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牛市下基金真的是闭着眼买就行吗?

回答
在牛市中,基金的吸引力确实非常大,很多投资者会产生“闭着眼睛买”的想法。这种想法有其合理性,但绝不是完全正确的,甚至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牛市下基金并非“闭着眼睛买就行”,以及在牛市中应该如何更理智地进行基金投资:

为什么“闭着眼买基金”在牛市中也存在风险?

虽然牛市整体向上,大部分基金可能会赚钱,但“闭着眼睛买”存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 风险选择的忽视:
行业风险: 牛市并非所有行业都在上涨,即使在牛市中,某些行业也可能因为估值过高、政策变动或自身周期而表现不佳,甚至下跌。你“闭着眼”买入的可能是集中在这些下跌行业的基金。
个股风险: 即使是指数基金,指数本身也包含了不同权重、不同表现的个股。而主动管理型基金,其表现直接取决于基金经理对个股的选择。你可能买到重仓了未来会大跌的个股的基金。
风格漂移风险: 一些基金可能在牛市中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而偏离了其原有的投资风格(例如,从稳健的价值风格转向激进的成长风格),一旦市场转向或该风格失灵,基金表现可能大幅波动。
“高位接盘”的风险: 牛市的末期往往伴随着估值泡沫的累积。如果你不关注基金的持仓和估值水平,可能会在市场最狂热、估值最高的时候买入,一旦市场回调,即使是在牛市的大背景下,你买入的基金也可能面临较大的回撤。

2. 收益上限和效率的损失:
错失更高收益: 牛市中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基金表现差异巨大。有的基金可能因为抓住了市场的主流热点而涨幅惊人,而有的基金可能因为投资方向不对或基金经理能力不足而跑输大盘,甚至出现亏损。你“闭着眼买”很可能错过了那些表现最优秀的基金。
基金经理的“跑输”: 即使在牛市中,主动管理型基金的很大一部分也无法跑赢指数。如果你选到的基金经理能力一般,或者投资组合不够分散,他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到牛市的上涨机会,从而导致你的收益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3. 流动性与费用问题:
申购费与赎回费: 许多基金存在申购费和赎回费。不加选择地频繁买卖或长期持有(未 고려 赎回时机)可能会被这些费用侵蚀收益。
基金管理费与托管费: 这些费用是持续存在的,即使基金表现不好也会扣除。如果买到的基金本身业绩平平,这些固定费用会进一步拉低你的净收益。

4. 心态与纪律的挑战:
情绪化操作: 牛市容易让人产生“贪婪”情绪,看到上涨就想 allin,看到下跌就恐慌。不加选择的买入可能导致在市场波动时,你非但没有“闭着眼”,反而会因为情绪而做出错误的决策,比如在上涨途中过早止盈,或者在回调时恐慌性割肉。
缺乏长期视角: 牛市终将过去,熊市也会到来。即使是牛市,期间也伴随各种大小级别的回调。如果你没有明确的投资目标和策略,只是“闭着眼”买入,可能无法在牛市的顶点成功退出,或在熊市来临时扛住压力。

在牛市中,更理智的基金投资策略是什么?

虽然不能“闭着眼买”,但在牛市中,我们依然可以采取一些相对简单但有效的策略,最大化收益并控制风险:

1. 明确投资目标与风险承受能力:
你为什么投资? 是为了长期增值、短期获利还是其他目的?
你能承受多大的亏损? 这决定了你选择基金的类型(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以及投资比例。牛市中很多投资者倾向于高风险高收益的股票型基金,但这并非适合所有人。

2. 选择合适的基金类型:
指数基金(ETF): 如果你不想深入研究个股和基金经理,指数基金是牛市中一个不错的选择。它们跟踪特定指数,分散风险,费率相对较低。你可以选择宽基指数(如沪深300、中证500、标普500、纳斯达克100)或行业指数(如科技、消费、医药等)。在牛市中,选择一些处于上升周期的行业指数基金可能会带来超额收益。
主动管理型基金: 如果你愿意花时间研究,优秀的主动管理型基金经理可以在牛市中通过精选个股和灵活操作获得超越指数的收益。你需要关注基金经理的过往业绩(尤其是在牛市和熊市的表现)、投资理念、团队稳定性和持仓风格。

