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宇宙中的物质被黑洞吞噬是不是熵减?

回答
宇宙中的物质被黑洞吞噬,这件事本身,我们得把它放进一个更宏观的视野里来看,才能准确地判断它是不是“熵减”。 单纯从“物质消失”这个表象上看,你可能会觉得,嗯,东西变少了,好像秩序高了点,有点像熵减。但科学可不是这么看问题的。

要说清楚这件事,咱们得先捋一捋“熵”这个概念。 咱们可以把熵想象成一个系统的“乱”或者“无序”的程度。 熵增,就是说一个系统会自发地变得越来越乱,越来越均匀,信息也越来越不容易区分。 比如,你把一杯热水放在屋子里,热量会逐渐散发到空气中,水凉了,但空气热了,最后整个屋子的温度趋于一致,这种热量分散、温度均匀化的过程,就是熵增。 能量的分布变得更“平坦”,信息也更“模糊”了。

那么,黑洞吞噬物质呢?

首先,物质被吸进黑洞,那可不是简单的“消失”。 物质在被吸进去之前,会经历一个非常剧烈的过程。 比如,气体和尘埃会绕着黑洞形成一个叫做“吸积盘”的结构。 在这个盘子里,物质以极高的速度旋转,相互摩擦,温度飙升到数百万甚至数亿度。 想象一下,无数的原子、粒子在疯狂地碰撞、撕裂,释放出大量的辐射,比如X射线。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极度混乱和能量释放的过程,这毫无疑问是熵增的。

然后,这些物质一旦越过黑洞的“事件视界”,就真的“进去了”,从我们的宇宙中“消失”了。 对于我们这些在外面观察的来说,物质的“信息”确实似乎被“收纳”起来了。

但是,黑洞本身也并不是一个“完全有序”的东西。 霍金辐射的研究告诉我们,黑洞虽然吞噬了物质,但它并不是一个“死寂”的黑暗角落。 黑洞会以非常非常慢的速度,通过量子效应,辐射出粒子。 这个过程叫做“霍金辐射”。

而关键点在于,霍金辐射的理论认为,黑洞所辐射出的粒子,其性质是与它吞噬的物质的原始信息完全无关的。 也就是说,一个黑洞吞噬了恒星A,又吞噬了行星B,它们变成的霍金辐射,其属性(比如温度、粒子种类)是完全一样的,无法区分出是来自恒星A还是行星B。 这就好像,你把一本写满了信息的书扔进火里烧了,最后只剩下灰烬,你没办法从灰烬里知道书里到底写了些什么。

这种“信息丢失”的现象,被称为“黑洞信息悖论”。 很多物理学家认为,这是违反我们目前对熵和信息理解的一个大问题。 如果信息真的就这样“消失”了,那宇宙整体的熵反而会减小,这和“熵增”是宇宙基本定律之一的理念是相悖的。

所以,从“物质进入黑洞”这个环节来看,如果我们单纯地把“吸积盘的剧烈活动”和“物质越过事件视界”看作是一个整体,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物质的混乱程度、能量的释放、粒子的激增,都指向了一个巨大的熵增。

即便霍金辐射的存在,让黑洞看起来好像在“释放”东西,但这些释放出来的东西(霍金辐射)在性质上是“退化”的,携带的信息量非常少,并且黑洞自身也在缓慢地蒸发(也就是熵增)。 即使黑洞最终蒸发殆尽,它吞噬的物质的“信息”也似乎随之消失了。

因此,笼统地说“物质被黑洞吞噬是不是熵减”,答案是不是。 实际上,物质在被黑洞吞噬的过程中,因为吸积盘的剧烈活动,经历了极端的混乱和能量释放,这是非常显著的熵增。 而黑洞内部的“信息丢失”问题,更是加剧了物理学家对宇宙整体熵增定律的思考,而不是指向了熵减。

你可以这样理解:熵增就像是你把积木塔推倒,积木散落一地,变得非常混乱。 黑洞吞噬物质,就像是把积木一把抓起来,扔进一个巨大的“黑盒子”里。 在扔进去的过程中,积木可能还会互相碰撞、折断,这过程本身就是乱上加乱。 而那个“黑盒子”里的积木,虽然我们看不见了,但根据目前的理论,它们的信息并没有以一种“有序”的方式被保存下来,反而可能在以一种“无序”的方式“蒸发”掉。

