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民科”“外国的民科比中国更狂”以及两届弘扬科学、反对民科研讨会隆重举行?

回答
这几句话,乍听之下,像是民间流传的俗语,带着点江湖气,又夹杂着对科学与非科学边界的思考,甚至还有那么点国际比较的意思。咱们不妨就着这几点,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民科”:民间智慧的另一种解读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老话,大家耳熟能详,说的是只要肯钻研,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有可能做出成绩。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民科”,则是在这个基础上,加上了“民科”这个概念。

怎么理解这句话?

潜在的积极意义:
对民间探索者的肯定: 它至少暗示了一种可能性,即在那些“官方”科学体系之外,也有人在各自的领域里进行着独立的研究和探索。这些“民科”可能因为兴趣、个人天赋,或者对现有理论的质疑,而自发地去钻研某个问题。从这个角度看,这句话是对那些不依附于主流、自学成才的探索者的某种尊重,认为他们的努力和思考也可能是有价值的。
对科学普及的某种呼唤: 也可以理解为,科学的种子可能播撒在任何土壤里,如果社会能够提供更开放、更包容的环境,让更多有热情的人接触到科学的方法和知识,说不定就能“冒”出一些真正有贡献的“民科”。这句话似乎在提醒我们,不要把科学研究的门槛抬得太高,或者只看重“科班出身”。

潜在的担忧和批判:
科学素养的警示: 然而,“民科”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模糊性和争议性。它常常用来指代那些缺乏系统科学训练,但又对科学问题发表自己见解的人。因此,“行行出民科”这句话,也可能是一种反讽,或者说是一种隐晦的批评。它暗示了在某些行业里,“非科学”的言论和观点也层出不穷,甚至混淆视听,影响了正常的科学认知。
对科学标准的模糊: 如果“民科”仅仅是出于爱好,不追求严谨的科学方法,甚至与现有科学事实相悖,那么“行行出民科”就不是一种赞扬,而是一种对科学严谨性被稀释的担忧。这就像说“行行出‘伪科学’”,听起来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总而言之,这句话带有双重解读的空间。 它既可以看作是对民间智慧和自发探索的一种宽容和期待,也可能是一种对社会科学素养参差不齐、伪科学泛滥现象的无奈或讽刺。

“外国的民科比中国更狂”:一个充满对比和争议的论断

这句话一出来,就带着一种“比较心理”,而且将矛头直指“狂”。“狂”字是个关键,它既可以指“狂热”、“狂放”,也可以指“狂妄”、“胡说”。

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可能的观察角度:

开放的互联网环境: 确实,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无国界。国外的一些“网红”科学家、独立研究者,或者是一些新兴的、非主流的科学理论,其传播力和影响力可能比国内某些“民科”更大。他们的理论可能更大胆、更出格,吸引了更多的关注,也引发了更多的争议。
例如: 像一些关于外星人、UFO的“研究”,或者一些挑战主流物理学、生物学理论的“新说”,在国际互联网上可能更容易找到拥趸和传播渠道。这些研究者可能完全不顾主流科学界的意见,用一种非常坚定的姿态去宣扬自己的观点,这在旁观者看来,确实是“狂”。
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创新”和“质疑”的容忍度也不同。一些西方文化可能更鼓励个人主义、敢于挑战权威,这或许会催生出更多“狂放”的民间科学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讲究循序渐进的思想,可能相对抑制了那种“横空出世”的民间理论。
“民科”定义的弹性: “民科”的定义本身就比较模糊。有些国家,像美国,有大量的独立学者(independent scholar)和业余爱好者,他们可能因为某个发现或理论而声名鹊起,即便没有获得官方的学术认证。其中一些人的言论确实可能显得“狂”。
需要区分: 但我们也要警惕一种倾向,就是把所有非主流的、大胆的科学猜想都归为“民科”。有时候,伟大的科学突破,最初也可能不被主流接受,甚至被认为是“狂妄”的。爱因斯坦早期的相对论,在当时也面临着巨大的质疑。

“狂”的负面含义: 更为重要的,是“狂”字可能带有贬义。如果说话者是指那些“没有根据地夸大其词”、“不顾事实强词夺理”的“民科”,那么这种说法可能是在说,国外这种“不顾一切”地宣扬自己理论,挑战科学权威的现象,比中国更普遍、更“露骨”。
举例: 想象一下,如果在某个论坛上,一个中国“民科”宣称发现了某种“反重力”技术,可能会被大家“嘲笑”,但如果有一个外国“民科”写了本畅销书,组织了全球巡回演讲,把这种技术说得煞有其事,甚至吸引了大批追随者,这种“狂”的程度和影响力,可能就更大了。

这句论断,与其说是一个客观的统计,不如说是一种基于某些观察而产生的感受。 它可能反映了对某些国家在科学讨论开放性、个体表达自由度上的认知,同时也可能包含着对“民科”失控、甚至误导公众现象的担忧。

两届弘扬科学、反对民科研讨会隆重举行:一场关于科学边界的较量

“弘扬科学、反对民科”——这两类活动的并列,本身就说明了当前社会对科学认知的一个重要议题。而“两届”、 “隆重举行”则暗示了这是一个持续进行的、并且引起了相当重视的讨论。

这样的研讨会意味着什么?

