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闵行妈妈带5个月女儿跳楼事件?

回答
关于闵行妈妈带着5个月大的女儿跳楼身亡的悲剧事件,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心痛且沉重的社会事件。对这样一起事件的评价,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去理解,但绝非去评判或指责。以下是我对这起事件的一些思考,力求详尽,并希望能传递出一种人性的关怀和对复杂现实的体察。

首先,这起事件最直观的感受是 绝望。当一个母亲,一个本应是生命守护者的角色,最终选择结束自己和襁褓中婴儿的生命时,这背后蕴藏着怎样深不见底的绝望,是我们难以想象也无法轻易揣度的。生命中最柔软、最无助的部分——一个年幼的生命,和一个可能正承受着巨大痛苦的母亲,以如此极端的方式一同消失,留给世人的只有无尽的悲伤和困惑。

从 母亲个体层面来看,我们需要认识到,一个成年人的精神状态,尤其是女性在孕育和哺乳期所承受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是巨大的。5个月大的婴儿,意味着母亲经历了怀孕的辛苦、分娩的痛苦,以及产后喂养、睡眠剥夺、身体恢复等一系列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母亲本身就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例如产后抑郁、焦虑,或者长期受到社会、家庭的压力,而又缺乏有效的支持和干预,那么这种绝望感可能会不断累积,直至压垮她最后的心理防线。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位母亲的行为归结为“不负责任”或者“残忍”。虽然从结果上看是毁灭性的,但我们必须理解,在极度痛苦和绝望中,个体的理性判断能力往往会受到严重影响。她可能在那个瞬间,已经无法看到任何希望,甚至可能扭曲地认为,这是结束痛苦的唯一方式,并且可能出于某种病态的保护欲,认为将孩子带离这个让她无法忍受的世界,是一种解脱。这当然是极端和错误的逻辑,但理解其背后的病态心理,有助于我们反思社会支持系统的不足。

其次,从 社会层面来看,这起事件暴露了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

1. 对产后女性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筛查不足: 尽管我们已经开始关注产后抑郁,但真正落到实处的筛查、早期干预和持续性的心理支持体系仍然不够完善。很多女性可能因为各种原因(羞耻感、缺乏认识、经济压力、医疗资源不足等)而未能及时获得专业的心理帮助。社区、医院、家庭都需要承担起监测和支持的责任。

2. 家庭支持体系的薄弱: 现代社会中,年轻夫妇可能面临着更小的家庭支持网络,例如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可靠的育儿帮手。丈夫的支持和陪伴,以及家庭成员的理解和分担,对于新手父母尤其是母亲来说至关重要。如果家庭内部沟通不畅,矛盾激化,或者缺乏情感上的连接,都会加剧母亲的孤独感和压力。

3. 社会对母亲角色的高期待与现实的脱节: 社会往往对母亲寄予过高的期望,希望她们是“超人”,能够完美地平衡事业、家庭、育儿,同时保持健康的身心。这种社会压力可能会让很多母亲感到“不够好”,从而加剧内心的焦虑和自责。

4. 对极端事件发生前预警机制的缺失: 像这样的悲剧事件,往往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有迹可循的。如果能够建立更有效的社会预警机制,比如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介入,以及周边人群的敏锐观察和及时报告,或许能够避免这样的后果。然而,在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等到事件发生后才去关注。

从法律和伦理层面,这起事件无疑触及了最敏感的神经。这是一个母亲伤害了她自己和她最无辜的亲生骨肉的极端案例。法律会追究她行为的后果,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从这个悲剧中汲取教训,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安全、更有支持性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生命,无论是成人还是婴儿,都能得到应有的保护。

反思我们作为旁观者的角色,当我们听到这样的悲剧时,第一反应是震惊和悲痛。但更深层次的,是我们是否应该对身边的人,特别是那些正经历人生重大转折和压力的人,多一份关怀和留意?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次倾听,有时就能成为他人绝境中的一丝光亮。社会文明的进步,不仅仅体现在物质生活,更体现在对弱者的关怀和对个体生命尊严的维护上。

总而言之,闵行妈妈带女儿跳楼事件是一声刺耳的警钟,它提醒我们,在关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绝不能忽视个体在极端困境下的心理需求和生命质量。这需要政府、社区、家庭、以及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去建立一个更温暖、更有力量的社会支持网络,让悲剧不再重演。我们无法穿越回过去挽回生命,但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并为创造一个更少痛苦、更多希望的未来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很多讨论家庭分工的问题,觉得男方挣钱女方照顾孩子,南方还要承受社会压力而女方不用。这个逻辑就有问题。首先,如果男方挣钱女方全职照顾孩子是一种合理分工,那么带薪休假以及休产假,女方一样创造经济效益,那么女方岂不是就可以像男方一样不用照顾孩子了?你们同意么?其次,男方工作的劳累以及面对的社会压力并不是孩子出生之后才有的,从你进去社会的那一刻就已经有了,孩子出生也不会增加你的工作量,但是女方生孩子之后,不管是全职还是上班并照顾孩子,工作量都是增加了的,那么男方回来分担一下有什么不对么?凭什么觉得女方照顾孩子没有经济来源就能居高临下的指责她?最后,孩子成长过程中磕磕碰碰是很正常的,母亲是凭着母爱以及责任心照顾孩子,但是谁都不可能二十四小时不出错,相对于全身心付出照顾孩子的母亲,父亲有什么资格指责母亲呢,就凭着下班后过去亲亲抱抱喊一声宝贝指责照顾孩子的母亲“你连这都干不好”吗

