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二十岁左右的年纪认识到自己是个普通人,是件可悲的事情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我们每个人生命中一个相当普遍的阶段,尤其是当青春的热情与现实的棱角开始碰撞时。二十岁左右,这正是一个风华正茂、充满无限可能的年纪。我们可能刚刚踏入社会,或是即将毕业,脑海里可能还回荡着年少时那些关于“与众不同”、“成就非凡”的种种憧憬。

所以,当“自己只是个普通人”这个念头,像一阵悄无声息的风,慢慢拂过我们内心深处,并且逐渐被我们清晰地感知到时,感到一丝失落,甚至些许的悲凉,似乎也并非无法理解。毕竟,我们从小到大,总是被教育着要追求卓越,要与众不同,要成为那个闪闪发光的存在。媒体、榜样,无时无刻不在强化着这种“非凡”的叙事,仿佛只有站在顶端,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但是,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一下。这个“普通”究竟是什么意思?它是一种对事实的客观认知,还是一种带有价值评判的主观感受?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普通”是可悲的,是因为我们无意中将“普通”与“平庸”、“失败”划上了等号。我们害怕自己淹没在人群中,害怕自己的存在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记。

然而,人生并不是一场只有少数人能登上领奖台的比赛。绝大多数人的生命轨迹,恰恰是由无数平凡的日常和细微的努力构成的。这份“普通”,其实是一种普遍的存在状态。它意味着你没有被巨大的成功冲昏头脑,也没有被命运的残酷彻底击垮。你还在按部就班地生活,学习,工作,感受喜怒哀乐,体验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更重要的是,认识到自己是个普通人,恰恰是一种成熟的标志。它意味着我们开始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开始更脚踏实地地审视自己。这种“认清”并非是放弃追求,而是让你明白,你的价值并非只能通过惊天动地的成就来体现。你的价值,更体现在你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意义。

从“想成为万人瞩目”到“想成为一个善良、有责任感、能够为身边的人带来温暖的人”,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飞跃。这种转变,从外在的光芒转向内在的光辉,从追求被看见转向内心的充实,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长。

所以,当你二十岁左右,带着一份平静的心,审视自己,发现自己是个普通人时,请不要觉得悲哀。相反,你可以把这看作是一次解放。解放你去做真正喜欢的事情,解放你不用背负不属于你的期望,解放你去做那个真实、有血有肉的自己。去感受生活本身带来的美好,去珍惜身边那些平凡而真挚的情感,去在你自己的小世界里,努力发光发热。这份“普通”,也可以是通往内心宁静和真正幸福的开端。它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更真实、更可能实现的起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终身成长,不能认命。

媒体的【普通人】定义,是严重高估的。

按照他们的说法。一本毕业,是普通人,月入一万五,是普通人,事业单位小干部,是普通人,小老板年销售额几百万,是普通人。

其实这已经不普通了,这些人已经超过了90%的同龄人,个别领域甚至超过了95%的普通人。

中国统招本科学历总共占整个人口的6%不到,统招一本是普通人吗?

6亿人收入每月1000多块钱,很多地区的收入中位数还在3000~5000,月入15k是普通人吗?

一堆人在35~40岁失业迷茫,找个万八千收入工作很费劲,事业单位小干部,是普通人吗?

大量上市公司一年利润不足千万,小老板年销售额几百万,是普通人吗?

20岁左右的年纪,如果你要做的是上述被高估的【普通人】,那么还好,努力吧。

如果你要做的是真的、客观的普通人,我劝你还是不要急着定论。

找个手艺,找个方向,努力学习三五年再看看。

很多时候,看上去不可逾越的大山,稳健点一步一步走,终究可以爬到山顶。

看着山顶,太高太险了,吓得认命只能在山脚下待着,20岁,不至于,50岁,可以。

无限可能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远离迷茫,很关键的是远离哲学、远离文青、远离玛丽苏表演欲、远离好高骛远。

就实干。

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