3. 研究基金的基本面和持仓:
基金的投资方向: 即使是牛市,你也要了解基金主要投资于哪些行业和板块。选择那些你认为在未来有增长潜力的行业。
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 查看基金的持仓报告,了解基金经理主要重仓了哪些股票。这些股票是否估值合理?是否符合你的投资逻辑?
基金的规模和历史业绩: 选择规模适中、业绩长期稳定且在牛市中有亮眼表现的基金。警惕规模过小或过大的基金可能带来的流动性或管理效率问题。

4. 分散投资,避免过度集中:
跨行业分散: 不要把所有资金都投入到同一个行业或主题的基金中。
跨基金分散: 不要把所有资金都投入到一只基金中。即使是优秀的基金,也可能遭遇短期调整。
资产类别分散: 如果风险承受能力允许,可以考虑配置一部分债券基金或其他低风险资产,以平滑整体投资组合的波动。

5. 掌握买入和卖出的时机(虽然困难但重要):
定投策略: 在牛市中,如果你看好长期趋势,可以采用定期定额投资(定投)的方式。这样可以平滑买入成本,在市场回调时还能买到更多份额,并在市场上涨时收获复利效应。
分批买入和止盈: 不要一次性将所有资金投入。当基金涨幅达到一定预期时,可以考虑部分止盈,锁定利润,然后重新评估市场和基金。
关注市场情绪和估值: 当市场极度狂热,普遍存在非理性繁荣时,估值可能已经偏高,此时应谨慎或考虑减仓。反之,在市场恐慌时,可能是更积极的买入时机(尽管牛市中市场情绪一般偏乐观)。

6. 持续学习和跟踪:
关注宏观经济和政策: 了解影响市场的宏观因素,如利率、通胀、经济增长、政策导向等。
跟踪基金的表现: 定期查看基金的净值变化,了解其是否偏离了既定策略,以及基金经理的持仓是否有重大变动。

总结来说,牛市为基金投资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闭着眼睛买”依然是懒惰且危险的做法。 即使在牛市中,理智的投资者也需要做足功课,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进行分散投资,并对市场保持警惕。真正的投资智慧,是在顺境中不忘风险,在逆境中寻找机会。牛市是一个放大的过程,它会放大好的投资决策,也会放大坏的投资决策。所以,闭着眼睛买,风险在于你可能买到的是那部分在牛市中表现不佳、或者在牛市见顶后大幅回撤的基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不能闭着眼买,或者说如果睁着眼,还是有更好的选择的。因为:

  • 基金的利润机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基金是有能力识别和利用这些机会的。
  • 鉴别恰当的买卖时机是一种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观测基金的交易总量和赢利的数据来一定程度上对基金对资金管理能力的高低有个评估;

投资基金整体来说分为两种,主动和被动:

被动投资基金:总是持有市场中所有股票,并且每一只股票具有在市场中的相同比重。 换句话说,被动管理的基金经理不太需要花费精力在选股上。

主动投资基金:基金经理需要承担选股持股的决定,需要绞尽脑汁的选择投资组合,选择建仓和平仓的时机来试图胜过市场,跑赢大盘,他们的交易频率也比被动的要高出很多,所以称之为主动投资基金。

毫无疑问,尽管被动基金现在有增加的趋势,我们都知道市场上大部分的资金,都是由主动投资基金来管理的。

而基金的操作技术是不是重要,这个长期以来争论很多。

大家可能都听过一个笑话,让大猩猩扔飞镖来选股票,选出来的收益很多时候并不比人们精心选择出来的差。也就是说,长期来看,没有人能够跑赢市场,但是短期来看呢,我们不能否认有一些明星基金经理在一段时期内能够获得超出市场的收益。

