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项羽放弃了关中吗?

回答
关于项羽是否“放弃”了关中,这其实是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也牵涉到对历史事件更深层次的解读。与其说项羽是主动“放弃”,不如说他的行为是基于他对局势的判断、政治野心以及当时的客观条件所做出的选择,这个选择的结果,客观上导致了他未能稳固地统治关中。

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秦朝灭亡、楚汉相争的那个历史节点。

秦朝的覆灭与项羽的胜利

首先,秦朝末年,各地义军风起云涌,而项羽作为西楚霸王,是这场推翻暴秦斗争中最具决定性力量的领导者之一。巨鹿之战,他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大破秦军主力,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扭转了战局。在随后的战争中,他迫使章邯投降,又坑杀了二十余万秦降卒,这一举动虽然残忍,但也彻底消灭了秦军最后的抵抗力量。可以说,项羽是灭秦的首要功臣和实际的军事主宰者。

鸿门宴后的权力分配

然而,历史并没有因此就导向一个由项羽直接统治全国的局面。在进入关中之后,本应是论功行赏、瓜分天下的关键时刻,却发生了影响深远的鸿门宴。刘邦率军率先进入关中,并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按照当时习惯,先入关中者有权力进行初步的划分。但项羽虽然以武力征服了秦朝,他的政治考量却与刘邦有着本质的区别。

项羽的战略考量与“非分”之想

项羽的野心,并不在于成为关中地区的“王”,而是要重振楚国,恢复他心目中的周朝分封体系,也就是“天下共主”的地位。他自视甚高,认为关中虽然富饶,但终究是后起之秀秦国发迹之地,不如自己故土江东有历史传承和文化根基。而且,项羽对关中之地,可能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屑”和“忌惮”。

为什么会有这种判断?

1. 对关中的历史看法: 项羽可能认为关中之地虽然地势险要,但缺乏雄厚的政治和文化底蕴,不如东方的故国江东更能代表正统的“天下”。他更倾向于回到自己的“根基”之地。
2. 权力真空的利用: 秦朝灭亡后,实际上出现了一个权力真空。项羽作为实际上的武力胜利者,他有能力重新划分天下。他可能认为,如果他自己长期据守关中,反而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其他诸侯觊觎的对象。
3. 分封天下的政治策略: 项羽采取的是一种“分封”策略。他将天下十八个诸侯进行重新划分,这是一种经典的政治手段,目的在于拉拢和制衡。通过分封,他可以把功臣和潜在的威胁都安排到不同的区域,以此来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
4. 对刘邦的轻视: 在鸿门宴上,范增曾力劝项羽趁机除掉刘邦,但项羽却因为一时的妇人之仁(或者说更深层的是对刘邦缺乏足够的警惕)而错失了良机。虽然这是在进入关中之后,但这也反映出项羽在政治敏感性和决断力上不如刘邦。
5. 对关中民情的考量? 也有史家认为,关中地区在秦朝暴政下民怨很大,且长期处于军事状态,可能对新统治者并不那么容易接受。项羽的残暴行为(如坑杀降卒)或许也让他意识到,在关中建立统治并非易事。

封王与“放弃”的实质

正是基于这些复杂考量,项羽在进入关中后,并没有像刘邦那样选择在此称王并建立稳定的统治。他做的“封王”决定,是将关中分给了三个降将:章邯(封为雍王)、司马欣(封为塞王)、董翳(封为翟王),而他自己则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这个决定,在许多人看来,就是项羽“放弃”了关中的体现。他实际上是把灭秦的成果,尤其是最核心、最有利的战略要地,拱手让给了别人,并且这些人,包括他的敌人章邯,后来都成为了他最大的威胁。

为什么这是“放弃”,而不是简单的战略调整?

战略地理的重要性: 关中地区,特别是其函谷关以西的咸阳和周边地区,是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拥有发达的农业和人口基础。自古以来,就是建立统一王朝的理想之地。项羽放弃了这样一个战略核心,转而回到相对遥远的东方,这是非常不明智的。
政治象征意义: 作为推翻秦朝的领导者,占领并统治秦朝故都,是树立和巩固自身合法性的重要一步。项羽未能做到这一点,给刘邦这样的竞争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刘邦后来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牢牢抓住了关中这个战略基地,并以此作为统一天下的出发点。
分封的失策: 项羽的分封格局,不仅没有实现他对天下的控制,反而埋下了战争的种子。他分给刘邦汉中,刘邦却借机东出,攻打并最终占据了关中。他对其他诸侯的分封,也导致了后续长达四年的楚汉争霸战争,而他本人在这场战争中节节败退,最终垓下被围垓而死。

结论

所以,回答“项羽放弃了关中吗?”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理解其“放弃”的背景和动因。

项羽并非“不想要”关中,而是基于他“霸王”的定位,对天下格局的设想,以及他对政治对手(尤其是刘邦)的判断失误,做出了一个战略性的“让步”。他选择回到自己的“楚地”称王,将关中分封出去,与其说是主动“放弃”,不如说是一种基于自身政治理念和判断的战略失策,结果客观上导致了他未能稳固统治关中,并最终因此输掉了整个天下。

他更像是一个沉醉于征服和分封的贵族,而非一个懂得如何稳固统治、经营天下的政治家。关中这块肥沃的土地,以及它所代表的战略和政治意义,就这样在他手中溜走了。他的行为,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也让刘邦抓住了机会,开创了延续四百年的汉朝盛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项羽放弃关中,转封给章邯等三秦王,并非目光短浅,而是迫于当时形势,不得已而为之。