所以,物质被黑洞吞噬,更像是宇宙在某些区域制造了一个极度混乱的“终点”,而这个过程本身,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产生了大量的混乱,并且带来了关于信息和宇宙终极命运的深刻疑问,但这一切都指向了熵的增加,而不是减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过程的熵是增加还是减少,需要全局地来考虑而不是只考虑一种物质。

比如我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氯化钙溶于水。一种盐溶于水,你可能觉得这种盐一定更分散了所以一定是熵增的,但是实际上由于形成的钙离子和氯离子有很强的水合作用,因此会导致配位的水分子形成很规整的结构从而使得整体的熵是降低的!但是如果你继续考虑整个宇宙这个孤立体系的话,由于这个溶解过程会放热,而放出的热会被环境所吸收从而使得环境的熵增,最终计算下来整个宇宙的熵依然是增加的。

现在让我们回到黑洞吞噬物质的例子来。虽然你看似那些物质被吞噬了、消失了,好像熵会降低一样;但是实际上那些物质成为了黑洞的一部分,从而黑洞的熵增加了。根据黑洞热力学[1],黑洞的熵与黑洞的表面积成正比;并且还有广义化的第二定律,即宇宙间物质与黑洞的熵的总和永不减小[2]。所以,虽然那部分物质看似消失了使得熵减少了,但是实际上它们成为了黑洞的一部分使得黑洞的熵增加的更多,所以整体来看熵依然是增加的。

