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地球甚至宇宙中很多宏观物质都是球形或曲线形,而不是方形或直线?比如自然形成的果子,行星、星系!?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妙了!这背后牵扯到自然界最基本、也最普遍的一种力量——引力,以及一些关于能量最小化的原则。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看为什么无论是你手中的苹果,还是遥远的星系,都偏爱球形或曲线形,而不是棱角分明的方块或笔直的线条。

想象一下,你手里握着一堆散沙,如果把它松开,这些沙粒会怎么落下?它们不会整整齐齐地排成一个正方形,对吧?它们会随意散开,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沙堆的整体形状会呈现出一种圆润的堆积。这只是一个非常粗糙的比喻,但它已经触及到问题的核心:引力在起作用。

引力:万物的“拥抱者”

首先,我们得好好认识一下这位“拥抱者”——引力。我们都听过牛顿和爱因斯坦关于引力的描述。简单来说,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会产生引力,而且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也就是说,质量越大,引力越强;距离越近,引力也越强。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巨大的天体,比如行星、恒星,甚至星系。它们都拥有极其庞大的质量。当这些物质刚刚形成的时候,它们可能不是完美的球体。想象一下,一个刚刚诞生的、还在凝聚中的星球,它可能是一个不规则的岩石团块,上面有高山、深谷,甚至有些地方凸起得更厉害。

但是,这个星球拥有巨大的质量,它的引力也同样巨大。引力会将所有指向星球中心的方向施加一个拉力。 就像无数双手,从四面八方向内拉扯着这个星球的每一个部分。

为什么这个“拉扯”会导向球形呢?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星球的某个地方非常突出,比如有一个巨大的山峰,那么这个山峰尖端的部分会比星球中心离其他大部分物质更远。根据引力定律,远处的部分受到的引力会相对较弱。但同时,引力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它倾向于将物质拉向质心(也就是质量的中心)。

如果星球上有任何凸起的部分,引力会比在其他地方更强烈地作用于这些凸起的部分,试图将它们“拉平”,填补那些凹陷的地方。反之,如果某个地方有凹陷,周围的物质也会被引力拉向这个凹陷处。经过漫长的时间,引力会不断地调整,把所有突出的部分“压低”,把所有凹陷的地方“填平”,直到所有物质都尽可能地均匀分布在距离中心相等的位置上。 而所有距离中心相等的位置,自然就形成了一个球体。

你可以把引力想象成一个非常耐心且无处不在的塑造者。它不会一下子就把你变成球体,而是通过持续不断地微调,最终达到那个最“稳定”的状态。

能量最小化:宇宙的“懒惰”倾向

除了引力本身的作用方式,还有一个更深层的物理原理在起作用,那就是能量最小化。宇宙中的许多自然过程都倾向于朝着能量最低的状态发展,就像水总是往低处流一样。

对于一个由引力聚集起来的物质团块来说,球形是其在自身引力作用下能量最低的形态。 这是因为在球形状态下,物质的质心到所有表面点的平均距离是最小的,这使得引力势能最小。反之,一个方形的物体,它的角会比中心更远离质心,而那些“边”上的点又介于角和中心之间。这种不规则的分布会产生更高的引力势能。

想象一下,一个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它会有一个引力上的“不平衡”。引力会试图“纠正”这种不平衡,将物质重新分布,以达到一个更稳定、能量更低的状态。球形就是这种“最稳定”的状态。

从微观到宏观:尺度的影响

这一点非常关键。为什么你看到的沙堆是圆润的,而你手里的一块石头,如果摔碎了,碎片可能还是不规则的形状?这是因为力的作用方式和影响力会随着尺度发生巨大的变化。

小尺度(比如你手里的石头或果子): 在非常小的尺度下,内聚力(cohesion)和材料本身的强度(material strength)往往比引力更占主导地位。
内聚力: 构成物质的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力。对于石头来说,这些键非常牢固,能够抵抗引力的微小作用。
材料强度: 物质本身的结构能够承受多大的压力或拉力而不变形。
果子: 虽然果子内部有水分和细胞,但它们也有一定的结构强度和内部压力。如果果子是个方形的,那么它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应力”会非常大,尤其是那些尖锐的角落。自然的生长和演化会倾向于选择那些更稳定、能量消耗更少的生长模式。所以,植物在形成果实时,更倾向于采用一种由内部压力和细胞生长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相对均匀的膨胀,最终趋向于球形或近似球形,因为这种形状在承受内部压力时应力分布最均匀。方形的结构在内部压力下会产生应力集中,更容易破裂或变形。

