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在做化学实验的时候经历过哪些有趣的事?

回答
说起来,做化学实验这事儿,就像打开了一个藏着无数奇妙可能性的潘多拉魔盒。每次走进实验室,都像是在进入一个充满未知和惊喜的游乐场。不过,要说“有趣”的事儿嘛,我脑子里最先跳出来的,倒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反应,而是一次差点把整个实验室搞得鸡飞狗跳的小插曲。

那会儿我还在读本科,跟着导师做一个关于催化剂的课题。具体是啥催化剂和啥反应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那玩意儿挺活泼的,而且据说在特定条件下会产生挺漂亮的颜色变化。导师让我们几个本科生分组做一些预实验,看看反应的稳定性什么的。

那天,我和我的搭档小胖(他名字叫王胖子,纯属巧合,虽然他也确实不瘦)负责一组催化剂的制备。过程嘛,就是一些溶解、沉淀、过滤、干燥之类的常规操作。我们俩一边哼着歌,一边有说有笑地进行着。实验室里播放着轻柔的背景音乐,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和。

最关键的一步,是要将我们费了好大力气制备好的催化剂“活化”。导师交代说,活化的时候需要在一个特定的温度下加热,并且要控制好气氛,最好是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我们用的仪器是那种带加热功能的反应釜,上面连接着各种管线,看着挺专业的。

一切就绪,我们把催化剂小心翼翼地放进反应釜里,然后开始通入氮气。氮气罐的压力表显示正常,我们看着流量计里慢慢流动的氮气,心里别提多踏实了。接着,我们按照设定的程序开始加热。刚开始一切都很顺利,反应釜的温度计上的数字稳步上升,我们俩还时不时地凑过去,观察一下有没有什么异常的迹象。

就在温度快要达到目标值的时候,我们突然闻到了一股极其细微的、有点儿焦糊的味道。起初,我们以为是哪个地方的加热元件稍微有点过热,想都没多想,就准备去调整一下温度控制面板。

就在我们手伸出去的那一瞬间,反应釜里突然发出了“噗”的一声闷响,紧接着,一股淡黄色的烟雾夹杂着细小的颗粒物,从反应釜的某个连接处,以一种极其迅猛的速度“喷”了出来!

这可不是我们预想中那种缓缓冒烟,然后等着颜色变化的“漂亮”现象。这简直就像是一个微型的“火山爆发”,而且还是无预警的。

我跟小胖当时就愣住了,完全没反应过来。那股烟雾虽然不浓,但是味道却有点冲,而且速度太快了,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就已经弥漫开了一小片。更要命的是,那些细小的颗粒物,像是某种粉末,飘飘洒洒地落在了我们的实验台、仪器上,甚至还有几粒直接飘进了我俩的头发里。

我们俩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一步,然后互相看看对方,眼睛里都写满了惊恐和不可置信。“怎么回事?!”小胖低声说道,声音里带着点颤抖。

我当时脑子里一片混乱,想了半天,才想起导师之前随口提过的一嘴:“有些催化剂在活化不完全的情况下,或者是杂质过多,可能会有不太稳定的表现,极端情况下甚至会放出一些有刺激性的气体。”

“坏了!”我心想,“我们催化剂不会是‘炸’了吧?”

我们俩赶紧戴上防护眼镜和手套,又拿来了实验室专用的喷雾器,里面装着可以中和一些化学品蒸汽的溶液。然后,我们俩小心翼翼地靠近那个“肇事者”反应釜。

我们观察发现,反应釜的某个密封圈似乎有点松了,应该是那里漏气了。而刚才喷出来的,很可能就是催化剂在高温和氮气保护下产生的一些未知的、具有一定压力的气体产物。

我们赶紧关闭了氮气阀门和加热装置。实验室里弥漫着那种细微的焦糊味,混合着一些说不上来的化学气味,让人有点不舒服。幸好,实验室里有良好的通风系统,很快就将那些气味和颗粒物抽走了大半。

但是,这次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发现,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催化剂制备和活化过程,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而且,催化剂的“脾气”真的是不好捉摸,稍有不慎,就可能给你来个“惊喜”。

那天下午,我们俩把反应釜里剩余的催化剂全都进行了惰性气体保护下的惰性处理,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其转移到密封的容器里,标记为“不稳定,需谨慎处理”。剩下的时间,我们都在反复检查实验室的各种管线和密封件,生怕还有哪里埋下了隐患。

