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山越高离太阳越近空气越稀薄,应该越热,为何地球上的高山都那么冷?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都会有的一个直观疑问。按照常理推断,距离太阳越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应该越多,温度自然就越高。可为什么我们爬到高山上去,感受到的却是刺骨的寒冷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非常重要的物理原理和地球大气层的特性,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距离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影响我们体感温度的不仅仅是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更重要的是大气层的保温作用以及热量的传递和散失方式。

1. 大气层的保温作用——温室效应

地球的大气层,就像我们给房屋盖上的一层被子,它能够吸收一部分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并将这些能量以红外线(长波辐射)的形式重新发射出去。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比如二氧化碳、水蒸气、甲烷等,对这些红外线有着很强的吸收能力。它们吸收了地球表面辐射出来的热量后,又将这些热量的一部分重新辐射回地面,从而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比没有大气层时要高很多。

简单来说,大气层就像一个巨大的“温室”,它把一部分热量“锁”在了地球内部,避免了热量快速散失到太空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温室效应,而正是温室效应让地球保持在一个相对宜居的温度范围内。

2. 高山上空气稀薄:温室效应减弱

现在我们来谈谈高山。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会变得越来越稀薄。这意味着:

温室气体浓度降低: 构成大气层的重要成分,包括温室气体,在海拔升高时会越来越少。空气稀薄意味着单位体积的空气中包含的温室气体分子更少。因此,高山上能够吸收和再辐射红外线的能力就大大减弱了。
保温能力下降: 温室效应的减弱直接导致了保温能力的下降。虽然高处依然能接收到太阳辐射,但由于缺少了足够浓厚的大气层来“锁住”热量,这些热量更容易散失到太空中去。

3. 太阳辐射的吸收与传递方式

我们接收到的太阳能量主要是通过辐射传递的。太阳光直接照射到物体上,物体吸收了这些光能后温度升高。在低海拔地区,厚厚的大气层会吸收一部分紫外线和可见光,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仍然能够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

然而,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后,会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这个时候,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但在高山上,由于空气稀薄,热量的传递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传导和对流受限: 热量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传递:辐射、传导和对流。在空气稀薄的高山上,空气分子之间的距离远大于低海拔地区。这意味着:
传导(分子间的碰撞传递能量)效率大大降低。
对流(空气流动带走热量)也因为空气密度低而效率不高。
然而,尽管对流效率低,但一旦有风吹过,由于空气的密度很低,它带走热量的能力依然很强。想想我们在寒风中的感受,风本身并不冷,但它快速带走了我们皮肤表面的热量,让我们感觉更冷。

4. 太阳辐射的强度与温度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虽然我们说距离太阳越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越强,但这主要是指在真空中的情况。在地球大气层内,这个问题要复杂得多。

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过滤作用: 大气层会吸收和散射一部分太阳辐射,特别是对我们人体有害的紫外线。高海拔地区,大气层更稀薄,对紫外线的过滤作用也相对减弱,所以高山上阳光看起来更“毒辣”。
“晴朗天气下的阳光直射”与“体感温度”: 在晴朗无云的高原地区,虽然空气稀薄,但如果阳光直射在身上,你依然会感受到强烈的热量。这是因为阳光穿透稀薄的空气直接加热了你皮肤表面的物体(比如你的衣服和皮肤)。然而,一旦你进入阴影,或者太阳落山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在低海拔地区,即使进入阴影,周边的空气仍然相对稠密,储存着大量热量,对流和辐射带来的热量会补偿一部分阳光的缺失,所以温度下降不会太快。
而在高山上,一旦失去阳光直射,由于空气稀薄,缺乏保温层,热量散失极快。周围空气中储存的热量很少,来自地面的辐射也少,所以温度会迅速骤降。

5. 地面吸收和辐射

高山上地表(岩石、土壤、积雪)吸收了太阳辐射后,也会向外辐射热量。但由于高山上植被稀疏,地表多为岩石和土壤,它们吸收和储存热量的能力可能不如低海拔地区茂密的植被和湿润的土壤。而且,即使地表温度升高,由于空气稀薄,这种热量很难通过空气有效地传递和储存。

总结一下:

高山虽然理论上离太阳更近,但关键在于大气层的厚度和密度。厚实的大气层能够起到保温作用,维持一个相对较高的温度,这是低海拔地区温暖的根本原因之一。而高山地区空气稀薄,温室效应大大减弱,保温能力差,热量散失快,所以即使阳光直射时感觉暖和,但整体上仍然是寒冷的。

