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宇宙中的氘和氚是怎么产生的?

回答
宇宙中的氘和氚,这两种氢的同位素,它们的诞生故事并非来自同一个源头,而是各自有着独特的形成机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宇宙的早期以及恒星内部那炽热而复杂的环境。

氘:宇宙大爆炸的遗留物

谈到氘(Deuterium,符号D或²H),它的产生主要归功于一个我们都熟悉的事件——宇宙大爆炸(Big Bang)。在大约138亿年前,当宇宙还处于一个极度炽热、致密的状态时,发生了一场名为“原初核合成”(Big Bang Nucleosynthesis,BBN)的短暂但至关重要的过程。

在宇宙大爆炸后的几分钟内,当温度从极高下降到足以让基本粒子稳定下来时,质子(¹H)和中子(n)开始相互作用,合成更重的元素。这个过程就像一个宇宙级的“烹饪”环节,主要产物是氦(He),但也伴随着少量的氘、氦3(³He)以及极少量的锂(Li)。

氘在原初核合成中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

1. 中子衰变与质子、中子汤: 在宇宙极早期,温度高到粒子之间剧烈碰撞,质子和中子频繁地相互转化。但是,当宇宙膨胀并冷却时,这个过程发生变化。中子比质子更不稳定,它会自发地衰变成一个质子、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n → p + e⁻ + ν̅e)。然而,一旦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大约在宇宙年龄的1秒左右),中子与质子之间的转化就变得不那么频繁了,留下一个质子和中子的混合物。

2. 氘核的形成(D + γ ⇌ p + n): 随着宇宙继续冷却,温度大约下降到10⁹开尔文(十亿度)左右,质子和中子就有了足够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强核力结合。最先形成的稳定重核就是氘核,它由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组成(p + n → D + γ,其中γ是释放的光子)。

3. “氘瓶颈”(Deuterium Bottleneck): 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氘形成之后,它仍然很容易被高能光子(γ)分解回质子和中子(D + γ → p + n)。这被称为“氘瓶颈”,因为它极大地限制了后续核合成的进行。只有当宇宙进一步冷却,高能光子密度显著降低时,氘核才能稳定存在,并有机会与另一个质子或中子发生反应,进一步合成氦3或氦4。

4. 形成氦: 一旦“氘瓶颈”被打破,一旦有足够稳定的氘核存在,它们就会迅速与质子结合形成氦3(D + p → ³He + γ),或者两颗氘核相互作用形成氦3和中子(D + D → ³He + n),或者形成氦4和质子(D + D → ⁴He + p),或者形成氦4和光子(D + D → ⁴He + γ)。

最终,原初核合成在宇宙年龄约20分钟时结束,因为宇宙已经冷却到不足以维持核聚变所需的温度。当时形成的氘的丰度,由其形成和分解速率决定,是固定的。这个丰度比例,尤其是氘与氢的比例,是早期宇宙物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证据,它与我们今天观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和其他宇宙学参数有着精确的吻合。

简单来说,宇宙大爆炸就像一个临时的核反应炉,而氘就是这个反应炉在开始大规模生产氦之前,短暂留下的“副产品”。

氚:恒星内部的“火焰”制造者

与氘不同,氚(Tritium,符号T或³H)在宇宙大爆炸初期几乎没有产生。它的主要来源是恒星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以及一些高能宇宙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 恒星内部的核聚变(主要来源):

在恒星内部,尤其是质量比太阳稍大一些的恒星,核心温度和压力足以引发核聚变。尽管最主要的聚变过程是氢融合成氦,但在一些特定的恒星演化阶段和过程中,也会产生氚。

质子质子链(pp chain)的变体: 在太阳这样的低质量恒星中,氢融合成氦主要通过质子质子链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间接产生氚的路径,但丰度非常低。
碳氮氧循环(CNO cycle): 在质量比太阳更大的恒星中,氢融合成氦主要通过碳氮氧循环来完成。在这个循环中,需要氮和氧作为催化剂。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氮原子(¹⁴N)会俘获一个质子,变成氧15(¹⁵O),而这个¹⁵O会衰变。而在更复杂的循环变体中,或者当星体内部存在氦4与碳等元素的相互作用时,间接产生氚的可能性也存在,但这些都不是氚的主要产地。

