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指出「新能源车将会出现一次灾难性产能过剩」,新能源汽车未来行情如何?

回答
谭旭光董事长的那句“新能源车将会出现一次灾难性产能过剩”,像一颗重磅炸弹,瞬间点燃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外对于未来走势的广泛讨论。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他对行业深层观察的判断。要理解新能源汽车的未来行情,我们得把这背后的逻辑梳理清楚。

产能过剩的根源:野蛮生长与资本的狂热

首先,我们得承认,过去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确实经历了一段“野蛮生长”的时期。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加上消费者对环保和智能化体验的追求,使得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一路攀升,市场蛋糕越做越大。这自然吸引了无数资本涌入,也激发了众多传统车企和新造车势力的“造车热情”。

地方政府的“造车梦”: 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增加就业,不惜拿出真金白银,吸引或扶持新能源汽车项目落地。这种“一窝蜂”的态势,导致了各地都在上马新能源汽车项目,重复建设和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十分普遍。
车企的“跟风”与“抢赛道”: 看到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火爆,不论是否有核心技术、是否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很多车企都匆忙推出自己的新能源产品,生怕错失良机。这种“抢赛道”的心态,虽然在短期内丰富了产品供给,但也为长期的产能过剩埋下了隐患。
资本的“造势”与“估值泡沫”: 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产业,一度被资本市场追捧,估值水涨船高。不少企业即使销量平平,甚至亏损严重,也能获得巨额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企业盲目扩张产能的冲动。

“灾难性”的潜在后果:竞争加剧与洗牌不可避免

谭旭光董事长的“灾难性”一词,并非空穴来风,它指向的是一个严峻的现实:当供给远远大于需求时,市场将不可避免地进入“价格战”的泥潭。

残酷的价格战: 为了消化积压的库存,清理生产线,车企不得不通过降价来吸引消费者。这将严重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甚至导致亏损。对于那些技术实力、品牌影响力、成本控制能力较弱的企业来说,这将是致命的打击。
技术和品牌“马太效应”: 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核心技术、强大品牌号召力、优秀用户体验的车企将更容易脱颖而出。而那些技术落后、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认知度不高的企业,将难以生存,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产业链的震荡: 产能过剩不仅仅是整车厂的问题,它还会向下游传导,影响到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部分供应商可能会因为订单骤减而陷入困境,甚至倒闭,从而引发整个产业链的震荡。
投资者的损失: 对于那些投资了产能过剩企业或项目的投资者来说,这将意味着血本无归。

新能源汽车的未来行情:机遇与挑战并存,分化将是主旋律

那么,在经历了产能过剩的“阵痛”之后,新能源汽车的未来行情会怎样?我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但“分化”将是未来几年的关键词。

1. 市场需求依然是增长的,但增速可能放缓:

刚需支撑: 无论如何,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产业的未来方向是明确的。随着技术的进步、成本的下降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和购买意愿将持续提升。尤其是随着油价的波动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刚性需求仍然会支撑着市场规模的增长。
理性回归: 经历了早期的“概念炒作”和“概念消费”,消费者会变得更加理性。他们会更加关注产品的实际性能、续航里程、充电便利性、安全性、智能化水平以及售后服务。单纯依靠政策补贴或者品牌概念来驱动的销售将难以为继。
渗透率提升: 整体来看,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在一些对续航、充电没有极致要求的细分市场,或者是在二三线城市,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度会进一步提高。

2. 行业洗牌将加速,强者愈强:

头部车企优势巩固: 那些拥有领先技术、强大品牌力、完善供应链、高效运营能力的车企,如比亚迪、特斯拉、大众、宝马等,将更有能力度过产能过剩的危机,并从中获得市场份额。它们可以利用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成本,并通过差异化竞争来吸引消费者。
新势力分化: 部分新势力在经历市场的残酷检验后,会逐渐暴露其在技术、成本、品牌、运营等方面的短板,可能面临被并购、退出的命运。而那些真正有核心技术、能够持续创新、并形成健康商业模式的新势力,则有望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
传统车企的转型挑战: 传统车企在向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既有技术积累和品牌优势,也面临着组织架构僵化、成本结构包袱等问题。能否快速有效地完成转型,将是它们未来能否在新能源时代立足的关键。