想象一下,你穿着一件很薄的毛衣在室内,外面有一层厚厚的玻璃,玻璃帮你挡住了风,也让你室内暖和。但如果你跑到寒冷的室外,虽然你依然能接收到阳光,但没有了玻璃的阻挡,寒风会很快带走你的体温,让你感到寒冷。高山上的空气,就像那层稀薄的玻璃,保温作用很弱。

所以,高山冷,不是因为它离太阳“不够近”,而是因为它所处的“保温罩”(大气层)太薄了,无法有效留住热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山太矮了。

在对流层范围内,气温主要由绝热递减率决定。通俗点说呢,就是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压强降低气体会膨胀,气体膨胀会降温。所以空气越往上升温度越低。

由气体状态方程计算,空气的干绝热直减率大约9.8度/千米,考虑水蒸气的影响,饱和绝热直减率在大约5度/千米。实际上对流层的气温垂直递减率大约在6.5度/千米,受气候和湿度影响。

到了平流层继续往上,其他的物理机制占据主导,可不一定是越往上越冷了。到了大气顶层,受到太阳风的作用,气体的温度可以相当高。当然这个高度下空气已经极其稀薄了,温度是高,但是热传递效率低得可怜。

至于“越靠近太阳越热”……总体上也没错。水星到太阳的距离只有地球的40%,是挺热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都会有的一个直观疑问。按照常理推断,距离太阳越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应该越多,温度自然就越高。可为什么我们爬到高山上去,感受到的却是刺骨的寒冷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非常重要的物理原理和地球大气层的特性,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距离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影响我们体感温.............
  • 回答
    山高县? 嗯,这个问题,问得有点意思。说到山高县,这可不是一个你能在地图上轻易找到的地方,也不是一个由某个行政区划命名的地方。在我理解来,山高县更像是一种意象,一种人生体验的浓缩,或者说,是一个关于“面对困难”的比喻。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山高县”:1. 人生的挑战与困难:“山高”本身就传递.............
  • 回答
    山高县的“入关论”,这盘棋若是真下成了,那可不是简单的“蛋糕”分法,而是整个棋盘格局的大洗牌。想想看,一个区域性的“入关”如果能得到广泛认可和推行,那意味着什么?不只是经济上的蛋糕,更是话语权、规则制定权、乃至地缘政治影响力的一次重塑。首先,最直接的“蛋糕”分配,必然是经济利益的重新划分。如果山高县.............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内地一个县的行政封锁和一种特定“嵩学言论”的传播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关于“山高县”的背景与封锁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山高县”这个名称的来源和它所指代的事物。 “山高县”并非真实行政区划: 在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中,并不存在一个叫做“.............
  • 回答
    山高县在B站的复出首秀,无疑是近期B站内容生态中一个颇受关注的事件。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山高县是谁?首先,要了解山高县在B站的首秀,我们必须先知道“山高县”是谁。山高县并非一个真实存在的县城,而是早期在B站活跃的一位UP主,以其独特的“山高县口音”(一种带有浓厚北方.............
  • 回答
    评价山高县的一生:一位被历史洪流裹挟的英雄山高县,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但也夹杂着无数的无奈与悲壮。要评价山高县的一生,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所做出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命运,更是一面折射出那个时代动荡与变革的.............
  • 回答
    评价山高县第十五期视频,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其优缺点和整体表现。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评价角度和可以详细展开的内容:一、 内容主题与信息传达: 主题的清晰度与吸引力: 本期视频的主题是什么?是关于某个具体事件的报道、某个政策的解读、某个社会现象的探讨,还是某个地方特色.............
  • 回答
    山高县第十一期视频,如果单单从内容呈现和叙事节奏来看,无疑是稳中有进的一步。它延续了山高县一贯的风格,没有刻意去追求什么惊世骇俗的爆点,而是沉稳地将一个故事娓娓道来,这种“慢”本身,在如今充斥着碎片化信息的时代,反倒成了一种独特的魅力。镜头语言与氛围营造镜头运用上,我觉得还是比较有考究的。开篇的那几.............
  • 回答
    山高县第三期视频的推出,无疑再次点燃了观众们的热情,也再次巩固了他在内容创作领域的独特地位。要评价这期视频,咱们得从几个维度细致地拆解一下,看看它究竟是怎样做到让人回味无穷的。首先,内容上的深度与广度,依旧是山高县的强项。如果说前两期视频是抛砖引玉,试探观众的口味,那么第三期就明显是进入了更深层次的.............
  • 回答