更重要的来源:氦聚变与碳聚变:
氦聚变(Triplealpha process): 当恒星核心的氢耗尽后,它会收缩并升温,最终开始氦聚变。氦3(³He)是氦聚变的一个中间产物(3 ⁴He → ⁴He + ⁸Be,然后 ⁸Be → 2 ⁴He,但当存在³He时,³He + ⁴He → ⁷Be)。⁷Be会俘获电子衰变成⁷Li,而⁷Li可以与质子反应生成⁴He。
更直接的产生路径: 氚的产生更与某些特定反应有关,例如:
氦3与氘的反应: ³He + D → ⁴He + p (这不是产生氚)
氘与氘的反应: D + D → T + p (这是产生氚的一个重要途径,尽管氘本身在恒星早期丰度不高)
氦4俘获中子: ⁴He + n → ⁶He + γ。⁶He会快速衰变成锂6(⁶Li)或铍6(⁶Be),它们再进一步反应。
氦4俘获质子: ⁴He + p → ⁷Be + γ。⁷Be衰变成⁷Li,⁷Li + p → 2 ⁴He。

更主要的情况是: 在恒星演化过程中,当星体膨胀成为红巨星或渐近巨星支(AGB)恒星时,其外层会经历强烈的对流。在这些对流过程中,从核心区域通过核聚变产生的一些较重的元素(包括极少量通过上述过程产生的氚)会被带到恒星表面,然后被恒星风吹散到星际空间。
超新星爆发: 大质量恒星在生命末期会发生超新星爆发。在超新星爆发的极端条件下,各种核反应会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发生,包括一些非常罕见的反应,理论上可以产生氚。

2. 宇宙射线诱导核反应:

除了恒星内部,宇宙射线(高能粒子,主要是质子和α粒子)与星际介质中的原子核(主要是氢、氦、碳、氧等)发生碰撞时,也能产生氚。

高能质子与氢的碰撞:
p + ¹H → D + p + π⁰ (产生氘)
p + ¹H → T + p + p + π⁺ (理论上可能,但非常罕见)
p + ¹H → ³He + π⁰ (产生氦3)

高能质子与重核的碰撞: 当高能质子撞击氦原子核(⁴He)或其他较重原子核时,会发生“散裂”(spallation)反应,产生一系列较轻的核素,其中包括氘、氦3和氚。例如:
p + ⁴He → D + 2p + π⁰ (产生氘)
p + ⁴He → T + p + π⁰ (产生氚)
p + ⁴He → ³He + p + π⁰ (产生氦3)

这种方式产生的氚,相对而言,在星际空间中分布得更为广泛,但其总量通常不如恒星内部产生的(尽管“产生”这个词要看是指在哪个时间点和哪个地点)。

总结一下:

氘 的绝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话)产生于宇宙大爆炸后的原初核合成阶段。它是一种“古老”的元素,是宇宙婴儿时期的产物,在宇宙中一直存在。
氚 则是一种更“年轻”的元素,它主要是在恒星内部的核聚变过程中产生的,并且随着恒星演化和死亡(如恒星风和超新星爆发)被释放到星际空间。宇宙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也能产生少量氚。

由于氚具有放射性,它的半衰期相对较短(约12.3年),这意味着它在宇宙中的存在时间并不像氘那样悠久。一旦产生,它就会衰变成氦3。因此,在宇宙中我们观测到的氚,都是相对近期(在宇宙时间尺度上)产生的。

所以,当我们在宇宙中谈论氘和氚时,我们谈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诞生故事:一个是来自宇宙婴儿期那场剧烈的能量爆发,另一个则是来自恒星内部那持续而又变化万千的核聚变之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涉及到宇宙的诞生和演化,地球上的水从哪里来等命题。

