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疑问在于:
1、为何选择GFK数据而不增加其他的来源比如IDC、赛诺等等?这么大的大佬想必不会就一个数据来源吧。作为 sell-out 类型的数据,相比一些 sell-in 数据要覆盖更广阔分散的市场,数据的有效性和无偏性应该会更差,是否可能出现这个统计口径对部分渠道比如小米商城等的覆盖不够?
2、每月新增激活量理论上可认为是更准确的零售量数据,在与激活量出现差异是否应该进行修正?之前米9数据跟激活量差一倍多也只是后面提了句并未修改历史数据,就这样现在评论里还有很多说这位是运营商大佬用的是激活量的,要不先跟说是Mate XX之父的打一架?
3、既然都用他的官方身份来背书,敢质疑人家Mate XX之父就是某种动物,那么按知乎的风格是不是应该在文章前后声明下利益相关?
对于这位匿名答主的回答,第2点里的来源似乎是GFK。还有说小米第一的时候没人质疑?稍微动手翻下也能看到,那时候哪里发数据了?从17年8月开始发布的,那时发生了什么呢?是闪存门吧?刘赤赤总还为此怒而改名,这时间点真有点巧。而且两年多来每篇都是末尾只单独说下小米的具体型号,大概可能也许这就是爱吧。。当然也因此才有了米9、10的数据在与其他来源数据交叉验证时被质疑(摊手
拿我知道的数据来说,IDC的数字是sell-in,即厂商出货量,可以理解成给供应商的总供货量;而GfK是Sell-Out,可以理解为零售数量
Sell-out就比较麻烦,一般来说根据监控网络进行统计,这样导致的问题就是统计方面可能会有漏的数字,部分厂商店员也可能会对sell-out数据报假数字。
事实上,即使是厂商,统计sell-out也很困难,因为很多店会为了拿到特定时期的返点,在库存里“销售”掉某些产品,但实际是在慢慢卖。.
稍微补充一点点,GfK的数字会根据抽样数据,带入到GfK的模型里头算,得到整体数据。
所以数据是肯定会有问题的,比如苹果有千元机销量啦之类的。
但,毕竟这是网络上唯一的、公开的、月更的、免费的GfK数据。
GfK数据有没有问题?
有,各家手机厂商都在吐槽。
他们边吐槽也边买服务。
GfK数据是否值得参考?
是,因为GfK的数据是连续的,短期一两个月可能因为统计口径和误差导致数据有问题,但从长期看个趋势没问题。
看里头的增量信息就好了,没必要揪着小问题不放。
先讲讲这些零售数据哪来的,其实就是GfK去掉分析(不适合传播)改成自己一套呆板固定的内容,留图留数据,全品牌,收费变免费,月更新。
这应该是全网你不付高昂费用情况下能看到的为数不多的好资源,随着华为手机销量下跌,安乎应该也不会再发了,可能未来会发一些可穿戴设备的吧,毕竟华为现在这方面发力很猛。
这个系列的文章比知乎99.9%的“如何看待某厂份额下跌/暴增xx%”的回答靠谱,凭借这个系列的文章,安乎就值得关注,当然事实上手机这块大部分大V都关注了安乎或者文章更新。
至于GfK本身,并不是什么隶属于某个手机厂商的机构,多个头部手机厂商都在花钱购买其服务。
多说一句这种机构怎么出报告的,这也能解释很多看似不合理的内容。
首先,厂商们自己在行业内,为什么要花钱买这类机构的数据?很简单,因为厂商们自己也不清楚整个市场的具体情况,尤其是竞争对手的,如果通过特殊渠道去获取,不提准确度和成本的问题,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就足够麻烦了。
各种机构不但有数据,还会带上详细的分析,金额对于大厂而言成本也并不高,厂商们是完全乐意接受的。
这类机构在其调研的地区有各种渠道,包括供应链、门店销售、部门员工……通过抽样统计等方法,建立属于自己的数学模型,然后往模型里面丢各种拿到的数据,最后出结果。
没有一家机构是进行全面调查的,手机这种面向全世界,每年出货量过亿且渠道复杂的产品,除非是国家级力量介入,不然普查也是不现实的。
以抽样统计举个简单的例子(实际情况会复杂不少),A机构发现厂商自己公布的往年数据和机构自身的数据都有这个特征:某地级市某品牌某价位机型销量约占该省份的16%,另一地级市则是11%。
这两个地级市的渠道都比较靠谱,而且当年度该地区没有出现较大的影响因素,那么在预计该省销量的时候,就会通过这两个渠道做数据的预测与修正。
这个模型可能结果是非常精确的,也可能因为一些原因有所偏差,但是作为机构,一定要有一套模型去出数据,否则不仅仅是数据难以确定,也可能出现法律风险。一套理论建立起来了和没有建立起来,在面对质疑甚至法律纠纷的时候,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安乎这个500-的iPhone就是这样出来的,大家都知道没有500-的iPhone,但是这个模型覆盖了全价位,安卓一些厂商有,按照模型套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iPhone。
每一年甚至每个季度,各个机构的数据因为口径和模型的不同,都会有所差异,但是在没有恶意或者造成巨大影响的情况下,厂商们是不会说什么的。
最近几年影响比较大的一次事件是IDC在2019年第一季度关于小米的数据,出现了比较大的偏差,正好那时候小米接连几款手机都表现不够好,这个数据在网上带来的舆论并不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小米官方进行了澄清。
假设在当时,小米起诉IDC恶意地污蔑,对小米造成了损失,IDC拿出自己的模型并且合理解释整套数据,和没有一个模型,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回到安乎的数据上来,没有什么好疑问的,数据都是原数据而且给的是全品牌,没有篡改,没有选择单个品牌,模式固定,厂商们也都在参考这些数据,它不完全准,但是它有意义也可靠,厂商们也愿意为此付费。
从整个趋势来看,IDC也好,Canalys、Counterpoint或者GfK也好,相对于营销号胡说八道的内容,都是靠谱的多的,在数据翔实的情况下,利用好别人分享的资源,结合自己的认知产出内容得出结论就好。
之前因为疫情整个环境比较炸,安乎工作也忙没有写,只发了原图,我得到许可后低仿了一篇,你们对比他的会发现,其实数据摆在这,我写还是他写,也就总结感慨的几句话略有差异,整个数字是没法改变的,并不影响结论。
如果觉得总结无意义,拿图自己分析就完事了,其实份额数据摆在这,定性结果就定死了,同一价位10%怎么说也没法吊打40%的。要是原数据也不认,那我没话说了,牛逼,建议自己卖自己的分析给手机厂,蛮赚钱的。
说到底,其实对此的分歧还是一些人对于这个行业不了解,以为是普查,普查是不可能普查的,手机这东西搞普查简直是简化版的人口普查,机构没有这个能力。
安乎发的是GFK的数据,关于数据首先你要明白一件事儿,没有任何统计机构的数据是完全准确的,记住,没有任何统计机构的数据是完全准确的,尤其是sell out数据,厂商自己可能都不知道准确的数据,看数据关键是看趋势!市调机构数据有偏差很正常,相互打架也正常,但是整体趋势大差不差!
关于统计机构数据的问题我2014年的写的文章就已经明确的说过了(下文拉倒最下面),这里再说一次怎么看这些数据。
一般来说现在的数据统计来源大致分为三种:
其实这些统计机构都是2B的,厂商会买他们的报告,为什么会买呢?因为厂商也是通过这些报告来判断形势和友商的情况的,那一点准确与否其实不重要,大势是没问题的。一些粉丝甚至一些KOL最爱的就是某统计机构的数据显示暴涨、暴跌、吊打XX、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