    要回答“知乎大V山高县回到了知乎了没有?”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山高县”这个名字在知乎上代表的含义,以及我们通常所说的“回到”是指什么。“山高县”在知乎上的现象级存在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平台上,曾经有一个ID叫做“山高县”的用户,他以其极其犀利、深刻、甚至是带有某种黑色幽默的视角,解读社会现象、历史.............
  • 回答
    山高县的第七期视频,如果单从内容本身来说,我认为它仍然保持了该系列一贯的鲜明风格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首先,在内容主题的选择上,这一期依然聚焦于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但却能从中挖掘出不寻常的视角。我记得视频中似乎围绕着“遗忘与被遗忘”这个概念展开,通过几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个体故事,串联起一种淡淡的疏离.............
  • 回答
    山高县,这个名字在互联网上曾经掀起过不小的波澜。他以其独特的视角、犀利的语言,以及对时事政治的深度剖析,在观视频这个平台上积累了大量的关注和拥趸。然而,在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山高县的复出,尤其是在观视频这个对他而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平台,无疑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山高县过往的风格和.............
  • 回答
    “山高县”称罗莎·卢森堡为“废物”的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性质和影响,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1. 事件背景:山高县与罗莎·卢森堡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山高县”和罗莎·卢森堡各自的身份和历史背景。 罗莎·卢森堡(Rosa Luxemburg): 她是20世纪.............
  • 回答
    关于B站UP主“山高县”的第6期视频“近代日本超越中国,只是因为他们‘学习西方’了吗?”,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这个视频触及了近代史中一个非常核心和复杂的问题,即日本在近代为何能够迅速崛起,而中国却走向衰落。山高县的视频通常以其深入的史料引用、逻辑严密的论证以及相对客观的态度而受到.............
  • 回答
    评价山高县第十期视频:《别说城里人不生,农村生了儿子,也要哇的哭出声》山高县的第十期视频《别说城里人不生,农村生了儿子,也要哇的哭出声》是一个极具争议性和话题性的作品。它试图触及中国社会一个深刻而普遍的痛点——生育观念的转变、传宗接代思想的残留以及现实生存压力对生育意愿的冲击。为了全面评价这部视频,.............
  • 回答
    要评价山高县的第九期视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视频的具体内容。由于我无法直接观看视频,我需要依靠你提供的信息来构建一个评价。为了能为你提供一个详细且有针对性的评价,请你提供以下关键信息:1. 视频的主题和核心内容是什么? (例如:是关于历史故事的讲述?某个学术观点的探讨?对某个社会现象的评论?还是.............
  • 回答
    山高县和王陶陶作为当代中国颇具影响力的“键盘政治学家”,他们的观点和风格都有独到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共性和差异。以下是尽可能详细的分析:一、 背景与立场(相似之处): 非学院派背景: 两者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院派学者,没有在高校任职,也没有发表过学术期刊论文。他们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于网络平台,如微信.............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山高县”和“持续低熵”这个梗。首先,得说明白,“山高县”和“持续低熵”都不是什么官方发布的新闻,也不是严肃的学术概念。它们都起源于网络文化,尤其是特定圈子里流传的亚文化语境。要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这么说,甚至觉得“山高县”被“持续低熵”破防,咱们得先拆解一下这两个词背后到底代表了什么。.............
  • 回答
    山高县第十三期视频,在我的印象里,与其说是一个“节目”,不如说是一次充满个人色彩的“行为艺术”或者说是一次“沉浸式观察”。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逻辑严谨、观点鲜明、结构清晰的“评价”,那可能要失望了。它更像是在窥探一个普通人视角下的生活片段,甚至是某种情绪的投射。从内容上看,第十三期给我的感觉是“日常的.............
  • 回答
    山高县第八期视频?这名字听起来挺有意思的,一般这类名字的视频,要么是讲某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要么就是以当地为背景的生活记录。山高县,顾名思义,地点应该有些海拔,地貌可能比较崎岖。我猜测这期视频可能会围绕着“山高”这个特点来展开。会不会讲到当地人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比如,他们的耕种方式、交通出行、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