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地球甚至宇宙中很多宏观物质都是球形或曲线形,而不是方形或直线?比如自然形成的果子,行星、星系!?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妙了!这背后牵扯到自然界最基本、也最普遍的一种力量——引力,以及一些关于能量最小化的原则。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看为什么无论是你手中的苹果,还是遥远的星系,都偏爱球形或曲线形,而不是棱角分明的方块或笔直的线条。

想象一下,你手里握着一堆散沙,如果把它松开,这些沙粒会怎么落下?它们不会整整齐齐地排成一个正方形,对吧?它们会随意散开,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沙堆的整体形状会呈现出一种圆润的堆积。这只是一个非常粗糙的比喻,但它已经触及到问题的核心:引力在起作用。

引力:万物的“拥抱者”

首先,我们得好好认识一下这位“拥抱者”——引力。我们都听过牛顿和爱因斯坦关于引力的描述。简单来说,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会产生引力,而且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也就是说,质量越大,引力越强;距离越近,引力也越强。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巨大的天体,比如行星、恒星,甚至星系。它们都拥有极其庞大的质量。当这些物质刚刚形成的时候,它们可能不是完美的球体。想象一下,一个刚刚诞生的、还在凝聚中的星球,它可能是一个不规则的岩石团块,上面有高山、深谷,甚至有些地方凸起得更厉害。

但是,这个星球拥有巨大的质量,它的引力也同样巨大。引力会将所有指向星球中心的方向施加一个拉力。 就像无数双手,从四面八方向内拉扯着这个星球的每一个部分。

为什么这个“拉扯”会导向球形呢?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星球的某个地方非常突出,比如有一个巨大的山峰,那么这个山峰尖端的部分会比星球中心离其他大部分物质更远。根据引力定律,远处的部分受到的引力会相对较弱。但同时,引力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它倾向于将物质拉向质心(也就是质量的中心)。

如果星球上有任何凸起的部分,引力会比在其他地方更强烈地作用于这些凸起的部分,试图将它们“拉平”,填补那些凹陷的地方。反之,如果某个地方有凹陷,周围的物质也会被引力拉向这个凹陷处。经过漫长的时间,引力会不断地调整,把所有突出的部分“压低”,把所有凹陷的地方“填平”,直到所有物质都尽可能地均匀分布在距离中心相等的位置上。 而所有距离中心相等的位置,自然就形成了一个球体。

你可以把引力想象成一个非常耐心且无处不在的塑造者。它不会一下子就把你变成球体,而是通过持续不断地微调,最终达到那个最“稳定”的状态。

能量最小化:宇宙的“懒惰”倾向

除了引力本身的作用方式,还有一个更深层的物理原理在起作用,那就是能量最小化。宇宙中的许多自然过程都倾向于朝着能量最低的状态发展,就像水总是往低处流一样。

对于一个由引力聚集起来的物质团块来说,球形是其在自身引力作用下能量最低的形态。 这是因为在球形状态下,物质的质心到所有表面点的平均距离是最小的,这使得引力势能最小。反之,一个方形的物体,它的角会比中心更远离质心,而那些“边”上的点又介于角和中心之间。这种不规则的分布会产生更高的引力势能。

想象一下,一个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它会有一个引力上的“不平衡”。引力会试图“纠正”这种不平衡,将物质重新分布,以达到一个更稳定、能量更低的状态。球形就是这种“最稳定”的状态。

从微观到宏观:尺度的影响

这一点非常关键。为什么你看到的沙堆是圆润的,而你手里的一块石头,如果摔碎了,碎片可能还是不规则的形状?这是因为力的作用方式和影响力会随着尺度发生巨大的变化。

小尺度(比如你手里的石头或果子): 在非常小的尺度下,内聚力(cohesion)和材料本身的强度(material strength)往往比引力更占主导地位。
内聚力: 构成物质的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力。对于石头来说,这些键非常牢固,能够抵抗引力的微小作用。
材料强度: 物质本身的结构能够承受多大的压力或拉力而不变形。
果子: 虽然果子内部有水分和细胞,但它们也有一定的结构强度和内部压力。如果果子是个方形的,那么它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应力”会非常大,尤其是那些尖锐的角落。自然的生长和演化会倾向于选择那些更稳定、能量消耗更少的生长模式。所以,植物在形成果实时,更倾向于采用一种由内部压力和细胞生长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相对均匀的膨胀,最终趋向于球形或近似球形,因为这种形状在承受内部压力时应力分布最均匀。方形的结构在内部压力下会产生应力集中,更容易破裂或变形。

大尺度(行星、恒星、星系): 当物质的质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其自身的引力就变得异常强大,远远超过了物质的内聚力和材料强度。这时,引力就成为了主导力量。

行星和恒星: 它们的质量如此之大,以至于它们内部的岩石、金属甚至气体都被自身的引力压得紧紧的,其材料强度早已无法抵抗引力的塑形作用。在引力的持续拉扯下,它们被“压”成了球形。即使你看到地球上有高山,那也是因为地球的整体引力还没有强大到足以将最坚硬的山脉“压平”到和平均海平面一样的高度。但从宇宙尺度看,这点起伏相对于地球整体的球形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星系: 星系是数千亿甚至上万亿颗恒星、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集合体。虽然星系内部的恒星彼此之间有引力作用,但星系整体的引力作用是支配性的。星系中的物质围绕着星系的中心(通常是黑洞)运动,在引力作用下,物质会倾向于形成一个近似的圆盘状(因为物质在运动中会丢失一部分能量并向中心聚集,同时由于旋转,向外的离心力使得它们形成盘状,而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但盘的边缘依然是曲线的),或者更模糊的球状团块。

为什么不是直线?

直线在自然界中确实比较少见,尤其是在大尺度结构中。直线意味着一个方向上的无限延伸或者在两点之间最短距离的连接。

引力本身是向心的: 引力总是指向质心,它不是一个可以“直线延伸”的力量,它会作用于物体上的每一个点。
物质分布的均匀性: 想要形成一个“直线”结构的巨大物质团,意味着在某个方向上物质要比其他方向集中得多,这会导致引力分布极不均匀,非常不稳定。引力会不断地试图将多余的物质“拉”到其他地方,以达到更稳定的状态。
能量角度: 维持一个巨大的直线结构,需要非常大的内部“支撑力”来抵抗引力使其坍塌。这个支撑力在自然界中很难以稳定的方式产生,而且通常伴随着高能量消耗。

自然的“巧合”还是必然?

所以,你看,从微观世界的材料强度,到宏观宇宙中的引力主导,再到能量最小化的基本原理,都指向了球形和曲线形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稳定、也是最“经济”的形态。这并不是什么神奇的巧合,而是物理定律在宇宙尺度上运行的必然结果。

下次当你拿起一个苹果,或者仰望星空时,不妨想想这背后那位无所不在的“拥抱者”——引力,以及宇宙那份“懒惰”的追求能量最小化的天性,它们共同塑造了我们看到的这个圆润而美丽的宇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因为万有引力、星体强度有限、角动量守恒。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