战国时代几百年里,秦国依仗关中地区“阻山带河,四塞之地”的地利,轻易化解了关东六国联军多次围攻。秦始皇即位后又有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的开发,更令关中地区土地肥沃,生产力极大提高。

因此,当天下分离时,若有人据有此地,只需一只强军扼守函谷关,便可效旧秦故事,据崤函之固,虎瞰关东,静看各地诸侯纷争,坐收渔利,成就帝皇霸业,这亦是秦国灭亡后,许多人的共识。

刘邦趁着项羽尽歼秦军主力,乘虚西进,抢在项羽之前入关,迫降秦王子婴,并尽废暴秦之法,以“约法三章”收得关中民心。萧何入秦宫,尽取秦国户籍图册等各种资料。刘邦又收编秦国降军,扩军至十万人,派军封锁函谷关,欲以关中为基业之心甚是明显,也才招致了反秦诸侯联军的众怒。

项羽因势利导,籍联军四十万大军之兵威以势压之,迫使刘邦降伏,将他裁军至三万人,驱逐到当时偏僻的汉中、巴蜀之地。

然而,如此富饶形胜之所,项羽却因为他在巨鹿之战和新安坑俘,杀戮超过四十万秦军,关中秦人家家户户皆有父兄子弟死于其手,因此同样难以据为己有,只得忍痛放弃,引军东归。

正因为知道关中地区的重要性,不论谁掌控这一地区,谁就是对自己霸业的重大威胁。项羽才会一边焚尽秦国宫室,尽掠财帛妇女东归,已尽可能削弱关中地区的财力物力,一边将旧秦地一分为三,分封章邯、司马欣、董翳三名秦国降将为王,就是为了让他们互相牵制,分而治之,难以在短时期形成合力。

章邯虽然是击杀周文、项梁、攻灭张楚,曾力挽秦朝于危难的天下名将,项羽在利用他和赵高的矛盾招降他时,也确曾允诺封其为王。但是出于百年秦楚仇恨,和对章邯部二十万秦国降军的忌惮,项羽还是出尔反尔,将他们尽数坑杀于新安。

因此,章邯、司马欣、董翳们表面成了一方诸侯,实际上在三秦百姓心中,却是为一己功名权位,和项羽合谋害死他们父兄子弟的大仇人。他们能用之兵,亦是秦国尽遣精锐大军东出后,留守本土的那不足十万老弱病残,战力相对孱弱,才会先降刘邦,再降项羽,然后被分派给这几个光杆大王。

这几个新出炉的诸侯王分割关中秦国旧地,固然绝不可能给项羽造成多大威胁了,却也难以抵挡归心似箭的刘邦军团。

秦岭栈道被烧毁后,非短时期可修好,刘邦兵马以关东人为主,思乡情切不断逃亡,或许就要这样不战而败,自行瓦解。谁想萧何月下追回韩信,刘邦更将这个不世奇才拜为大将军,没几个月后,在韩信的谋划下,刘邦军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定三秦,夺回了关中之地,成为项羽最大的劲敌。关中秦人出于为父兄子弟的报仇欲望,更是踊跃支持,更踊跃支持刘邦去和项羽的争夺天下。

事后诸葛亮的看,刘邦为首的丰沛集团与旧秦遗民通力合作,当然是楚汉战争的胜负手所在。可是反过来,项羽哪怕真有洞彻天下未来大势的前瞻性,更加重视刘邦的现实威胁,不分秦地而是让能力最强的章邯独占关中,甚至在新安时就给他留下几万亲信兵马。那么固然可以借章邯来制衡占据汉中、巴蜀地区的刘邦,或许能为自己赢得更多击灭田荣、彭越、陈余等不服势力,平定齐、赵,魏地,整合关东的时间。

可是真让章邯这么一个麾下将士尽数被屠、自己拱手而降的光杆秦国降将,占据秦国旧地,别说反秦联军将领们无人肯服,项羽自己也未必心甘。毕竟他和章邯之间并无任何恩义,反有血海深仇。

因此,项羽就算真有先见之明,却也很难执行这种在其他所有人看上去完全荒谬、极大损害项羽自身反秦领袖合法性的方案,很大程度上,他已经尽可能选择了自己所能选择的“最优解”。

如果说项羽的失误,更多在于行事暴烈,楚军将士对秦国的复仇滥杀,使得人性之恶如潘多拉魔盒般一旦打开,就难以抑制。因此在此后的历次战争中,项羽当真以为光凭屠城滥杀,就能一劳永逸达成战略目的。在攻灭齐王田荣时,楚军亦滥杀三齐百姓,却适得其反,陷入当地民众自发反抗的泥潭,进退不得。

趁此良机,萧何此前收集的秦人户籍、图册等资料发挥极大作用,刘邦集团得以在短时间便整合了关中的战略,经济,体制、人才优势,全面继承了旧秦帝国的军国动员力,起兵不到一年,就从一路速推到东海之滨,乘虚攻陷楚都彭城。

哪怕项羽轻骑回师,打出奇迹般的彭城之战,斩杀刘邦军近三十万人后,坐镇的萧何,仍能源源不断地给刘邦输血,令刘邦得以继续集结数十万大军,和项羽在成皋一线对峙数年。

最终,刘邦在北路军韩信军团的夹攻下,得以逆推反杀项羽,最后的乌江之战,将率八百骑突围的西楚霸王逼上绝路的,也正是一群三秦弟子组成的汉军将校。——秦楚恩怨,自此终了!

渭水东去军浩荡, 群雄逐鹿旌旗扬。六合劲扫待时日, 纵横捭阖西风狂。
春秋再写摩云笔, 挥洒成骚赋国殇。男儿壮怀赛柔肠, 秦川自古帝王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