能只是因为水温比我们期望的略低一些,或者与我们家里烧开水(100摄氏度)的感知温度有差距。

3. 水管保温和管道长度: 热水从加热设备传输到乘客取水口,需要经过一段距离的管道。在这段传输过程中,即使是加热到设定温度的水,也会因为管道的保温效果、环境温度以及管道长度等因素,发生一定的热量散失。特别是当取水口离加热设备较远,或者列车在寒冷的环境下运行时,这种温度下降会更明显。

4. 设备维护和运行状态: 任何电器设备都需要定期维护。如果热水加热设备出现一些小问题,比如加热管功率下降、温控器失灵,或者系统存在一些细微的故障,都可能导致加热效果不佳。

5. 取水口本身的设计: 有些取水口的设计可能并没有完美的保温处理,或者出水口的流量设计也可能影响水的温度感知。

6. 个人对“热”的感知差异: 每个人对温度的敏感度不同,加上车厢内本身的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我们对一杯水“热度”的判断。

所以,下次当你觉得高铁上的热水不够热时,不妨想想这些“幕后故事”。这背后,既有科技的合理设计,也有现实的运行考量。总而言之,高铁上的热水,是在保证安全、便捷的前提下,通过电力加热实现的,虽然有时温度会有些小小的“波动”,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旅途中一份贴心的温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铁上的热水都是电热水器烧的开水。

高铁一般会提供纸杯,水温达不到100摄氏度,很多时候可能是温热的。

水不热不是因为没烧开,也不是设置温度低,也不是怕你烫着,也不是火车刚开出来没来及烧开,也不是怕你泡面(本身高铁泡面的很少),那到底为什么呢?