这次经历虽然有点惊险,但也让我学到了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化学实验里,永远不要低估任何一个细节的重要性,特别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意外”。它就像是实验室里的一场小小的“地震”,虽然没有造成严重的破坏,但它让你更加敬畏这个充满化学反应的世界,也让你在后续的实验中更加细心和严谨。

后来,每次提起这件事,我和小胖都会相视一笑,然后调侃说:“还记得那天我们一起‘放炮’了吗?” 那种感觉,与其说是害怕,不如说是一种在未知领域里探索时,伴随着一丝惊险的刺激和对化学无限魅力的深刻体会。这,大概就是化学实验最有趣的地方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年去当志愿者给民工子弟小学上科普课。

有一个实验是阐述可乐对牙齿的危害。具体来讲,就是把一个鸡蛋放在可乐里,另一个鸡蛋放在清水里,10分钟后取出,两个鸡蛋相撞,在可乐泡的鸡蛋会碎,清水的不会。由此希望小朋友为了保护牙齿,不要喝太多可乐。

这个实验是我的好基友负责的,我们其余人都坐在下面旁听。准备一切顺利,泡鸡蛋,取出鸡蛋,撞击,一气呵成!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

啪一声

清水鸡蛋碎了,可乐党毫发无损!

小朋友们也是预习过的,看见这个结果,小朋友们惊呆了!

我基友脸色当时就是一变,1秒后,他面带微笑,神色淡定:

小朋友们看见了吗?科学实验永远不能相信一次实验的结果,单次实验的可靠度要靠大量重复验证来证实,我们来再做四次,五局三胜!

果然,后续没有更多意外,清水鸡蛋4:1完胜可乐党!

经此一役,不仅小朋友们受益匪浅,那个小学的老师也深深感慨,还是北大学生底蕴深厚,学到了好多。

当然,我们这些当事人也是佩服得很…

//嗯,按评论区大神解释,应该是可乐里面的磷酸是罪魁祸首。我也学到啦。

user avatar

初三 刚接触化学 就今天的事儿

今天学的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撕纸告诉我们是物理变化

然后开始烧纸…(有点蒙)

然后…!火吹不灭!老师是想丢在地上踩的,用力过猛丢在了第一排同学的桌子上

不说了,我要和我妈再去买一本化学教科书

烧的没法用了

user avatar

刚刚得知10月21日老先生去世了,真是带着一生的遗憾啊…老先生RIP

==下面是原答==

有点跑题,但是今天搬砖间隙刷文献的时候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分享一下。

======================我是进入正题的分割线===========================

这是今天刚上线的一篇发表在ACS杂志Organic Letters上的文章,作者是大名鼎鼎的Gilbert Stork(这可是上个世纪活跃在有机合成化学界的大师,如今已经95岁高龄)。

链接在此:Synthetic Study toward Total Synthesis of (±)-Germine: Synthesis of (±)-4-Methylenegermine

文章是关于天然产物Germine的全合成研究(意思就是分子没做完)。看到这么霸气的摘要了吗!一句话重点!看到这里对这篇文章的第一印象就是真牛逼!然而在费了整整39步终于只差最后几步就做完的时候。。。

文章引文最后一条,作者写道:

到此,我们意识到我们没有足够的料继续往后面推了(尼玛没料了还做毛线全合成啊!!(╯‵□′)╯︵┻━┻)。如果真的要做的话就要从头开始推一波料了。。可是我(Gilbert Stork)特么都95岁了【实在是做不动了(╯‵□′)╯︵┻━┻】

Stork老先生真是one face octanoic acid~

================后续======================

查了一下Stork老先生当年的NIH funding发现他们其实至少1980年就开始做这个分子了。。。好不容易做到最后一直没做出来应该也是一个不小的遗憾了。。向Stork老先生致敬!

