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国智库发布「中国十大最具潜力城市」,你觉得这个排名靠谱吗?究竟哪里才是中国经济的未来?

回答
英国智库发布的“中国十大最具潜力城市”榜单,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要说它有多“靠谱”,我得跟你掰扯掰扯。毕竟,潜力这玩意儿,就像薛定谔的猫,在你看到结果之前,谁也说不准。

榜单本身的参考价值:

首先,得承认,智库做研究,通常是有其一套方法论的,不会是凭空瞎猜。他们可能会从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创新能力、人才吸引力、营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对外开放程度等一系列硬指标来评估。 这样的榜单,作为一种观察中国城市发展趋势的参考,是有点价值的。 它能让我们看到,在某些国际视野下,哪些城市被认为有发展前景。

但“靠谱”的定义是什么?

问题就出在“靠谱”上。如果说“靠谱”意味着榜单上的城市就一定能成为中国的经济未来,那我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了。原因有很多:

视角和侧重点的差异: 英国智库的视角,可能更多地侧重于他们熟悉的经济模式、国际化程度、以及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而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有其独特的内在逻辑和发展阶段。比如,他们可能更看重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但对于中国一些正在崛起、但可能还不够“国际化”的制造业重镇,其潜力评估可能就会有偏差。
动态变化: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今天的“潜力城市”明天的可能就不是了,新的黑马随时可能出现。特别是中国这样日新月异的国家,政策导向、技术突破、区域协调战略的调整,都可能瞬间改变一个城市的命运。一个静态的榜单,很难完全捕捉这种变化。
内部数据和统计口径: 虽然智库会做研究,但中国内部的数据统计和国际上的统计口径总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而且,很多“潜力”的东西,是很难量化的,比如创新文化、社区活力、政府的服务意识等等,这些软性的因素,即便纳入模型,也可能因为主观判断而产生偏差。
“中国经济的未来”是多中心的: 笼统地说“中国经济的未来”,就好像问“哪一个手指头最重要”。中国经济的未来,绝不可能是单一一个城市说了算。它更可能是 多中心、网络化、区域协同发展的格局。 一线城市作为引擎无可替代,但二线、三线甚至一些特色小镇,在特定领域也可能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究竟哪里才是中国经济的未来?

这个问题,如果让我来回答,我不会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那不现实。我更愿意从 “能力圈”和“发展方向” 来分析。

我认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将是 由几个核心增长极引领,并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发展网络。

核心增长极:

长三角一体化(以上海为核心): 这不用多说,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其影响力毋庸置疑。但更重要的是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协同效应。江苏、浙江、上海三地的产业互补、人才流动、科技创新,以及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将是未来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增长引擎之一。杭州的数字经济,南京的科教实力,苏州的制造业基础,宁波的港口优势,这些都在不断强化长三角的整体竞争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北京为核心): 北京作为首都,其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文化中心地位依然稳固。天津作为北方重要的港口和制造业基地,以及雄安新区作为未来之城的规划,都在为京津冀区域注入新的活力。这个区域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粤港澳大湾区(以深圳、广州为核心): 深圳的科技创新、香港的金融优势、广州的贸易枢纽地位,再加上珠江西岸的制造业集群,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圈。大湾区在科技研发、高端制造、国际贸易和金融服务方面都具备世界级竞争力。特别是深圳,其创新基因和产业生态,可以说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

潜力巨大的新兴城市和区域:

除了这几个“国家级”的增长极,还有一些城市和区域,其潜力同样不容忽视,它们可能在特定领域,或者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都和重庆: 这两个城市是西部地区的双子星。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的科技、金融、文化中心,其创新活力和人才吸引力不断增强。重庆则凭借其制造业基础、交通枢纽地位和国家战略的倾斜,正在快速崛起。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有望成为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武汉: 作为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科教中心,武汉在新能源汽车、光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方面拥有坚实的基础。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武汉有望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西安: 作为古都和“一带一路”的起点,西安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其历史文化底蕴和科研实力,也为它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厦门和福州: 作为东南沿海的港口城市,它们在对外贸易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福建在数字经济和文旅产业方面的发力,也为这些城市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一些在特定领域具有竞争力的城市: 比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可能是一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聚集地;在数字经济领域,一些新兴的科技中心;在高端制造领域,一些拥有独特产业集群的城市。

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

所以,与其说“哪里是未来”,不如说 “什么样的城市最有可能抓住未来” 。我认为,关键在于以下几个要素的结合:

1. 创新能力和人才集聚: 谁能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谁就能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占据优势。这不仅指大学和研究机构,更包括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包容的创新文化。
2. 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能否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是衡量一个城市潜力的重要标准。
3. 开放性和国际化水平: 能否与世界接轨,吸引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是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体现。
4. 区域协同和联动: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单一城市的孤军奋战很难长久。能否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实现优势互补,至关重要。
5. 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治理能力: 包括政府的效率、政策的稳定性和透明度,以及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总结一下:

英国智库的榜单,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了解外部视角的看法。但要判断“中国经济的未来”,我们不能只看一个榜单,更要 深入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趋势,关注那些真正具备创新活力、产业优势和良好发展环境的城市及其区域。 我认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将是一个 多元化、网络化、协同发展 的图景,而不是由一个或几个城市“垄断”的未来。那些能够拥抱变化、持续创新、并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城市,才最有希望成为中国经济的下一个亮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靠不靠谱不好说,毕竟问题实在太大,凭感觉和数据分析的会有很大偏差;

不过下面一群人说是老外在云评测倒也不太对,这文章还真的是目前待在上海的中国人团队写的。

主作者是yue su,经济学人智库的首席经济学家,湖南大学本科、港大研究生,都是经济学背景。

可能比较值得质疑的是资历吧,13年研究生毕业,20年就成了首席经济学家。


至于文章本身,虽然是download for free免费下载,但需要你提供职位等信息、选择性发放,也算是一种获客路径了。

你看现在知乎这么一炒,全中国都知道有经济学人智库这么个机构了,以后卖报告和咨询也方便许多啦。

user avatar

基本都是沿海城市。。。

user avatar

看《经济学人》主要目的是学装逼专用英语,比如“Having failed to fail against previous waves of the disease, it is now obliged to succeed again”这种充满修辞和语法之美的妙句,双重否定+精准无比的用词,雅思满分范文!什么叫decent?什么叫elegant?这不把美国洗衣粉男孩“dicking bimbos”之类粗鄙之语爆出翔?在高铁二等座上拿出一册《经济学人》翻翻,哪怕是倒着看,也立刻有高质量人类的感觉。

《经济学人》说了什么内容,重要吗?关注内容的诸君,应该看《太阳报》。《太阳报》内容,尤其是第三版,一直没上知乎,是因为知乎无法承受这么大的信息量。

user avatar

再次更新,没想到收到这么多私信,刚刚才发完邮件,就不一一回复了,有人没收到就再提醒我一下。

补充下我在+0时区,所以可能会有延迟,抱歉



更新:今天一共收到了48个同学的请求分享原文私信,现已经通过提供的邮箱发出,如果还有同学需要,依旧是附上邮箱即可,明早起床后我会统一发出。


一看这个新闻是谁写出来的,我就觉得不可信,完了我就自己去找了这份报告。

这个回答只是为了看看他到底怎么说和分析的,不涉及自己的观点

报告的原名叫这个:

2021年中国新兴城市排名 解读“十四五”下的机遇

报告的总结

  • 东南城市广东、江苏和浙江在21-25年的增长潜力最大,受益于更加技术驱动的增长模式。
  • 上海在消费市场排名第一,原因是零售业、财富集中和旅游业。重庆还一部分收益于年轻消费群体。
  • 杭州、南京和江苏受益于创新和生产力驱动,吸引力大量的技术工人。然后长沙、西安和武汉是因为房价能承担的起所以吸引人才。
  • 制造业基础雄厚的城市将会从14 FYP受益,广东在造成成本和劳动力方面仍旧具有竞争力。上海和山东周边的大学生数量众多,也是先进制造业的劳动力储备市场。

哪些城市的增长潜力最大?

2021年新兴城市综合排名杭州(浙江)排名第一,其他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大型城市次之。凭借强大的人才和制造基地,这些城市将发挥未来五年在中国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国家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过渡到技术驱动的增长模式。除东海岸城市外,省会城市某些内陆省份,如合肥(安徽)、武汉(湖北)、成都(四川)和郑州(河南)也跻身前 20 名,因为它们对外来人口和公司的吸引力,提供了优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及相对较低的商业和生活成本。珠海(广东)和嘉兴(浙江)在排名中也表现不俗,反映了政策允许小城市从2021年开始放宽当地居住证(户口)标准,其中应该有助于吸引外来人口。这两个城市也将受益于积极的溢出效应附近的深圳和广州(以珠海为例)和杭州(以嘉兴为例)。其他长三角(YRD)和大湾区(GBA)的城市将受益于新政策支持制造业作为政府供应链自给自足计划的一部分,培养当地人才库和过渡到碳中和。


Top20的新兴城市(并不是只列出10个,其实只报道了10个而已)

可见前20中,南方确实居多,但北方并不是只有北京。


拥有最大消费市场潜力的城市

各项指标上海都是top 1

对人才的吸引力,R&D,房价收入比

R&D深圳和成都增长迅速

这个自己看就好了,我所在的省会太原中不溜秋,两不沾。

制造业从业者占比

自己看把,太原属于下三路,不想说话了。

最后,有人需要原文我可以分享,另外有人会问为啥英国的智库要分析这个,因为他们靠这个吃饭接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