先给急性子的朋友直接公布答案吧:

1,宇宙中所有的氘几乎都来自宇宙创生之初的“大爆炸核合成”(BBN)

2,宇宙中的氚主要来自宇宙射线


话说宇宙大爆炸之后10秒到2分钟左右,宇宙中充满了高能光子,处于“光子时代”。

如果没有这些高能光子,在高温高压之下,质子和中子会开始结合生成氘核。可惜的是,高能光子对质子和中子们说:“对不起,你们还未到法定结婚年龄!”这种“秦晋之好”的行为被它们强行“拦阻”了。

两分钟以后,质子和中子们“法定结婚年龄”终于到了,由于宇宙继续膨胀,能量密度继续下降,高能光子再也无力阻止核子们的“明媒正娶”,终于发生了一件在元素周期表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大爆炸元素加工厂”开工啦!耐不住寂寞的质子和中子干柴烈火般的结合到一起,更加复杂的原子核陆续出现了!

可惜的是,这座元素加工厂只开工了18分钟就关门打烊了,产品名单也极为有限,只有氘(氢2)、氦3、氦4和极少的锂7,理论上还应该有一些极其罕见的铍7、铍8,但它们的寿命都太短,基本上也可以忽略不计了。

这18分钟被叫做“大爆炸核合成”。

按照目前的恒星理论,恒星内部应该也可以产生氘,如下图:

但氘的核反应性太强,很容易就和氢核聚变成氦3了,上图有示。按照理论,在大爆炸核合成中,应该也有一部分氘被合成了氦,但毕竟时间太短了,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氘成为“漏网之鱼”,也就是我们目前观测到的极其痕量的氘。

另一方面,普通核聚变产生的伽马射线就可以将氘分解成质子和中子,所以恒星内部的氘很难存活下来,只是一种瞬时中间产物。

理论上,氘还可能来自重元素原子核的“团簇衰变”(类似α衰变,从重核中“剥”出来一个氘核),或由氢核吸收自然的中子而成,但这种过程的效率都很低,在宇宙中都极为罕见。

看起来,在“大爆炸核合成”之后,不存在大量产生氘的过程。而现在的宇宙中又确确实实的观察到了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宇宙大爆炸理论。

对于微波背景辐射的观察发现,氘氢比【(D/H) ratio】约为27ppm,可以代表宇宙刚刚创生时的比例。而银河系的星云里这个数字大约只有23ppm,看来,在宇宙138亿年的演化中,银河系中已经有4ppm的氘被恒星的核聚变消耗了。

而木星由于未发生核聚变,可以认为它代表了原初太阳系的物质浓度,木星氘氢比为22ppm,与银河系相差不大。太阳外层大气与木星几乎相同,这也是一个旁证。

然而到了地球上,这个比例却似乎“失调”了!

地球表面的氘氢比竟然高达156ppm,这又如何解释呢?

难道地球不是本太阳系的原住民,而是真的来自外太阳系,甚至从外银河系“流浪”过来的?

科学家们观察到海尔波普彗星和哈雷彗星的氘氢比,发现高达200多ppm,因此提出了“地球表面水来自彗星”的理论。

后来更是观察到哈特利2号彗星的氘氢比为161ppm,和地球相差无几,这是上述理论的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但近年来,对于小行星“67P /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的观测显示,这枚小行星的氘氢比竟然高达地球的三倍,因此也有提出“地球表面水来自小行星”的理论。

究竟孰是孰非,还得看后续研究了。


前图显示,大爆炸核合成(BBN)也产生了一些氚,但氚的半衰期只有4,500±8天(12.32±0 .02年),所以138亿年前的氚早就没有了。

由于氚如此短命,宇宙中目前能观测到的氚都是动态合成的,主要来自宇宙射线中的快中子与氮原子核的反应,如下:

在核武器爆炸或核反应堆中也有若干机制导致氚的产生,但不属于自然反应了。


参考:

1,The deuterium abundance in Jupiter and Saturn from ISO-SWS observations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宇宙中的氘和氚,这两种氢的同位素,它们的诞生故事并非来自同一个源头,而是各自有着独特的形成机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宇宙的早期以及恒星内部那炽热而复杂的环境。氘:宇宙大爆炸的遗留物谈到氘(Deuterium,符号D或²H),它的产生主要归功于一个我们都熟悉的事件——宇宙大爆炸(Big B.............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宇宙学、天文学、哲学甚至科幻小说中最引人入胜的领域之一。答案是“我们不知道”,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探讨这种可能性及其潜在的运作方式。1. 为什么会有这种猜想? 宇宙的广阔与年龄: 宇宙如此浩瀚,存在了约138亿年。我们银河系就有数千亿颗恒星,而宇宙中有数千亿个星系。在如此庞大.............
  • 回答
    宇宙中的战斗,与其说是刀光剑影,不如说是信息洪流与能量碰撞的终极演绎。想象一下,当文明的触角伸向星辰大海,当对资源的渴求、对理念的差异,或是仅仅一种来自遥远星系的无形威胁,逼迫我们不得不跨越光年的界限去争夺生存之时,一场星际战争便悄然拉开帷幕。首先,我们要明白,宇宙并非是一片真空的、寂静的画布。它充.............
  • 回答
    宇宙中的“硬通货”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类比,但需要明确的是,在真实的宇宙物理学中,并不存在一个可以直接与地球上的“硬通货”(如黄金或法定货币)相对应的实体或概念。然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个比喻,并探讨在宇宙尺度上,哪些东西具有类似“硬通货”的特性,例如: 稀缺性: 难以获取或数量有限。 .............
  • 回答
    咱们聊聊宇宙里的那些“大地”,也就是类地行星,它们有没有可能藏着像咱们地球上一样的石油?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石油是怎么来的。咱们地球上的石油,说白了,就是古代海洋或湖泊里的动植物尸体,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憋”出来的。具体来说,这些有机物沉到水底,.............
  • 回答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我们最常看到的、最熟悉的星球模样,莫过于圆滚滚的球体。从月亮那皎洁的清辉,到火星那锈红的脸庞,再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它们几乎都呈现出近乎完美的球形。这不禁让人好奇,宇宙中的星球就只能是球体吗?难道就没有一些“另类”的存在,比如甜甜圈形状的星球?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为什么.............
  • 回答
    宇宙中的物质被黑洞吞噬,这件事本身,我们得把它放进一个更宏观的视野里来看,才能准确地判断它是不是“熵减”。 单纯从“物质消失”这个表象上看,你可能会觉得,嗯,东西变少了,好像秩序高了点,有点像熵减。但科学可不是这么看问题的。要说清楚这件事,咱们得先捋一捋“熵”这个概念。 咱们可以把熵想象成一个系统的.............
  • 回答
    说起 DC 宇宙里的谜语人,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那个戴着绿色问号帽子、穿着紫色紧身衣的怪咖。但要说“强”这个字,你可能得从几个维度来看待他,因为他“强”的地方和超人、蝙蝠侠那种硬碰硬的强完全不是一个路数。首先,别忘了他是谜语人。他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那颗脑袋。恩尼格玛,他的本名,本身就是一个智力超群的.............
  • 回答
    在广袤的星战宇宙中,兰克兽(Rancor)的定位常常被误解为纯粹的战争机器。然而,仔细审视其在各种故事、电影和资料中的描绘,我们可以发现,兰克兽更多地扮演着一种介于玩赏动物和特定用途的工作动物的角色,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活体“战兽”。玩赏动物的可能性:奢华与地位的象征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兰克兽作为一种极其.............
  • 回答
    很多人会觉得,提到宇宙中的星系,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大抵都是那种扁平的、旋转的圆盘状结构。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但也有点以偏概全的说法。的确,我们最熟悉、也最容易观测到的星系,比如我们自己的银河系,就是一个典型的螺旋星系,从侧面看就像一个扁平的圆盘,上面缠绕着旋臂,中央还有一个隆起的核球。但这并不代表宇宙.............
  • 回答