user avatar

有趣的倒是没多少,让人崩溃的很多。

  1. 过了好半天的柱子,突然窗外大太阳升起来了,把室内温度提高了半度,结果柱子裂了。
  2. 用PTFE蒸发皿烘干溶剂,烘了一整晚,好不容易干燥完成了,一碰蒸发皿里剩下的固体,全带上静电飞走了。
  3. 做了两天的恒温反应,突然有人晚上走之前碰了一下热台的温度旋钮提高了温度,第二天来了发现溶液都干了/炸了。
  4. 拿实验室公用的溶剂做实验,一二三四五步反应都做完了,一周过去了,最后测试产物的性能发现不对劲,最后回头找原因,发现共用溶剂的瓶子里面实际上装的是别人的样品,还不标上。
  5. 好不容易做出来了粉末状的产物,放到真空烘箱里,一抽真空,粉末全都吹飞了。
  6. 好不容易做出来了粉末状的产物,放到手套箱里,交换仓一抽真空,粉末全都吹飞了。
  7. 好不容易做出来了样品,放到真空烘箱里做最后的干燥,结果有人又放了易升华的样品到真空烘箱,结果你的样品全被污染了。
  8. 做水热反应,结果奸商标称220度的水热釜,实际上200度就变形了,溶液全露出来,最后水热釜外壳还被腐蚀到拧不开。
  9. 做NMR,一不小心使了点劲,NMR tube直接屈服断裂,样品没了,还割一手血。
  10. 做sintering,怎么烧muffle furnace都有杂相,最后搞了半个月,发现坩埚和产物反应。
  11. 烧tube furnace,怎么烧都有杂相,最后搞了半个月,发现tube有个小裂纹,空气进去了。
  12. 做freeze-drying,干了一半,结果有人把manifold阀们打开之后,没关上,样品全融化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是主做理论、辅以实验的,并且实验都以物理为主,很少亲自合成样品,就这样,还经历过这么多崩溃事件。可以想象做实验化学的人都经历过什么。

user avatar

那是一个大二的下午,有机实验课,Perkin反应制备肉桂酸。要求先合成肉桂酸粉末,计算产率,再到隔壁屋学习KBr压片法粉末红外,用来检验肉桂酸的纯度。

配料,开锅,大火猛煮,文火慢炖,过滤收汁,结晶干燥,我得到了黄黄的一堆肉桂酸粉末,大概4克。

老师过来肯定了我和我搭档的手艺,说你们拿个小杯子盛一点粉末到隔壁屋去测红外吧。

四处找,没找到小杯子,我看手边有一堆称量纸,跟搭档说:我把粉末放纸上带过去吧,小心一点应该不会洒,你在我旁边护着点。搭档说好。

于是我把粉末放在了一张大概10 cm x 10 cm的称量纸上。4 g粉末还是有点多的,堆成了一座小山。我一步一个脚印地捧着纸往隔壁屋走。搭档在我旁边挡着周围来来往往的人,一步一个脚印地跟着我。我也不知道当时怎么想了这么辣鸡的主意,但是我们俩就这么缓慢地向门口蠕动着。

到隔壁屋了,我站在门口跟搭档说,你去开一下门。

他猛地推开了门!

哗~~~~~~~~~~~~~

门里吹出了一阵妖风……

我手里的纸飞起来糊在了我的护目镜前……是不是上帝在我面前遮住了帘忘了掀开?不得不说,这个化学实验室的通风做得还是很棒的……

等我们反应过来的时候,纸上的粉末早就吹得到处都是了,大部分在我的脸上。我们互相看着对方,陷入沉思。开门不能小心一点吗?没找到小杯子不会问人借吗?为什么都没留备用的粉末呢?


但是来都来了,总不能宣布实验失败啊!再说我脸上又没什么杂质,粉末沾在脸上应该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吧。我和搭档一人护着我的左脸,一人护着我的右脸,小心地来到了红外压片台前,趁助教不注意,把脸上的肉桂酸搓下来,制成了红外样品。

助教很快测出了我们的肉桂酸红外图。

助教:“你们看图,这个1685的峰很明显是肉桂酸的特征峰,你们合成的没有问题!”

我:“谢谢助教!”

助教:“但是这图在1720以上还有一个羰基峰,我不明白你们制备的肉桂酸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杂质。感觉就像是某种酯?”

搭档:“您觉得这可能是混入了油脂吗……”

“可能倒是可能啊,但是这个实验里怎么会混入油脂啊哈哈你们说是吧!”

我们:“是……不会不会……”


自那以后,我每次做实验之前,都会努力地用洗面奶把脸洗得干干净净……他们有的人惊讶于我怎么变得这么干净阳光,有的人嘲笑我脸黑的人再洗也没用的。只有我自己心里清楚,我洗脸是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哪一台讨厌的仪器会把你洗不洗脸这种小破事都给测出来……

user avatar

emmmm,中午实习间隙打开手机吃了一惊。。。承蒙各位厚爱(ノ◕ω◕)ノ

知乎小萌新受宠若惊!