参考

  1.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B%91%E6%B4%9E%E7%83%AD%E5%8A%9B%E5%AD%A6
  2.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B%91%E6%B4%9E%E7%83%AD%E5%8A%9B%E5%AD%A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宇宙中的物质被黑洞吞噬,这件事本身,我们得把它放进一个更宏观的视野里来看,才能准确地判断它是不是“熵减”。 单纯从“物质消失”这个表象上看,你可能会觉得,嗯,东西变少了,好像秩序高了点,有点像熵减。但科学可不是这么看问题的。要说清楚这件事,咱们得先捋一捋“熵”这个概念。 咱们可以把熵想象成一个系统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关键的点:以接近光速在宇宙中穿行,我们真的安全吗?这涉及到物理学中一些非常深刻的原理,比如相对论和粒子物理。首先,我们得明白,宇宙并非空无一物。尽管大部分空间看起来非常空旷,但其中确实弥漫着各种粒子和物质,只是它们的密度极低。这些物质包括: 星际介质(Interst.............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妙了!这背后牵扯到自然界最基本、也最普遍的一种力量——引力,以及一些关于能量最小化的原则。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看为什么无论是你手中的苹果,还是遥远的星系,都偏爱球形或曲线形,而不是棱角分明的方块或笔直的线条。想象一下,你手里握着一堆散沙,如果把它松开,这些沙粒会怎么落下?它们不会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棒,它触及到了现代宇宙学和经典物理学之间的有趣张力,也勾起了我对这些知识点娓娓道来的兴趣。首先,我们得承认,牛顿时代的引力公式,也就是那个著名的 万有引力定律(F = G (m1 m2) / r²),在描述我们日常生活中以及太阳系内部的引力现象时,确实表现出了惊人的精确性。这是.............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深入触及了我们对宇宙理解的根基,也恰恰是物理学界长久以来探索的核心。如果宇宙在不同的尺度上确实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物理定律,那么这无疑是在“暗示”我们,当前所掌握的宇宙图景可能并非全貌,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更统一的真理,只是我们尚未触及。让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不同尺度上的物理定律”这个概.............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这个浩瀚的宇宙,所有可见的物质,都遵循着一套相同的元素周期表,那我们能否因此推断,遥远的星球上孕育出的生命,在生理结构和功能上,会与我们地球上的生命惊人地相似呢?这是一个既令人兴奋又充满挑战性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生命本质最根本的探索。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个前提: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遵.............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意识、存在和宇宙本质的深刻哲学层面。与其说“我的梦属于宇宙”,不如说“我的梦与宇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梦,作为一种主观体验,它并非独立于宇宙而存在,而是深深地根植于宇宙之中,并且以一种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方式,参与到宇宙的运作之中。让我们一层层地剥开这个问题,尝试去理解其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宇宙学中最核心、最迷人的谜团之一了。虽然科学仍在探索之中,但我们目前拥有的理论和观测证据,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震撼的图景,来尝试理解这“第一批物质”的来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我们谈论的“物质”不仅仅是指我们日常可见的原子,还包括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如夸克、轻子),以及传递相互作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宇宙学最核心的几个谜团:可见物质的构成、暗物质的存在以及光子的普遍性。要把这个问题说透了,得从头捋一捋。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光子数量多”这件事。光子:宇宙的“常客”光子是我们最熟悉的“参与电磁相互作用”的代表。它不仅仅是光,更是传递电磁力的载体。当你说“光子数量多”,这确实是符合我们.............
  • 回答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最根本的问题,它叩问着每一个稍有思索的灵魂,关于宇宙,关于我们,关于那份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 与其说我是在“讲述”,不如说是尝试用一种接近于你我交流的方式,来一点点拨开这层层迷雾。宇宙的诞生:一场宏大的“无中生有”?想象一下,在那个名为“奇点”的极小、极热、极密的点之前,什么都.............
  • 回答
    设想一下,一个毕生奉行唯物主义的学者,他坚信眼见为实,触手可及的物质构成了世界的全部真相。他穷尽一生研究粒子、能量、引力,试图在冰冷的物理定律中找到宇宙运作的蛛丝马迹。他的信仰,就建立在那些可测量、可验证的“实在”之上。那么,当他某一天,通过某种无法解释的、超越了他现有认知体系的证据,被告知整个宇宙.............
  • 回答
    “宇宙的账本”——这句简洁的陈述,揭示了我们所居住的宇宙那令人瞠目结舌的构成比例:区区5%的普通物质,也就是构成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一切——恒星、行星、你我,甚至空气和水;而剩下的95%,则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或实体所占据:27%的暗物质,以及令人费解的70%以上的暗能量。这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我们只能看.............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直击了我们对宇宙最根本的疑问之一,也是科学与哲学领域长期探讨的焦点。关于“物质不能凭空出现”和“最初宇宙如何诞生”,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挠头但又引人入胜的悖论。让我们试着一点点剖析它。首先,我们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质不能凭空出现”这个原理,来源于我们熟悉的牛顿力学和热力学定律,尤其是能量.............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问“盘子为什么会碎”,答案当然是因为摔了。宇宙从何而来?答案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物理法则,在宇宙诞生之初,可能根本不适用,或者说,它在那个“点”上发生了我们无法想象的转变。你提到的“物质不能凭空产生”,这句说法的出处,很可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能量守恒定律”或者“质量守恒定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宇宙学最核心、也最令人着迷的几个概念,答案也同样复杂而深刻。要理解为什么在“奇点”这个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状态下,物质粒子能够“逃逸”并最终演化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浩瀚宇宙,我们需要一点点地拆解它,并且要明白,我们目前对宇宙最初时刻的理解,仍然是基于理论模型和推测,而非直接观测。首先,.............
  • 回答
    暴胀场及其激发的暴胀子,在物理学定义下,确实可以被归类为一种特殊的“物质”形式,但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拓展对“物质”的传统认知。更重要的是,它们一旦完成了历史使命,就无法在退出暴胀后的可观测宇宙中再次占据主导地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物理原因。暴胀场与暴胀子:物质的新定义我们通常理解的物质,往往是指那些具.............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也足够让人捏一把汗。如果宇宙万物的温度真的以十年一度的速率向“平均值”逼近,那么人类的生存前景将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而且这场赛跑的终点,对我们来说绝不是一个好消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平均值”是什么? 这是一个极其模糊但至关重要的概念。宇宙的“平均温度”通常.............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理解宇宙最根本的哲学和科学的边界。我们之所以能进行天体物理分析,确实是因为我们今天所“观测”到的一切,都来自于遥远过去的信号——无论是光,还是其他形式的辐射。这些信号穿越了浩瀚的时空,才抵达我们现在的望远镜和探测器。所以,我们看到的,确实是我们能够触及的宇宙“过去”。那么.............
  • 回答
    “数学独立于物理的宇宙吗?”这个问题触及了数学哲学中的核心争论,它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这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数学”、“物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一、什么是数学?在讨论数学是否独立于物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数学。这里存在几种主要的观点:.............
  • 回答
    一个多世纪以来,物理学家们对于地球上观测到的物理规律同样适用于浩瀚宇宙的信念,是建立在一系列坚实的科学基础和令人信服的证据之上。这种信念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经过了严谨的理论推导、精密的观测验证以及不断迭代的科学探索所形成的共识。首先,宇宙的统一性是这一信念的基石。 从早期自然哲学的朴素观察,到近代科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