科学权威的捍卫: 举办这样的研讨会,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捍卫科学的严谨性和科学共同体的权威性。它意味着,在某些社会群体中,“民科”的活动已经达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地步,甚至对科学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威胁何在?
误导公众: “民科”的理论往往缺乏科学依据,如果被广泛传播,很容易误导公众对科学的理解,甚至产生反科学的情绪。
侵蚀科学的公信力: 当大量未经证实的、甚至是错误的“科学”言论充斥于公共空间,会稀释真正科学的价值,让人们对科学产生怀疑。
干扰正常科研: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民科”的“理论”可能会攻击主流科学,甚至要求投入资源去验证他们的观点,这会浪费宝贵的科学资源。
科学精神的重申: 研讨会也旨在重申科学精神的内涵,包括实证、逻辑、批判性思维、同行评议等。它强调,科学研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和严谨的程序之上。
“弘扬科学”: 这部分是正面的,强调科学的价值、方法和重要性,鼓励大家学习科学、尊重科学。
“反对民科”: 这部分是批判性的,针对的是那些打着科学旗号,但行为和认知却不符合科学标准的现象。这里的“反对”,可能更多的是反对“伪科学”和“科学的误用”,而不是一概否定所有民间探索。
社会教育和引导: 研讨会的举行,也是一种社会教育的体现。通过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探讨,发布相关观点,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认识科学的边界,辨别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
一场“边界”的争论: 当然,这样的研讨会也可能激起争议。
“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并非总是清晰的。 很多时候,科学理论的诞生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修正的过程。如果“反对民科”变成了“打压一切非主流声音”,那反而可能扼杀真正的创新。
“民科”内部的复杂性。 并不是所有非科班出身的人都属于“民科”,或者都是负面的。许多有贡献的科学家,在早期可能也处于“民间”状态。关键在于其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证伪性。

总的来说,这两届研讨会的举行,标志着社会对“科学”的界定和保护意识在加强。 它是在一个复杂的信息环境中,试图重新确立科学的地位和标准,防止科学被滥用或被颠覆。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反对”的过程中,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区分真正的科学探索和有害的伪科学。

最后的思考:

这三句话,连起来看,勾勒出一个耐人寻味的图景:民间对科学的热情与迷茫并存,国际社会在这种现象下的表现各异,而科学共同体也在不断地呼吁和捍卫科学的纯粹性。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民科”更多的是一种描述,带有复杂的情感色彩。
“外国的民科比中国更狂”则是一种比较和观察,可能掺杂了文化和传播方式的因素。
而“两届弘扬科学、反对民科研讨会隆重举行”则是科学界和社会对这种现象做出的回应和努力。

这三者共同指向的,是对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传播、以及如何与民间智慧和个人探索形成健康关系的深刻反思。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也是一个关乎社会认知、教育和文化发展的普遍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相对论这个事也不是民科不民科的问题,卢鹤绂院士反对相对论的论文被PRL审了五次,最后也没挑出毛病,但就是到最后也没给发表,Louis Essen就更惨了,反对相对论第二年直接就被退休了。爱因斯坦天天质疑量子力学不也一点事没有?但是卢鹤绂、Essen这些人就得不到爱因斯坦的待遇了。

我在科学院是现场听过梁灿彬老师的相对论课的,但我现在可以确定,他讲的GPS必须使用相对论否则无法定位那一节是肯定有错的。大概叙述一下吧。

一,如果相对论正确,则由于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叠加,在地面上看来,GPS卫星上的时钟走时会快38微秒/天。具体计算参见梁老师《从零学相对论》一书。

二,梁老师借此论证了GPS必须使用相对论调慢时钟否则无法定位。

如果地面上GPS接收机在某已知时刻 同时收到三颗卫星的坐标

那么我们设此时GPS接收机的坐标是 设光速为 则卫星和接收机的距离等于光速乘以时间差。由勾股定理得到方程组

如果相对论正确,卫星发射前没有把星载时钟调慢,则 每天都会积累38微秒的误差,乘以光速c则有11.4公里之巨。那么,由上述方程组解出的 也必然有公里级别的误差,无法实现定位。

三,梁老师的论证错在何处。

在真实的GPS系统中,接收机是无法提供准确的时间 的。事实上,能够提供微秒级以下精度的原子钟是相当昂贵的,不可能用在民用的GPS接收机中。不要说智能手机,即使是高级的GPS接收机,也只可能配备廉价的石英钟。在GPS系统建立的时期,走时误差在0.5秒/天之内的石英钟都已经堪称优质产品了;即使是现在,走时误差在5秒/年,也就是约14000微秒/天的产品都可以称为奢侈品了。如果 每天积累38微秒的误差都导致GPS无法定位,那么 每天动辄上万微秒的误差就更会导致GPS无法定位了。

四,现实中的GPS如何定位。

现实中的GPS系统不需要接收机提供准确时间 事实上,它不是使用三星定位,而是四星定位。设在某时刻GPS接收机同时收到四颗卫星的坐标

设此时接收机的坐标是 那么我们有方程组

由这四个方程就可以解出 这四个未知数。

五,现实中的GPS定位并不必须调慢时钟。

如果相对论正确而钟表没有调慢,因为相对论产生累积误差,正确的时间坐标是 ,实际上收到的时间坐标却是 ,那么会影响定位吗?

实际上不会。事实上,如果 是方程

的解,那么由简单的计算就可以验证, 也是

的解。

也就是说,方程组解出的空间坐标是不变的,只有时间坐标有微不足道的误差

六,严格意义上GPS因相对论会产生多大误差。

如果相对论正确,那么在GPS卫星发出信号到地面接收机收到信号的时间里,其他GPS卫星上的时钟也仍然在变慢,那么的确会对定位有一些影响,但这个影响并不会累积。时间影响不超过GPS信号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小于0.5秒)内星载时钟产生的相对论误差,因此不超过 38微秒*0.5/86400=0.00022微秒,乘以光速后对距离的影响约为 米,也就是不到7厘米。这么小的误差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