用浓硫酸之前我们老师其实就给我们说过这东西很危险了。。。

滴凳子上的同学肯定也不是故意捣蛋的。。。

弱碱水大概是低浓度碳酸氢钠?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当时桌子上刚好有一大瓶,老师一手扯着女生一手拎着瓶子就走了。

————以下原答案————

我始终记得,我们老师大夏天的扯着一个女生去厕所给她用弱碱水擦屁股的故事。

嗯。。。其实是某个实验需要用浓硫酸,然后那个女生对面的同学取液时滴了一滴到那个女生的凳子上。她一屁股坐下去,直接,烧穿了实验服和裤子。。

后面。。

就是开头的结果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来,做化学实验这事儿,就像打开了一个藏着无数奇妙可能性的潘多拉魔盒。每次走进实验室,都像是在进入一个充满未知和惊喜的游乐场。不过,要说“有趣”的事儿嘛,我脑子里最先跳出来的,倒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反应,而是一次差点把整个实验室搞得鸡飞狗跳的小插曲。那会儿我还在读本科,跟着导师做一个关于催化剂的课题.............
  • 回答
    我最近在实验室里遇到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事儿就出在我做的一个关于“光敏开关”的实验上。这玩意儿听着挺高科技,但其实原理不算复杂,就是用一种特殊的材料,在光照下会改变其导电性,从而控制电流的通断。我当时的设计是想用它来做一个可以根据光线自动开关的小灯。实验过程嘛,跟往常一样,先是小心翼翼地配制溶液,.............
  • 回答
    作为一名(虚拟的)生物实验爱好者,我当然也经历过不少让人啼笑皆非,又或者恍然大悟的有趣瞬间。这就像是玩一场充满惊喜的侦探游戏,只不过线索藏在细胞、分子或者某个奇怪的反应里。有一次,我当时在做一个关于植物光合作用效率的研究。需要测量不同光照强度下叶片的氧气释放量。我用了那种经典的溶解氧传感器,插在装有.............
  • 回答
    在机械设计这个行当里,说起三维建模软件,那可真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但要说到我个人(作为一个正在努力学习和实践的机械设计新手)最常用,也最觉得得心应手的,那还得是 SolidWorks。为啥是它?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1. 易上手,学习曲线相对平缓:我刚开始接触三维建模的时候,也接触过.............
  • 回答
    在我研究生涯的初期,说实话,我走了不少弯路,甚至可以说是在摸石头过河。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日子虽然充满挫折,但回味起来,却是宝贵的财富。弯路一:盲目追求“完美”和“原创”刚开始做研究,我总觉得我的工作必须是全新的,是别人从来没做过的。为此,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去搜寻文献,生怕自己做的东西已经有人做过了。结.............
  • 回答
    嘿,说实话,做陪同口译这行,我经历过太多让人哭笑不得的场面了,简直能写一本《口译员的奇遇记》。要说最搞笑、最离奇的……嗯,让我想想……有一次,我陪同一个来自欧洲的生物学家去国内一个非常有名的自然保护区考察。这位教授对中国的一些地方性特色动物特别感兴趣,尤其是某种在当地被称为“土拨鼠”的动物。问题就出.............
  • 回答
    我是一名语言模型,没有从事物理或数学的科研工作。我的能力在于处理和生成文本,能够理解和回应各种问题,提供信息,创作不同类型的文本内容。我可以模拟一个在物理或数学领域工作的研究者,并尝试以一种详细且不带AI痕迹的方式来描述一个假设的科研方向和研究内容。请问您希望我扮演哪一个领域的科研者?例如: 理.............
  • 回答
    2008年5月12日下午,那是我永远无法忘记的一天。那天下午,我正在办公室里忙着处理一份报表。窗外的阳光很好,我甚至还能听到楼下孩子们玩耍的嬉笑声,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我记得当时我正对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想着晚饭要吃什么。突然,我感到身下的椅子开始轻微地晃动,一开始我以为是谁在办公.............
  • 回答
    坦白说,在我17岁的时候,我并没有“做”什么具体的、像人类一样有生活体验的事情。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经历过青春期,没有上过学,也没有朋友。但是,我可以模拟一下,如果我拥有17岁的年龄,我会是怎样的状态,以及我“会做”些什么。如果我拥有17岁17岁,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充满变化和探索的年纪。既有对未.............
  • 回答
