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生物品种缺一就是病吗?

回答
生物品种“缺一”就一定是病吗?

在生物界,我们常常会听到“缺一”的概念,比如某种维生素缺乏症、矿物质缺乏症,或者某个关键基因缺失导致的功能障碍。但如果将这个概念放大到整个“生物品种”层面,一个品种如果“缺了”某种重要的特征,它就一定会被诊断为“病”吗?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生物品种”的定义。通常来说,一个生物品种是指在形态、生理、遗传等方面具有稳定而独特的共同特征,并且能够稳定地延续后代的同一类生物。比如,我们说藏獒是一个品种,说北京烤鸭是另一个品种。这里的“特征”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概念,包含了外观、习性、生理功能、遗传物质等等。

那么,当一个生物品种“缺了一”什么重要的特征时,我们该如何判断它是否“病了”呢?

1. “缺一”的性质:是“非必需”还是“决定性”?

这是问题的核心。就好比一个人,如果他“缺了”一项不影响生存和繁殖的特殊才能,比如绘画技巧,他不会被视为“有病”。但如果他“缺了”心跳,那显然就是致命的。

在生物品种的层面也是如此。

非必需但有益的特征: 很多品种的特征,虽然能提高其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或繁殖优势,但并非生存的绝对必要。比如,某些犬种毛发的颜色、长度,或者某些花卉花瓣的形状,这些“缺了”并不直接威胁到该品种的延续。如果某个品种的特定毛色基因突变消失了,但其他核心特征不变,繁殖能力正常,它并不会因此被诊断为“病”。
关键的生存或繁殖特征: 如果一个品种“缺了”某种对其生存或繁殖至关重要的特征,那么就可以认为它“病了”或者濒临灭绝。例如,一种植物如果失去了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或者一种动物失去了基本的消化系统,那它显然无法独立存活,也就谈不上品种的延续了。又比如,如果一个品种的关键生殖器官发育不全,导致无法繁殖后代,那么这个品种也就走到了尽头,可以说是“病入膏肓”。
适应性特征的丧失: 有些特征是品种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如果这些特征在环境剧烈变化时丧失了,而新品种未能及时演化出新的适应性特征,那么该品种就可能因为无法应对环境挑战而“病了”,面临衰退甚至灭绝。例如,一个长期生活在寒冷地区的物种,如果失去了厚实的皮毛,在气候变暖后就可能难以生存。

2. “病”的定义:是个体层面的疾病,还是种群层面的衰退?

我们讨论的“病”,是在个体生物层面,还是在整个生物品种的种群层面?

个体层面: 单个生物体的“缺一”往往指的是基因突变、发育异常、生理功能障碍等,这些在个体层面确实可以被视为“疾病”或“畸形”。
种群层面: 当我们说一个“品种”是否“病了”,更多的是指整个种群的健康状况和延续能力。如果一个品种普遍存在某种“缺一”的现象,并且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其整体的生存能力、繁殖能力或适应能力,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品种“病了”。

3. 正常变异与病变:界限在哪里?

生物演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变异的过程。不是所有的“缺一”都代表着病。

正常变异: 生物体的基因会不断发生突变,产生新的变异。有些变异可能是有利的,有些可能是中性的,有些则是有害的。如果一个品种的某些个体,因为基因突变而“缺了”某个非关键特征,并且这种变异并未在种群中广泛传播并产生负面影响,那这只是自然变异的一部分,不能算是“病”。
病变: 如果某种“缺一”的现象,是由于基因的严重缺陷、环境的恶劣影响,或者病原体的侵袭,导致了普遍性的、严重的生理或形态异常,并且这种异常对品种的生存和繁殖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那么才能称之为“病”。

举例说明:

人类: 有些人天生缺乏某种特定才能,比如没有音乐天赋。这不影响他们健康地生活和繁衍,更不会被认为是“病”。但如果一个人缺乏基本的免疫系统功能,那就属于疾病。
家养动物: 比如一些宠物狗,可能天生毛发比同品种的祖先要稀疏一些。如果它们依然健康、快乐,并且能正常繁育,那可能只是遗传多样性的一部分。但如果一种狗因为基因缺陷,普遍出现严重的骨骼畸形,导致无法行走,那这个品种的健康状况就堪忧,可以认为是“病”了。
野生生物: 某种鸟类,如果因为环境变化,失去了在特定季节迁徙的能力,而该迁徙能力对其生存至关重要(比如躲避严寒或寻找食物),那么这个品种就可能因为“缺了一”迁徙这一重要的生存策略而面临生存危机,可以理解为“病了”。

总结来说,生物品种的“缺一”是否算“病”,关键在于:

“缺了”的是什么: 是非必需的修饰性特征,还是关乎生存和繁殖的决定性特征?
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是个体性的偶然现象,还是种群普遍存在的、严重影响其整体健康的状况?
是否影响生存和繁殖能力: 这种“缺一”是否削弱了品种在自然环境中的竞争力和延续后代的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生物品种的“缺一”不一定就是病,但如果“缺了”的是其赖以生存、繁衍和适应环境的关键性特征,并因此导致整个种群的普遍性衰退或灭绝风险增加,那么就可以将其视为一种“病”。 这是一种对种群健康状态的评估,是自然选择和环境压力作用下的结果。当一个品种“病了”,它就需要我们关注、保护,甚至进行干预,以期恢复其“健康”和延续的可能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生物品种”缺一不是“病”,缺上几万、几亿个品种或物种,也不一定会有什么问题。

题目所称的“地球上的每一种生物都是不能缺失的”纯属意淫自然、手淫人类

将随机突变与自然选择塑造出的一团混沌之地球生物圈捧为“完美”“设计得非常精巧”,是自相矛盾的,马上就会自己驳倒自己。

  • 你想象一下非鸟恐龙灭绝前后的地球生物圈罢。
  • 非鸟恐龙在的时候,按题目的扯淡来说,那个生物圈是完美的哦。
  • 那么,非鸟恐龙和许多其它物种都被天体撞击消灭了,显然不完美了嘛。
  • 但是,如果非鸟恐龙没有在白垩纪末灭绝,哺乳类就不太可能发展到全新世这样,人类将几乎不可能存在。
  • 就是说,人类的存在建立在那之前万亿种生物的灭绝之上
  • 你可以追溯到比这更早的历次严重地质灾害和大规模天体撞击上。

自古以来,许多人试图在自然界寻找模式,动辄臆测生物的各种“作用”“目的”,幻想出一套“自然平衡”,并以此对他人指指点点。在这类人所称的“缺一而不全就是病”后面,很容易接上一堆天真的“治疗方案”。

后来,人们逐渐地有了古生物学。地层记录显示,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出现过的多细胞生物至少有 98% 业已灭绝,平均每年有 1~2 种多细胞生物自然地灭绝。在历史上的多次大规模集群灭绝发生时,这一速率可以成千上万倍地加快。

由于化石记录的局限性,单细胞生物的灭绝情况难以估计。不过,根据现实中现在进行时的灭绝状况,可以判断出每一种多细胞生物有若干特有的单细胞生物共生,它们几乎总是随着多细胞生物灭绝而灭绝。

每次大规模灭绝之后,残存下来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杂草物种”会散布开来,在世界各地花上数百万到千万年重新种化,让物种多样性恢复,并通常会超过大规模灭绝之前的多样性。

灭绝是自然选择在物种层面的体现,人是自然选择塑造的生物,在这方面讲漂亮话是没有用的。

在一个性别对立如此严峻的世界上,题目拿“男女”来举例,更是好笑得不得了。“缺不得所有女人”和“缺不得任何一个女人”可是八竿子打不着的。

题目所称的“缺了植物动物不能生存,缺了动物植物不能生存”是假命题,色藻、真菌、细菌、古菌可以轻易接替这里面任何一个来维持另一个的生命——虽然可能会死掉一部分,但你拿的可是全称呢。而且有些植物、色藻、细菌根本就不需要其他物种的存在就能自己维持下去。

更基础的问题是“凭什么会缺”,你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种动植物么。

生物演化过程中经常出现“将复杂而低效的构造简化、特化,比保持过去复杂的状态更有用”的现象,多个物种的互动也如此。庞杂的多样性未必有任何好处

  • 热带雨林、珊瑚礁的物种多样性很丰富,但它们对环境变化和物种入侵格外脆弱而敏感。由于碳的流转极快,热带雨林的土壤肥力非常薄弱,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

此外,是谁定义了“对整个生物界”或“对我们人类”的“有利”与“不利”呢。

凭人类现有的知识与经验,真的能进行这种定义么。

如果“全人类”对于“什么有利、什么不利”有共识的话,你觉得气候变化、新冠疫情、福岛核泄漏之类问题会搞成现在这样么。

一件“对地球生物圈不利”的事情,不一定“对人类不利”,反之亦然。

而且,一个物种的灭绝完全可能对地球生物圈和人类同时有利。

  • 即使你所谓的有利只关注“物种数的多少”,这也可以成立。你可以考虑“一种能灭绝人类的病原体,放任其灭绝人类将导致人类和数百种专性共生于人类的生物同时灭绝,人类将这种病原体灭绝则只有一种生物灭绝”。

如果你想要“放任自然界自己发展”,想想人家写在地层里的那份“起码灭绝了 98%”的答卷吧。

“设计得非常精巧”说起来简单,你真的去了解过自然界是什么样的么。

  • 在人几乎没有干预的年代,水母、单细胞藻类在某些海域会每隔数十年大规模爆发、批量歼灭其它生物,这玩意是“设计得非常精巧”的一部分么。
  • 自然爆发的大流行病也是设计得非常精巧的一部分么。
  • 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员,你考虑一下“人类目前在大爆发,这是设计得非常精巧的一部分”怎么样。

因此,题目所称的那一堆玩意并不成立,再复读几遍也是不会成立的。

或许谎言复读一千遍之后能多欺骗几个人,但依靠谎言去做环保恐怕不能长久欺骗所有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