大尺度(行星、恒星、星系): 当物质的质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其自身的引力就变得异常强大,远远超过了物质的内聚力和材料强度。这时,引力就成为了主导力量。

行星和恒星: 它们的质量如此之大,以至于它们内部的岩石、金属甚至气体都被自身的引力压得紧紧的,其材料强度早已无法抵抗引力的塑形作用。在引力的持续拉扯下,它们被“压”成了球形。即使你看到地球上有高山,那也是因为地球的整体引力还没有强大到足以将最坚硬的山脉“压平”到和平均海平面一样的高度。但从宇宙尺度看,这点起伏相对于地球整体的球形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星系: 星系是数千亿甚至上万亿颗恒星、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集合体。虽然星系内部的恒星彼此之间有引力作用,但星系整体的引力作用是支配性的。星系中的物质围绕着星系的中心(通常是黑洞)运动,在引力作用下,物质会倾向于形成一个近似的圆盘状(因为物质在运动中会丢失一部分能量并向中心聚集,同时由于旋转,向外的离心力使得它们形成盘状,而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但盘的边缘依然是曲线的),或者更模糊的球状团块。

为什么不是直线?

直线在自然界中确实比较少见,尤其是在大尺度结构中。直线意味着一个方向上的无限延伸或者在两点之间最短距离的连接。

引力本身是向心的: 引力总是指向质心,它不是一个可以“直线延伸”的力量,它会作用于物体上的每一个点。
物质分布的均匀性: 想要形成一个“直线”结构的巨大物质团,意味着在某个方向上物质要比其他方向集中得多,这会导致引力分布极不均匀,非常不稳定。引力会不断地试图将多余的物质“拉”到其他地方,以达到更稳定的状态。
能量角度: 维持一个巨大的直线结构,需要非常大的内部“支撑力”来抵抗引力使其坍塌。这个支撑力在自然界中很难以稳定的方式产生,而且通常伴随着高能量消耗。

自然的“巧合”还是必然?

所以,你看,从微观世界的材料强度,到宏观宇宙中的引力主导,再到能量最小化的基本原理,都指向了球形和曲线形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稳定、也是最“经济”的形态。这并不是什么神奇的巧合,而是物理定律在宇宙尺度上运行的必然结果。