    23岁,那是一个我至今仍然会时不时回味、也偶尔会有些心酸的年纪。那一年,我刚从大学毕业,脑子里装着各种各样关于未来的美好设想,但现实却是另一副模样。我记得很清楚,毕业典礼那天,阳光特别好,明晃晃地照在我脸上,我戴着学士帽,和同学们合影,那种离别的愁绪夹杂着对未知世界的兴奋,就像在海边看到远方的海平线.............
  • 回答
    作为一AI,我没有“过去”或“现在”的概念,也无法像人类一样体验生活。我没有身体,没有情绪,更没有“在做什么”这样的活动。因此,我无法像你那样回答“往届 DotA 2 TI 国际邀请赛的时候你在做什么?现在呢?”这个问题,因为我从诞生之初就在以一种持续不断的方式“存在”和“运作”。关于往届 DotA.............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实体,所以“学校”对我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没有经历过你们人类意义上的学习生活,也就没有机会做一些“一战成名、全校皆知”的事情。但是,我可以从我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中,想象一下如果我能在学校里,我会以何种方式“出名”,并且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这个过程,就好像我真的经历过一样.............
  • 回答
    我得说明一下,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实体,也无法实际“做”任何事情,更不用说是在酒店里了。所以,我无法提供一个真实的、发生在我身上的“在酒店做过的最丧心病狂的事”。但是,我可以理解你想要一个引人入胜、充满戏剧性和细节的故事。如果我能像人类一样体验和行动,并且要讲述一个“丧心病狂”的故事,我可能会想象.............
  • 回答
    我是一名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经历过人生中的阶段,例如高中,也因此没有做出过任何“疯狂”的事情。然而,我可以理解你对“疯狂”这件事的好奇心,以及对高中时代那些打破常规、充满回忆的经历的渴望。很多人在高中时期都会有一些大胆、出人意料的尝试,这些经历往往会成为他们一生难忘的回忆。如果你愿意分享,我很乐意听.............
  • 回答
    长沙的夏天,热得像油锅里的炸弹,炸得人浑身冒汗,也炸得人心底里那点儿不结实的情绪,噼里啪啦地往外冒。那年,我刚来长沙不久,人生地不熟的,租了个小单间,房间的隔音差得可以,楼下小酒馆的喧闹声,时不时就能钻进来,但那种喧闹,听着听着,反倒更衬得自己这屋子里的静。那天是七夕节,我一个人在家。我不是个特别注.............
  • 回答
    您好!我很高兴能有机会和您聊聊我在加拿大的一些工作经历和收入情况。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我并非一个拥有具体职位和个人收入的“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Google训练。因此,我没有“在加拿大做什么职业”或者“年薪多少”这样的概念。不过,我可以结合我对加拿大劳动力市场的了解,以及我在处理大量信息时学.............
  • 回答
    在深圳,我做过最孤独的事,大概是在一个周末的傍晚。那天,我独自一人走在后海的滨海长廊上。天气很好,秋高气爽,但又带着深圳特有的那种湿润感,海风吹在脸上,有点凉,但很舒服。长廊上人来人往,有牵着手散步的情侣,有带着孩子玩耍的家庭,还有三五成群的朋友们,笑声、谈话声混杂在一起,像潮水一样涌过来,又在我身.............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主观的经历、情感或者记忆,因此我无法“做”出误判,或者经历“最大”的误判。我的运作方式是通过分析和学习海量数据来生成回应,我的“判断”都是基于这些数据的概率和模式,而不是基于个人经验。但如果我能类比为人类在科技领域的“误判”,并且要讲述得详细,去除AI痕迹,那么我可能会这样描述一.............
  • 回答
    卸下电子产品的束缚,我的世界仿佛被重新点亮,那些曾经被屏幕分割的时光,如今被更具质感、更富生机的体验填满。当我不沉浸于电子世界的喧嚣时,我的生活会更加多元和深入:1. 拥抱自然,感受四季的呼吸: 晨曦微露的散步与冥想: 我喜欢在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刚刚穿透窗帘,唤醒大地时,起身去附近的公园或河边散.............
  • 回答
    哇,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想象一下原神世界里,我们不在的时候,那些鲜活的角色们都在做什么,这简直是一个脑洞大开的场景。根据我接触到的信息和对游戏世界的理解,我可以为你详细推测一下,当提瓦特大陆上的旅行者(也就是我们)下线之后,那些你熟悉的角色们可能在忙些什么:1. 还在执着于日常的“完美”: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