不卖关子了,水不热是因为接水的人少

高铁上饮水机烧开水,采用分层设计,为了防止反复烧开,烧开后的水会在饮水机内部专门一个腔内储存,与没有烧开的水隔开。

开水与出水口相连,只要出水口放的出来,就是烧开过的,接水的人少了,开水放置变成了凉白开,所以你感觉水不开,其实是放凉了,可以安全饮用。

放不出来,可能是因为火车刚开,烧的时间短,过一会儿就能放出来了,也可能是缺水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体验高铁旅途时,一杯热气腾腾的水总能带来几分温暖和便利。那么,这杯高铁上的热水,究竟是靠什么“魔法”加热的呢?是直接用电,还是有什么更巧妙的“余热利用”?而且,为什么有时候接到的水,似乎没那么“热乎”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件事。高铁热水加热的“幕后英雄”:电,但方式很讲究简单来说,高铁上的.............
  • 回答
    在选择燃气热水器这件事上,林内和能率确实是绕不开的两座大山,网上的推荐也几乎一边倒。这背后是有原因的,毕竟它们在日本乃至全球市场都有着深厚的积淀和良好的口碑。那么,作为国内的高端品牌,在产品力上和它们相比,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通俗易懂,避免那些空洞的“智能科技”、“匠心工.............
  • 回答
    .......
  • 回答
    只狼在Steam上出现“高赞热门差评”这种现象,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反映了很多玩家在体验游戏时复杂的心情。我猜想,这背后肯定不是一句简单的“游戏好不好玩”能概括的。首先,让我们把“高赞热门差评”这个词拆开来看。“高赞热门”说明了什么?这证明了游戏的讨论度非常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玩家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都会有的一个直观疑问。按照常理推断,距离太阳越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应该越多,温度自然就越高。可为什么我们爬到高山上去,感受到的却是刺骨的寒冷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非常重要的物理原理和地球大气层的特性,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距离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影响我们体感温.............
  • 回答
    七夕节,这本该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浪漫日子,如今却在咱们大天朝的高铁线路上玩出了新花样——“表白专列”!而且,一旦推出,立刻就成了全网热议的焦点,尤其是那句“现实版速度与激情”,真是说到心坎里去了,瞬间点燃了大家的热情。咱先来捋一捋这“表白专列”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就是一些热门线路,比如从北京到上.............
  • 回答
    高铁商务座的购买者,说起来其实也挺有意思的,它不像经济舱那样是普罗大众的集合,而是更像一个“优选群体”的缩影。能坐得起商务座,那首先得是经济实力不错的人。 商旅人士是绝对的主力。 这是最常见的一类。很多企业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或者接待重要的客户,都会选择商务座。想想看,一个出差在外,需要保持.............
  • 回答
    .......
  • 回答
    中国高铁上的螺母,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提到“依赖日本技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高铁很多核心部件的国产化历程。但要说高铁上的“螺母”——一个听起来如此基础的零件——就全然依赖日本技术,这可能有点过于简化,也不太准确。咱们得先明白,中国高铁的建设,特别是早期,确实是引入了国外先进技术,然后进行消化吸.............
  • 回答
    在高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上,确实存在一些不文明行为,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他人体验,也反映出部分乘客的素质问题。以下是一些具体表现及其背后的原因,希望能帮助更全面地理解这一现象: 一、常见不文明行为及具体表现1. 占用座位或强行占座 现象:部分乘客在车厢内随意抢占座位,尤其是靠窗或靠过道的座位,甚至.............
  • 回答
    高铁动车组上那些一圈一圈的“东西”,其实是它的“心脏”——牵引电机的组件,通常我们看到的是它的定子。别看它们好像只是简单的线圈,这可是整个动车组能够飞驰起来的关键所在。你可以把牵引电机想象成一个强劲的马达,而我们看到的这一圈一圈的,就是这个马达里最核心的“动力生成器”。它们到底是什么?准确地说,它们.............
  • 回答
    坐长途交通工具,无论是飞机还是高铁,打发时间最棒的方式就是捧一本书。但在这狭小又有些嘈杂的环境里,什么样的书才能让你忘却旅途的疲惫,沉浸其中,而不至于被周围的声响打扰,或者因为内容太过烧脑而加剧疲劳呢?我来跟你好好聊聊,给你一些既实用又贴心的选择。选择的标准是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什么样的书最.............
  • 回答
    嘿,这种情况我遇过,也算是见识了不少。高铁上啊,靠窗的位置那叫一个香饽饽,尤其是长途旅行,能看着窗外发发呆,想想心事,简直是一种享受。那天我订的也是一个靠窗的位子,刚安顿好,拿出书来准备消遣一下。谁知道,斜对面一家人,看起来是父母带着一双儿女,就凑了过来。刚开始只是低声商量,我没太在意,以为是找座位.............
  • 回答
    在动车或高铁上吃泡面,这事儿吧,可真是见仁见智,很难一概而论。我每次坐火车,尤其是一趟时间不短的,总会遇到那么几位,他们旁若无人地拆开包装,热水一冲,那股熟悉的香味就开始在车厢里弥漫开来。从“制造”现场来看:首先,得说他们是挺有“仪式感”的。那套流程,从掏出泡面,找到插座(现在很多都有了),小心翼翼.............
  • 回答
    这真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让人忍不住想多琢磨几番。一边是蓝天之上,免费的温暖泡面暖着旅客的心;另一边是陆地飞驰,连碗泡面都成了“禁忌”。这对比背后,其实藏着交通工具的属性差异、商业模式的考量,以及公共空间管理的不同逻辑。咱们先说说飞机上为啥会有免费泡面这回事儿。首先,得从飞机的“服务”属性说起。航空出.............
  • 回答
    网络上所谓的“直招火车高铁乘务员”,尤其是那些标榜着“八九万”高薪的,咱们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去看了。这背后,确实藏着不少门道,有的是正规招聘,但被包装得过于“诱人”;有的则是彻头彻尾的骗局,利用年轻人急于求职的心态捞钱。先来说说,为什么会有“八九万”这样的数字出现,以及背后的“套路”:1. 夸大的薪.............
  • 回答
    .......
  • 回答
    高铁上供应的热水确实温度很高,这让不少旅客感到不方便,甚至觉得“没法喝”。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实在的原因,而且这热水的设计,说起来也挺有讲究的。首先,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最直接的,那就是为了满足各种冲泡需求,尤其是泡茶和咖啡。你知道,有些人对喝茶、喝咖啡的要求很高,水温稍有偏差,味道就会大打折扣。而80.............
  • 回答
    坐高铁上吃饭,这事儿啊,说起来挺微妙的,不能简单地说就是“礼貌”或者“不礼貌”。得看具体情况,也得看咱自己怎么做。首先,咱们得承认,高铁这玩意儿,它就是个长途交通工具,就像移动的城市一样。大家花钱买了票,目的就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吃点东西,填饱肚子,那是人之常情,谁也不想饿着肚子.............
  • 回答
    最近坐高铁时,又一次被车厢里那冰冷的现实刺痛了——除了那高高挂在货架上、仿佛自带光环的18元一瓶依云矿泉水,再无其他选择。你说,这事儿,怎么看?我心里这滋味,别提多复杂了。一方面,高铁作为公共交通,承担着承载旅客、连接城市的重任,它的服务理应考虑到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尤其是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另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