一般来说,主动投资基金成本更高,一方面要给经理们支付更高的报酬,另一方面,要经常的在市场上操作,这一进一出,都增加了交易成本。所以,即便是在牛市,识别好的基金依然是重要的。

我们假定一个简单的逻辑, 当一个基金经理感觉到更大的利润机会时候,他往往会进行更多的交易以获利;而如果基金经理能力比较强,就应该能够经常的感觉到这种机会——我们可以把这个定义为「优秀」。

那么感觉到了,他就会更加频繁的交易,从而应该能够赚取更大的利润。

如果真相是这样,我们就可以认为在每一波行情期间,基金经理会观察市场,找出赢利机会,然后建仓以产生利润。 基金的最优成交金额肯定是最大化其预期利润的,而赢利的机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因素将共同决定交易量和利润。

如果我们的假定成立, 如果基金经理真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交易的时机,那么交易的总金额应该和基金的盈利能力有显著的关系。

芝加哥大学booth商学院的教授Lubos Pastor 采用了 1979年到2011年的3,126个活跃的美国股票公募基金的样本,发现上述的猜想结果是显著成立的。[1]

具体来说,如果基金的年交易量增加了1%, 那么基金的利润在当年平均增加1.5% 。因此,这就验证了刚才的猜想,主动式基金的基金经理似乎真的有能力知道什么时候是交易的好时机——至少短期内,和大猩猩的区别是非常显著的。

有人可能会问,基金会不会故意的做出来很大的交易量,来吸引人购买呢?这个虽然不能完全杜绝,但是盲目的做交易量代价是很大的,一方面因为建仓平仓本身就有成本,其次,在没有发现很好的获利机会的时候,强行的建仓往往不会有很好的结果,这对于基金经理而言,是风险很大的选择。

要注意的是,这种关系不仅仅是纵向的,而且是横向的。也就是说,对于同一家基金而言,我们可以根据其交易量来辅助判断其利润率的高低;而当我们选择不同的基金之间横向的比较的时候,交易量越大的基金整体来说利润更好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换句话说,基金的能力越大,能观测到机会越好,平均来说越喜欢主动进行市场操作。

上面说的是对基金的比较,通过查看历史的交易量,可能对大家选择基金有所帮助。但是基金交易的资产千差万别,什么交易量最能显示基金的能力呢?

这个自然是流动性较低的股票,也就是买了容易被套牢,容易砸在手里的股票。这种股票基金经理选择的时候会非常的慎重,那反过来说,如果基金经理选择了这种股票进行的频繁的操作,那么往往是他非常有把握能够获利。俗话说的好“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没有对市场敏锐的感觉,基金经理也不是很敢经常去触碰这些容易砸在手里的金融资产。

这个结论可以帮助我们推测基金经理的能力。 因为如果一个市场操作能力不怎么样的基金经理,发现了一个并不真正存在的利润机会,那么体现在数据上,基金的一些营业额就和其利润无关,甚至负相关。这样就削弱了交易总量和基金盈利能力之间的关联。所以如果我们查看基金的年报,发现历史数据中,这家基金的交易量和利润之间的关联不大的时候,我们可能就要对这家基金的管理能力打上一个小小的问号了。整体上说,数据表明市场是有效的,管理费用更贵的基金,往往关联更强。

并且,这个结论还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基金的未来回报,比如说,我们可以观察比较相似的几个基金的平均交易总额,选择其中总额和利润历史数据关联度更大的,那么在财年的结束的时候,收获更多的利润概率也较大——当然,金融上一切皆概率,上面这个方法也仅仅适用于行为人的资金极少,对市场没有扰动的时候。

参考

  1. ^ Pástor, Ľuboš, Robert F. Stambaugh, and Lucian A. Taylor. "Do funds make more when they trade more?." The Journal of Finance 72.4 (2017): 1483-1528.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