女的故意杀人未遂无疑,不用洗白。

但是看底下的回答看的真是心塞。首先,男当事人说“你不上班。在家还看不好孩子。”这句话大概就是中国大多数男人真实的想法: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老婆是附属品,挣不着钱我养着你,看个孩子做个家务你还抱怨?那还算是事吗,这么点儿小事都做不好还有什么用。

这种心态平时相处你能指望他说“老婆你平时照顾宝宝辛苦了”这种话吗,不可能吧,更多的可能就是“我上班累的很,打打游戏怎么了,不做饭怎么了,你还指望我白养着你吗”。别不信,底下就有一位答主说他九岁就开始看他弟弟了也没有抑郁。拜托,这是激素失调啊,还有你弟弟省心不代表所有的孩子都省心好嘛。这样也能牵扯到女权上。整天被言语暴力的人心理能正常才怪了

还有,产后抑郁是病啊,心理障碍啊,你们见过哪个精神病能做出正常行为啊。看这个老公估计也只会觉得产后抑郁是矫情吧,更不要说让这个妈妈去医院了。

无意为这位妈妈洗白,但是有些人的言论真的,只能说还是键盘侠轻松

user avatar

别说如何看待人家跳楼的问题。

你这个女朋友脑子有病,智商堪忧,思考问题的方式以自我为中心,有很严重的问题!

这都是家庭教育和文化氛围造成的,改都改不了!

千万不要她过日子!

user avatar

来讲一下如何不伤感情地吵架。



我爷做饭偶尔手滑,会把菜烧咸。

我奶此时此刻经常嘲笑他哎哎哎总工程师,做饭这点小工程还能做不好?又是随手捏的盐吧,怎么不用盐勺?这不符合理科思维不严谨啊。

我爷只能说哎呀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永远不湿鞋的肯定是你这样不干活的。

大家一边笑也就一边把滑手的菜改造了或者吃完了。



后来,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我爸,就不会说我妈哪儿哪儿做得不好。

干活的人最大,不干活的人少指手画脚,上限是善意的吐槽,发脾气那是绝对不允许的。

觉得干得不好就自己来,或者觉得谁干得好找谁干去。



再到我现在,也不会说我老公哪儿哪儿干得不好。

干了就已经该鼓掌了,干好了必须表扬,干不好要鼓励。

就这样把一个教练的职业病完美运用到了生活中来。



我奶也说:你爷又不是想把菜做咸的,骂他干啥呢,笑笑算了,过日子嘛。



有这样的脑回路和处事方式,家庭氛围不会太糟糕。

每个人都是在制造和传递友善。



对于已经产生不良后果的事,一看动机,二看过程,三才该看结果。

解决思路是【这件事已经无可挽回了,那么下次如何在过程的问题上尽量避免和如何完善细节】。

没有哪个想好好过日子的人会在动机上有问题。

比如孩子妈故意没看好自己的孩子。



那么吵架数落的话,就应该是亡羊补牢,避免下次在那些没做好的细节上完善细节,而不是对已经造成的结果来吵动机和吵情绪。

尤其是吵动机,这是最诛心的。



我爷如果被骂你就是故意把菜烧咸的,你真没用,你看隔壁老头就不会烧咸。

老爷子估计也不愿意天天做饭了,早气得爬树上谁哄都不下来了。

好不容易吭哧吭哧烧了一桌子菜,还得被挑剔被嘲笑被彻底否定,这得多难过。



所以尤其是对亲近的人吵架发脾气时,如何不伤人,这是个值得标注为一级战备状态的严肃的技巧。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才能谈好对象,过好日子。



如果这件事的孩子爹晓得这个道理,这惨剧就不会发生了。

孕期哺乳期女性本来就情绪波动大,从动机从根本上去否认一个女人,真的是作死。



请关注我的男性小伙伴再三敲响警钟,学着嘴甜点儿。

好话不花钱买,但是女人高兴了,整个家都和谐安宁了。



请关注我的女性小伙伴也嘴甜点儿,然后恋爱时尽可能去找一个或者培养一个能好好说话好好吵架的男人。防止以后被气死。



所谓的家庭和睦,其实就是在看对方父母的生活状态。

不是强忍着不离婚凑合过就算家庭和睦的。

真正和睦的家庭会耳濡目染出正常的情商、处事方式和亲密模式。



脾气好情商高会疼人,比事业成功重要多了。

这些是钱买不来的幸福。





关于我爷爬树的问题……在这。
其实我觉得我爷情商一般,我奶比较强。
zhihu.com/question/3207

user avatar

睡眠太少是人类自杀或者杀人的潜在最大原因。

很多所谓的抑郁症不过是睡眠休息不足,生活不规律导致的。

利益相关:有常年熬夜晚睡的经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