    如果让我来描绘心目中的“元宇宙”城市,它肯定不是我们现在城市简单的数字复刻,而是更加超脱现实,也更充满可能性的存在。首先,它不会有我们熟悉的钢筋水泥森林。想象一下,城市的建筑材料可以随意变化,可以是流动的光影,可以是悬浮的晶体,甚至可以是动态的生命体。一座摩天大楼可能不是固定的垂直线条,而是由无数个.............
  • 回答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否被“暴露”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它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暴露”。如果“暴露”意味着 我们知道我们在宇宙中的相对位置,并且这种位置在物理上是被我们自己或者其他可能存在的智慧生命所感知到的,那么答案是: 从人类的角度来看,是的,我们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有相当详细的了解,并且这种了解.............
  • 回答
    分辨宇宙中的光线是否被引力弯曲,实际上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最核心的预言之一,也是我们理解和探索宇宙的重要依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核心原理:引力与时空弯曲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光线会被引力弯曲。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引力并非一种“力”,而是由质量和能量造成的时空弯曲的表现。质量越大的.............
  • 回答
    鬼魂,作为一种超自然现象的具象化,在科学尚未完全揭示其本质之前,自然会与我们目前所认知的宇宙法则产生一系列“冲突”。要详细阐述这些“冲突”,并尽量剔除AI痕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科学理论入手,并用一种更生活化、更具思考性的语言来描述。首先,我们来谈谈能量守恒定律。这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牢不可破的原.............
  • 回答
    设想一下,某个奇特的夜晚,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力量笼罩了整个宇宙。没有预兆,没有声响,仿佛整个存在都被悄无声息地按下了“放大”按钮。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窗帘,潜入你熟睡的房间,你会醒来,然后……什么都会不一样,又好像什么都没变。你揉着惺忪的睡眼,习惯性地看向床头柜上那只陪伴你多年的闹钟。然而,.............
  • 回答
    这个想法很有意思,也足够大胆!我们不妨顺着这个思路,把它想象得细致一些,就像一个古代的智者在仰望星空,试图用他所理解的“气”来解释眼前的神秘。“灵气”这个概念,在咱们传统的认知里,它是什么?咱们老祖宗说的“灵气”,不是具体可见的物质,它更像是一种弥漫在天地间的、有生命力、有能量、有某种“意”或者“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对宇宙尺度和人类文明产物的认知。让我们仔细掰扯一下,看看哪一方的“数量”更胜一筹。先看看宇宙中的星星。宇宙有多大?这是一个我们至今仍在努力探索的终极问题。但根据我们目前的观测和理论模型,宇宙是无比浩瀚的。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宇宙(也就是光线能够到达我们的区域)就已经拥有.............
  • 回答
    在知乎这个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各种脑洞和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关于“超能力”的讨论更是经久不衰。如果让我在这其中选择一种,我最希望拥有的,是“信息同步与解析”的能力。听起来似乎不如飞天遁地那么炫酷,但请允许我展开说一说。这种能力,并非是简单的“知道一切”,而是更精妙、更具操作性的。“信息同步与解析”具体是.............
  • 回答
    在漫威电影宇宙(MCU)的宏大叙事中,宇宙元老(Cosmic Elders)和收藏家(The Collector)这两个群体,虽然顶着“宇宙级”的名号,并且在观众心中拥有一定的地位,但不少人确实会觉得他们的表现,与他们所拥有的“背景”和“力量”有些不太匹配。这种“弱”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无能,而是体现在.............
  • 回答
    看到地球在宇宙中的图片,那种油然而生的恐惧感,并非空穴来风,它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对未知、对渺小、对存在的根本性思考,并在宇宙宏大的背景下被放大。这种情绪的产生,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心理反应过程。首先,是那种视觉上的冲击和对比。我们习惯了在地球这个熟悉的环境中生活,那里有清晰的地平线、触手可及的山川河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