下次当你拿起一个苹果,或者仰望星空时,不妨想想这背后那位无所不在的“拥抱者”——引力,以及宇宙那份“懒惰”的追求能量最小化的天性,它们共同塑造了我们看到的这个圆润而美丽的宇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因为万有引力、星体强度有限、角动量守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妙了!这背后牵扯到自然界最基本、也最普遍的一种力量——引力,以及一些关于能量最小化的原则。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看为什么无论是你手中的苹果,还是遥远的星系,都偏爱球形或曲线形,而不是棱角分明的方块或笔直的线条。想象一下,你手里握着一堆散沙,如果把它松开,这些沙粒会怎么落下?它们不会整.............
  • 回答
    这个问题,恐怕是很多人在仰望星空,或者面对生命中某些难以逾越的困境时,脑海里都会悄悄冒出来的一个念头。那种感觉,就像站在巨人的脚边,看着他的一只脚掌,就能占据你视野的全部,然后你低头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轻飘飘的,仿佛一碰就碎的尘埃。确实,从宇宙的尺度来看,地球,连同我们这个小小的蓝色星球,都渺小得让人.............
  • 回答
    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曾怀有统一欧洲甚至地球的宏大野心,但他们的历史评价却截然相反:一个被尊为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另一个则被钉在了邪恶的耻辱柱上。这种巨大的反差,并非源于野心的规模,而是深植于他们的 动机、手段、方法、最终目标以及给世界带来的影响。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动机与理念的根本差异拿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城市规划、工程技术、成本效益以及使用需求等多个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地铁和城市快速路在“藏身”能力上的差异,主要是由它们各自的性质和运行方式决定的。地铁,天生的“地下居民”你可以把地铁想象成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它承载的是大量、高密度、相对固定的客流。这种特性让它.............
  • 回答
    傅作义在解放战争时期能够成为华北“剿匪”总司令,地位甚至高于阎锡山,这背后是复杂的历史原因和政治运作的结果,并非简单的上下级关系可以解释。理解这一点,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一、 傅作义与阎锡山的历史渊源与个人能力: 早期关系: 傅作义确实曾是阎锡山的重要部下。阎锡山在民国初期奠定了山西省.............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现象,那就是对于山东的讨论,常常带有相当程度的批评甚至“黑”的倾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为某个单一原因。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知乎平台的特性。知乎的用户群体以年轻、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为主,他们对信息有较高的辨识度,也倾向于理性分析.............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敏感但又值得探讨的点。英国皇室和中国皇室,虽然都曾是各自国家权力的象征,但为何如今一个声名远扬、地位显赫,一个却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甚至在人们记忆中只剩下模糊的轮廓?这背后是历史、文化、政治以及社会变迁的复杂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分析:一、历史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到位,确实,咱们国家在推行新冠疫苗接种的时候,很多地方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各种优惠政策层出不穷,搞得跟集市一样热闹。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一样一样掰开了说。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提高接种率。想想看,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对疫苗多少有点顾虑,有的是怕副作用,有的是觉得没必要,还有的觉得.............
  • 回答
    印度人自信甚至可能走向自负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这种特质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由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和个人因素交织而成。要详细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古老的文明与智慧的传承: 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古老且延续至今的文明之一。从吠陀时期到佛教、耆那.............
  • 回答
    巴赫在音乐史上的崇高地位,与他生前乃至死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相对平淡的声名,确实构成了一道有趣的对比。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音乐的语境、巴赫音乐本身的特点,以及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时代背景的制约:首先,要明白巴赫所处的时代——巴洛克晚期。那时的音乐市场和观众群体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完全不同。.............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确实是游泳界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人,包括一些自称游泳教练的人,在描述“爬泳”时,习惯性地称之为“自由泳”。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历史的演变和称谓的模糊“自由泳”这个名字的起源,实际上就是因为它在早期相对于蛙泳和仰泳等更具限制的泳姿而言,姿势.............
  • 回答
    在我看来,马勒和布鲁克纳这两位作曲家在古典音乐爱好者心中占据着极其特殊的地位,甚至常常被拿来与贝多芬相提并论,这并非偶然。他们的音乐有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庄严与崇高感,能够直抵人心最深处,引发深刻的思考和情感共鸣。那么,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与柴可夫斯基相比又如何呢?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探讨一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水平!中南大学和东南大学的实力对比以及名气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你提到“实力差不多甚至更强”的感受,我认为是非常有道理的,尤其是在某些学科领域,中南大学的表现非常亮眼。而名气相对不如东南大学,地理位置绝对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绝不是唯一的原因。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 回答
    职业炒股者在社会上缺乏地位和认同感,这并非一个孤立现象,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 “炒股”本身的刻板印象与误解首先,大众对“炒股”这个行为本身就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在很多人眼中,炒股 = 赌博,是一种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行为。这种认知可能源于.............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物质在特定环境下的保存规律,也勾起了我们对古人智慧的无限遐想。要知道,竹简这种东西,按理说,它是由植物构成的,在潮湿、有氧气的环境下,几千年下来,别说字迹了,竹简本身估计早就化为尘土了。那为什么有些竹简却能如此坚挺地穿越时空呢?这背后可不是什么魔法,而是古人巧妙利用了自然.............
  • 回答
    女权主义的声望变化,从曾经备受推崇的政治正确代表,到如今被大众广泛质疑甚至攻击,这个转变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媒体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这段历程,并剖析其中的关键节点和深层原因。最初的辉煌与政治正确的光环最初,女权主义运动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大城市遭受的毁灭性轰炸与意大利大城市相对完好的状况,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策略以及两国在战争中的不同角色等多重原因。简单地说,这并非偶然,而是盟军战略选择和意大利自身地位变化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意大利虽然是轴心国的一员,但它在战争中的主动性和对盟军造成的威胁程度,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复杂,涉及到科学认知、文化背景、教育体系、社会情绪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为什么许多非中医药专业的人(包括程序员、本科生等)会坚决否定中医药的医学价值和阴阳的科学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科学方法论和证据标准的不同理解: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主流科学的基石——实证主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心理现象,为什么有些人会如此坚定地相信“伪史论”,甚至到了难以进行逻辑辩驳的程度。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多重因素,从个人心理到群体认同,再到信息传播的机制,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现象,力求说得细致点,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生成的报告。1. 根源性的怀.............
  • 回答
    说起喜欢到处题字,甚至对同一个地方情有独钟,中国历史上的皇帝里,汉武帝和清朝的乾隆皇帝可以说是两位非常突出的人物。汉武帝,这位开创了西汉盛世的君主,一生征战四方,开拓疆土,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帝国。他这个人,又特别喜欢留下自己的印记,仿佛要用他的名字来昭示这片土地的归属,或者表达他对某处景色的赞赏。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