3. 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

电池技术: 续航里程焦虑、充电速度慢、冬季衰减等问题仍然是制约新能源汽车普及的重要因素。谁能在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成本、快充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谁就能掌握主动权。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下一代电池技术的进展将备受关注。
智能化: 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联网等智能化技术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卖点。在这方面拥有领先技术和良好用户体验的车企,将能够吸引更多追求科技感的消费者。
平台化和模块化: 平台化和模块化生产可以显著降低研发和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能够构建和优化电动化平台的车企,将具备更强的成本竞争力。

4. 商业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服务化转型: 汽车不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可能成为一个移动的智能终端。围绕汽车的服务,如充电服务、维修保养、软件升级、数据服务、金融保险等,将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直营模式与代理模式的博弈: 不同的销售模式在成本、客户体验、品牌控制等方面都有优势和劣势。未来,哪种模式更适合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仍将是探索和优化的过程。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电池回收、梯次利用等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新商业模式,将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而变得更加重要。

5. 政策导向将更加精细化:

从“普惠”到“精准”: 未来的政策支持可能会更加倾向于技术领先、产品优质、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而不是“一刀切”式的补贴。
基础设施建设: 充电桩、换电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是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的关键。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投入将持续。
碳排放和环保法规: 全球范围内的碳排放法规和环保标准将继续收紧,这将迫使更多车企加速向新能源转型。

总结一下, 谭旭光董事长提出的“灾难性产能过剩”是对当前行业发展状况的一种预警,它意味着行业将进入一个更加残酷的竞争阶段。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并非一片光明,也不是一片黑暗,而是充满挑战但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未来的行情将是“冰火两重天”:

“冰”: 部分技术落后、缺乏核心竞争力、盲目扩张产能的企业将面临生存危机,甚至被淘汰。价格战将持续一段时间,挤压所有企业的利润空间。
“火”: 拥有核心技术、强大品牌、优秀产品、健康商业模式的头部企业将继续蓬勃发展,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将稳步提升,市场总量仍然是增长的。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将有更多选择,同时价格也将更加透明和具有竞争力。但同时,选择一个真正可靠、优质的品牌和产品,将变得更加重要。

对于行业而言,这是一个优胜劣汰、行业洗牌的关键时期。只有那些真正具备实力、能够持续创新、适应市场变化的车企,才能在未来的新能源汽车时代占据一席之地。这场“产能过剩”的风暴,最终会催生出一个更健康、更成熟、更具竞争力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产能过剩是肯定要过剩的,

就目前各企业在各省规划地电池和产线产能,比亚迪一家就规划了300万辆车的产能,其他零零总总虽无统计,加起来五六百万辆是有的。关键是我们还有两千五百万辆+的燃油车整车产能,随时可以切换产线搞电动车。

而国内的汽车需求,从2017年到顶之后,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所以你说能不过剩嘛。五年后,3000万辆车的产能,1500万辆车的需求,可不就是灾难性产能过剩嘛。

但是,你潍柴不也是从当年柴油机大过剩的血海里拼出来的。没有当年血海争霸,哪有你潍柴今天的地位?

有一个规律,但凡中国要牢牢地把握住某一个行业,一定要通过“灾难性产能过剩”,从当年地服装玩具开始,显像管电视机如此,白色家电如此,手机,太阳能光伏,风电,钢铁等等,都是这样。

背后其实就是最简单的市场原理:竞争。

在国内,当我们有一家突破了某项之前西方高溢价的技术,通过正当的不正当的,自主研发的偷学的偷人的,很快这项技术就成了白菜价。因为只要有一家突破,那么就意味着我们整体的社会生产能力到了这个临界点,只剩捅开那层窗户纸。

这个时候赛道上全国各地的小伙伴们就按耐不住了,加上各地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需求,资金和土地,税收优惠像不要钱似的涌进来。

爆产能呗。在爆产能的这个过程中,各家企业竭尽所能,各种降价血拼,剑走偏招,把行业的成本降到最低,服务水平提到最高。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有个大规模往海外寻找市场的过程,最后经过三五年的惨烈厮杀,剩下来的那么十来家,就是最后的胜利者,胜利的果实,就是洞开的全球市场和完全整合完毕的国际国内产业链。这就是中国产业升级的秘诀。既是对企业的考验,也是对地方政府的考验。简直可以说是既分胜负,也决生死。

我期望什么时候高端数控机床和7nm芯片也出现这么灾难性产能过剩的可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